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生态环境下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i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网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掌握领导话语权、获取鲜活生命力、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面对的生存环境。遵循网络生态规律,以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之惑、释内容之疑、克手段之难,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
   [关键词] 网络生态;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12-0053-03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言:“媒介即人的延伸”,互联网是延伸人的五官四肢的工具性技术,更是延伸人脑的主体技术。甫一出现,便以其数字化、瞬时性、虚拟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快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生活服务到生产制造,从社交沟通到宣传动员,互联网实现了由现实向虚拟的跨越与融合,不仅是受人青睐的便捷工具,解构又重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网络生态环境。网络生态环境不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网络世界的机械性叠加,而是“对整个心理的和社会的复合体都产生影响”的人类“第二生存空间”。这样的环境有在其中发展事物需要遵循的独特的生态演替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的实践活动,不论是目标任务的设定、方法内容的甄选、保障机制的建立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资源的整合、培养质量的提升,都必须置于这样的历史时空场域之下。
   浙江大学邵培仁教授在《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2008)中论及“网络生态学,就是将网络作为人的生存环境来展开研究的一门交叉学科”。网络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实践和发展创新的重要工具和载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掌握领导话语权、获取鲜活生命力、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面对的生存环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面对“优胜劣汰”的严酷竞争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如何“破茧成蝶”,成为网络生态环境中的“顶级物种”?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除了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协同发展课程思政,广泛创建文化校园,更需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遵循网络生态规律,以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之惑、释内容之疑、克手段之难,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
  
   因势而谋: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惑
   根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学生群体占比超过1/4。
   天津师范大学《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状况研究报告》(2013)对2000多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互联网及新媒体”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其中手机终端是现阶段大学生最重要的上网终端,超过六成的受调查者承认自己“经常”或“频繁”使用手机上网,14.12%的受访者自认存在手机上网成瘾或依赖。网络不仅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也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媒介,35%的受访者认为没有互联网基本无法学习,超过半数受访者遇到问题会先选择上网收集资料。
   当代大学生被称作“网络土著”,浸淫于“无网不在”的生态环境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网络终端设备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形形色色的应用软件成为大学生与外部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主要渠道。网络消解话语霸权,联通信息孤岛,信息流动不再单纯依附行政系统,知识不再以教师、课本、课堂为起点。毋庸讳言,网络信息传播环境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强势”,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获取的“触角”,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授关系。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引入互联网新思维、新方法、新工具。
   要用各种新载体来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如采用MOOC、微课、TED等进行授课,变传统的形势政策报告会、典型人物事迹宣传等为《朗读者》《我是演说家》《开讲啦》《平语近人》《上新了·故宫》等视听形式,让深奥的理论和枯燥的阐述以光影声效的形式展现,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紧跟大学生流行趋势的变化,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嵌入网络娱乐生活载体中去,积极与“QQ空间”“B站”“抖音”“小红书”“知乎”“喜马拉雅FM”等APP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娱乐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潮”起来,才能使健康活力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更容易入脑、入心。要推进全媒体融合,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的“根据地”,通过QQ、微信、微博和学校主页、网站、校园广播、宣传橱窗以及学生社团活动阵地,根据大学生特点,结合高校实际,开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宣传教育活动和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典栏目,不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让大学生在网络上得到思想洗礼。
  
