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留守儿童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长期以来无论是他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存在不少问题。针对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体制改革、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农村学校及师资建设,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及人生观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
城镇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留守儿童群体将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我们主要从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机会与家庭教育缺失两个方面展开。留守儿童群体摆在我们面前的几大问题:生命安全、生活质量、学习情况及心理健康和人生观价值观发展。义务教育不仅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更要把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纳入到留守儿童义务教育体系中,这是留守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改革户籍制度, 实现城乡一体化
必须加快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的改革,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 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将户籍与部分国民待遇剥离开。这样,不论流动人口走到哪里,都可以保证自己应享受的国民教育待遇,尤其是流动儿童的9 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不会流失, 且能得到法律的保障。户籍改革后,留守儿童有希望跟随在父母身边,不再留守。
二、改革现行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
我们的义务教育中,户籍不但管学籍,也管着经费。适龄儿童离开原籍便不能使用原本属于他的教育经费。建议由国家财政统一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由政府按当地学龄儿童少年的规模, 进行政府划拨。教育部门可将地方财政拨款按各学校的实际招收的学生数, 包括招收民工子弟的公办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等在内, 一视同仁地按义务教育经费拨款到校, 这样可以较为合理地解决学校的实际经费运作问题。地方政府先行垫付,再由中央政府划拨。它一方面解决了公办学校招收流动人口学生的额外负担问题, 另一方面, 各类民工子弟学校为政府分担了义务教育的重任, 给他们的在校学生划拨义务教育经费也是符合情理的。
三、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体系
留守儿童生命安全遭到威胁的事例时有发生。为保护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应该在农村地区建立社区教育的监护体系,可以由基层社区、学校和共青团之家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 以乡规民约的方式推行农村儿童监护人监督制度,建立邻里互助组,对法定监护人、委托监护人的监护进行监督。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确保一旦发生问题,有关方人员迅速介入并妥善处理。共同构建留守儿童生命安全的监护体系。
四、为留守儿童建立寄宿学校并配备生活老师
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学习机会,但是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还需要配备生活教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保障留守儿童在学习的同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寄宿制学校的有效运行并非仅仅“盖房子”那样简单。改善寄宿学校的辦学条件,希望在这一过程中能有针对性的为留守儿童配备生活老师,引导留守儿童价值观健康发展,弥补其家庭教育缺失对其身心发展、价值观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
五、在农村建设标准化学校
标准化学校的建设旨在探讨标准化学校的办学规模、基础设施、师资、课程等标准,并对如何建设标准化学校提出方案,为教育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力求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建立标准化学校。在教育层面上,给所有学校以平等的“国民待遇”。大力建设农村薄弱校,将农村薄弱校改建成标准校。农村学校标准化为留守儿童在没有寄宿学校就读时也有了公平享受义务教育的机会。这也对实现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化,饯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比较突出的意义和价值。
六、加强农村师资建设
农村师资队伍主要从数量补充、地位保障和素质提升三个方面进行。数量补充政策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农村学校特点,各地适当放宽了农村学校编制,保障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和农村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二是吸引了一部分优秀人才充实到农村教师队伍中。教育部门与高校合作,选派优秀师范生在大四教育实习时进入农村师资短缺学校,以弥补该校师资短缺现象。师范生实习支教采取“滚动式顶岗实习,双向培训”的方式,即两个师范生为一组,分上下学期“滚动式”顶替在编(或缺编)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完成一学年的教学任务;被顶岗农村教师,免费到学校接受系统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
七、关注留守儿童价值观发展
教师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都会有意无意地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教师也可以从与学生进行的个别访谈、团体座谈、公开讨论,或者偶尔的闲谈中了解他们的态度、兴趣或价值观等。教师不仅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还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使情意的培养与评价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而具体的做法就是通过及时、多次、灵活的形成性评价,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诊断学生情意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有效改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工作。
八、优秀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成长中缺少父母的关爱,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代理监护人没有能力引导孩子,从而使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成为一个社会焦点问题。教育部门可以与高校合作,选择优秀大学生与留守儿童“一助一、心手相牵”以通信、电话、见面等形式,与留守儿童形成帮扶对子,与留守儿童探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困扰,帮助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康发展。这是对留守儿童和大学生双赢的举措。
结论
保障留守儿童学校教育有两个途径:一是寄宿学校,二是建设农村已有的学校,使其成为标准化学校。同时,在标准化建设没有及时展开时,有必要首先建设好农村的师资队伍,保证留守儿童有书读,读好书。针对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造成生命安全和价值观发展的影响,本文提出,有教育部门及其他部门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保障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另外,由教师关注留守儿童价值观发展,并协同高校尤其是师范高校大学生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袁贵仁,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2]鲍传友.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司晓宏,毛建青.《关于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资体制改革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02)
[4]杨兆山,姚姿如.《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2,(06)
[5]杨银付.《缩小城乡教师资源差距凝聚理想的探索和创新》[J].《特别关注》2009,(04)
作者简介:
曹剑丽:(1979—),女(满族),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外语教学,义务教育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黑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编号17EDE328)成果之一。
