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常见的碱”一课的实录为例,思考了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支架”、 用探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使用“支架”、 在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中鼓励学生抛开“支架”等方法,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实录;评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8-091-02
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形象化比喻,指对那些超出儿童能力的任务元素加以控制,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使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到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内容上,实现由教师向儿童的转移,最后撤去支架,达到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的目的一种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中,儿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扮演“促进者”、“帮助者”、“研究者”的角色。识别每个儿童的现有发展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在最近发展区内搭建支架,引导、激励、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以下以初中化学“常见的碱”一课的实录为例,探索初中化学课堂中的“支架”搭建。
一、课堂实录
师:(展示两份白色固体)你能鉴别出这两份固体哪一份是氢氧化钠固体哪一份是氢氧化钙固体吗?
生:(讨论后回答)看形状、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多少、测量溶解时温度的变化、露置于空气中观察是否潮解……
师:以上方法的依据是这两种固体的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生:(齐声)物理性质。
师:我们能不能利用化学性质的不同将他们加以区分?
个别学生:加酚酞……
师:有同学提出用酚酞来鉴别,大家动手试一试行不行。(投影:分组实验要求和步骤)
生:(分组实验后回答)无法鉴别。
师:为什么用酸碱指示剂无法鉴别?
生:因为它们的水溶解都显碱性。
师:(板书:1.碱溶液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水溶液都显碱性是这两种物质的共有的化学性质,它们还有哪些其他的化学性质呢?
生:我知道,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师:很好。氢氧化钠也能和二氧化碳反应吗?请大家动手试一试(投影:分组实验要求和步骤)
生:(分组实验后回答)没有现象。
师:没有明显的现象是不是就说明没有发生反应?你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
生:(思考中)
师:老师设计了一个装置,请大家注意观察。(演示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盖紧振荡。)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瓶子变扁了。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瓶内气压减小了。
师:(板书:2.碱溶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很好。你能模仿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生:(写化学方程式)
师:(指导学生书写)
师:有没有同学思考过刚才老师演示的实验可能不够严密?提示一下:不要忘了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并且也能和水反应。
生:(讨论后回答)有可能瓶子变扁是由于二氧化碳气体被水吸收了。
师:很好。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瓶子变扁一定是由于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二氧化碳?
生:在同样的装置中加入与氢氧化钠溶液等量的水,做对比实验。
师:太棒了!老师这里还有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就请你来试一试。
生:(对比演示)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瓶子也变扁了,但扁的程度不如前面的实验。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声)氢氧化钠的确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师:由此可见,实验室应该怎样保存氢氧化钠固体?为什么?
生:应该密封保存。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既会在空气中潮解,又会与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师:(再次展示课首展示过的一份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这份氢氧化钠固体变质了没有?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依据又是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取样,加入稀盐酸,若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说明氢氧化钠固体已变质。依据的是碳酸盐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师:那就请你来试一试,大家注意观察。
生:(学生演示实验)
师:二氧化硫也能和碱溶液发生类似的反应,你能模仿这两个方程式写出二氧化硫分别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师:(指导学生书写)
师:碱还可以和哪些物质反应?
生:可以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师:(板书:3.碱能和酸反应)很好,这部分内容我们在“常见的酸”一课中学习过,下面请同学们写出几个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投影: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生:(书写方程式)
师:(指导学生书写)
师:(投影:CuSO4 2NaOHCu(OH)2 Na2SO4)这是我们学过的一个反应,由这个反应推测,碱溶液还有可能与哪一类物质反应?
生:与盐溶液反应。
师:那就请大家动手试一试,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投影:分组实验要求和步骤;板书:4.碱溶液与盐溶液反应)
生:(完成实验后交流现象)
师:你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原理,写出这几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师:(指导学生书写)
师:(再次展示课首展示过的一份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前面大家的验证了这是一份已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你有什么办法除去其中的杂质碳酸钠?请大家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取样,加水溶解,再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最后蒸发滤液。
师:太棒了!有没有其他办法?加入稀盐酸行不行?
