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博客文化媚俗化现象的表现及影响的深入分析,从传播者、媒介性质、受众心理、社会传播环境、媒介控制五个方面来探究N4g~4Jc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包括提升博客参与主体的素养;加强博客服务托管商“把关人”的行业自律意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政府建构有效的新媒体监管体系等,以期建立规范合理的博客言论秩序。
[关键词]博客;媚俗;媒介素养;新媒体监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152-2,5
一、博客媚俗文化的定义、表现及影响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媚俗”被解释为:讨好世俗。意指过分迁就迎合受众,讨好最大多数人的一种态度。“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博客媚俗文化因此可以视为依托新兴的网络传播平台,借助博客形式发播的一种即时满足、迎合大众心理,吸引大众眼球,过分强调娱乐性、炒作性的社会意识形态。
具体来看,博客媚俗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隐私媚俗、以色情媚俗、以拜金媚俗、以放纵媚俗、以暴力媚俗等。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曝光他人,围绕他人隐私进行宣传策划,娱乐大众,满足受众的窥视欲;另一种是自我炒作,通过赤裸裸的文字或图片,直接或间接宣扬与社会道德相悖的个人观点,或者伪造事件、相互谩骂,提高自身受关注程度。
博客文化作为当前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亚文化形式,其传播影响力惊人。如果博客成为披露隐私、窥视与被窥视、谩骂、色情、虚假信息等媚俗现象的集结地,或是成为某些人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将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文化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造成受众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和社会公德意识的淡化。此外,博客媚俗事件引发的骚动,往往因其巨大的影响力而形成一种事实媒体的声音,推动主流媒体介入,而主流媒体的介入,会使媚俗事件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这就使主流媒体在客观上成为了媚俗文化的推动者和传播者。因此博客媚俗文化的危害性不容小视。
二、博客媚俗文化起因探究
博客媚俗文化对社会的负影响是巨大的,要想对这一现状进行改观,必须对其产生的原因深入分析。
(一)传播主体与媚俗文化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先有传播的主体,后有信息的传播。亦即先有媚俗内容之传播主体,后有媚俗文化之传播。正如威尔伯·施拉姆所说的,“讯息本身并无含义,除非是人使之有含义。”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传播主体掌握着信息传播的工具,决定着信息内容的选择,是博客媚俗文化产生的主观因素。从传播主体来看,无论是炒作自己还是曝光他人,个中的行为动机主要是追求利益及与利益相关的各类因素。作秀、谩骂、色情、揭人隐私等种种媚俗行为都是利益驱使下吸引大众眼球的手段。对名利的追逐,使部分人将博客作为宣传自己、吸引大众眼球的工具,博客这种新的传播手段产生媚俗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二)媒介性质与媚俗文化
首先,博客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传者与受众的距离更近,互动性、参与性更强。普通民众通过传统媒体获得知名度的机会很少,但也许通过一篇出色的博文,就可以名声大振。“德拉吉报道”使德拉吉从一个普通的网络新闻工作者成为“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遗情书”让木子美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杂志编辑成为红遍互联网的“名人”。博客以其强大的社会赋予功能为个人成名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成为媚俗者吸引受众眼球的首选工具。
其次,博客操作更为简便、内容更丰富灵活,与大众距离更为亲近,娱乐功能更强。它既是一种自我放松的方式,也是一种分享交流的途径。但是一部分人大大放大了博客的娱乐功能,把博客仅仅看做个人作秀以取悦大众的逗乐解闷的工具,以“让大众开心”为核心准则,以“过把瘾就死”为行为方式,过分强调娱乐性,造成了博客媚俗文化的大肆蔓延。
再次,博客的监管难度更大。博客用户人数多,分布广,且大多数博客是匿名传播,传播者的身份具有隐蔽性,不像传统媒体有特定的组织机构,有专业的记者编辑,可以对信息进行层层把关。因此“把关人”的缺位使得政府难以像对待传统媒体那样从源头上加以控制,监管的缺失客观上纵容了一部分人的媚俗行为。
(三)受众心理与媚俗文化