本文是绥化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研究》(编号R1602021)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
城镇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留守儿童群体将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我们主要从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机会与家庭教育缺失两个方面展开。留守儿童群体摆在我们面前的几大问题:生命安全、生活质量、学习情况及心理健康和人生观价值观发展。义务教育不仅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更要把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纳入到留守儿童义务教育体系中,这是留守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改革户籍制度, 实现城乡一体化
必须加快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的改革,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 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将户籍与部分国民待遇剥离开。这样,不论流动人口走到哪里,都可以保证自己应享受的国民教育待遇,尤其是流动儿童的9 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不会流失, 且能得到法律的保障。户籍改革后,留守儿童有希望跟随在父母身边,不再留守。
二、改革现行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
我们的义务教育中,户籍不但管学籍,也管着经费。适龄儿童离开原籍便不能使用原本属于他的教育经费。建议由国家财政统一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由政府按当地学龄儿童少年的规模, 进行政府划拨。教育部门可将地方财政拨款按各学校的实际招收的学生数, 包括招收民工子弟的公办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等在内, 一视同仁地按义务教育经费拨款到校, 这样可以较为合理地解决学校的实际经费运作问题。地方政府先行垫付,再由中央政府划拨。它一方面解决了公办学校招收流动人口学生的额外负担问题, 另一方面, 各类民工子弟学校为政府分担了义务教育的重任, 给他们的在校学生划拨义务教育经费也是符合情理的。
三、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体系
留守儿童生命安全遭到威胁的事例时有发生。为保护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应该在农村地区建立社区教育的监护体系,可以由基层社区、学校和共青团之家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 以乡规民约的方式推行农村儿童监护人监督制度,建立邻里互助组,对法定监护人、委托监护人的监护进行监督。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确保一旦发生问题,有关方人员迅速介入并妥善处理。共同构建留守儿童生命安全的监护体系。
四、为留守儿童建立寄宿学校并配备生活老师
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学习机会,但是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还需要配备生活教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保障留守儿童在学习的同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寄宿制学校的有效运行并非仅仅“盖房子”那样简单。改善寄宿学校的辦学条件,希望在这一过程中能有针对性的为留守儿童配备生活老师,引导留守儿童价值观健康发展,弥补其家庭教育缺失对其身心发展、价值观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
五、在农村建设标准化学校
标准化学校的建设旨在探讨标准化学校的办学规模、基础设施、师资、课程等标准,并对如何建设标准化学校提出方案,为教育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力求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建立标准化学校。在教育层面上,给所有学校以平等的“国民待遇”。大力建设农村薄弱校,将农村薄弱校改建成标准校。农村学校标准化为留守儿童在没有寄宿学校就读时也有了公平享受义务教育的机会。这也对实现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化,饯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比较突出的意义和价值。
六、加强农村师资建设
农村师资队伍主要从数量补充、地位保障和素质提升三个方面进行。数量补充政策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农村学校特点,各地适当放宽了农村学校编制,保障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和农村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二是吸引了一部分优秀人才充实到农村教师队伍中。教育部门与高校合作,选派优秀师范生在大四教育实习时进入农村师资短缺学校,以弥补该校师资短缺现象。师范生实习支教采取“滚动式顶岗实习,双向培训”的方式,即两个师范生为一组,分上下学期“滚动式”顶替在编(或缺编)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完成一学年的教学任务;被顶岗农村教师,免费到学校接受系统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
七、关注留守儿童价值观发展
教师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都会有意无意地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教师也可以从与学生进行的个别访谈、团体座谈、公开讨论,或者偶尔的闲谈中了解他们的态度、兴趣或价值观等。教师不仅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还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使情意的培养与评价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而具体的做法就是通过及时、多次、灵活的形成性评价,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诊断学生情意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有效改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工作。
八、优秀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成长中缺少父母的关爱,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代理监护人没有能力引导孩子,从而使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成为一个社会焦点问题。教育部门可以与高校合作,选择优秀大学生与留守儿童“一助一、心手相牵”以通信、电话、见面等形式,与留守儿童形成帮扶对子,与留守儿童探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困扰,帮助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康发展。这是对留守儿童和大学生双赢的举措。
结论
保障留守儿童学校教育有两个途径:一是寄宿学校,二是建设农村已有的学校,使其成为标准化学校。同时,在标准化建设没有及时展开时,有必要首先建设好农村的师资队伍,保证留守儿童有书读,读好书。针对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造成生命安全和价值观发展的影响,本文提出,有教育部门及其他部门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保障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另外,由教师关注留守儿童价值观发展,并协同高校尤其是师范高校大学生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袁贵仁,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2]鲍传友.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司晓宏,毛建青.《关于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资体制改革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02)
[4]杨兆山,姚姿如.《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2,(06)
[5]杨银付.《缩小城乡教师资源差距凝聚理想的探索和创新》[J].《特别关注》2009,(04)
作者简介:
曹剑丽:(1979—),女(满族),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外语教学,义务教育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黑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编号17EDE328)成果之一。
本文是绥化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研究》(编号R1602021)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