生:不行。稀盐酸不但能和碳酸钠反应,也能和氢氧化钠反应。而且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的生成物有氯化钠,是新的杂质。
师:说得很好!看来大家对于常见的碱的化学性质掌握得很不错。对于碱的化学性质,大家还有什么想研究的?
生:碱和活泼金属能反应吗?
师:问得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用实验验证一下吧。(投影:分组实验要求和步骤)
生:(分组实验)
师:怎么样?有结论了吗?
生:碱溶液和活泼金属一般不能反应生成氢气。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小组小结一下。
生:(交流结果)略。
师:(投影:当堂反馈;布置作业)略。
二、课后评析
1.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支架”
“支架”一定要搭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否则“支架”便失去了基础。本节课从上节课学生刚学过的常见的碱的物理性质入手,设计了“鉴别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固体”这一实验情境,在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教者设计的概念框架中。同样,课堂中每一个知识模块的呈现也是从前一个模块出发设计支架,通过各种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从一个“最近发展区”带到另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
2.用探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使用“支架”
当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支架”进入概念框架后,下面一步就是让学生主动使用“支架”来建构知识。本节课中教师采用了大量的“探询性问题”作为“支架”的表现形式,从而达到澄清学生的回答、激发新的信息、引导学生向更有成效的方向发展的作用。例如:“没有明显的现象是不是就说明没有发生反应?你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有没有同学思考过刚才老师演示的实验可能不够严密?提示一下:不要忘了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并且也能和水反应”等等。
3.在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中鼓励学生抛开“支架”
搭建的“支架”一定要“拆除”,才能帮助学生“将外部知识内化并转变为意识控制的工具”(维果茨基)。为此,本节课设计了大量的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虽然一开始教师在探索过程中还进行适时提示,但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的所学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从整节课的框架来看,也可以看出“支架”在逐步减少,最后大多数学生已经能运用课上所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甚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实录;评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8-091-02
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形象化比喻,指对那些超出儿童能力的任务元素加以控制,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使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到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内容上,实现由教师向儿童的转移,最后撤去支架,达到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的目的一种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中,儿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扮演“促进者”、“帮助者”、“研究者”的角色。识别每个儿童的现有发展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在最近发展区内搭建支架,引导、激励、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以下以初中化学“常见的碱”一课的实录为例,探索初中化学课堂中的“支架”搭建。
一、课堂实录
师:(展示两份白色固体)你能鉴别出这两份固体哪一份是氢氧化钠固体哪一份是氢氧化钙固体吗?
生:(讨论后回答)看形状、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多少、测量溶解时温度的变化、露置于空气中观察是否潮解……
师:以上方法的依据是这两种固体的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生:(齐声)物理性质。
师:我们能不能利用化学性质的不同将他们加以区分?
个别学生:加酚酞……
师:有同学提出用酚酞来鉴别,大家动手试一试行不行。(投影:分组实验要求和步骤)
生:(分组实验后回答)无法鉴别。
师:为什么用酸碱指示剂无法鉴别?
生:因为它们的水溶解都显碱性。
师:(板书:1.碱溶液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水溶液都显碱性是这两种物质的共有的化学性质,它们还有哪些其他的化学性质呢?
生:我知道,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师:很好。氢氧化钠也能和二氧化碳反应吗?请大家动手试一试(投影:分组实验要求和步骤)
生:(分组实验后回答)没有现象。
师:没有明显的现象是不是就说明没有发生反应?你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
生:(思考中)
师:老师设计了一个装置,请大家注意观察。(演示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盖紧振荡。)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瓶子变扁了。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瓶内气压减小了。
师:(板书:2.碱溶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很好。你能模仿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生:(写化学方程式)
师:(指导学生书写)
师:有没有同学思考过刚才老师演示的实验可能不够严密?提示一下:不要忘了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并且也能和水反应。
生:(讨论后回答)有可能瓶子变扁是由于二氧化碳气体被水吸收了。
师:很好。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瓶子变扁一定是由于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二氧化碳?
