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持续升级的“教育军备竞赛”下,不少孩子也“躺平”了,缺乏人生目标和理想,缺少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习只是一件无奈和被动的事。更有甚者,有些孩子对任何事都缺乏激情,提不起兴趣。
“躺平”“虎妈”“狼爸”“教育内卷”……一波波词汇流行的背后,折射出社会对于教育难以平复的焦虑情绪。
不停被抽打的陀螺
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曾发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了“空心病”,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之所以出现“躺平”现象,不是因为我们给予太少,而是给予太多,导致孩子找不到自我:缺少思考和休闲的时间、空间,周一到周五白天孩子忙着上学,晚上不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家长额外布置的任务;到了双休日和节假日,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现今很多学龄孩子的休息日都是在培训班里度过的,有的补课甚至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考试科目一门都没有落下。
培养孩子,在一代人身上,变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孩子像一个不断被抽打旋转的陀螺,一刻都没有停下来。慢慢地,他们丧失了独立面对世界和探索自我的能力,不知道如何与朋友相处,与世界相处,更不会追问人生的意义,无法养成成熟的心智。很多孩子觉得他们学习、生活甚至人生,对他们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
斯坦福大学首席研究员比尔·达蒙曾说:“今天孩子长大的最大问题不是压力,而是毫无意义。”孩子潜意识地把学习当成家长或者老师强迫的任务,是别人的事,缺少意义感和目标感。孩子只有把学习当成满足自身需要的事情,他才会持续不断地行动,因为学习这件事的特点是,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越学越投入,孩子会不断探索新知,不断挑战难点。有时,学校的教育教学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把很多精力放在“提分”上,缺少对于孩子精神成长和生命感悟的关注。
美国专栏作家派特里克在14岁时曾参加一个“原始技能周”。整整一个星期,他和伙伴自己制作碗和刀,用弓钻生火,徒手抓鱼,跟踪麋鹿好几个小时……此次经历带给他巨大的变化。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记得我从山口走过来,俯视着一片美麗开阔的草地上的数百只‘蚂蚁’。当我们开始下山时,我意识到它们是麋鹿——数百只麋鹿散落在草地上。我的心停了。我感受到敬畏,一种对比个人更宏大的东西,一种深深的惊奇和联系的感觉。这次旅行改变了我的生活。当我回到家的时候,我觉得我与自然世界的联系更紧密了。我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理解大自然的威严和力量。我想成为保护自然世界的管家。”
无论是少年期还是青春期,都是探索一个人的内心和外部世界的最佳时。学习如何坚持常常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个时期,应鼓励孩子走出他们的舒适区域,探索他们周围的世界,允许他们不断地尝试新鲜事物。
让孩子拥有“精神伴侣”
很多孩子在业余时间会上兴趣班,培养爱好和特长,但是这些兴趣是否真正属于他们自己,成为孩子一辈子的“精神伴侣”?很多孩子参加特长班,纯粹为了考级或者获得一张证书。一旦达成目标,孩子再也不愿意花一点儿时间在上面。
孩子需要机会去探索各种技能和能力,当他们探索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时,也需要让他们经历失败和挫折。应鼓励孩子从失败中学习,并教他们把失败看作是成长的机会。当他们克服挫折,从失败中恢复过来时,他们会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潜力——一条有意义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要求我们把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而是要求我们进行不断发现并遵循自我的探索。
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心理学家克莱因说:“意义就是你所做的。”成年人可能会通过工作、志愿服务、社交或运动找到意义。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可能会通过一些完全不同的东西找到意义,比如他们的友谊,或者演奏乐器,或者加入一个团队。意义可以通过任何健康的活动来构建,但主要来自那些以成就或社区为中心的活动。
意义塑造和发展的关键是培养使命感,使命感是一种品质,是过一种完整生活所必需的要求。它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激情和更深层次的动机,为孩子带来快乐和满足,使他们的生活有价值。使命感会指向孩子们所看重的东西,比如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如何为他人做出贡献。研究表明,孩子和成年人努力寻找自己的答案,并试图与自己的使命感保持一致,他们往往会更快乐,享受更大的精神健康。
当孩子通过改变周围世界的事情而获得个人满足感时,他们就会发展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使命感使儿童感到自己很重要,给自己生活的方向,并会不惧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任何困难。
较为容易的方式是,可以和孩子谈谈你自己如何从工作中获得目的和意义。可以让孩子明白父母在做什么,是什么让父母对工作的感觉良好,是什么让父母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骄傲。也可以倾听孩子对身边事情的想法,例如,孩子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做一个好人意味着什么?真正关心的又是什么?花点儿时间和你的孩子谈谈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并解释为什么这些事情对孩子来说很重要,持续给孩子一个目标感。年幼的孩子往往希望模仿他们的父亲或者母亲,对于父母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用以激励去发现一种他们自己可以从中获得意义的事情。你可以不向你的孩子解释生命的意义,却可以帮助你的孩子为他自己发展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发现一个人生命的“为什么”,独特的存在方式和贡献背后的意义。
