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尤为重要的环节,并且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给排水工程占据重要地位。无论是给排水规划还是对污水的处理,都对农村居民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有效解决。
关键词:给水系统;排水系统;污水处理
1 农村给排水和生活污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给水系统
虽然新农村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长久以来农村的给水发展缺乏平衡性。在全国范围内给水设施的普及相对较低,并且整体工程的水平相对较低。部分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居民的日常用水仍旧为地表水。伴随经济的发展各类工业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所排放的废水也不断增加,加剧了对地表水的污染。因此部分地区的地表水水中含有杂质,且鉴定后发现无法达到饮用水的标准。部分农村地区缺乏相应的给水系统,因此只用依赖地表水,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在对农村进行给水规划是缺乏统筹性,各个农村自行给水,为保护水资源带来一定的难度。并且工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对水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致使工业用水与农村居民生活用水之间发生矛盾,相关人员对此应提高重视,并有效解决。
1.2 农村排水系统
农村的生活污水往往时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在很大程度上对自然水体造成污染,而农村工业的废水仅进行轻度的处理便排放至自然水体中,进一步加剧了水体的污染。经相关调查发现在水资源的污染中,农村的生活污水占据较大的比例,并且是导致河流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当前阶段仅有部分农村铺设了相应的污水管道,并且是雨水和污水共同排水。大部分的地区未进行排水系统的建设,从而未设置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周围的河流等自然水体中,从而导致水体受到污染。并且农村沟渠排水断面相对较小,因此当其中存在垃圾时常常发生堵塞现象,进而导致污水流出,对环境造成污染。
1.3 农村生活污水
受生活习惯和居住环境等的影响,致使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来源相对分散,因此无法有效的进行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在农村地区通常具有清洁污水、厨房污水和人与牲畜、家禽等的粪便,并且受管理水平和生活设施的影响,致使农村居民生活习惯相对较差。主要是因为农村的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并且生活基础设施缺乏完善性,进而导致农村居民出现随意倒垃圾和污水的习惯。随着农村居民用水量的不断增加,使得生活污水量也不断增加,但是对生活污水的处理率较低,致使污染较为严重。据相关统计,发现农村生活污水中含有较高的有机质、以及氮磷等营养物质,并具有一定的病菌和悬浮物,较高的污染物浓度使其对周围环境和水体的污染较为严重。
由此可以得出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农村既有的给排水机制和处理生活用水的方法,无法满足新时期农村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根据其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等,制定合理的措施从而对农村给排水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并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2 农村给排水系统规划和生活污水处理新思路
2.1 农村给水系统的规划
首先应保障给水系统规划的科学性,可将水厂进行扩建和改建,从而将农村的给水管网划入市政给排水工程中,对于较为独立的农村,则可选择使用的水源建设单独的集中给水工程。保障给水工程的规模具有合理性,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跨区取水。对于水源相对较差的地区,则应对原水进行相应的净化,从而保障水的质量。当附近不具有可使用的水源是,也可通过建设水池和水窖等方法进行雨水的收集,经过相应的净化后再供水。还应转变以往的给水模式,以往在进行给水时通常采用分散式的方法,并且居民自行给水。因此应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具适用性的集中式的给水模式。对农村平坦的地形充分利用,从而进行给水管网的铺设。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也应合理利用,但供水的前提时保障水的指标达到供水标准。可将给水系统分成几个地区,从而在给水时分开进行,有利于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还应在各个分区连接其应急管道,从而保障用水的安全性。在农村用水中占据较大比例的便是居民的生活用水,因此在确定给水规模时,首先应对当前农村的居民数正确了解,其中应包含不具有户籍但在当地进行长住的人口数量。并对工业用水量进行明确,对当地的企业的类型和规模等进行综合考虑。对于公共性建筑的用水也应进行有效考虑,从而保障给水规模确定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对农村的各项用水有效满足。
2.2 排水体制的选择
排水系统的平面布置根据地形、周围水体情况、污水种类、污染情况等来确定,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布置形式:直排式布置、分散式布置、集中式布置。直排式布置多用于雨水排放系统。分散式布置多用于场地起伏不平或需要按用地功能进行不同的排水处理;集中式布置多适用于布局紧凑,农村建设成连续性带状或环状布置时,通常将污水集中处理,这种布置便于发挥规模效益,占地少,节省基建投资和运管理费用。
