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公德的洗礼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xinl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从湖水恶臭、沙尘肆虐、雾霾蔽天到有毒食品盛行,中国社会可谓道德乱象丛生,引发了国民对目前生存质量的极大不满,甚至造成了恶劣的国际影响。
  仔细研读各种道德乱象,可以发现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公德危机。公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比如:在空间上,它属于公共领域,反映的是共同利益的道德;从涉及的人物看,是全体公民所必须履行的基本责任、义务、规约;从境界上看,公德属于底线道德,因为既然是针对全体人的,它就只能是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从践行动力看,公德需要借助于理性说服和规则遵从;从修养方式看,私德修养靠个人的良心和慎独,公德修养却靠社会法则和他律。所以,公德的关键词是公共理性、规则意识和大爱之心。
  我国目前虽然亟需公德,但是公德在中国依然属于“新生事物”,因为我国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讲究“爱有差等”,以血缘关系作为道德关系的出发点,以“家天下”作为道德推理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公共的”就是没有属主的,就是可以随意侵占和破坏的。污染的河水是给下游陌生人使用的,有毒食品是卖给别人的,沙尘雾霾只是影响了无属主的“公共空间”,所以都可以不在我的道德顾及范围之内。
  除此以外,目前中国道德的乱象还有其他的原因。
  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很难形影相随。经济发展属于物质运动,是可以短平快完成的。而道德要改变人的头脑和心情,所以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当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必然会出现精神文明跟不上的状况。我国经济不仅在量上发展飞快,而且属于质的转型,出现“影子跟不上躯体”的现象也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类似的事件也发生在欧美各国。当然,我们作为后发国家没有必要去重复那些曲折的道路。这就需要我们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制度都应作出某些调整以缩小“影子”与“躯体”的差距。
  可惜,公德教育不仅没受到重视还陷入了误区。我国学校德育依然是私德色彩过浓。比如说,学校对学生的服饰、发式、恋爱、手机的使用投入了最大的管教力量,其实这些都是对学生私域生活的干预。即使是公德教育,我们奉行的还是“私德外推”的方式。比如,为了搞好公共领域的卫生,我们就说:“社区是我家,卫生靠大家”,换言之,你爱护小区卫生不是将小区当作公共领域,还是当作“我家”来对待。如此,即使把小区卫生做好了,也没有培养公德意识。“私德外推”属于梁启超的发明。中国儒家有极其发达的私德,尽管也强调推己及人,却并没有推出什么发达的公德。可见,公德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不是推己及人就能够完成的。
  公德建设更需要社会管理部门的支持。公德不能靠个人的良心和自觉,而必须靠他律和规则。对于违背公德的案例,必须给予法律上的明确惩处。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眼前功利主义作怪,一些职能部门往往不是去用已有的法规惩处违反公德的人,反而在为他们解脱。当公仆罔顾公务,选择为部门利益和个人位置说话的时候,他们往往成为公德建设最可怕的障碍。
  (刘次林,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234)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其他文献
笔者曾用自行研制的"麻蚓液”滴耳治疗37例牙痛, 取得满意疗效, 兹将治疗方法及结果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37例牙痛患者中, 男29例, 女8例; 年龄35-59岁,平均47岁.经过西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