心理学家达蒙说:“当我们从孩子身上唤起他们对有意义的东西的想法时,教育才真正发生。”拥有意义感,不仅对于成年人,还是对于孩子,都至关重要。
套用一个流行词,有了意义感,才能行稳致远。
“躺平”“虎妈”“狼爸”“教育内卷”……一波波词汇流行的背后,折射出社会对于教育难以平复的焦虑情绪。
不停被抽打的陀螺
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曾发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了“空心病”,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之所以出现“躺平”现象,不是因为我们给予太少,而是给予太多,导致孩子找不到自我:缺少思考和休闲的时间、空间,周一到周五白天孩子忙着上学,晚上不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家长额外布置的任务;到了双休日和节假日,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现今很多学龄孩子的休息日都是在培训班里度过的,有的补课甚至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考试科目一门都没有落下。
培养孩子,在一代人身上,变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孩子像一个不断被抽打旋转的陀螺,一刻都没有停下来。慢慢地,他们丧失了独立面对世界和探索自我的能力,不知道如何与朋友相处,与世界相处,更不会追问人生的意义,无法养成成熟的心智。很多孩子觉得他们学习、生活甚至人生,对他们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
斯坦福大学首席研究员比尔·达蒙曾说:“今天孩子长大的最大问题不是压力,而是毫无意义。”孩子潜意识地把学习当成家长或者老师强迫的任务,是别人的事,缺少意义感和目标感。孩子只有把学习当成满足自身需要的事情,他才会持续不断地行动,因为学习这件事的特点是,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越学越投入,孩子会不断探索新知,不断挑战难点。有时,学校的教育教学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把很多精力放在“提分”上,缺少对于孩子精神成长和生命感悟的关注。
美国专栏作家派特里克在14岁时曾参加一个“原始技能周”。整整一个星期,他和伙伴自己制作碗和刀,用弓钻生火,徒手抓鱼,跟踪麋鹿好几个小时……此次经历带给他巨大的变化。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记得我从山口走过来,俯视着一片美麗开阔的草地上的数百只‘蚂蚁’。当我们开始下山时,我意识到它们是麋鹿——数百只麋鹿散落在草地上。我的心停了。我感受到敬畏,一种对比个人更宏大的东西,一种深深的惊奇和联系的感觉。这次旅行改变了我的生活。当我回到家的时候,我觉得我与自然世界的联系更紧密了。我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理解大自然的威严和力量。我想成为保护自然世界的管家。”
无论是少年期还是青春期,都是探索一个人的内心和外部世界的最佳时。学习如何坚持常常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个时期,应鼓励孩子走出他们的舒适区域,探索他们周围的世界,允许他们不断地尝试新鲜事物。
让孩子拥有“精神伴侣”
很多孩子在业余时间会上兴趣班,培养爱好和特长,但是这些兴趣是否真正属于他们自己,成为孩子一辈子的“精神伴侣”?很多孩子参加特长班,纯粹为了考级或者获得一张证书。一旦达成目标,孩子再也不愿意花一点儿时间在上面。
孩子需要机会去探索各种技能和能力,当他们探索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时,也需要让他们经历失败和挫折。应鼓励孩子从失败中学习,并教他们把失败看作是成长的机会。当他们克服挫折,从失败中恢复过来时,他们会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潜力——一条有意义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要求我们把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而是要求我们进行不断发现并遵循自我的探索。
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心理学家克莱因说:“意义就是你所做的。”成年人可能会通过工作、志愿服务、社交或运动找到意义。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可能会通过一些完全不同的东西找到意义,比如他们的友谊,或者演奏乐器,或者加入一个团队。意义可以通过任何健康的活动来构建,但主要来自那些以成就或社区为中心的活动。
意义塑造和发展的关键是培养使命感,使命感是一种品质,是过一种完整生活所必需的要求。它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激情和更深层次的动机,为孩子带来快乐和满足,使他们的生活有价值。使命感会指向孩子们所看重的东西,比如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如何为他人做出贡献。研究表明,孩子和成年人努力寻找自己的答案,并试图与自己的使命感保持一致,他们往往会更快乐,享受更大的精神健康。
当孩子通过改变周围世界的事情而获得个人满足感时,他们就会发展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使命感使儿童感到自己很重要,给自己生活的方向,并会不惧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任何困难。
较为容易的方式是,可以和孩子谈谈你自己如何从工作中获得目的和意义。可以让孩子明白父母在做什么,是什么让父母对工作的感觉良好,是什么让父母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骄傲。也可以倾听孩子对身边事情的想法,例如,孩子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做一个好人意味着什么?真正关心的又是什么?花点儿时间和你的孩子谈谈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并解释为什么这些事情对孩子来说很重要,持续给孩子一个目标感。年幼的孩子往往希望模仿他们的父亲或者母亲,对于父母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用以激励去发现一种他们自己可以从中获得意义的事情。你可以不向你的孩子解释生命的意义,却可以帮助你的孩子为他自己发展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发现一个人生命的“为什么”,独特的存在方式和贡献背后的意义。
心理学家达蒙说:“当我们从孩子身上唤起他们对有意义的东西的想法时,教育才真正发生。”拥有意义感,不仅对于成年人,还是对于孩子,都至关重要。
套用一个流行词,有了意义感,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