3 农村污水处理
3.1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系统由湿地植物、微生物、介质及动物组成的,各组成成分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并且相互协同,使得整个湿地生态系统平衡运转,并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作用,最终达到处理废水的目的。废水进入湿地后首先通过介质及植物根系的截留作用截留无机悬浮物,可溶性有机污染物则通过生物膜的吸附、同化及异化作用被去除。湿地中植物根系的放氧作用以及介质表层氧的渗透作用促使介质中依次出现好氧、缺氧、厌氧状态,从而促使部分氮、磷通過各种微生物反应被最终去除,另外一部分则通过介质的吸附、离子交换、沉淀以及植物的吸收得到去除。
3.2 高效藻类塘
高效藻类塘是在传统稳定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改进形式,强化利用藻类的增殖来产生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环境,形成更紧密的藻菌共生系统,同时创造一定的物化条件,达到对有机碳、病原体、尤其是氮和磷等污染物的有效去除。高效藻类塘较传统的稳定塘停留时间短,占地面积少,建设容易,维护简便,基建投资少,运行费用低。但是,它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温度影响生物的组成、营养物的需求、新陈代谢的特点和反应速率;PH影响生物的适应能力,离子输送和新陈代谢的速率;水体对光的吸收特性取决于水体特性,腐殖质,藻类和非生物性的悬浮物;气温过高或较低时,藻类的生长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处理效果。
3.3 土地渗滤处理
土地渗滤处理系统,是将经过腐化池或酸化水解池预处理后的污水有控制地通过设于地下距地面约0.5米深处的渗滤田,在土壤的渗滤作用和毛细管作用下,污水向四周扩散,通过过滤、沉淀、吸附和在微生物作用下的降解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它是一种以生态原理为基础的小规模污水处理工艺技术,适用于处理未与城市排水系统接通的分散建筑物排出的小流量污水。
参考文献
[1]杨志钦.浅谈农村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3):205-205.
[2]张明亮,张志利,侯立安.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的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C]//全国给排水技术情报网国防工业分网学术年会.2008.
[3]钱跃.高效生物叠窠(R)膜法及高效管道叠窠(R)净化沉淀技术在乡镇农村水处理中的应用[C]//201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实用技术高级研讨会.2010.
[4]张新喜,王千红,黄伟,等.农村给排水系统调研与规划探讨[J].科学技术创新,2011(36):311-311.
关键词:给水系统;排水系统;污水处理
1 农村给排水和生活污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给水系统
虽然新农村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长久以来农村的给水发展缺乏平衡性。在全国范围内给水设施的普及相对较低,并且整体工程的水平相对较低。部分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居民的日常用水仍旧为地表水。伴随经济的发展各类工业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所排放的废水也不断增加,加剧了对地表水的污染。因此部分地区的地表水水中含有杂质,且鉴定后发现无法达到饮用水的标准。部分农村地区缺乏相应的给水系统,因此只用依赖地表水,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在对农村进行给水规划是缺乏统筹性,各个农村自行给水,为保护水资源带来一定的难度。并且工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对水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致使工业用水与农村居民生活用水之间发生矛盾,相关人员对此应提高重视,并有效解决。
1.2 农村排水系统
农村的生活污水往往时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在很大程度上对自然水体造成污染,而农村工业的废水仅进行轻度的处理便排放至自然水体中,进一步加剧了水体的污染。经相关调查发现在水资源的污染中,农村的生活污水占据较大的比例,并且是导致河流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当前阶段仅有部分农村铺设了相应的污水管道,并且是雨水和污水共同排水。大部分的地区未进行排水系统的建设,从而未设置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周围的河流等自然水体中,从而导致水体受到污染。并且农村沟渠排水断面相对较小,因此当其中存在垃圾时常常发生堵塞现象,进而导致污水流出,对环境造成污染。
1.3 农村生活污水
受生活习惯和居住环境等的影响,致使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来源相对分散,因此无法有效的进行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在农村地区通常具有清洁污水、厨房污水和人与牲畜、家禽等的粪便,并且受管理水平和生活设施的影响,致使农村居民生活习惯相对较差。主要是因为农村的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并且生活基础设施缺乏完善性,进而导致农村居民出现随意倒垃圾和污水的习惯。随着农村居民用水量的不断增加,使得生活污水量也不断增加,但是对生活污水的处理率较低,致使污染较为严重。据相关统计,发现农村生活污水中含有较高的有机质、以及氮磷等营养物质,并具有一定的病菌和悬浮物,较高的污染物浓度使其对周围环境和水体的污染较为严重。
