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组教学作为一体化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组织方式,在教学中方兴未艾。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在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实施有效小组教学的看法。
关键词:中职;工学结合;小组教学
一、引言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通过工作来实现学习,要求学生以开放式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以自我管理式的學习方法,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而小组教学就是一种与以学生为中心相对应的有效自我管理式学习的教学组织方式。
二、小组教学的含义
小组教学是指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具有工作能力的小团队,共同完成由教师布置的,或者是自行设计的学习任务,并且其学习成果可在后面的课程阶段中使用。
小组教学的作用在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感知和行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分析、综合、运用等综合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敢为意识以及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观点的胆量。
三、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有效的小组教学模式
(一)封闭型任务分配模式。
封闭型任务分配式小组教学指由教师规定各小组学习或操作的步骤,即强制性具体要求学生在何时做,怎么做。其模式是:教学准备→教师示范→小组模仿练习→小组总结和评价。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一个班级刚开始接受小组教学的时候,或者是由于初学者的不当操作会导致设备或仪器损坏的任务中。
(二)开放型任务分配模式。
开放型任务分配式小组教学主要应用于小组合作进行任务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给出一个或多个学习任务目标,各小组通过不限定的途径达到学习目标。其模式是: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小组接受任务并分工→自主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小组成果展示交流→小组评价。开放型任务分配模式并不是没有强制要求,各小组必须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来进行活动,这种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
(三)自由型任务分配模式。
这是小组教学的高层次模式,它并没有明确的操作流程和目标,只是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各小组成员必须学会在没有他人引导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才智,提高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培养团队合作行动的能力。
四、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有效的小组教学实施
一体化课程中的小组教学并不只是对学生按照所在位置进行了简单的分组,它包括小团队的建立、组员的分工、接受学习任务、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成果展示和评价等方面, 具体的实施有:
(一)小组的确定。
分组之前,教师应先对班级学生素质进行了调查,把成绩、表现优秀的同学和捣蛋的、表现差的同学选出来,平均分配到各组,其他中等的同学平均分配;同时尽量不要把小团体或者有矛盾的同学分配到同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最好在5~6人。
(二)组长的选定。
组长不能随意的指定,一个有能力的组长可以帮助教师掌控整个小组的学习组织和完成进度,所以应选拔较活跃、有责任心且成绩良好的同学担任。首先可采取自荐,自荐的同学只要不被各组员反对,则可担任组长;如无自荐的小组,教师可通过组员的推荐和课堂的观察选出较适合的组长。
(三)各组确定组名。
为了提高各小组成员的凝聚力,每个小组最好确定一个组名。
(四)各小组成员分层开会。
“分层”指的是区分出各小组中优秀、中等和偏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集中起来,动员优秀的同学制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和督促其他同学学习;鼓励中等层次的同学配合优秀层次的同学,并多向他们学习;鼓励偏差层次的同学认真学习,帮助他们确定目标。
(五)小组成员的分工。
为了提高小组的学习效果和小组合作能力,各成员都应有明确的分工。由组长分配任务,并且分工不固定,采取轮流制。例如:
(六)小组的评价.
