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自我评价,开发学生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0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269-01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许多教师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只知道一味地灌,一味地填,使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机械而无情感,学生很难从中寻得趣味,致使部分学生厌学恶学,中途辍学。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1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很多情况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是由于教师满堂灌,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该怎样去学,从而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挫伤,学习兴趣下降,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明每次课的学习目的,即课堂上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学习内容;其次要向学生解释本堂课学习内容的价值,即现在所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实践有何联系,对学生今后发展有什么意义;最后教师还应该具体指导学生通过何种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自我评价,开发学生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3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亲切的态度来设置问题的情境,以期待的心情等待学生去思考面临的问题,以热情帮助的态度给予学生以点拨和启迪,以饱满的情绪去讲解新的科学知识,以关切信任的态度去聆听学生的回答,从而引起师生的共鸣,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想象力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引导学生探索,使学生享受攀登之后成功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适当地分解知识的难点,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在艰辛的探索攀登,才会有成功的乐趣。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激趣乐学。而且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知识本身是严肃的,但当人们运用它时,便会发生许多的情趣来,由严肃变为活泼、幽默的;变为亲切、有味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趣味点缀,以幽默调节,则会使学生体验到知识之乐,结合教材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或有趣的数学知识,这不仅有助于理解,而且有助于记忆和运用。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0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269-01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许多教师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只知道一味地灌,一味地填,使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机械而无情感,学生很难从中寻得趣味,致使部分学生厌学恶学,中途辍学。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1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很多情况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是由于教师满堂灌,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该怎样去学,从而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挫伤,学习兴趣下降,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明每次课的学习目的,即课堂上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学习内容;其次要向学生解释本堂课学习内容的价值,即现在所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实践有何联系,对学生今后发展有什么意义;最后教师还应该具体指导学生通过何种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自我评价,开发学生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3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亲切的态度来设置问题的情境,以期待的心情等待学生去思考面临的问题,以热情帮助的态度给予学生以点拨和启迪,以饱满的情绪去讲解新的科学知识,以关切信任的态度去聆听学生的回答,从而引起师生的共鸣,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想象力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引导学生探索,使学生享受攀登之后成功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适当地分解知识的难点,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在艰辛的探索攀登,才会有成功的乐趣。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激趣乐学。而且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知识本身是严肃的,但当人们运用它时,便会发生许多的情趣来,由严肃变为活泼、幽默的;变为亲切、有味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趣味点缀,以幽默调节,则会使学生体验到知识之乐,结合教材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或有趣的数学知识,这不仅有助于理解,而且有助于记忆和运用。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