   应势而动: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疑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知識由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线性单向流动过程,更是受教育者能动地选择、摄取、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信息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与水平,以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的平衡发展、内化整合与外化践行的协同发展作为衡量标准。借用教育接受学的观点阐释,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作为主体的受教育者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客体,即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进行反应、选择、判断、整合、评价、反馈、内化、外化等多个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    与自然环境类似,在网络生态环境主体有生产者、消费者之分,能量、信息和物质由生产者向消费者流动。不同于自然环境下消费者须为有限的生存资源展开残酷的竞争;在网络生态环境下,人类的注意力,即人类利用数据信息的行为是稀缺资源,生产者为了获取注意力资源,必须参与零和博弈的竞争。作为生产者,思想政治教育者须对教育内容以及组织方式进行有效控制,内容选择和组织方式需要遵循网络生态环境下的传播规律,要迎合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和价值追求。
   在前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处于信息垄断地位,是信源,是掌握话语权的“指路人”和“人生导师”,教育者所要传递的知识体系、技能素质、道德观念、政治理念等,都会如“子弹击中靶子”一样,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思想乃至行为。网络生态环境中,随技术进步联翩而至的“数据烟雾”稀释我们有限的注意力,据知名信息行业咨询服务商IDC发布《数据时代2025》的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产生33ZB的数据,而且将在2025年增长到175ZB,相当于每天产生491EB的数据。如果不被选择关注、选择记忆、选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能成为网络世界里没有意义的噪音。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掌握网络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和交流方式,积极采用“网言网语”,将教育客体表象化为当代大学生群体基本达成共识的、承载特定意义的符号系统,使得教育客体更加简短化、视觉化、符号化,更具交互性、开放性和故事性;重新编码一些特定概念和具有明显历时性的话语,采用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群体使用和理解习惯的话语体系进行解读和阐述。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纷繁芜杂、良莠不齐的信息潮里“脱颖而出”,被受教育者“抓取”,才有可能与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进行“交互”。思政教师要努力成为网络生态环境中的名人红人,要通过有效的运作管理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炒作成网络热点,增加曝光率,产生流量效应,引发受教育关注和讨论。
   然而,为了能够快速成为受教育者注意力“兴奋点”,思政教育的内容极有可能染上“标题党”的劣根性。注意力作为有限的、无形的心理资源,断然不会被受教育者浪费在无用的低质量信息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加需要做专业内容生产者,精耕细作,生产精品,给予受教育者有深度、有质量、去娱乐化的内容,以满足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和价值追求。在教育场域中,受教育者是具有特殊“需求”的受众,依据传播学“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实施者对话题和议题的议程的选择,必须符合大学生的需求,根据大学生的需求不断调整,越贴近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越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越高。如果大学生思想上的疑问和困惑无法从教学中找到答案和方法时,就开始转向其他途径寻找答案,而其他途径带给学生的往往是一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观念和指导。如果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得不到尊重和理解,合理利益诉求得不到回应和满足,就开始转向其他途径寻求纾解和慰藉,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要依据一个由微观到宏观的序列,网络获得的数据可以帮助教育者设定话题和议题的议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空谈理想,其教育客体应当来自学生“卧谈会”“朋友圈”上关注的打卡制度、断网时间、交友恋爱、就业考研等“小民生”,“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引发大学生共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信念和脚踏实地。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是对理论的复述和推演,应该直面社会现象和网络热点,如“老人摔倒扶不扶”“佛系青年”等议题,让学生在社会大场域下加深对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的认识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选题也必须着眼大局、服务大局,要与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的保持一致,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大学生把追求个人价值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有机融合。由于网络跨越国界的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多元价值观、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冲击时不能“失语”,以强而有力的解释力去消解“非主流”的奇谈怪论。
  
