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的“和谐”建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ficaln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作者就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相同之处作了一些简单的阐述。英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渗透,而语言则是文化的载体与平台,把文化和语言完美地融为一体是教育者不懈的追求,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享受中西方文化的熏陶与乐趣。
  关键词: 语言教学 文化教育 “和谐”建构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增进对于外国文化,特别是英国国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了解。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扩大视野,提高领悟英语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社会意识。教育部英语课程研制小组(1999.11)已经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列为重要内容。
  文化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涉及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等。而语言是文化的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一、语言学习和文化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M.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所以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我们在教给学生语言的同时也要侧重文化的传播。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可见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亲历语言学习
  
  我们要向学生介绍英国国家的风俗习惯,并且通过一些简单的表演创设情境,让学生切身感受西方文明。英国人喜欢谈论天气,这是为什么呢?其一是英国天气变幻莫测,而在中国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天气不会在一周或一天内变化太大。“One can experience four seasons in the course of a single day!”因此,在伦敦即使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英国人也穿雨衣或带伞。其二是谈论天气而不讨论政治也是一种友好的表示,是不会引起愤怒或激动的一个话题,很安全。“Ladies first!”是众所周知的,是英国的风俗。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在选举、就业和接受高等教育等方面和男人是平等的,但是也有一种女性需要保护的情感在里面,让女士先行被认为是礼貌行为。英国人比较矜持庄重,崇尚“绅士”、“淑女”,所以男士们一般都西装革履,打领带,说话温文而雅,在公众场合从不大声喧哗,女士们也都举止端庄、优雅。英国人有“三不”。他们在任何公众场所都能按秩序排队,即便连买报纸这样的小事也是如此,从来不“加塞”,如果有人“加塞”,他们就会看不起这个人。他们也不询问别人的隐私,不打听别人的年龄,特别是女士的年龄,不问别人的收入、婚姻、宗教、体重等。英国人还不喜欢讨价还价。他们不期望或不欢迎讲价,有时会认为这是丢脸的事情。他们认为以自己觉得合理的价格买下想要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会和销售的人计算出一个合理的价格。英国人还有“三风”:赌博、喝酒、给小费(betting,drinking,tipping)。因而中国人在英国时别忘了给服务生小费。我们要向学生介绍就餐礼仪:就餐或赴宴一定要准时,如果不能按时去,要给主人打电话说明;就餐要注意礼节,如女士入座时,男士一般要站起给女士拉椅子,等女士们坐好再坐下;餐前一般是闲谈,有的要祈祷,刀、叉、杯、盘等的摆放和用法比较复杂,我们都要入乡随俗,照样模仿;用餐时要温文尔雅,轻声交谈,口内有食物尽量避免说话,要照顾两侧的长辈、女士或孩童;餐毕,须等主人离席,其他宾客才可离座;客人通常在餐后给主人写感谢信或打电话致谢。有的要回赠一盒巧克力或一束鲜花。另外,英国国家很崇尚“D—I—Y”精神,即使很有地位、很有钱的家庭一般也不雇佣人,他们喜欢自己修理房屋、修剪草坪、油漆家具等,把不依靠他人、自己动手、自我服务看作是光荣的事。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三、文化对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而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使学生明白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異性。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生活的工具。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比如,在中国“龙”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利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们对“龙”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猫在我们国家被认为是一种很温顺乖巧、行为优雅的宠物,人们提起猫总是津津乐道,赞不绝口。而在英语中,“cat”被用来指包藏祸心的女人,cat burglar(沿着墙壁或水管潜入室内的小偷,飞贼),cat’s paw(被人利用做冒险或厌恶事情的人),like a cat on hot bricks(非常紧张;像热锅上的蚂蚁)。狗在我们国家的口碑不是很好,我们经常用“狗腿子”、“狗汉奸”、“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来表示愤怒、轻视。可是在西方,“dog”的地位就不同了。狗不仅是人们喜爱的宠物,就连很多词汇也是偏爱狗的。a lucky dog(幸运儿,快乐的人),dog-trot(从容的小跑),put on the dog(US俚语,炫耀),very dog has his/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红色在中国被认为是吉祥的好兆头,挂红灯笼,贴红双喜,新娘穿红衣服。而在英语国家,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在我们国家尊称年龄大的人为老某或某老,而在西方国家,人们不喜欢被认为老了,他们叫senior citizens。所以如果在国外看到老人行动不方便的话,除非他们向你求助,否则你千万不要主动去帮忙,他们会认为你在轻视他们。总之,类似例子举不胜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准确地向学生传授,如果学生了解这些文化差异,遇到上述情况就不会觉得一头雾水了。
  
  四、挖掘共性,完美结合人类的文化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就是文化的偶合现象。英语词汇和汉语也有很多相同的意义,譬如,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in the same boat(共舟共济),break earth(破土),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三思而后行),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donkey(指愚蠢而又固执的人),donkey’s years(意思是猴年马月),donkey-work(指乏味而辛苦的工作),这些和我们汉语都是相通的。中国有“清明节”,俗称“鬼节”。而在公元1世纪,罗马人带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是为了驱赶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这就是他们的节日“Halloween”。对于这些文化的共性我们只需要轻轻点拨一下,学生就会“过目不忘”了。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知识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教育,重视语言文化的输入及对语言的影响,把语言和文化融会贯通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而语言则赋予了文化内涵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2]赵厚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J].中国英语教学,2002.6.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期刊
归心似箭的旅途渴望你的速度  山水阻隔的道路迎接你的脚步  牵肠挂肚的思念需要你的安抚  风雨无阻的行程回荡你的祝福  扑面而来的春风感受你的温度  五洲四海的朋友惊叹你的炫酷  纵横交错的轨道铺展你的宏图  民族复兴的交响跳荡你的音符  中国高鐵,最美的路  青山把你装扮,绿水为你歌唱  中国高铁,追梦的路  祖国为你荣光,世界为你仰慕  (作者单位:上海局集团公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