受众是指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在博客这一媒介中,受众是指博客的读者。在现实社会环境中,受道德的约束,人们追求快乐、刺激的欲望被深深地压抑,好奇心得不到满足,使人们长期以来形成了强烈的窥视欲,而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身份的隐蔽性使这种窥视欲得以解放,进而有接受媚俗文化的欲望,渴求媒体提供此类信息。此外,由于受众的文化层次和知识构成不同,其媒介素养也存在着差异。一部分人因自身媒介素养不高,对博客不能够理性地认识,只看到其自由性和民主性,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即时行乐和发泄的工具,而忽视了其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部分受众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不足,面对媚俗文化的时候,不能用理性的眼光进行审视和批判,反而盲目跟风,继续传播,以致于媚俗文化在更大范围内蔓延传播。
(四)社会传播环境与媚俗文化
社会文化环境的低俗化,导致网络虚拟社会文化的沉沦,使得诞生于网络的博客不可避免地印刻上诸多堕落的胎记。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原有的单一的价值观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逐渐分化瓦解,向着多元化发展。价值取向的分化使社会文化呈现出种种矛盾,这些矛盾集结在一起,相互激荡,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在价值认同方面不能协调,无法确定哪一种价值取向才是社会文化价值的核心,找不到一种调和社会文化矛盾的有效途径。解决问题的合理渠道缺失,使博客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人们宣泄的排气孔,博客上的撒野其实是现实中迷惘、无奈和压抑的表现。此外,市场经济下,竞争激烈,社会生活节奏紧张而繁忙,人们根本无暇思考。思考的空白,快餐主义文化形式的盛行,消解了文化应具有的批判精神和鉴别能力,使得文化发展呈现泛娱乐化倾向。
(五)媒介控制与媚俗文化
从体制上看,政府的监管部门众多,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组织体系。多部门的多头管理造成各部门的监管职责不明确,以致于在监管的具体过程中,形成两种现象:一是政府管理的越位,一些政府部门利用监管的手段来扩大自己的实际权益,使管理重叠;二是政府管理的缺位,很多事情不知道具体由哪个部门监管,造成三不管的中间地带。从法律上看,一方面,行政机关对现行行政法律文件的修改、补充滞后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造成法律制度不该有的缺位;另一方面,各行政机关进行行政活动所参照的法律文件多为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规定,效力较低,仅限于本部门范围,造成有法可不依的尴尬;且各行政机关在制订、执行部门规章和行政规定时往往各行其是,又造成了行政法律制度执行的冲突。例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三条第五款规定在互联网上建立淫秽网站、网页,提供淫秽站点链接服务,或者传播淫秽书刊、影片、音像、图片的行为属犯罪行为,将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但同时,《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六十七条规定,包含色情内容的有艺术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视为淫秽物品。
三、博客媚俗文化遏制对策
(一)提高网络参与主体的素养,增强其在网络虚拟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博客的参与者是博客媚俗文化产生的源头,要遏制媚俗文化的传播,必须对其各类参与主体,包括博主、审核者、转载者、受众等进行积极引导,努力提高博客参与主体的素养,增强其在网络虚拟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博客服务托管商“把关人”的行业自律意识
博客的本性在于开放、自由,但并不等于博客是个人宣泄的场所,博客的建设性和自律性依然是保障这个新兴事物健康发展的根本。博客服务托管商是博客信息传播的媒介组织,是博客这一传播平台的提供者和管理者,是具体的“把关人”。因此,博客服务托管商不能受商业利益驱使一味媚俗,迎合受众,而必须承担起监督和控制的责任,把握文化传播的主流,以及时、公正、求证的态度对社会和公众负责。
(三)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是一个广泛的系统,网络博客文化是其重要的亚文化形式,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受社会文化系统内的其他亚文化影响。当社会文化整体趋于媚俗时,媚俗文化的滋生和蔓延也就成了时代的必然。因此规避博客媚俗文化,必须建立起政治经济文化系统的协调机制,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文化环境。
(四)政府要建构有效的新媒体监管体系