   顺势而为: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之难
   网络已经从技术工具、媒介渠道、载体平台进化为基础性社会要素,《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曾指出“全球的各个领域都在沿着互联网逻辑演化”,它从本质上改变了社会生活的场景,并以此重新塑造人们的行为。网络生态推动教育变革,重新定义学习方式。
   在网络生态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具有一种“与生俱來”的网络思维,知识的获取不再囿于教室、课本、师长,他们善于多渠道、多方式地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他们不唯上、不唯书,对“被迫式”“灌输式”的知识学习有天然的逆反心理,对来自学校和教育者的信息不问“是非”,先做否定性评价,以此彰显个性、凸显自我、展现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遵循网络生态环境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通过理性对话,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螺旋上升的共享进步。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神圣的政治使命,必然具有固化了的指向单一的知识内容,针对这些学生必须抄写、背诵、记忆的知识点,教师只是承担“搬运工”的角色,但如果只重视书本上的知识点,照本宣科,轻则使学生质疑教育者个人的教学水平、教学魅力,重则使学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信息内容质疑、反感乃至抵触,以至于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大大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网络带来了沟通交流方式的颠覆性革命,也提供了参与和介入公共讨论的可能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提供平台和机会,引导学生参与话题讨论,通过背景搜集、观点论证、态度表达发生思想的碰撞交互,使学生得以深刻理解、加工、运用、迁移知识。大学生终将走向社会,直面复杂多样的社会现实、多元竞争的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这些具体议题是高校思政教育无法一一囊括的,但帮助大学生还原事件、认清实质、正确思考的方法论是恒定的。思政教师所要教授给学生的,不是现成的教学方法和材料,而是直面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课题时确凿地把握该课题的敏锐的感受性、价值观念、知识体系和思维结构。
   大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也是享有信息获取、观点阐述、意见发表的权利和途径的教育主体。网络消解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权力关系,给予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双向互动交流的可能性,给予受教育者参与课程设计、内容生产、课件制作的能动性,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来生产、制作、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学生登上思政课的讲台,用专业实践、鲜活事迹和生动故事,感染、影响、教育身边的同学。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调整定位,实现由“教会学生顺从”的训导者到“教会学生选择”的指导者的角色转换;要及时转变方法,实现由“灌输式”变为“对话式”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文华,李韫伟,李鹏昊.网络生态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构演替及文化转向[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5(5).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
  c_1120082577.htm.
   [3]杨庆山,史瑞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27-32.
   [4]张雷.传播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6-39.
   [5]梁巧灵.基于网络生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5(19).
   [6]范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与实践[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9-27.
   [7]喻国明,马慧.互联网时代的新权力范式:“关系赋权”—“连接一切”场景下的社会关系的重组与权力格局的变迁[J].国际新闻界,2016(10).
  
  
  
  
  
  (责任编辑:张宏玉)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通过梳理近9年来国内外有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文献,发现研究方向上从单一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研究、实践模式研究到创新创业文化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多级组织架构研究以及以市场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研究,等等。研究方法上从宏观研究到调查、大数据分析量化研究,等等。都为我们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宝贵材料。但是也不难看出现有的研究仍存在微观思辨与宏观架构脱离、质性研究
[摘 要] 专业课教师参与第二课堂对学生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发展、高校“三全育人”目标的实现以及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意义重大。当下,专业课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意愿强烈、育人效果明显,但也存在专业情结浓重、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构建高效的第二课堂运行机制,需要优化专业课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的认知机制,筑牢专业课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的保障机制,建立专业课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的激励机制,强化专业课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
[摘 要] 理论经济学课程目前普遍采用的终结性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忽视学习目的和学习过程,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形成性评价由于其特有的评价机制更加契合理论经济学课程的考核。为保障理论经济学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实施效果,要注意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完善评价过程;教师需要提高业务水平、改革传统单线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以及落实实践教学过程等。   [关键词] 理论经济学;形成性评价;课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特别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强和改进实践育人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如何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摘 要] 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养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完备的人格素养、业务素养、媒介素养和话语素养。唯此,才能在言传身教过程中,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从而对受教者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真正的效力。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
[摘 要] 教务管理系统是一所高校所有教学数据信息的“中枢神经”,负担着教务管理繁琐信息承上启下汇总和传达的重任,随着学校政策不断更新、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系统的更新、更人性化的优化也势在必行。本文对新时期的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遇到的待优化与创新问题进行了建议与展望,在高校教务协同管理的意识、责任、制度、管理人员及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做出相应改进。   [关键词] 教务管理系统;管理;信息融合;优化创新 
[摘 要] 自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目前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人们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之相反,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则出现了信仰缺失、价值选择迷茫、道德失准等问题。本文在大学生品格现状的基础上,借鉴我国传统儒家人文思想和国外品格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品格教育遇到的问题探讨品格教育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大学生;品格教育;现状;对策 
[摘 要] 通过经典作品,人们能够透彻地理解什么是高尚、伟大,不断迈上新的发展台阶。歌德把一本好书当成是一个高尚的人,把阅读过程当成对话过程。经典著作诵读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阐述经典著作诵读的基本内涵及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经典著作诵读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之间的密切关系,最后重点从经典著作诵读入手探索了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路径。   [
在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视阈下,本雅明创造性地以“技术”化解了文艺作品自身的艺术性和社会政治性之间的矛盾,使二者统一于艺术生产者提高文艺生产力之中.这一理论也为在
[摘 要]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新媒体渗透到社会各领域,也将给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带来的一定变革。文章阐述了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12-0056-02    新媒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