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教材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媒介,充分重视语文教材的使用,理应成为教学工作的重心和关键,是确保语文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前提。为此,我们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加强对各种信息充斥下的语文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大胆突破,以期实现高考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 高考 相應策略 素养提升
充分认识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性,挖掘教材的内涵,是当前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重新重视的问题。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尽管在高考中占据相当高的分值,但由于其特殊性,现实中的高中语文学科常常处于被边缘化的趋势。对高中语文教材的如何合理使用,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在教学实际活动中的一种困惑。
一.重视高中语文教材使用的现实意义
当下,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的传播和更新迅捷而频繁。语文这门学科,尤其是高中语文,在教材的使用上,存在着浅显化、碎片化、盲目化等教学现象。对此,充分认识重视高中语文教材的使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是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需要。高考始终是高中各学科教与学的风向标,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离不开高考的指向。高考语文试卷内容形式看似在语文教材上找不到,事实是考查的知识结构均来源于教材,是教材的转化和拓展。例如,2018年全国I卷II卷的17-19题,把修改病句、补全句子和成语辨析放在综合的文段中进行考查,是一种新的题型。客观的讲,这种题型和以往的语言文字运用题相比,考查难度相对容易些。但是,很多考生在遇到这三道题时明显不适应,重要的原因在于平时的题海战术中没遇见过。如果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一切都应迎刃而解。何况,人教版教材中还有专门的语言文字选修教材。再如,当年文言断句题型考查刚出现时,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教材不够重视,使得教材在使用上浅显化,没能真正让学生把握教材中知识体系,学生素养没能切实地提升。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在谈到未来高考语文命题时,指出未来语文试卷将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也将大大拓展。浅显的教材使用和大量的题海战术,只能让语文越教越迷茫。上海复旦大学刘大为教授在作《语感和思维》的报告时,就提出一种看法:“传统语感培养在于量的积累”,但“量多未必是好事”。当然,高考语文试题在命制时,须严格遵循考试大纲,要立足于时代特征,体现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和时代精神;与其同时,命题又尽量保持与往年的衔接照应,以体现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原则。可见,高考选拔人才是科学规范的,语文学科考查虽然不是书上的照搬,但其根源还是在于教材,重视教材,研读教材才是根本。
二是顺应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高中语文教材,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汇编,收集的是名家名篇,句句都经过斟酌,篇篇都是经典。所以,高中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
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2016),语文学科被明确认定为“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学科”,关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重视语文教材,长远来讲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是改变当下高中语文教学误区的需要。语文教学改革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许多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手段;但是,改革也带来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使得许多教师走入了新的教学误区。常常有老师感慨:“高中语文教多与教少一个样,教快与教慢一个样,教与不教一个样。”这“一个样”看似对高中语文教学把握的通透,事实上恰恰显示出了很多老师对高中语文学科专业性的模糊认识,在教学中首先缺乏的对学科专业性质的深入思考,盲目从众;或者说在语文改革的大背景下,有些人利用网络上碎片化的教学快餐,一味地追潮流追个性,没能对教材的系统把握和对象宏观的指导,从而失去高中语文教学有效学习知识的真谛。
高中语文教学,应是立足在教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学文本,灵活处理和运用教材,进行拓展和深化。教材不仅是课程标准的代言人,更是集中了众多专家学者的专业智慧和学科水平。因此,重视语文教材,就是要充分利用众多专家学者的学科精华和集体智慧,就是要努力改变教师脱离课本盲目试验的教学误区,更是要避免语文在高中学科中成为“鸡肋“的结果。
二.重视高中语文教材使用应采取的有关策略
教材,是语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依据。那么,如何重视教材的使用呢?以人教版这套教材为例,它包含了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两个部分内容,还有与之相配套的语文读本以及相对应的辅导材料。如果每篇都教,无论是内容还是时间显然都是不现实的。新版的部编教材同样也应如此。那是不是像以往某些学校同仁所探索过的,抛弃教材,自编校本篇目,进行语文教学呢?显然也不可取。
下面先分享一个教学案例: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一篇自主赏析文章,篇幅不长,文言知识点清晰,文章内容贴近生活。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后,我的同事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有目标的设置了两个延展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将已学过的必修教材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本篇课文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同是宴会在同作者的笔下所流露出对生命观和精神面貌认识的差异。第二个问题围绕本篇和其前一篇散文《论语·侍坐》进行比较,问题就本篇的桃花园里宴会场景和孔子所”与点”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场面展开异同赏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儒家文化的内在精神,探讨盛唐是否是孔子所向往的大同理想世界,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当下新时代的认识和期待。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 高考 相應策略 素养提升
