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面向三农,面向城区,面向民营企业,面向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四个面向”,既切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又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相吻合,是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服务工作的重点。为此,基层银监局应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贯彻落实“四个面向”,服务三大市场,即偏远农村市场、城郊市场、城区市场,确定适宜的信贷投向,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板块结合,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民营企业则民营企业。按照所在市场区域不同,突出支持重点,兼顾其他服务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信贷服务方式,最终实现农村信用社、农村经济的双赢。
一、偏远农村市场:突出面向“三农”,重点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在部分偏远农村地区,农民生活仍停留在温饱水平上,靠“种地”吃饭的传统观念未得到根本转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因此,在偏远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要以支持农村种养业结构、就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一)支持种养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民的增收领域
这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应当在市场调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优先投放资金支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更新换代。一是发挥示范户带动效应,促进畜牧养殖小区建设。目前,由于农民缺少资金,大多数采取一家一户式的分散养殖模式,难以产生规模化效益。因此,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养殖业上应注重从“小打小闹”到多户联合经营的方式转变,积极支持农民兴建股份制养殖小区和专业合作社,并利用信用社点多面广、社会联系广泛的优势,为农户提供供销一条龙服务,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二是积极支持粮经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提高经济作物面积所占比重。农村信用社在资金投放上除支持好传统粮食作物生产外,应引导农民树立“三分地保吃饭,七分地挣大钱”的经济观念,把支持重点放在黄烟、蚕茧、瓜菜等高产高效农业发展上,积极支持无公害蔬菜大棚建设,控制农业生产的外源污染和农业自身污染,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最大限度地使粮经作物比例达到合理化即最佳匹配。三是不忽视特困农户发展高效农业致富。农村特困户既没资金又没技术,只能靠种植传统农作物维持生活,如果这一部分农民不能脱贫,“三农”问题就不能得到彻底解决。农村信用社应当借助本地资源优势,帮助特困户选择一些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的高产高效农业致富项目。针对他们找担保、抵押难的问题,通过开展文明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活动,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给予支持,使他们尽可能快的走向富裕。四是争取政府实施配套政策,对农村现有高层次人员给予补助、津贴,在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支持其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同时,增强其为周边群众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的积极性。
(二)支持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以某农业大县为例,农村人均1亩耕地,户均3-4亩耕地,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因此,农村信用社应在支持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化和城镇转移上下功夫,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一是开办农业机械化贷款服务,支持农户购进现代化农机具。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使农民从单纯靠锄头、铁锹等原始劳动工具吃饭的“传统型农民”向现代化的“农民工人”过渡,切实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使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最终实现“农”转“工”。二是积极投放资金支持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青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出国打工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但出国务工需交纳保证金等费用对普通农户来说很难承受。由于外出务工周期性较长,农村信用社对此类贷款应适当放宽期限,贷款方式可以外出农民家庭主要成员的名义贷出,待务工人员返乡后再偿还。三是积极发放科技贷款,鼓励农民外出学习种养业及从事第三产业的技术,提高农民科技致富本领。
