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2011计划”的开展实施,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推动力,也已成为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协同创新是一项有利于我国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计划。目前,多所高校正在实施此计划,然而,大部分的高校在实施此计划时都面临一定的困境,或存在一些相应的问题。本文针对此现象,对我国现阶段校际协同、校企协同等不同方式进行分析,以期从中找到些许的经验和教训,从而真正达到协同双方双赢的目的。
关键词:协同创新 人才培养 校际合作 校企合作 协同双赢
【分类号】:F426.31
1. 问题提出
随着新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渐渐走向一个谋求多方合作、协同创新的时代。自“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会议召开以后,旨在协同创新的“2011计划”开始实施。协同创新不仅仅是科技进步的要求,对培养创新型人才也十分重要。
但是当前协同创新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以于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对于协同双方如何达到双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究。
2.各种形式下的协同创新
2.1 校际合作
学术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甚至大学的建设、发展,关键在于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与提升,但每所大学的学科发展毕竟不能面面俱到。王树国认为,“开展协同创新是当代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这里的学术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学科的发展、交叉及融合。目前,随着人类对原有学科框架知识研究的不断深入,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学,都非常强调突破原有学科框架,并综合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形成多远视角,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因此,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促进跨学科协同创新,是新形势下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
但是,由于各个地方大学的办学优势和传统不同,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也有所不同,因此,各大院校逐渐整合校内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通过协同创新,培育特色专业。例如,由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组成生物医用材料协同创新联盟等,他们集思广益,积极探索有效的体制和机制,共同促进联盟成员之间产学研的深度合作,成为国家在阻燃领域的重要技术创新基地。同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过校际合作也大有可为。一些地方高校践行国际化办学理念,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竞争优势。提升办学水平。例如,南京工业大学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也实施“校际协同”的战略合作,抢抓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各自的资源禀赋,创新机制体制,全面提升两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实现南工大与南铁院的友好合作与共同发展。
从具體实践看,诸多高校通过校际合作,加强科研资源共享的管理手段,不断推进协同创新,已经取得了双赢的成效。
2.2 校企合作
2.2.1 校企合作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关键
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在加强实践能力和职业训练方面颇为重视,学校教授职业的相关专业知识,企业负责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实践检验及培训,力求形成 “知识—实践”一体化的教育体系。
2.2.2 企业的关键之处
企业对本行业的当前状况、发展趋势、人才素养等方面都了如指掌,能对人才的培养中提出宏观的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企业拥有直接面对社会的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能让学生直接接触生产;其次,企业拥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可以为学生在理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进行指导;再次,企业能提供系统、全面、功能完备的工程实践环境;最后,企业能够真实地展现一个团体的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2.2.3 校企合作的主要环节和内容
充分吸纳来自企业的阅历丰富的高级工程师的意见和建议,弥补仅由高校教师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而存在的不足,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改革学习方法,重视学习方向,共同开发那些具有实践性、创新性、设计性、综合性的课程和教材,使得人才的培养更具有方向性和适应性。
明确的分工:高校的主要责任在于保证制定出的企业培养方案是整个专业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要注重与在校内完成的培养方案的联系和衔接,更要避免培养形式上的重复和混淆。
企业的主要责任在于要认真分析企业的各种软硬件条件:实训和教学设备、容纳学生顶岗挂职的岗位数、企业能够担任教学与指导工作的工程师人数、学生食宿条件等,以保证企业培养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2.4 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应用典例
2.2.4.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本着“打造卓越工程师的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宗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本科和硕士两个层面、三个专业与方向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该校建立了校企联动、多层次协调的组织关系,制定了包括院务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系、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对校企合作全程组织。
在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师的过程中,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遴选要十分严格——教师要有较高的学历和在企业设计院研究所工作经历,企业工程师必须有五年以上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和深厚宽广的实践背景。
2.2.4.2 西安邮电大学
西安邮电大学按照“注重通识教育、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实践应用、突出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思路,不断探索和完善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西邮大力推行“双导师制”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为企业提供最短时间能适应企业工作的优秀人才”为培养目标,建立了一批稳定的企业实习、实践基地,探索出了 “3+1创新教育培养”、“校企合作双导师培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受企业和大学生的欢迎。近年来,学校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1%以上,在陕西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随着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深入推进,西邮将紧紧依托行业平台,强化优势与特色,全面推动协同创新,通过校企合作,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也为企业带来了核心竞争力,互利共赢。
3.结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的在于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能力突出的高质量人才,促进国家新型工业化建设,迈向创新型国家。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以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我国拥有最大的工科类生源,但是却没有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中国当前的体制受多重限制,改革突破不是简单的事情,也没有固定模式可以借鉴。“2011计划” 强调协同创新,其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以改革为动力,更在于提出了以“协同”为核心的价值准则,从而明确了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晨光.专家:高校要以育人为本与各领域协同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1一08—25(2).
[2].阻燃材料与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启动会召开 . http://www.scu.edu.cn/news/cdxw/webinfo/2012/05/1336438309184390.htm
[3].南京工业大学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校协同”战略合作
http://bbs.netbig.com/thread-2510241-1-1.html
[4]. 大学协同创新:制约因素与改进思路.