由此可以得出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农村既有的给排水机制和处理生活用水的方法,无法满足新时期农村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根据其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等,制定合理的措施从而对农村给排水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并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2 农村给排水系统规划和生活污水处理新思路
2.1 农村给水系统的规划
首先应保障给水系统规划的科学性,可将水厂进行扩建和改建,从而将农村的给水管网划入市政给排水工程中,对于较为独立的农村,则可选择使用的水源建设单独的集中给水工程。保障给水工程的规模具有合理性,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跨区取水。对于水源相对较差的地区,则应对原水进行相应的净化,从而保障水的质量。当附近不具有可使用的水源是,也可通过建设水池和水窖等方法进行雨水的收集,经过相应的净化后再供水。还应转变以往的给水模式,以往在进行给水时通常采用分散式的方法,并且居民自行给水。因此应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具适用性的集中式的给水模式。对农村平坦的地形充分利用,从而进行给水管网的铺设。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也应合理利用,但供水的前提时保障水的指标达到供水标准。可将给水系统分成几个地区,从而在给水时分开进行,有利于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还应在各个分区连接其应急管道,从而保障用水的安全性。在农村用水中占据较大比例的便是居民的生活用水,因此在确定给水规模时,首先应对当前农村的居民数正确了解,其中应包含不具有户籍但在当地进行长住的人口数量。并对工业用水量进行明确,对当地的企业的类型和规模等进行综合考虑。对于公共性建筑的用水也应进行有效考虑,从而保障给水规模确定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对农村的各项用水有效满足。
2.2 排水体制的选择
排水系统的平面布置根据地形、周围水体情况、污水种类、污染情况等来确定,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布置形式:直排式布置、分散式布置、集中式布置。直排式布置多用于雨水排放系统。分散式布置多用于场地起伏不平或需要按用地功能进行不同的排水处理;集中式布置多适用于布局紧凑,农村建设成连续性带状或环状布置时,通常将污水集中处理,这种布置便于发挥规模效益,占地少,节省基建投资和运管理费用。
3 农村污水处理
3.1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系统由湿地植物、微生物、介质及动物组成的,各组成成分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并且相互协同,使得整个湿地生态系统平衡运转,并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作用,最终达到处理废水的目的。废水进入湿地后首先通过介质及植物根系的截留作用截留无机悬浮物,可溶性有机污染物则通过生物膜的吸附、同化及异化作用被去除。湿地中植物根系的放氧作用以及介质表层氧的渗透作用促使介质中依次出现好氧、缺氧、厌氧状态,从而促使部分氮、磷通過各种微生物反应被最终去除,另外一部分则通过介质的吸附、离子交换、沉淀以及植物的吸收得到去除。
3.2 高效藻类塘
高效藻类塘是在传统稳定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改进形式,强化利用藻类的增殖来产生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环境,形成更紧密的藻菌共生系统,同时创造一定的物化条件,达到对有机碳、病原体、尤其是氮和磷等污染物的有效去除。高效藻类塘较传统的稳定塘停留时间短,占地面积少,建设容易,维护简便,基建投资少,运行费用低。但是,它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温度影响生物的组成、营养物的需求、新陈代谢的特点和反应速率;PH影响生物的适应能力,离子输送和新陈代谢的速率;水体对光的吸收特性取决于水体特性,腐殖质,藻类和非生物性的悬浮物;气温过高或较低时,藻类的生长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处理效果。
3.3 土地渗滤处理
土地渗滤处理系统,是将经过腐化池或酸化水解池预处理后的污水有控制地通过设于地下距地面约0.5米深处的渗滤田,在土壤的渗滤作用和毛细管作用下,污水向四周扩散,通过过滤、沉淀、吸附和在微生物作用下的降解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它是一种以生态原理为基础的小规模污水处理工艺技术,适用于处理未与城市排水系统接通的分散建筑物排出的小流量污水。
参考文献
[1]杨志钦.浅谈农村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3):205-205.
[2]张明亮,张志利,侯立安.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的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C]//全国给排水技术情报网国防工业分网学术年会.2008.
[3]钱跃.高效生物叠窠(R)膜法及高效管道叠窠(R)净化沉淀技术在乡镇农村水处理中的应用[C]//201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实用技术高级研讨会.2010.
[4]张新喜,王千红,黄伟,等.农村给排水系统调研与规划探讨[J].科学技术创新,2011(36):31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