充分认识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性,挖掘教材的内涵,是当前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重新重视的问题。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尽管在高考中占据相当高的分值,但由于其特殊性,现实中的高中语文学科常常处于被边缘化的趋势。对高中语文教材的如何合理使用,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在教学实际活动中的一种困惑。
一.重视高中语文教材使用的现实意义
当下,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的传播和更新迅捷而频繁。语文这门学科,尤其是高中语文,在教材的使用上,存在着浅显化、碎片化、盲目化等教学现象。对此,充分认识重视高中语文教材的使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是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需要。高考始终是高中各学科教与学的风向标,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离不开高考的指向。高考语文试卷内容形式看似在语文教材上找不到,事实是考查的知识结构均来源于教材,是教材的转化和拓展。例如,2018年全国I卷II卷的17-19题,把修改病句、补全句子和成语辨析放在综合的文段中进行考查,是一种新的题型。客观的讲,这种题型和以往的语言文字运用题相比,考查难度相对容易些。但是,很多考生在遇到这三道题时明显不适应,重要的原因在于平时的题海战术中没遇见过。如果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一切都应迎刃而解。何况,人教版教材中还有专门的语言文字选修教材。再如,当年文言断句题型考查刚出现时,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教材不够重视,使得教材在使用上浅显化,没能真正让学生把握教材中知识体系,学生素养没能切实地提升。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在谈到未来高考语文命题时,指出未来语文试卷将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也将大大拓展。浅显的教材使用和大量的题海战术,只能让语文越教越迷茫。上海复旦大学刘大为教授在作《语感和思维》的报告时,就提出一种看法:“传统语感培养在于量的积累”,但“量多未必是好事”。当然,高考语文试题在命制时,须严格遵循考试大纲,要立足于时代特征,体现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和时代精神;与其同时,命题又尽量保持与往年的衔接照应,以体现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原则。可见,高考选拔人才是科学规范的,语文学科考查虽然不是书上的照搬,但其根源还是在于教材,重视教材,研读教材才是根本。
二是顺应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高中语文教材,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汇编,收集的是名家名篇,句句都经过斟酌,篇篇都是经典。所以,高中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
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2016),语文学科被明确认定为“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学科”,关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重视语文教材,长远来讲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是改变当下高中语文教学误区的需要。语文教学改革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许多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手段;但是,改革也带来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使得许多教师走入了新的教学误区。常常有老师感慨:“高中语文教多与教少一个样,教快与教慢一个样,教与不教一个样。”这“一个样”看似对高中语文教学把握的通透,事实上恰恰显示出了很多老师对高中语文学科专业性的模糊认识,在教学中首先缺乏的对学科专业性质的深入思考,盲目从众;或者说在语文改革的大背景下,有些人利用网络上碎片化的教学快餐,一味地追潮流追个性,没能对教材的系统把握和对象宏观的指导,从而失去高中语文教学有效学习知识的真谛。
高中语文教学,应是立足在教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学文本,灵活处理和运用教材,进行拓展和深化。教材不仅是课程标准的代言人,更是集中了众多专家学者的专业智慧和学科水平。因此,重视语文教材,就是要充分利用众多专家学者的学科精华和集体智慧,就是要努力改变教师脱离课本盲目试验的教学误区,更是要避免语文在高中学科中成为“鸡肋“的结果。
二.重视高中语文教材使用应采取的有关策略
教材,是语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依据。那么,如何重视教材的使用呢?以人教版这套教材为例,它包含了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两个部分内容,还有与之相配套的语文读本以及相对应的辅导材料。如果每篇都教,无论是内容还是时间显然都是不现实的。新版的部编教材同样也应如此。那是不是像以往某些学校同仁所探索过的,抛弃教材,自编校本篇目,进行语文教学呢?显然也不可取。
下面先分享一个教学案例: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一篇自主赏析文章,篇幅不长,文言知识点清晰,文章内容贴近生活。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后,我的同事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有目标的设置了两个延展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将已学过的必修教材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本篇课文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同是宴会在同作者的笔下所流露出对生命观和精神面貌认识的差异。第二个问题围绕本篇和其前一篇散文《论语·侍坐》进行比较,问题就本篇的桃花园里宴会场景和孔子所”与点”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场面展开异同赏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儒家文化的内在精神,探讨盛唐是否是孔子所向往的大同理想世界,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当下新时代的认识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