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能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能力素养。但在实践中,我们常发现一些教师由于不具有相应信息技术水平,只是搬用现成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也有的教师为了技术而技术,将所学的知识罗列于课件上进行放映,没有将现代技术与课堂内容进行良好地整合,这些做法使动态生成的科学课堂成为用课件传授科学知识的灌输式学习,显然都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那如何才能正确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工作呢?
一、学习新课程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思想
在理念和行动之间,理念总是走在前面。新课程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可以真实地再现和模拟事物情景,将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比如我在教“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前,先播放一段从网络上下载的小鸟、牛、鸡、吹口琴等声音,然后提出问题:“为何物体会发声,为何我们能辨别出不同物体的声音呢?”既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上“压强”复习课时播放一段蓝猫过沼泽地的动画,然后根据动画设计问题,激发兴趣的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所以信息技术的使用应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为目的,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水平。
二、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合理运用技术
学习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是为了服务于实际教学工作。将这些教育技术“应用”到课程教学是大多数老师不难达到的目标,但将其“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则是一个漫长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在一次听课中,一位老师上“电路图”,他采用Flash替代电路连接的实际操作。虽然分散着而会移动的各电路元件在鼠标的点击下也能连成完整的电路,但这种类似于纸上谈兵的操作怎么能让学生理解家里插头、电灯泡的连接?更别提动手了。也有教师在“细胞”一课中将细胞分裂、生长、分化的知识罗列于幻灯片上逐张放映,学生上这样的课无异于在看一场配上讲解的无声电影。试想这样应用多媒体技术于教学实际,如何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如何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我认为要做到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教师要注意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有条件用实验操作应开展实验,有实物的用实物展示,用课件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的制作好课件。比如上“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日食和月食”之类的天文知识课,平时肉眼观察不到的天文现象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动形象,学生能快速地形成表象,易于理解。但在“汽化和液化”这节课中,对于“水、酒精在不同温度下挥发快慢比较、不同表面积时的挥发快慢比较”这一探究内容,有的老师用课件中的Flash代替实验操作显然违背了新课程教育理念。Flash制作虽然精美,但它只是传递知识予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乐趣,也没有同伴间的交流合作。
第二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需要。科学知识非常广博,大至宇宙空间,小至分子、原子,很多是我们不易观察到也难以想象到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带着学生们遨游太空、进入原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表象,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比如在“原子结构的模型”一课中,α粒子轰击金属箔的Flash制作非常生动地让学生认识到原子核在原子中的地位,把学生肉眼观察不到的微观世界用宏观的动画体现出来,达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的效果。但若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表象能理解或归纳的科学概念、规律,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讨论、回答。不要用视频或Flash等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比如“导体的热效应”这一现象学生有亲身体会,与其让他们看一段热效应的实验视频不如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与热效应有关。
可见使用信息技术,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特点,优化课程教学的过程;也要严格遵循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观。
三、立足教学实践,在反思中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对教学过程的行为进行优化是无止境的。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认真地进行自我反思,总会发现一些不足,如这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学生的学习是否是积极的?有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的培养?回顾分析教学中的“败笔”之处,进行再设计,会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日臻完善,不断提高。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是科学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合理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科学教师要积极学习掌握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才能将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到科学课堂中,从而使教学更加轻松高效。■
一、学习新课程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思想
在理念和行动之间,理念总是走在前面。新课程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可以真实地再现和模拟事物情景,将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比如我在教“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前,先播放一段从网络上下载的小鸟、牛、鸡、吹口琴等声音,然后提出问题:“为何物体会发声,为何我们能辨别出不同物体的声音呢?”既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上“压强”复习课时播放一段蓝猫过沼泽地的动画,然后根据动画设计问题,激发兴趣的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所以信息技术的使用应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为目的,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水平。
二、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合理运用技术
学习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是为了服务于实际教学工作。将这些教育技术“应用”到课程教学是大多数老师不难达到的目标,但将其“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则是一个漫长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在一次听课中,一位老师上“电路图”,他采用Flash替代电路连接的实际操作。虽然分散着而会移动的各电路元件在鼠标的点击下也能连成完整的电路,但这种类似于纸上谈兵的操作怎么能让学生理解家里插头、电灯泡的连接?更别提动手了。也有教师在“细胞”一课中将细胞分裂、生长、分化的知识罗列于幻灯片上逐张放映,学生上这样的课无异于在看一场配上讲解的无声电影。试想这样应用多媒体技术于教学实际,如何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如何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我认为要做到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教师要注意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有条件用实验操作应开展实验,有实物的用实物展示,用课件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的制作好课件。比如上“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日食和月食”之类的天文知识课,平时肉眼观察不到的天文现象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动形象,学生能快速地形成表象,易于理解。但在“汽化和液化”这节课中,对于“水、酒精在不同温度下挥发快慢比较、不同表面积时的挥发快慢比较”这一探究内容,有的老师用课件中的Flash代替实验操作显然违背了新课程教育理念。Flash制作虽然精美,但它只是传递知识予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乐趣,也没有同伴间的交流合作。
第二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需要。科学知识非常广博,大至宇宙空间,小至分子、原子,很多是我们不易观察到也难以想象到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带着学生们遨游太空、进入原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表象,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比如在“原子结构的模型”一课中,α粒子轰击金属箔的Flash制作非常生动地让学生认识到原子核在原子中的地位,把学生肉眼观察不到的微观世界用宏观的动画体现出来,达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的效果。但若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表象能理解或归纳的科学概念、规律,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讨论、回答。不要用视频或Flash等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比如“导体的热效应”这一现象学生有亲身体会,与其让他们看一段热效应的实验视频不如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与热效应有关。
可见使用信息技术,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特点,优化课程教学的过程;也要严格遵循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观。
三、立足教学实践,在反思中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对教学过程的行为进行优化是无止境的。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认真地进行自我反思,总会发现一些不足,如这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学生的学习是否是积极的?有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的培养?回顾分析教学中的“败笔”之处,进行再设计,会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日臻完善,不断提高。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是科学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合理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科学教师要积极学习掌握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才能将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到科学课堂中,从而使教学更加轻松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