博客的健康有序发展不仅需要引导,还需要控制。政府应建立一个独立的监管机构,实行统一管理。还应制定统一的法律,确定监管的依据,同时要戒除监管中的随意性,做到有法必依。另外,还应该改进监管方式。如可对博客服务托管商进行资质审核和综合考评,完善博客审查准入制度,采用技术手段,对网民的不适当言论进行适时监管等。
[关键词]博客;媚俗;媒介素养;新媒体监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152-2,5
一、博客媚俗文化的定义、表现及影响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媚俗”被解释为:讨好世俗。意指过分迁就迎合受众,讨好最大多数人的一种态度。“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博客媚俗文化因此可以视为依托新兴的网络传播平台,借助博客形式发播的一种即时满足、迎合大众心理,吸引大众眼球,过分强调娱乐性、炒作性的社会意识形态。
具体来看,博客媚俗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隐私媚俗、以色情媚俗、以拜金媚俗、以放纵媚俗、以暴力媚俗等。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曝光他人,围绕他人隐私进行宣传策划,娱乐大众,满足受众的窥视欲;另一种是自我炒作,通过赤裸裸的文字或图片,直接或间接宣扬与社会道德相悖的个人观点,或者伪造事件、相互谩骂,提高自身受关注程度。
博客文化作为当前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亚文化形式,其传播影响力惊人。如果博客成为披露隐私、窥视与被窥视、谩骂、色情、虚假信息等媚俗现象的集结地,或是成为某些人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将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文化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造成受众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和社会公德意识的淡化。此外,博客媚俗事件引发的骚动,往往因其巨大的影响力而形成一种事实媒体的声音,推动主流媒体介入,而主流媒体的介入,会使媚俗事件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这就使主流媒体在客观上成为了媚俗文化的推动者和传播者。因此博客媚俗文化的危害性不容小视。
二、博客媚俗文化起因探究
博客媚俗文化对社会的负影响是巨大的,要想对这一现状进行改观,必须对其产生的原因深入分析。
(一)传播主体与媚俗文化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先有传播的主体,后有信息的传播。亦即先有媚俗内容之传播主体,后有媚俗文化之传播。正如威尔伯·施拉姆所说的,“讯息本身并无含义,除非是人使之有含义。”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传播主体掌握着信息传播的工具,决定着信息内容的选择,是博客媚俗文化产生的主观因素。从传播主体来看,无论是炒作自己还是曝光他人,个中的行为动机主要是追求利益及与利益相关的各类因素。作秀、谩骂、色情、揭人隐私等种种媚俗行为都是利益驱使下吸引大众眼球的手段。对名利的追逐,使部分人将博客作为宣传自己、吸引大众眼球的工具,博客这种新的传播手段产生媚俗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二)媒介性质与媚俗文化
首先,博客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传者与受众的距离更近,互动性、参与性更强。普通民众通过传统媒体获得知名度的机会很少,但也许通过一篇出色的博文,就可以名声大振。“德拉吉报道”使德拉吉从一个普通的网络新闻工作者成为“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遗情书”让木子美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杂志编辑成为红遍互联网的“名人”。博客以其强大的社会赋予功能为个人成名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成为媚俗者吸引受众眼球的首选工具。
其次,博客操作更为简便、内容更丰富灵活,与大众距离更为亲近,娱乐功能更强。它既是一种自我放松的方式,也是一种分享交流的途径。但是一部分人大大放大了博客的娱乐功能,把博客仅仅看做个人作秀以取悦大众的逗乐解闷的工具,以“让大众开心”为核心准则,以“过把瘾就死”为行为方式,过分强调娱乐性,造成了博客媚俗文化的大肆蔓延。
再次,博客的监管难度更大。博客用户人数多,分布广,且大多数博客是匿名传播,传播者的身份具有隐蔽性,不像传统媒体有特定的组织机构,有专业的记者编辑,可以对信息进行层层把关。因此“把关人”的缺位使得政府难以像对待传统媒体那样从源头上加以控制,监管的缺失客观上纵容了一部分人的媚俗行为。
(三)受众心理与媚俗文化
