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常青树是这样炼成的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i1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正处于工商业大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以往那种悠闲的阅读方式也受到了强烈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卢斯于1923年创办了《时代》周刊,着力于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明镜》周刊则创办于二战结束不久的1947年。创办人鲁道夫・奥格斯坦在创立初期,就定下两条基本原则:只写自己想看而在其他报刊上看不到的文章;不论敌友,绝不向任何权威低头。
  无论是《时代》周刊还是《明镜》周刊,都因为成功地赢得了读者而获得了重要的新闻话语权,这与它们的探索创新精神密切相关。创新带来了充满生机的发展模式,对其模式的探究也许能为我们找到期刊常青的秘诀。
  
  “模式”带来生机
  
  《时代》周刊的“小组报道”模式《时代》周刊报道的题材涉及国内外读者急需了解的内容,常常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时代》周刊有一项创举是“改写”(Rewriting Process)或叫“小组报道”(Group journalism)。他们的新闻报道有时由许多人合作完成:前方记者进行采访整理成素材,然后送到某位写作者那儿,由他来组合各种素材,写出一篇叙述性的报道。这是“小组报道”的模式。比如《时代》周刊曾做过一个关于“公司福利”的报道,它分4个部分,4期刊登,花了1年时间才写完。这组报道有些记者用了两周采访,有些记者则花了3周时间,总共动用了6~8位记者。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报道由一个人最后完成写作。该报道模式采访材料翔实,用在深度报道上特别有优势。但这种报道模式也有弊端,如果哪位记者采访能力不足,或者不擅长写作,那么就会影响写作者的观点,且这种报道耗时较长。
  《时代》还将一周的新闻加以组织、分类,并提供背景材料,进行分析解释。这种新鲜的新闻报道方式一下子就抓住了受众的心理,成为20世纪30年代至今仍然经久不衰的解释性报道。
  《时代》周刊的报道能做到国际化,得益于它拥有强大的采编队伍。它在世界各地设有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版,并设立了分社。
  《时代》自创刊以来,70多年始终保持着恒定的风格。它的栏目包括《读者来信》、《时代旅游》、《亚洲事务》、《世界瞭望》、《商务》、《社会》、《艺术》、《电影》、《书籍》、《音乐》、《科技》、《健康》、《人物》、《随笔》、《美国》、《教育》、《法律》等。
  《明镜》周刊的“激励”模式  《明镜》周刊发行最多时平均每周达到130万份,在深度报道方面,该刊也很见优势。《明镜》周刊注重调查性报道,以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为己任,敢于揭露国家的政界内幕和社会弊端,以此培养了忠实的读者群,迅速成长为全国范围内颇有影响力的一份综合性时事刊物,并且在国际新闻领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同时,《明镜》周刊还以直言不讳的笔锋,道出民众疾苦,直指政治家的软肋,这种风格体现了德国新闻自由,同时也为该刊赢得国内乃至世界读者的认同。
  人员结构是衡量一个企业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因素。明镜集团现有员工分5个部分:在线、周刊、出版社、经理人月刊及视频。《明镜》周刊拥有记者、编辑250多人,它有着很好的激励机制,创始人将一半股份送给员工,所以目前其50.5%的股份属于平面媒体的工作人员。在报酬方面,《明镜》周刊的工资要比其他媒体工会提出来的基本工资高很多,所以他们的空缺主要靠从别的媒体挖人填补。
  在采编工作中,《明镜》周刊几乎从不用自由撰稿人,文章的长短与记者的收入并不挂钩,删稿子也不影响记者的收入。
  
   创新,所以卓越
  
  “常青项目”是《时代》周刊探索报道方式的崭新做法,是指一个封面故事什么时候都可以做。“常青项目”有点像“资料版”,这周能用,一年以后也可以用。当今著名的时政周刊除了“常青项目”外,更多的是做好“常新项目”,这就要求对最新发生的新闻高度关注,哪里有好新闻,哪里就有记者的身影。《时代》周刊常把有能力的记者放在最能产生出色新闻故事的位置上。