[5].大学协同创新的内部现实困境与制度改进.
[6].胡锦涛,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民族教育, 2011(05).
[7].西安邮电大学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协同创新 人才培养 校际合作 校企合作 协同双赢
【分类号】:F426.31
1. 问题提出
随着新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渐渐走向一个谋求多方合作、协同创新的时代。自“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会议召开以后,旨在协同创新的“2011计划”开始实施。协同创新不仅仅是科技进步的要求,对培养创新型人才也十分重要。
但是当前协同创新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以于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对于协同双方如何达到双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究。
2.各种形式下的协同创新
2.1 校际合作
学术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甚至大学的建设、发展,关键在于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与提升,但每所大学的学科发展毕竟不能面面俱到。王树国认为,“开展协同创新是当代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这里的学术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学科的发展、交叉及融合。目前,随着人类对原有学科框架知识研究的不断深入,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学,都非常强调突破原有学科框架,并综合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形成多远视角,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因此,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促进跨学科协同创新,是新形势下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
但是,由于各个地方大学的办学优势和传统不同,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也有所不同,因此,各大院校逐渐整合校内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通过协同创新,培育特色专业。例如,由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组成生物医用材料协同创新联盟等,他们集思广益,积极探索有效的体制和机制,共同促进联盟成员之间产学研的深度合作,成为国家在阻燃领域的重要技术创新基地。同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过校际合作也大有可为。一些地方高校践行国际化办学理念,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竞争优势。提升办学水平。例如,南京工业大学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也实施“校际协同”的战略合作,抢抓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各自的资源禀赋,创新机制体制,全面提升两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实现南工大与南铁院的友好合作与共同发展。
从具體实践看,诸多高校通过校际合作,加强科研资源共享的管理手段,不断推进协同创新,已经取得了双赢的成效。
2.2 校企合作
2.2.1 校企合作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关键
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在加强实践能力和职业训练方面颇为重视,学校教授职业的相关专业知识,企业负责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实践检验及培训,力求形成 “知识—实践”一体化的教育体系。
2.2.2 企业的关键之处
企业对本行业的当前状况、发展趋势、人才素养等方面都了如指掌,能对人才的培养中提出宏观的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企业拥有直接面对社会的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能让学生直接接触生产;其次,企业拥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可以为学生在理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进行指导;再次,企业能提供系统、全面、功能完备的工程实践环境;最后,企业能够真实地展现一个团体的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2.2.3 校企合作的主要环节和内容
充分吸纳来自企业的阅历丰富的高级工程师的意见和建议,弥补仅由高校教师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而存在的不足,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改革学习方法,重视学习方向,共同开发那些具有实践性、创新性、设计性、综合性的课程和教材,使得人才的培养更具有方向性和适应性。
明确的分工:高校的主要责任在于保证制定出的企业培养方案是整个专业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要注重与在校内完成的培养方案的联系和衔接,更要避免培养形式上的重复和混淆。
企业的主要责任在于要认真分析企业的各种软硬件条件:实训和教学设备、容纳学生顶岗挂职的岗位数、企业能够担任教学与指导工作的工程师人数、学生食宿条件等,以保证企业培养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2.4 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应用典例
2.2.4.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本着“打造卓越工程师的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宗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本科和硕士两个层面、三个专业与方向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该校建立了校企联动、多层次协调的组织关系,制定了包括院务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系、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对校企合作全程组织。
在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师的过程中,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遴选要十分严格——教师要有较高的学历和在企业设计院研究所工作经历,企业工程师必须有五年以上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和深厚宽广的实践背景。
2.2.4.2 西安邮电大学
西安邮电大学按照“注重通识教育、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实践应用、突出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思路,不断探索和完善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西邮大力推行“双导师制”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为企业提供最短时间能适应企业工作的优秀人才”为培养目标,建立了一批稳定的企业实习、实践基地,探索出了 “3+1创新教育培养”、“校企合作双导师培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受企业和大学生的欢迎。近年来,学校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1%以上,在陕西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随着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深入推进,西邮将紧紧依托行业平台,强化优势与特色,全面推动协同创新,通过校企合作,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也为企业带来了核心竞争力,互利共赢。
3.结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的在于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能力突出的高质量人才,促进国家新型工业化建设,迈向创新型国家。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以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我国拥有最大的工科类生源,但是却没有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中国当前的体制受多重限制,改革突破不是简单的事情,也没有固定模式可以借鉴。“2011计划” 强调协同创新,其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以改革为动力,更在于提出了以“协同”为核心的价值准则,从而明确了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晨光.专家:高校要以育人为本与各领域协同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1一08—25(2).
[2].阻燃材料与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启动会召开 . http://www.scu.edu.cn/news/cdxw/webinfo/2012/05/1336438309184390.htm
[3].南京工业大学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校协同”战略合作
http://bbs.netbig.com/thread-2510241-1-1.html
[4]. 大学协同创新:制约因素与改进思路.
[5].大学协同创新的内部现实困境与制度改进.
[6].胡锦涛,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民族教育, 2011(05).
[7].西安邮电大学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