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实践活动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党的总书记对全党同志提出的要求。是应对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这“四大危险”的有力武器,是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四风”的苦口良药,是实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民务实清廉”价值追求的有效路径,更是每名共产党员增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所谓批评,是指对别人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对其中的缺点错误提出意见。而自我批评则是指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进行检查,找出原因,明确危害,加以改正。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党根据长期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出来的解决党内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是我们党解决思想作风问题的传家宝,是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手段。
一、端正态度,明确认识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不该只做一个起码的够格的党员,而应该做模范的共产党员。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共产党员在长期的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培养各方面的修养,包括理论修养、革命战略、战术的修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修养、坚持党内团结、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遵守纪律的修养,还包括艰苦奋斗工作作风的修养,善于联系群众的修养,以及各种文化科学知识的修养。这其中有一条重要内容,就是坚持党内团结,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
1.要充分认识到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这篇著名演讲中就说过:“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在延安整风中,毛泽东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整风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在党的七大上,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并且强调指出,“三大作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党执政后地位和环境的变化,党的八大党章明确规定,党更加需要向党的一切组织和党员提出严格的要求,更加需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恢复和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优良传统,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我们党之所以始终强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因为批评与自我批评,既是由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保持我们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重要武器。这个性质,就是我们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新形势下,每一位共产党员必须在心中牢固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牢固确立这一宗旨,才能具有坚强的党性。
2.要充分认识到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人是一种精神动物,人的精神境界有高低之分。精神境界低的人,气量狭窄,视野短浅,胆小怕事,对他人和自我缺乏批判和否定精神。精神境界高的人,心胸阔大,志向高远,气势如虹,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必要时都敢于说“不”。一些人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利器生锈,其重要原因是精神境界过于狭窄。他们患得患失,生怕批评自己失了面子,丢了尊严;批评别人伤了和气,少了人缘;批评下级竭了“载舟之水”,弱了群众基础;批评上级犯了做官大忌,断送事业前程,因而明知自己有缺点,别人有错误,也不敢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武器。这些人之所以精神境界低下,根本原因是其人生站立点太低,就如契诃夫小说中的套中人一样,整日把自己装在个人利益的“套子”中,小心翼翼,谨言慎行,千方百计进行自我保护,唯恐一言不慎,“给自己惹下乱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就是提高人生立足点的重要性。因此,那些不敢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的同志,必须把自己的人生立足点提升得高一些。应少一些自私自利的想法,多一些忧国忧民的情怀。当前,共产党人提高精神境界,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应把个人的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统一起来,用中国梦的崇高理想陶冶情操,拓展提升人生境界。唯其如此,才能忘怀个人得失,敢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同党内包括自身存在的一切不符合党的原则的现象和问题作坚决的斗争。
二、坚持原则,讲究方法
在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武器时,必须讲究方式方法。要准确把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性,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原则问题不退让,枝节问题不纠缠,维护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严肃性;要严于律己,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自觉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努力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思想,团结同志,推动党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有的放矢,增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针对性。我们党历来主张,对任何一件事物,做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也是开展好批评自我批评的前提。因此,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之前,每一名党员都应该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和改进作风的要求,客观地查摆自己和他人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的问题与差距,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源,认清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会带来的后果与危害,从而明确整改努力的方向。如果事先不调查,不分析,在开展批评时,就会出现主观臆断或漫无边际的毛病,轻者会使被批评者产生反感,重者则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工作的开展;自我批评也会蜻蜓点水或只谈一些不疼不痒问题,或谈一些诸如“工作方法简单”、“说话不分场合”等“不能算是优点”的“缺点”,触及不到灵魂深处。如此这般,“镜子”也没照好,“衣冠”也没端正,“澡”也没洗干净,“病”也没治彻底,也就失去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意义,影响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效果。
2.热情诚恳,增强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有个良好的态度和善良的动机。尤其是批评别人,一定要以事实为根据,有多少就说多少,不夸大,不翻旧帐,不纠缠细枝末节,分寸得当,刚柔适度。尤其是对平时自己看不惯、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更要诚恳地指出其不足,加强感情的交流,以诚动人。只有对方感到你是真情实意,才能向你启动心扉,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良好氛围。对于自我批评,也要实事求是,不要自己给自己上纲,更不要避重就轻,而应该从思想深处找根源,重在接受教训。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开门搞活动中,要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对一些群众语言犀利的批评,不要认为是故意让自己出丑,不能“记恨在心”,更不能“秋后算帐”。否则,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做不到“感人之心,莫先乎情”,或是乱扣帽子,或是一团和气,或对提意见的人打击报复,不仅不可能达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而且有悖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3.平等待人,坚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应该是平等的,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有特殊的人和事,资格老的也决不能以大压小或以强欺弱,级别和职务高的也不能以势压人或以权压人。普通的党员群众,也不要认为自己是个无足轻重的“小卒”,人微言轻,也不要把领导干部真诚地征求意见看成是“走过场”、“摆样子”。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领导班子成员及党员干部之间都要广泛开展谈心活动,使大家有话讲在当面,不搞自由主义。要主动与基层群众交朋友,主动征求群众意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在自我剖析、广泛谈心、民主评议的基础上,按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解决问题。任何人都不能借机泄私愤,更不能借机整人。对确有问题而又不能认真进行自我批评,或讳疾忌医、拒绝帮助的,主要领导同志和上级要及时指出,促其改正。领导干部对下属的批评要做到以诚相见,以心交心,真正体贴下属,帮助其解开思想疙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总之,只有实事求是地开展好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互相帮助、增强团结、共同进步原则,才能使教育活动、整改措施得到落实,实现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目标。