二、城郊市场:突出面向民营企业,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随着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快步推进,部分农村小城镇已经或正逐步变为工、农、商、贸一体化的城乡结合部,以农业为基础的民营小企业广泛分布。其中很多企业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辐射能力强,成为带动周边地区农民致富的龙头企业,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以某农业大县为例,其城郊民营企业大体有三种分布形式,一是在某区域形成一类生产品种相同、规模相近的地方支柱产业群体,如橡胶重镇、药材大镇、江北吹塑第一镇等;二是在某区域拥有1-3家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形式,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开展作坊生产,形成小商户、大基地的生产格局;三是以商贸流通市场为基地,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形式存在的商贸流通企业。针对这三种形式,应当因企制宜,为他们量身定制适宜的信贷产品。
(一)推行“信用担保联合体”业务,支持具备群体规模的地方支柱产业发展
今年来,各级政府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环境,部分区县已经形成“一乡(镇)一品”的民企发展新格局。这些企业地处较集中,已经形成群体规模,整体抗御风险能力较强。因此,可以选择产权明晰、信用约束力强的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成立“信用担保联合体”,担保体成员分别交纳担保基金。信用社与联合体成员签订《最高额联合保证合同》、在企业总资产一定比例、担保基金倍数以内发放贷款支持,可以周转使用,次数不限,随用随贷。这样,不仅能够缓解民营户资金供求矛盾,而且能有效增强信用社抵御信贷风险的能力,提高增强民营企业的诚实守信意识。
(二)推行“捆绑式”信贷服务,支持民营龙头企业和辐射带动产业发展
通过开展信用评定、公开授权授信,积极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农业专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扩大经济实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对周边供应半成品或原材料的商贸户的贷款,实行“捆绑式”信贷服务,除正常的联保贷款手续外,由“龙头”企业做二次担保,支持好周边群众的家庭承包经营,将民营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捆绑在一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通过“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形式,实现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由此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 (三)推行商贸专业户贷款业务,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发展
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小城镇和中心镇,大部分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以小型商贸企业、个体工商户为主组成的专业批发、零售市场。农村信用社应当推出商贸专业户贷款,增加对商贸流通基地建设、购销流动资金的信贷投入,构建一批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专业销售市场群体,引导农贸市场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合理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三、城区市场:突出面向城区和中小企业,信贷服务品种力求形式多样化
目前,城区金融市场聚集了农村信用社40%的业务和人员,主要的竞争优势在于灵活的信贷政策。因此,城区信用社应当在规避信贷风险的基础上,把营业网点办成信贷品种多样化、服务主体广泛化,零售、批发业务俱全的服务窗口。信贷服务形式应不拘一格,包括消费贷款、中小企业贷款、下岗职工再就业、社区团体贷款,等等,这也是农村信用社打造精品“银行”,做现代金融、城市金融的现实选择。
(一)开办灵活多样的消费贷款,把城区营业网点打造成“金融超市”
相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农村信用社的消费贷款较为落后,除助学贷款外,住房、汽车等关系千万社区群众的消费目前尚未纳入统一化、规范化轨道。这些贷款品种风险相对较低,服务对象面向城区大众,属于“热销”贷款品种。对此,城区农村信用社在借鉴国有商业银行经验,开办助学贷款、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传统消费贷款的基础上,应当立足社区居民需求,与民政部门合作开办婚姻贷款,与医疗保险机构合作开办医疗贷款,与劳动保障部门合作开办再就业贷款,所有贷款品种均在“信贷专柜”上办理。由于树立品牌形象的需要,可以将这些贷款统一命名,如“心相印”、“今世缘”婚嫁贷款,“平安”、“安康”医疗贷款,“创业”再就业贷款,等等。
(二)开办“信用联姻担保”贷款,通过信用工程建设择优扶持有市场潜力的民营小企业
经济多元化的城市市场,均存在着多种类型、多种经济主体共享的中小企业,其生产规模、信用程度、资金实力都不相同,经济结构相对复杂。因此,对此类地区,应通过信用工程建设,开展信用民营企业、信用个体工商户评定活动,对信用程度高、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颁发信用贷款证,按照信用等级发放不同额度的贷款择优扶持,或与民营企业协会和担保公司形成“四位一体”的“信用联姻担保”方式发放贷款,即由民营企业协会推荐、担保公司审查认可、信用社履行贷款程序发放贷款。在此基础上,对处于发展起步期、信用程度暂时难以评定,信息不对称,但市场前景广阔、符合地方政府产业规划、自有资本充足的民营企业,可以采取由信用企业与非信用企业“联姻”的方式,由信用程度高的企业为非信用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如果被担保企业出现信用危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除由担保企业归还外,同时降低担保企业的信用等级。通过信用联姻,不但能提高中小企业诚实守信意识,相互进行信用监督,还可以拉长担保链条,分散贷款风险,实现银企双赢。
(三)开办公益事业贷款,适当扶持社区团体和社会事业
