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介对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影响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da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人们用来了解社会、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与交往的手段,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影视、互连网等一系列设施。所谓人文素养,主要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内在品质,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即关于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精神。它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与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中,具体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趣味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传播媒介以强劲的势头扑面而来,充斥着人们的思想、生活,对职业院校的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何发挥大众媒介的优势,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一项重大的课题。
  
  一、大众媒介对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形成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
  
  首先,是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学生本身的原因。从职业教育本身来看。回顾我国新时期20多年的职教发展,不难看出在职教课程结构和运行体系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成为一个明显的盲区。虽然职教课程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文化课”体系,但是在课程的运转过程中,却有意无意地放弃了它们的育人功能,降低了它们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上的资源价值。许多人把职教的文化课当作“副课”,他们看重的是那些专业技术方面的所谓“主课”。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些职业学校对文化课资源或进行无情地砍削(比如语文课、哲学课、音乐课、美术课等),或任意降低教学要求,只要专业课、技能课过关就一律放行。这种人文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学生思想价值体系的无引领状态,导致大众媒介成了影响其人文素养形成的主要因素。
  从学生本身来看。由于社会庸俗的教育价值观念的影响,职校始终难以找到优质生源,职校生大多不仅文化基础差,而且思想品德、学习心理等都存在严重问题,课余时间学生极少学习,大部分时间用于上网、看电视或其他娱乐活动。另外,由于这些学生文化基础差,判断是非的能力差,又极具模仿力,传媒中的各类社会信息对他们的道德发展、知识获得、行为方式产生了直接影响。
  其次,大众媒介的特点,也是对职校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开放与无强制性:大众媒介是公众性和开放性的传播,是公开的、发散式的宣传。职校生可以自由的选择不同传递渠道的不同信息,自由的提取和消化信息内容,这里没有老师的束缚、家长的强制、同学的鄙视,在这里他们是皇帝,愿看什么看什么。正因如此,他们都喜欢大众传媒,而客观上,社会上各种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也通过媒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入到他们的头脑。
  时效性与形象性:大众媒介永远是信息的先导,其新鲜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再加上具体可感的形象性,比之教师家长枯燥的说教更具影响性。
  广泛性与易参与性: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由的空间,职校生在此可以自由地选择,可以自由的参与(如网络游戏等),在这里他们不会自卑,他们可以完成客观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愿望,他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二、大众媒介对职校生人文素养形成的影响
  
  (一)、大众媒介对职校生人文素养形成的积极影响
  大众媒介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文素养教育在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得到了创新,为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养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大众媒介的广泛传播,填补了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受传统思维走势的影响,在职业院校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基础,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为迎合市场需求,急功近利,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职教课程的运作中忽视、轻视了人文内涵的培养。而大众媒介的广泛传播,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特点,强力吸引着广大的职校生,填补了职业院校人文课程设置不足造成的空白。
  2、大众媒介改善了人文素养教育的物质条件,促进了人文素养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
  由于大众传媒受传播快、覆盖面广,而且自然、亲切、轻松,加之手段多样,因而在职校学生中的感召力、影响力、渗透力十分强大,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从更深、更广的层次影响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具有了平等的参与权,人们可以在统一平面上自由交流,没有时空的限制,没有道德的约束,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种迅速、及时、准确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改善了人文素养教育的物质条件,达到了省时、省力、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
  3、大众媒介开辟了人文素养教育的新途径,丰富了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大众媒介传播了大量鲜活生动的信息,这必将深刻地影响人思想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络具有传播的双向性、实时性、开放性与超地域性,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与交互性,信息内容的广泛性与多元性,都给职校生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途径。首先,大众媒介负载的大量生动丰富、新鲜及时的教育信息可以成为人文素养教育的活教材,它克服了传统人文素养教育形式单一、方式枯燥等缺陷,开辟了多种多样的新形式,现代传媒的交互性和创新性为学生提供了与世界同步发展和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为他们成才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其次,大众媒介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广泛宣传、深入讨论,这是把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引向深入的奠基石,通过大众传媒的报道和评论,能够达到传统人文素养教育难以达到的效果。再次,大众媒介创造了知识民主时代,丰富了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大众媒介作为知识储存器随时都在向学生告知着什么,使学生们不断地通过它来获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知识。各种传媒的不断普及,自然会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机会越来越多,从而使职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
  (二)大众媒介对职校生人文素养形成的消极影响
  如同一把“双刃剑”,大众媒介给职校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学习模式和价值观念,同时又给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身心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进而给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和巨大影响。
  1、信息超量与信息污染给职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带来了极大干扰
  “信息超量”是指信息流量超过了受众的需要和接受能力或者社会需求,“信息污染”是指大量不健康的信息或垃圾信息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二者都会对职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造成严重后果,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的青年学生来说,多元的大众媒介形态,超时空、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光怪陆离、鱼龙混杂的传媒信息,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还有不少职校学生由于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世界,导致交往能力下降,甚至形成封闭心理,影响了身心健康。近些年来,"追星热"的形成,同一些传媒争相炒作娱乐新闻造成的信息超量和信息污染是不无关系的。
  2.多元信息对职校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冲击。互联网上不同国籍、不同地域、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在网上交流信息的情况相当复杂,,不可抗拒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这就给舆论导向的调控带来了很大困难。再加上不同信息的相互碰撞,造成他们无所适从或者盲目效仿,对职校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冲击。
  面对大众媒介对职校学生人文素养形成产生的巨大影响,职业院校要利用各种方法途径,充分发挥大众媒介的优势,消除其消极影响,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首先,要激发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和要求,改变把学习时期当作单纯的知识累积阶段的片面认识,使他们认识到,求学与做人是密切相关的,怎样做人甚至比知识的多少更能影响他们的人生道路和未来的发展。要使他们把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变为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从而把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由自在的状态变为自觉的状态。
  其次, 改善校园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确立一个真实的参照和导向系统。环境对学生人文素养形成极为重要,他们在现实环境中所体验到的真实的社会取向,成为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变化、发展的方向标,由于他们不够成熟、定型,容易为外界影响,外部环境好坏对他们就更为重要。为此,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工作人员都应该在自己的工作中体现出良好的风尚,为学生确立一个积极的参照对象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渗透。
  再次,社会和职业院校要对大众传媒进行有效控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充分发挥利用高科技手段,增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主旋律的网上信息加强网络管理与监控,防止恶意和消极信息的扩散与传播。另一方面应该借鉴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先进文化更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内涵,增强学生理论厚度,从而以其深厚的思想和精神性价值占据政治性消退后的空白;应该引导学生把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人生追求的思考与祖国现代化建设、知识学习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环境,对改变开放以后的20多年中我国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问题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评价。社会的开放性,给了人们以较大的自由度较大的生活空间,较多的选择人生道路机会,这些都强化着人们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个体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对社会变化和发展做出积极正面的评价,注重挖掘现实中的积极的内容,对促进职校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
  (作者单位:滨州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对盘江煤电公司的经济运行状况作了分析,并从资产重组后债权、股权结构;剥离非生产力资产;债转股前负债和转股后的经济效益分析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该公司实现资本运作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