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省枝江市仙女镇一男生考上湖北科技学院后,该男生妈妈谭女士担心儿子生活不能自理,竟给儿子备了30双袜子换洗,还约定一个月后她再去学校看儿子时,帮他洗这换下的30双袜子。据说,这样的做法,还是进行召开家庭会议后决定的。该事情一经媒体报道,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应当说,作为一位母亲,为孩子准备30双袜子体现了母爱的伟大,或许这种无微不至的关爱只会源自父母的爱,可是这种关爱背后又不得不发人深思。毕竟,一个18岁的准大学生如果连洗袜子这样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具备,那么他的成长和发展一定是不健全的,至少他的独立能力、生活能力、动手能力是欠缺的。这样的孩子不能不让我们为其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感到担忧。假如有一天,让这样的孩子完全脱离了父母、长辈和亲友的庇护,他还能够独立生活,能够适应社会吗?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个18岁的“天之骄子”为何会连这样的基本的必须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备,显然发人深思。正像该男生的妈妈谭女士所说,儿子读初中时,她觉得孩子还小,没让孩子做洗衣、洗袜这些事;上高中后,又觉得学习压力猛增,更没让孩子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家务事上,孩子的一切生活起居,都由父母包揽。由此,我们不难明白一个18岁的孩子缘何会连袜子都不会洗。可以说,正是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的特殊关爱,束缚和扼杀了孩子的自立能力和动手能力。
然而,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和谭女士一样的父母呢?从每年各高校开学时大学校园里那熙熙攘攘的为学生保驾护航的父母大军,我们便不难想象这一数字。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人,他终究是要融入社会,融入生活的,父母可以陪他一时,但绝不可能陪他一世,不可能时时事事都陪伴在他的身边。作为父母,如果对孩子事无巨细,一味的对其包揽和溺爱,甚至在孩子步入大学时还要以准备30双袜子这样的方式来对其进行特殊关爱,这恐怕不仅不是在爱孩子,简直是在害孩子。因为,这样“无微不至”的关爱弱化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动手、动脑等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且还会加重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能力,导致孩子丧失其码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对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正像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比如,曾被媒体广泛报道的神童魏永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湖南华容的魏永康,4岁上小学,13岁上大学,17岁考上社科院硕士、博士连读生,可是,2003年,他却被中科院劝退回家,原因是生活长期不能自理。魏永康从小除了认字就是看书,不仅没有像别的小朋友那样有正常的游戏时间,连生活中所有的琐事都是由母亲一手包办。换句话说,从小到大,他自己连一双袜子都没有洗过!是什么导致了魏永康的人生悲剧,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父母对他的过度溺爱,对他事无巨细的代劳和包办!这无疑为我们大家敲响了一记响亮的警钟。
其实,一个人的成长是多方面的,良好的学习能力固然重要,还要有生活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劳动的能力,等等。因此,作为父母也好,学校的教育者也好,都绝不能只看到孩子的智力开发,只注重孩子知识和才艺的学习,绝不能仅仅盯着孩子的学习,更不能一味地对孩子溺爱,为他们包办一切,而忽视孩子身体素质的锻炼、能力素质的培养、道德行为的养成等。相反,应当尽可能地对孩子进行放手,尽可能地为孩子们提供独立生活的空间,为他们提供动手和劳动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动手,多尝试,多学习,多实践,从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探索和尝试中形成良好的生活能力、动手能力及其他一些人生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成为一个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敢于担当,敢于承担责任的优秀社会责任人。
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诚哉斯言!爱孩子无错,但应当是合理的爱,有分寸的爱,做到爱而有度,爱而有格,关爱而不是溺爱。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孩子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千万别让孩子在类似“30双袜子”式的关爱中迷失了自我,丧失了不该丧失的自立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紫苑小学)
应当说,作为一位母亲,为孩子准备30双袜子体现了母爱的伟大,或许这种无微不至的关爱只会源自父母的爱,可是这种关爱背后又不得不发人深思。毕竟,一个18岁的准大学生如果连洗袜子这样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具备,那么他的成长和发展一定是不健全的,至少他的独立能力、生活能力、动手能力是欠缺的。这样的孩子不能不让我们为其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感到担忧。假如有一天,让这样的孩子完全脱离了父母、长辈和亲友的庇护,他还能够独立生活,能够适应社会吗?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个18岁的“天之骄子”为何会连这样的基本的必须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备,显然发人深思。正像该男生的妈妈谭女士所说,儿子读初中时,她觉得孩子还小,没让孩子做洗衣、洗袜这些事;上高中后,又觉得学习压力猛增,更没让孩子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家务事上,孩子的一切生活起居,都由父母包揽。由此,我们不难明白一个18岁的孩子缘何会连袜子都不会洗。可以说,正是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的特殊关爱,束缚和扼杀了孩子的自立能力和动手能力。
然而,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和谭女士一样的父母呢?从每年各高校开学时大学校园里那熙熙攘攘的为学生保驾护航的父母大军,我们便不难想象这一数字。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人,他终究是要融入社会,融入生活的,父母可以陪他一时,但绝不可能陪他一世,不可能时时事事都陪伴在他的身边。作为父母,如果对孩子事无巨细,一味的对其包揽和溺爱,甚至在孩子步入大学时还要以准备30双袜子这样的方式来对其进行特殊关爱,这恐怕不仅不是在爱孩子,简直是在害孩子。因为,这样“无微不至”的关爱弱化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动手、动脑等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且还会加重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能力,导致孩子丧失其码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对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正像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比如,曾被媒体广泛报道的神童魏永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湖南华容的魏永康,4岁上小学,13岁上大学,17岁考上社科院硕士、博士连读生,可是,2003年,他却被中科院劝退回家,原因是生活长期不能自理。魏永康从小除了认字就是看书,不仅没有像别的小朋友那样有正常的游戏时间,连生活中所有的琐事都是由母亲一手包办。换句话说,从小到大,他自己连一双袜子都没有洗过!是什么导致了魏永康的人生悲剧,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父母对他的过度溺爱,对他事无巨细的代劳和包办!这无疑为我们大家敲响了一记响亮的警钟。
其实,一个人的成长是多方面的,良好的学习能力固然重要,还要有生活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劳动的能力,等等。因此,作为父母也好,学校的教育者也好,都绝不能只看到孩子的智力开发,只注重孩子知识和才艺的学习,绝不能仅仅盯着孩子的学习,更不能一味地对孩子溺爱,为他们包办一切,而忽视孩子身体素质的锻炼、能力素质的培养、道德行为的养成等。相反,应当尽可能地对孩子进行放手,尽可能地为孩子们提供独立生活的空间,为他们提供动手和劳动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动手,多尝试,多学习,多实践,从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探索和尝试中形成良好的生活能力、动手能力及其他一些人生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成为一个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敢于担当,敢于承担责任的优秀社会责任人。
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诚哉斯言!爱孩子无错,但应当是合理的爱,有分寸的爱,做到爱而有度,爱而有格,关爱而不是溺爱。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孩子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千万别让孩子在类似“30双袜子”式的关爱中迷失了自我,丧失了不该丧失的自立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紫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