  此外,《时代》周刊还精心设计封面主题和封面故事。对一份时政期刊而言,其封面主题往往就是本期报道的主题,它对吸引读者注意力产生较大作用。《时代》周刊每期封面都力图主推一个新闻主题,并且总是力图用最贴切、最形象、最具感染力的视觉语言去表现这个主题,每期封面设计都力求构思新颖独特、庄重大气并符合杂志的品牌形象定位。在封面图片的设计安排上,他们力求使主打图片直观、明确、视觉冲击力强,易于与读者产生共鸣。封面设计的一大特色就是用一些非常有特色的插图或者图形来表现新闻主题,创意巧妙,富有丰富的想象空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明镜》周刊富于史诗感的封面设计,呈现出自己是一本在乎民众声音和社会影响力的新闻期刊。那夺人眼球的标题、巧妙贴切的拼图、意味深长的剪辑,明喻暗示,冷嘲热讽,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明镜》周刊的封面故事选取的都是世界焦点新闻或德国国内的重大新闻事件,每期的 封面故事无论篇幅、报道深度,还是社会影响力,都是每期周刊的重中之重,也是每期周刊的卖点所在。社会热点问题,一般具有时代性、挑战性、普遍性、敏感性、流变性的特征。国外著名期刊非常重视以读者阅读需要为中心,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在内容上突出社会热点话题,以增强读者的吸引力。比如,《时代》周刊就辟有《世界暸望》栏目,报道来自中东、法国、俄国、英国、爱尔兰、阿富汗等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读者所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成为读者了解时事政治的重要窗口。
  《明镜》周刊报道的时政类硬新闻占了74%以上,这些深度报道与当今社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对引领民众了解新闻事件、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当今政治风云变幻、推动政府改革,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明镜》周刊从创刊之日起就非常重视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注重对执政党的监督,敢于挑战一切权力阶级和腐败现象。该刊20世纪70年代对国防部长受贿渎职的揭露,1983年对钢铁大王弗利克公司贿赂政要的揭露,都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也为确立该刊的社会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伴其同行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形态的新闻媒介纷纷进军互联网,以扩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时代》周刊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开发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它可以为人们提供24小时之内的最新报道,能够提供新闻周刊“汇总编辑”功能之外的更多信息内容,它也是最早全文上网的杂志之一。《时代》周刊的门户网站www.time.com不仅仅将刊物内容平移到网上,而是报道更全、角度更新、分析问题更透彻深入,还可以滚动发布、连续报道、追踪采访,充分发挥网络时效性强、内容丰富的优势。
  《时代》杂志网站着力于提供最及时、最新鲜的新闻报道以及《时代》杂志的全部文档资料,此外,该网站还增设了互动性特写和名人博客栏目,以吸引读者。仅2007年1月,《时代》杂志网站就吸引了来自美国的380万访问者,这个数字是该网站过去几个月以来总体访问者的总和。
  《明镜》周刊除了系列期刊外,也有自己的网站。该刊的档案资料十分齐全,很多人选择进入该刊网站的档案系统内,查找所需资料。
  当今时代,发挥网上优势也势在必行。为了适应市场竞争新形势的需要,早在2007年,《明镜》周刊就提出要推出“明镜知识库”的想法。 明镜在线公司决心放弃付费检索《明镜》周刊资料的服务方式,改为在“知识库”免费开放《明镜》周刊 1947年创刊至今的所有文章资料,同时提供声音、图片、图像等多种资源检索。知识库的工作原则是建立一个附加新闻内容的百科全书,它除了给人们提供快速、便捷、周到的服务外,也为自己增加可观的经济收入,做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作者单位 福建支部生活杂志社
其他文献
在中国,三网融合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回顾这十多年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三网融合的舞台上,始终忽隐忽现地活跃着这么一个影子,它不声张、不急躁,看似不紧不慢,但次次都能抢得先机,获取了国家所给予的种种“特权”,IPTV牌照、手机电视牌照、第一批互联网电视牌照、“国家数字电视开放实验室”、首个国家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融合业务创新实验室等等。这些“特权”中的任何一个,对于国内众多传媒公司来
期刊
印象中的烟台的美丽之一是安静,而我们在媒体中也身处在一个要避免动静过大的位置。在媒体运作中凡是有可能引起常态变化的行为,必然包含着风险,并且不能保证获得成功。因此,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把目光投放在再造后的价值体现上。换句话说,在不妨碍我们对价值追求的前提下,我们将尽可能避免体制变革的困扰。  全媒体流程再造应该包括跨媒体内容,但是事实上,由于体制的限制,我们目前还无法进入广播电视领域,而这个领域已在很
期刊