生:在同样的装置中加入与氢氧化钠溶液等量的水,做对比实验。
师:太棒了!老师这里还有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就请你来试一试。
生:(对比演示)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瓶子也变扁了,但扁的程度不如前面的实验。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声)氢氧化钠的确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师:由此可见,实验室应该怎样保存氢氧化钠固体?为什么?
生:应该密封保存。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既会在空气中潮解,又会与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师:(再次展示课首展示过的一份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这份氢氧化钠固体变质了没有?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依据又是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取样,加入稀盐酸,若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说明氢氧化钠固体已变质。依据的是碳酸盐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师:那就请你来试一试,大家注意观察。
生:(学生演示实验)
师:二氧化硫也能和碱溶液发生类似的反应,你能模仿这两个方程式写出二氧化硫分别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师:(指导学生书写)
师:碱还可以和哪些物质反应?
生:可以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师:(板书:3.碱能和酸反应)很好,这部分内容我们在“常见的酸”一课中学习过,下面请同学们写出几个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投影: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生:(书写方程式)
师:(指导学生书写)
师:(投影:CuSO4 2NaOHCu(OH)2 Na2SO4)这是我们学过的一个反应,由这个反应推测,碱溶液还有可能与哪一类物质反应?
生:与盐溶液反应。
师:那就请大家动手试一试,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投影:分组实验要求和步骤;板书:4.碱溶液与盐溶液反应)
生:(完成实验后交流现象)
师:你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原理,写出这几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师:(指导学生书写)
师:(再次展示课首展示过的一份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前面大家的验证了这是一份已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你有什么办法除去其中的杂质碳酸钠?请大家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取样,加水溶解,再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最后蒸发滤液。
师:太棒了!有没有其他办法?加入稀盐酸行不行?
生:不行。稀盐酸不但能和碳酸钠反应,也能和氢氧化钠反应。而且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的生成物有氯化钠,是新的杂质。
师:说得很好!看来大家对于常见的碱的化学性质掌握得很不错。对于碱的化学性质,大家还有什么想研究的?
生:碱和活泼金属能反应吗?
师:问得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用实验验证一下吧。(投影:分组实验要求和步骤)
生:(分组实验)
师:怎么样?有结论了吗?
生:碱溶液和活泼金属一般不能反应生成氢气。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小组小结一下。
生:(交流结果)略。
师:(投影:当堂反馈;布置作业)略。
二、课后评析
1.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支架”
“支架”一定要搭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否则“支架”便失去了基础。本节课从上节课学生刚学过的常见的碱的物理性质入手,设计了“鉴别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固体”这一实验情境,在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教者设计的概念框架中。同样,课堂中每一个知识模块的呈现也是从前一个模块出发设计支架,通过各种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从一个“最近发展区”带到另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
2.用探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使用“支架”
当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支架”进入概念框架后,下面一步就是让学生主动使用“支架”来建构知识。本节课中教师采用了大量的“探询性问题”作为“支架”的表现形式,从而达到澄清学生的回答、激发新的信息、引导学生向更有成效的方向发展的作用。例如:“没有明显的现象是不是就说明没有发生反应?你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有没有同学思考过刚才老师演示的实验可能不够严密?提示一下:不要忘了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并且也能和水反应”等等。
3.在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中鼓励学生抛开“支架”
搭建的“支架”一定要“拆除”,才能帮助学生“将外部知识内化并转变为意识控制的工具”(维果茨基)。为此,本节课设计了大量的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虽然一开始教师在探索过程中还进行适时提示,但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的所学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从整节课的框架来看,也可以看出“支架”在逐步减少,最后大多数学生已经能运用课上所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甚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