对城区有富余、闲置资金的农村信用社,可以按照自身能力,在满足“三农”贷款需求的基础上,按照自主发放、手续严密、额度风险可控的原则,结合地方政府经济规划,将信贷业务渗透到具有社会保障能力的城区大系统、大项目、垄断性行业,以及城区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公益事业,以扩大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占用份额,提高竞争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日照监管分局)
一、偏远农村市场:突出面向“三农”,重点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在部分偏远农村地区,农民生活仍停留在温饱水平上,靠“种地”吃饭的传统观念未得到根本转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因此,在偏远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要以支持农村种养业结构、就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一)支持种养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民的增收领域
这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应当在市场调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优先投放资金支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更新换代。一是发挥示范户带动效应,促进畜牧养殖小区建设。目前,由于农民缺少资金,大多数采取一家一户式的分散养殖模式,难以产生规模化效益。因此,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养殖业上应注重从“小打小闹”到多户联合经营的方式转变,积极支持农民兴建股份制养殖小区和专业合作社,并利用信用社点多面广、社会联系广泛的优势,为农户提供供销一条龙服务,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二是积极支持粮经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提高经济作物面积所占比重。农村信用社在资金投放上除支持好传统粮食作物生产外,应引导农民树立“三分地保吃饭,七分地挣大钱”的经济观念,把支持重点放在黄烟、蚕茧、瓜菜等高产高效农业发展上,积极支持无公害蔬菜大棚建设,控制农业生产的外源污染和农业自身污染,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最大限度地使粮经作物比例达到合理化即最佳匹配。三是不忽视特困农户发展高效农业致富。农村特困户既没资金又没技术,只能靠种植传统农作物维持生活,如果这一部分农民不能脱贫,“三农”问题就不能得到彻底解决。农村信用社应当借助本地资源优势,帮助特困户选择一些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的高产高效农业致富项目。针对他们找担保、抵押难的问题,通过开展文明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活动,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给予支持,使他们尽可能快的走向富裕。四是争取政府实施配套政策,对农村现有高层次人员给予补助、津贴,在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支持其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同时,增强其为周边群众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的积极性。
(二)支持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以某农业大县为例,农村人均1亩耕地,户均3-4亩耕地,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因此,农村信用社应在支持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化和城镇转移上下功夫,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一是开办农业机械化贷款服务,支持农户购进现代化农机具。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使农民从单纯靠锄头、铁锹等原始劳动工具吃饭的“传统型农民”向现代化的“农民工人”过渡,切实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使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最终实现“农”转“工”。二是积极投放资金支持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青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出国打工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但出国务工需交纳保证金等费用对普通农户来说很难承受。由于外出务工周期性较长,农村信用社对此类贷款应适当放宽期限,贷款方式可以外出农民家庭主要成员的名义贷出,待务工人员返乡后再偿还。三是积极发放科技贷款,鼓励农民外出学习种养业及从事第三产业的技术,提高农民科技致富本领。
二、城郊市场:突出面向民营企业,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随着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快步推进,部分农村小城镇已经或正逐步变为工、农、商、贸一体化的城乡结合部,以农业为基础的民营小企业广泛分布。其中很多企业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辐射能力强,成为带动周边地区农民致富的龙头企业,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以某农业大县为例,其城郊民营企业大体有三种分布形式,一是在某区域形成一类生产品种相同、规模相近的地方支柱产业群体,如橡胶重镇、药材大镇、江北吹塑第一镇等;二是在某区域拥有1-3家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形式,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开展作坊生产,形成小商户、大基地的生产格局;三是以商贸流通市场为基地,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形式存在的商贸流通企业。针对这三种形式,应当因企制宜,为他们量身定制适宜的信贷产品。