评价应包括4个层次:
五、有效小组教学的若干建议
(1)教师的定位。小组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持人,工作重心是整体阐述学习工作情况,观察学生,提供资料,帮助和鼓励学生解决问题,重视学习过程,允许在学习中走弯路,同时要监控整个教学过程,对进度落后或出现状况的小组及时进行指导,最后还要对评估阶段进行调控。(2)前期的动员和个别谈话。想要学生接受并认同这种小组学习方式,前期动员很重要。(3)小组成员的分工应采取流动式。为了锻炼提高每个同学的各种能力,小组分工不能一成不变,应进行轮流。(4)小组教学模式应多样化。根据实际教学任务,采取适当的小组教学模式,避免单一化。同时,可配合小组情景游戏法、分组讨论和辩论等教学法使用。(5)小组评价的奖惩方式应多样化。小组评价的结果不能只是采取加分或扣分方式,根据需要配合一些竞争性的游戏可让学习的过程更有乐趣,如最后一名的小组要大扫除、第一名的小组有特殊奖励等。
六、结语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两千多年前的《学记》就倡导学习者要进行沟通交流,合作学习。小组教学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方法,内涵很深,方法很灵活,如何在一体化课程更有效的实施小组教学,还有待于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作者单位: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希尔伯特·迈尔.课堂教学方法 实践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朱守锂
关键词:中职;工学结合;小组教学
一、引言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通过工作来实现学习,要求学生以开放式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以自我管理式的學习方法,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而小组教学就是一种与以学生为中心相对应的有效自我管理式学习的教学组织方式。
二、小组教学的含义
小组教学是指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具有工作能力的小团队,共同完成由教师布置的,或者是自行设计的学习任务,并且其学习成果可在后面的课程阶段中使用。
小组教学的作用在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感知和行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分析、综合、运用等综合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敢为意识以及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观点的胆量。
三、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有效的小组教学模式
(一)封闭型任务分配模式。
封闭型任务分配式小组教学指由教师规定各小组学习或操作的步骤,即强制性具体要求学生在何时做,怎么做。其模式是:教学准备→教师示范→小组模仿练习→小组总结和评价。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一个班级刚开始接受小组教学的时候,或者是由于初学者的不当操作会导致设备或仪器损坏的任务中。
(二)开放型任务分配模式。
开放型任务分配式小组教学主要应用于小组合作进行任务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给出一个或多个学习任务目标,各小组通过不限定的途径达到学习目标。其模式是: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小组接受任务并分工→自主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小组成果展示交流→小组评价。开放型任务分配模式并不是没有强制要求,各小组必须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来进行活动,这种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
(三)自由型任务分配模式。
这是小组教学的高层次模式,它并没有明确的操作流程和目标,只是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各小组成员必须学会在没有他人引导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才智,提高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培养团队合作行动的能力。
四、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有效的小组教学实施
一体化课程中的小组教学并不只是对学生按照所在位置进行了简单的分组,它包括小团队的建立、组员的分工、接受学习任务、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成果展示和评价等方面, 具体的实施有:
(一)小组的确定。
分组之前,教师应先对班级学生素质进行了调查,把成绩、表现优秀的同学和捣蛋的、表现差的同学选出来,平均分配到各组,其他中等的同学平均分配;同时尽量不要把小团体或者有矛盾的同学分配到同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最好在5~6人。
(二)组长的选定。
组长不能随意的指定,一个有能力的组长可以帮助教师掌控整个小组的学习组织和完成进度,所以应选拔较活跃、有责任心且成绩良好的同学担任。首先可采取自荐,自荐的同学只要不被各组员反对,则可担任组长;如无自荐的小组,教师可通过组员的推荐和课堂的观察选出较适合的组长。
(三)各组确定组名。
为了提高各小组成员的凝聚力,每个小组最好确定一个组名。
(四)各小组成员分层开会。
“分层”指的是区分出各小组中优秀、中等和偏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集中起来,动员优秀的同学制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和督促其他同学学习;鼓励中等层次的同学配合优秀层次的同学,并多向他们学习;鼓励偏差层次的同学认真学习,帮助他们确定目标。
(五)小组成员的分工。
为了提高小组的学习效果和小组合作能力,各成员都应有明确的分工。由组长分配任务,并且分工不固定,采取轮流制。例如:
(六)小组的评价.
评价应包括4个层次:
五、有效小组教学的若干建议
(1)教师的定位。小组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持人,工作重心是整体阐述学习工作情况,观察学生,提供资料,帮助和鼓励学生解决问题,重视学习过程,允许在学习中走弯路,同时要监控整个教学过程,对进度落后或出现状况的小组及时进行指导,最后还要对评估阶段进行调控。(2)前期的动员和个别谈话。想要学生接受并认同这种小组学习方式,前期动员很重要。(3)小组成员的分工应采取流动式。为了锻炼提高每个同学的各种能力,小组分工不能一成不变,应进行轮流。(4)小组教学模式应多样化。根据实际教学任务,采取适当的小组教学模式,避免单一化。同时,可配合小组情景游戏法、分组讨论和辩论等教学法使用。(5)小组评价的奖惩方式应多样化。小组评价的结果不能只是采取加分或扣分方式,根据需要配合一些竞争性的游戏可让学习的过程更有乐趣,如最后一名的小组要大扫除、第一名的小组有特殊奖励等。
六、结语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两千多年前的《学记》就倡导学习者要进行沟通交流,合作学习。小组教学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方法,内涵很深,方法很灵活,如何在一体化课程更有效的实施小组教学,还有待于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作者单位: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希尔伯特·迈尔.课堂教学方法 实践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