受众是指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在博客这一媒介中,受众是指博客的读者。在现实社会环境中,受道德的约束,人们追求快乐、刺激的欲望被深深地压抑,好奇心得不到满足,使人们长期以来形成了强烈的窥视欲,而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身份的隐蔽性使这种窥视欲得以解放,进而有接受媚俗文化的欲望,渴求媒体提供此类信息。此外,由于受众的文化层次和知识构成不同,其媒介素养也存在着差异。一部分人因自身媒介素养不高,对博客不能够理性地认识,只看到其自由性和民主性,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即时行乐和发泄的工具,而忽视了其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部分受众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不足,面对媚俗文化的时候,不能用理性的眼光进行审视和批判,反而盲目跟风,继续传播,以致于媚俗文化在更大范围内蔓延传播。
(四)社会传播环境与媚俗文化
社会文化环境的低俗化,导致网络虚拟社会文化的沉沦,使得诞生于网络的博客不可避免地印刻上诸多堕落的胎记。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原有的单一的价值观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逐渐分化瓦解,向着多元化发展。价值取向的分化使社会文化呈现出种种矛盾,这些矛盾集结在一起,相互激荡,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在价值认同方面不能协调,无法确定哪一种价值取向才是社会文化价值的核心,找不到一种调和社会文化矛盾的有效途径。解决问题的合理渠道缺失,使博客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人们宣泄的排气孔,博客上的撒野其实是现实中迷惘、无奈和压抑的表现。此外,市场经济下,竞争激烈,社会生活节奏紧张而繁忙,人们根本无暇思考。思考的空白,快餐主义文化形式的盛行,消解了文化应具有的批判精神和鉴别能力,使得文化发展呈现泛娱乐化倾向。
(五)媒介控制与媚俗文化
从体制上看,政府的监管部门众多,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组织体系。多部门的多头管理造成各部门的监管职责不明确,以致于在监管的具体过程中,形成两种现象:一是政府管理的越位,一些政府部门利用监管的手段来扩大自己的实际权益,使管理重叠;二是政府管理的缺位,很多事情不知道具体由哪个部门监管,造成三不管的中间地带。从法律上看,一方面,行政机关对现行行政法律文件的修改、补充滞后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造成法律制度不该有的缺位;另一方面,各行政机关进行行政活动所参照的法律文件多为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规定,效力较低,仅限于本部门范围,造成有法可不依的尴尬;且各行政机关在制订、执行部门规章和行政规定时往往各行其是,又造成了行政法律制度执行的冲突。例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三条第五款规定在互联网上建立淫秽网站、网页,提供淫秽站点链接服务,或者传播淫秽书刊、影片、音像、图片的行为属犯罪行为,将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但同时,《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六十七条规定,包含色情内容的有艺术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视为淫秽物品。
三、博客媚俗文化遏制对策
(一)提高网络参与主体的素养,增强其在网络虚拟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博客的参与者是博客媚俗文化产生的源头,要遏制媚俗文化的传播,必须对其各类参与主体,包括博主、审核者、转载者、受众等进行积极引导,努力提高博客参与主体的素养,增强其在网络虚拟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博客服务托管商“把关人”的行业自律意识
博客的本性在于开放、自由,但并不等于博客是个人宣泄的场所,博客的建设性和自律性依然是保障这个新兴事物健康发展的根本。博客服务托管商是博客信息传播的媒介组织,是博客这一传播平台的提供者和管理者,是具体的“把关人”。因此,博客服务托管商不能受商业利益驱使一味媚俗,迎合受众,而必须承担起监督和控制的责任,把握文化传播的主流,以及时、公正、求证的态度对社会和公众负责。
(三)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是一个广泛的系统,网络博客文化是其重要的亚文化形式,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受社会文化系统内的其他亚文化影响。当社会文化整体趋于媚俗时,媚俗文化的滋生和蔓延也就成了时代的必然。因此规避博客媚俗文化,必须建立起政治经济文化系统的协调机制,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文化环境。
(四)政府要建构有效的新媒体监管体系
博客的健康有序发展不仅需要引导,还需要控制。政府应建立一个独立的监管机构,实行统一管理。还应制定统一的法律,确定监管的依据,同时要戒除监管中的随意性,做到有法必依。另外,还应该改进监管方式。如可对博客服务托管商进行资质审核和综合考评,完善博客审查准入制度,采用技术手段,对网民的不适当言论进行适时监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