(一)推行“信用担保联合体”业务,支持具备群体规模的地方支柱产业发展
今年来,各级政府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环境,部分区县已经形成“一乡(镇)一品”的民企发展新格局。这些企业地处较集中,已经形成群体规模,整体抗御风险能力较强。因此,可以选择产权明晰、信用约束力强的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成立“信用担保联合体”,担保体成员分别交纳担保基金。信用社与联合体成员签订《最高额联合保证合同》、在企业总资产一定比例、担保基金倍数以内发放贷款支持,可以周转使用,次数不限,随用随贷。这样,不仅能够缓解民营户资金供求矛盾,而且能有效增强信用社抵御信贷风险的能力,提高增强民营企业的诚实守信意识。
(二)推行“捆绑式”信贷服务,支持民营龙头企业和辐射带动产业发展
通过开展信用评定、公开授权授信,积极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农业专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扩大经济实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对周边供应半成品或原材料的商贸户的贷款,实行“捆绑式”信贷服务,除正常的联保贷款手续外,由“龙头”企业做二次担保,支持好周边群众的家庭承包经营,将民营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捆绑在一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通过“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形式,实现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由此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 (三)推行商贸专业户贷款业务,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发展
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小城镇和中心镇,大部分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以小型商贸企业、个体工商户为主组成的专业批发、零售市场。农村信用社应当推出商贸专业户贷款,增加对商贸流通基地建设、购销流动资金的信贷投入,构建一批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专业销售市场群体,引导农贸市场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合理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三、城区市场:突出面向城区和中小企业,信贷服务品种力求形式多样化
目前,城区金融市场聚集了农村信用社40%的业务和人员,主要的竞争优势在于灵活的信贷政策。因此,城区信用社应当在规避信贷风险的基础上,把营业网点办成信贷品种多样化、服务主体广泛化,零售、批发业务俱全的服务窗口。信贷服务形式应不拘一格,包括消费贷款、中小企业贷款、下岗职工再就业、社区团体贷款,等等,这也是农村信用社打造精品“银行”,做现代金融、城市金融的现实选择。
(一)开办灵活多样的消费贷款,把城区营业网点打造成“金融超市”
相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农村信用社的消费贷款较为落后,除助学贷款外,住房、汽车等关系千万社区群众的消费目前尚未纳入统一化、规范化轨道。这些贷款品种风险相对较低,服务对象面向城区大众,属于“热销”贷款品种。对此,城区农村信用社在借鉴国有商业银行经验,开办助学贷款、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传统消费贷款的基础上,应当立足社区居民需求,与民政部门合作开办婚姻贷款,与医疗保险机构合作开办医疗贷款,与劳动保障部门合作开办再就业贷款,所有贷款品种均在“信贷专柜”上办理。由于树立品牌形象的需要,可以将这些贷款统一命名,如“心相印”、“今世缘”婚嫁贷款,“平安”、“安康”医疗贷款,“创业”再就业贷款,等等。
(二)开办“信用联姻担保”贷款,通过信用工程建设择优扶持有市场潜力的民营小企业
经济多元化的城市市场,均存在着多种类型、多种经济主体共享的中小企业,其生产规模、信用程度、资金实力都不相同,经济结构相对复杂。因此,对此类地区,应通过信用工程建设,开展信用民营企业、信用个体工商户评定活动,对信用程度高、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颁发信用贷款证,按照信用等级发放不同额度的贷款择优扶持,或与民营企业协会和担保公司形成“四位一体”的“信用联姻担保”方式发放贷款,即由民营企业协会推荐、担保公司审查认可、信用社履行贷款程序发放贷款。在此基础上,对处于发展起步期、信用程度暂时难以评定,信息不对称,但市场前景广阔、符合地方政府产业规划、自有资本充足的民营企业,可以采取由信用企业与非信用企业“联姻”的方式,由信用程度高的企业为非信用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如果被担保企业出现信用危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除由担保企业归还外,同时降低担保企业的信用等级。通过信用联姻,不但能提高中小企业诚实守信意识,相互进行信用监督,还可以拉长担保链条,分散贷款风险,实现银企双赢。
(三)开办公益事业贷款,适当扶持社区团体和社会事业
对城区有富余、闲置资金的农村信用社,可以按照自身能力,在满足“三农”贷款需求的基础上,按照自主发放、手续严密、额度风险可控的原则,结合地方政府经济规划,将信贷业务渗透到具有社会保障能力的城区大系统、大项目、垄断性行业,以及城区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公益事业,以扩大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占用份额,提高竞争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日照监管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