本期编辑部集中了采访力量对我国第四直辖市重庆报业的生态情况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扫瞄与报道,在此基础上,也撰写了有一定份量的分析性文字。总的感觉是虽然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但把问题和矛盾作了尽可能的挖掘与披露,为问题的进一步解决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讯。依笔者之见,重庆报业,连同类似情形的根本性症结,其一,在于报业的生态结构是否基本合理;其二,在于市场竞争的规则是否基本到位。  就报业的生态结构而
期刊
《传媒 》去年第10期曾刊发我对尹明华所著《千日之旅总编辑思考》一书的评论《思维,不断地开启并开拓着》。时隔一年,在我看到作者又一部宏篇力作并阅读其重要章节后, 心头不禁闪过又一个题目《脚步,不停地超越并跨越着》。  这两部有关传媒的专著足以证明,尹明华是一个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著述者,又是一个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实践者。在传媒这片耕耘易、收获难的土地上,他不停地总结、不停地探索、不停地实践,故而
期刊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区道路交通瘫痪、电力供应中断、电话手机不通、电视无法收看,各大主流纸质媒体和网络传媒在此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大新闻类报刊以其及时的报道和较高的可信度成为公众获取最新动态的源头,而一些非新闻类媒体,如时尚类报刊,也迅速行动起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精品购物指南报社(以下简称“精品”)一方面继承了一贯的“以变应变”的特点,调整工作中心,改变版面内容风格,将刊物的
期刊
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在中央的强力推动之下已全面提速。随着新闻出版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的确定,新闻出版领域开始了脱胎换骨的变革。作为新闻出版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报刊,将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科技报刊路在何方?整合传媒资源,打造科技传媒小航母,不失为一条发展壮大之路。山西省科协所属的山西科技报刊总社(以下简称“报刊总社”)的探索实践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整合资源打造科技传媒基地 
期刊
2004年,山城重庆,《重庆时报》坐拥华商报系上亿资本呼啸而至,一时硝烟四起。  2004年的《传媒》,曾对重庆冠之以“报业第四城”,对《重慶时报》加盟战团的重庆报业进行了重点关注。  五年里,重庆的经济得到重大发展,甚至有专家呼吁将重庆、成都、西安连成一线,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与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并驾齐驱。重庆,已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第四城。  在报业发展上,经历五年激战的重
期刊
策划人语  辉煌30年,这是新中国最灿烂的历史。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中国传媒业,一样在这30年中沐浴春光,茁壮成长。  但无论多少文字,都无法承载这30年的历史功绩;无论如何描述,都无法表达这30年带给中国的现在与未来的历史意义;无论如何纪念,站在历史的面前,都只是一种形式。中国传媒业通过30年的发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信息上的享受,在社会观念、生活方式、经济水平上的改变更多。  作为传媒行业的高
期刊
从理性的角度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传媒业所走过的路程、所经历的事件、所收获的经验,进行深度的梳理、总结、提炼,绝对是必要的;不过从感性的层面谈谈30年来对传媒业发展的生活体验,也许不失为一种重要的补充。至少有三。  其一,生活之必需。记得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传媒家族不仅品种单调、成员很少,而且更多的是政治说教和政治必需,这里当然会有不少合理的成分,但说它与民众的关系更多时候是油水关系,实不为过
期刊
本刊讯 (记者 彭波) 2008年10月24日到26日,由中国都市报研究会主办、《重庆晨报》承办的2008中国都市报研究会总编辑年会在重庆举行。来自《南方都市报》、《楚天都市报》、《燕赵都市报》、《华西都市报》、《潇湘晨报》、《都市快报》等全国38家强势都市报的高层人员和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10所高校新闻传媒学院的专家,以及新浪、网易等网络媒体的代表,围绕“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