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政话剧团的女作家王海鸰
撰写的22集电视剧《中国式离婚》在全国各地电视台陆续播出后,长期占据收视率榜首,在观众之中掀起热烈的讨论。王海鸰自己也坦言:“我无法凭空撰写一些没有生活体验的情感故事,我所写的都是在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王海鸰似乎有特别的能力搜集婚姻故事,其实她最大的生活素材是来源于自己。
父母的爱“害”了她
王海鸰生在济南军区一个老军人家庭。这是一个非常和美的家庭,她的父母一辈子相敬相爱,给了她极为深刻的印象。
王海鸰从小就特别聪明,学习特别好,中学时考上济南市重点中学的重点班,正准备大干一场,“文革”爆发,她的一切被改变。经过风浪,她最终当了一名卫生兵,在胶东半岛为战士们服务。在父母的赞许下,她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终于成为一名战士作家。
王海鸰的父母离休后,更加贴心相爱,两个人几乎形影不离,牵肠挂肚这个词是对他们最好的形容。一个人不在家,另一个就心神不宁,但再好的夫妻也有离散时,突然噩耗传来,海鸰的老父得了不治之症。母亲日夜照顾,终于累垮。她在家中养病时,丈夫走了。这对王海鸰的母亲来说,就如天塌一般。
当悲伤的母亲知道丈夫去世后,痛哭之后就是可怕的沉默,她再也不上老两口日常起居的楼上了,也不接任何电话……她的心思,王海鸰猜测,母亲就是想早点随自己的丈夫而去。母亲果然积忧成病,患上肺癌。
6个孝顺的女儿焦急得不得了,轮流昼夜守候。姐妹们为留住母亲用尽了心思,但母亲似乎很淡然。王海鸰很着急,一直想跟妈妈好好谈谈,可一直没有机会。母亲好象去意已定,不为女儿们的情感所动,发病后的44天就去了。
妈妈停止呼吸后,本来痛苦不堪的脸立刻舒展了,仿佛在安睡,王海鸰心中有了一点安慰,认为“父母绝对是相遇了!”
父母震撼人心的爱情,占据了王海鸰的心二十多年,她理所当然、按照父母的模式挑选爱人。
她当年是年轻女军医,有才有貌,但到哪儿去找父母这样“此物只应天上有”的对象呢?因而,王海挑来挑去,一直到了三十五、六岁还没结果。同事急,家里急,当然她自己也急,但她对婚姻的期望值太高了,宁缺毋滥的想法一直左右着她。
成了“单身母亲”
王海鸰把对爱情的理解和对家庭的渴望倾注在小说里,成就了她独特的风格,她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已经成为部队有名气的作家。1987年某杂志社邀请她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笔会,她和王朔等人一路同行。在那次笔会上她认识了一个人,这个人使她的人生有了个大转折。
他也是位作家,又高又帅,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海鸰和他相遇后,没有交谈太多,就突然感到了一缕光热从心里生出,那似乎是她多年盼望得到的,他的成果或许不如许多人,但她觉得他有潜在才华,她自信眼光很准,今生不应再松手。他在南方工作,但这不成障碍,两个人心心相印,鸿雁传情。
很快他们结婚了,一南一北组成的家庭马上就显出不和谐,都是军人,都有自己的使命,离长聚短……而两个作家似乎更难组成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情思文心,都有自己执拗的文人个性,一开始互相的名气诱惑很快就过去,这时候他们才发现自己的归属不是对方。
除了这些文人的通性外王海
还对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有过高要求,她是一个太认真的人。她先生也是好人;但价值观不同,这对她来说是一种本质上的不愉快。
似乎已经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了,以她的个性,应该超脱羁绊,一离了之,但这时已经晚了,她怀孕了。
她的注意力转到了未出世的孩子身上。哪怕他长时间滞留南方不回来,也不再关注。
孩子快要出生了,她打电话让他回来,她隐约感到他在那边心有所属了,但他一定得回来,出世的孩子一定见到爸爸,这才是完整的生活。
这是一个健康茁壮的男孩子,他第一眼就看到了父亲,但父亲已经归心似箭。那边单位打电报让他回去,说有工作离不开,但海鸰是个灵动的人,她感觉这是上天安排好的,自己无法挽留。“孩子出生14天他就走了!”海鸰牢牢记住了这个数字,她还记住了另外一个数字:“我们的婚姻实际在一起的时间是45天。”孩子他爸虽然当时很恋恋不舍地离去,但一去就不再复返。海鸰从此过上了外人看来孤苦伶仃的单身母亲生活。
总说爸爸坏话的母亲愚蠢
一个巨大的悲痛隐藏在她的心中,孩子即将承受这个世界加之于单亲家庭的风霜雨雪,孩子太无辜了,当他出世正需要温暖的时候却要感受冷酷。
王海鸰在外面是一副强者形象,但独自在家的时候就经常泪水沾衣。这时她最大的想法就是考虑如何让孩子免遭伤害。
她想,一定要让儿子感受到温暖,生长爱心,这是避免单亲家庭孩子心理畸形的惟一出路,万不能像大多数单亲母亲那样,总是对孩子说爸爸怎么不好,他们娘俩多么可怜,让唠叨和仇恨滞塞孩子爱的通道,让孩子感觉他是与别的孩子不一样的可怜虫……而是用美好的词汇去描述现实生活。
海鸰总是对幼小的儿子说爸爸怎么爱他,但因工作太忙回不来。
儿子3岁了,还整日沉浸在虚幻的父爱中,他总是问,“爸爸怎么工作这么忙,还不来看我。”海鸰心又在流泪,“欺骗”孩子能到几时?她想,作为一个母亲能给孩子的都给孩子了,但给不了父爱。她给先生打电话,口气相当强硬,“你一定要来看看孩子,他是你的儿子!”
先生不得不来了,他的心情也很复杂。海鸰这么多年似乎就等着他们父子相见的这一刻。但当时场景大出她的预料,孩子在那一瞬间,没有惊讶和激动,表现得很平静,一切似乎都是顺理成章的。他望着只在照片上熟悉的爸爸说:“爸爸,你给我带什么好东西了?”海鸰的眼泪哗地流了出来,儿子一直以为爸爸是爱他的,就好象他们一直在一起一样。爸爸立刻喜欢上了这样的儿子,抱起来亲个没完,面对儿子无邪的眼光,他也流下眼泪。
儿子总预感到爸爸可能又要“忙”工作去。爸爸走到哪儿,他跟到哪儿,一家人出去玩,上了公共汽车,孩子总是回头焦急地问:“爸爸上来了没有?”他表现出的那种对爸爸的关心,让大人都很感动。
先生终于又回到南边。他们的关系还是不离不合。海鸰是为了儿子而不走那最终的一步,因为孩子有一个父亲就有一座山,虽然是影子靠山。她是军人,只要她不同意就可以不离婚。她对好朋友诉衷肠:“其实我没有仇恨,只是为了孩子。”
孩子5岁了,有自我意识了,海鸰觉得应该放先生一码了,他有他的生活。她想,儿子虽小,也有自尊,如果儿子不同意我就不会离,我尊重孩子的选择。她蹲下身来问儿子,愿不愿意让妈妈爸爸离婚?儿子望着妈妈许久,想想说,“那好吧!”
于是王海起草了离婚合同,海鸰的儿子终于知道自己是单亲子女了,但他依然阳光、快乐。
(李 可摘自《东方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