(作者单位:沈阳铁路局党校)
一、端正态度,明确认识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不该只做一个起码的够格的党员,而应该做模范的共产党员。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共产党员在长期的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培养各方面的修养,包括理论修养、革命战略、战术的修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修养、坚持党内团结、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遵守纪律的修养,还包括艰苦奋斗工作作风的修养,善于联系群众的修养,以及各种文化科学知识的修养。这其中有一条重要内容,就是坚持党内团结,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
1.要充分认识到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这篇著名演讲中就说过:“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在延安整风中,毛泽东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整风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在党的七大上,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并且强调指出,“三大作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党执政后地位和环境的变化,党的八大党章明确规定,党更加需要向党的一切组织和党员提出严格的要求,更加需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恢复和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优良传统,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我们党之所以始终强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因为批评与自我批评,既是由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保持我们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重要武器。这个性质,就是我们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新形势下,每一位共产党员必须在心中牢固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牢固确立这一宗旨,才能具有坚强的党性。
2.要充分认识到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人是一种精神动物,人的精神境界有高低之分。精神境界低的人,气量狭窄,视野短浅,胆小怕事,对他人和自我缺乏批判和否定精神。精神境界高的人,心胸阔大,志向高远,气势如虹,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必要时都敢于说“不”。一些人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利器生锈,其重要原因是精神境界过于狭窄。他们患得患失,生怕批评自己失了面子,丢了尊严;批评别人伤了和气,少了人缘;批评下级竭了“载舟之水”,弱了群众基础;批评上级犯了做官大忌,断送事业前程,因而明知自己有缺点,别人有错误,也不敢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武器。这些人之所以精神境界低下,根本原因是其人生站立点太低,就如契诃夫小说中的套中人一样,整日把自己装在个人利益的“套子”中,小心翼翼,谨言慎行,千方百计进行自我保护,唯恐一言不慎,“给自己惹下乱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就是提高人生立足点的重要性。因此,那些不敢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的同志,必须把自己的人生立足点提升得高一些。应少一些自私自利的想法,多一些忧国忧民的情怀。当前,共产党人提高精神境界,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应把个人的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统一起来,用中国梦的崇高理想陶冶情操,拓展提升人生境界。唯其如此,才能忘怀个人得失,敢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同党内包括自身存在的一切不符合党的原则的现象和问题作坚决的斗争。
二、坚持原则,讲究方法
在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武器时,必须讲究方式方法。要准确把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性,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原则问题不退让,枝节问题不纠缠,维护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严肃性;要严于律己,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自觉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努力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思想,团结同志,推动党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有的放矢,增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针对性。我们党历来主张,对任何一件事物,做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也是开展好批评自我批评的前提。因此,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之前,每一名党员都应该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和改进作风的要求,客观地查摆自己和他人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的问题与差距,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源,认清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会带来的后果与危害,从而明确整改努力的方向。如果事先不调查,不分析,在开展批评时,就会出现主观臆断或漫无边际的毛病,轻者会使被批评者产生反感,重者则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工作的开展;自我批评也会蜻蜓点水或只谈一些不疼不痒问题,或谈一些诸如“工作方法简单”、“说话不分场合”等“不能算是优点”的“缺点”,触及不到灵魂深处。如此这般,“镜子”也没照好,“衣冠”也没端正,“澡”也没洗干净,“病”也没治彻底,也就失去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意义,影响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效果。
2.热情诚恳,增强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有个良好的态度和善良的动机。尤其是批评别人,一定要以事实为根据,有多少就说多少,不夸大,不翻旧帐,不纠缠细枝末节,分寸得当,刚柔适度。尤其是对平时自己看不惯、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更要诚恳地指出其不足,加强感情的交流,以诚动人。只有对方感到你是真情实意,才能向你启动心扉,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良好氛围。对于自我批评,也要实事求是,不要自己给自己上纲,更不要避重就轻,而应该从思想深处找根源,重在接受教训。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开门搞活动中,要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对一些群众语言犀利的批评,不要认为是故意让自己出丑,不能“记恨在心”,更不能“秋后算帐”。否则,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做不到“感人之心,莫先乎情”,或是乱扣帽子,或是一团和气,或对提意见的人打击报复,不仅不可能达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而且有悖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3.平等待人,坚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应该是平等的,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有特殊的人和事,资格老的也决不能以大压小或以强欺弱,级别和职务高的也不能以势压人或以权压人。普通的党员群众,也不要认为自己是个无足轻重的“小卒”,人微言轻,也不要把领导干部真诚地征求意见看成是“走过场”、“摆样子”。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领导班子成员及党员干部之间都要广泛开展谈心活动,使大家有话讲在当面,不搞自由主义。要主动与基层群众交朋友,主动征求群众意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在自我剖析、广泛谈心、民主评议的基础上,按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解决问题。任何人都不能借机泄私愤,更不能借机整人。对确有问题而又不能认真进行自我批评,或讳疾忌医、拒绝帮助的,主要领导同志和上级要及时指出,促其改正。领导干部对下属的批评要做到以诚相见,以心交心,真正体贴下属,帮助其解开思想疙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总之,只有实事求是地开展好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互相帮助、增强团结、共同进步原则,才能使教育活动、整改措施得到落实,实现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目标。
(作者单位:沈阳铁路局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