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课堂练习的设计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csp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中进行行之有效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更能利用学生对新知识的兴奋点,激发出新的思维火花,同时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本文浅略地谈谈自己对语文课堂精练的几点认识。
  一、直指目标有的放矢
  小学的课堂时间只有短暂的40分钟,所以课堂练习的时间只能用在刀口上。什么是刀口?无疑就是每一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训练项目,并且重点精练。在教学《灰椋鸟》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设置的重点是:理清思路,体会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和温馨。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重点,我请同学们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第四小节,做好圈点勾画,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当灰椋鸟向我们飞过来,此时此刻,你会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你所看到的情景呢?把你想到的词语写在这一小节的空白处。
  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及交流,学生从许多方面体会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利用课件配合展示相关句子。
  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师的及时点评总结,学生们清晰地了解到“大部队”“排空而至”“整群整群”“数百米”“巨大的椭圆形”等一系列的词语有力地表现出了壮观的情景。
  学生的充分交流加深了对壮观的理解,至此,我让学生自由朗读文字,把自己的理解放进去,同时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作者在写壮观时是从灰椋鸟的哪一方面人手的。
  在讨论与朗读的基础上,针对同样这段话我在课堂上指导了第三次练习。我随即插入播放灰椋鸟归林的视频,并引导学生:“作者用一系列的词语及‘有的……有的……’的句式表现出了队列的壮观,灰椋鸟归林时还有哪些壮观的队形?仔细观察,一会儿接着‘这有的……’往下说。”
  视频的播放冲击了学生的视觉,一方面让学生直观感受了壮观的场面,另一方面也拉近了学生与灰椋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视频播放完毕,学生迫不及待地与大家交流感受。
  学生在通过这三次练习之后,很细致地感受到了队伍的壮观,同时在抽丝剥茧的学习中,也感受到了作者在画面描绘过程中词句运用的准确和精妙,并学会了迁移运用,完善句型。
  这个课堂练习,是为文本教学服务的,完成练习以后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又进行了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
  二、精心设计形式多样
  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项性的基础知识训练、阅读训练、写作训练,也有综合性的知识、能力、智力三位一体的训练。
  (一)引导学生补一补
  课文中,作者往往凶表达需要留下情节的空白,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去揣摩,想象出空白的情节。如《二泉映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冉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段文字语言精练,充满情感。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强烈的情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阿炳有“坎坷”的人生经历,请合理想象他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磨难与不幸。
  学生通过说写,补白了阿炳当时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苦难及痛苦的生活经历。双目失明的阿炳既要克服失明带来的诸多生活不便,还要经历世俗对其的不公待遇。在写话的过程中,学生将感受进行了整合,在想象中甚至不自觉地运用了环境渲染,把自己的想象设置在灾难性的天气之中,更为阿炳的人生经历抹上了“坎坷”的色彩。
  这类习题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二)引导学生演一演
  在教学《灰椋鸟》“翘首遥望”一词时,在理解“首”为“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演一演“翘首遥望”的动作,瞬间巩固对“首”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在演的时候想一想这个动作带有怎样的感情。学生边做边说“很急切”“迫不及待”,更有学生在做动作时联想到“翘首企盼”一词。小小的一个动作帮助学生从字形、字义、情感三方面理解了词语。
  教学中,表演本身就具有创造的内涵,演一演可以创造性地表现文字内容,可以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场景,变静为动。
  (三)鼓励学生画一画,动一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与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绘画资源——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画一画。如“古诗配画”,宋代苏轼诗曰:“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可见,诗画密不可分。(出示学生图画)
  除了诗歌可以请学生画一画之外,其实像在上《早》这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书屋朝西,门两边开窗。南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东面正中挂一幅面,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当年学生朝着行礼的地方。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是鲁迅用过的一张。”讲到这里的时候,可以请学生上台画一画这间小屋的陈设,同时也请学生做一做导游,引导大家参观此间三味书屋。这样一画、一动,学生对这段话的理解便不用老师冉赘述了。
  三、台前幕后 双管齐下
  课堂的练习是对课堂教学的检查,同时也纠正了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做法,做到讲练结合,通过练习及时强化知识。在交流的时候,及时抓住错误的题目进行修改、订正,问题及时得到解答,更有利于学生的及时理解、掌握和巩固。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能帮助学生充分交流,每次课堂练笔我都挑出几篇较为出彩的文章,打成电子稿,发在群“共享”中,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利用课余时间欣赏。
  课堂练习需要我们精心设计,科学实施。课堂的精练是一个充满艺术的课题,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思考。
其他文献
每个小小心灵,都是一个宏大世界,和孩子一起去观察,去感受,去表达,去交流——对我而言,是幸福而甜蜜的事儿。  让孩子们亲身经历,直接参与“作文现场”,成为活动的主人、作文的主人,从而情动辞发、情生成文,是我真心追求的目标。  一、冠以新意,“锤”出一朵奇葩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曲折才能生姿。”往往富有创意的活动设计,能刺激学生大脑,启迪学生心智,激励学生“我要写”“我能写”“
期刊
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现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第一课时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感受。  一、让好的开端成为奠基石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一篇新的课文,能否拨动学生
期刊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即便是孩子,故事内容也能轻松读懂。但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这则故事的道理,必须让学生跟随农夫完整、真实地体验这个“揠苗助长”的过程,在一笑过后,品出其中的滋味,这样道理才会植入学生的心田,才会为学生们以后的人生路指明方向。  于是,在教学中,我紧扣字词教学,借助它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意。  一、以词悟其神  对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充分关注文
期刊
相比文学作品而言,议论文教学略显枯燥。传统教学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一是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二是三段论,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怎样让议论文也能上出品位、上出情操呢?笔者以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篇文章为例,试作简要分析。  一、于“议”中寻找教学起点  从思想性来分析,这篇文章可以划归为思想类议论文,这对学生的理解来说更有难度,前提是让学生知道需要学什么。因而,教学
期刊
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却忽略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忽略了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现在,“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教学理论界的共识,“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更有其普遍意义。而本文仅就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作初步探讨。  一、朗读
期刊
今天,语文教育界提出“教学评一致性”的观点,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怎样的课堂才算是有效的呢?我认为,只有达到“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是有效的。  近日,我三次执教初一《贝壳》一文,不断地让同行评判,不停地白我反思,以求完善,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上好一堂课是多么不易,十几个昼夜的辛勤努力,换来我对语文教学全新的认识,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我犹如凤凰涅檗,获得重生。我仔细写下三堂课
期刊
“儿童之于童话,犹如鱼之于水。”童话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扬善抑恶,达到教育目的的。孩子们的童年是美好的、天真的、烂漫的,童话故事之所以对孩子们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是因为孩子们热衷于幻想,喜欢把白己天真幼稚的感情投入到周围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中去,这种拟人的思维方法与童话的表现手法不谋而合,特别符合低年级儿童的
期刊
关键词,通俗地说,就是指在教材中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字词。对于聋哑学校学生而言,教者善于抓住具体关键字词,通过体态语的引导,不仅能让课堂整体结构明显、思路清晰,还能更好促使课堂精彩生成,真正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里,笔者以散文教学为例,着重谈谈关键词教学在聋校散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妙用。  一、巧用关键词,导入课堂中心  散文强调形散神不散,但是课堂教学却不能散漫,而是需要中心,需要有的放矢
期刊
《月光启蒙》原名为《月光母亲》,是煤矿诗人孙友田的作品,节选后被编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文章中,作者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母亲在月光下为自己唱歌谣和童谣、讲故事、猜谜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我抓住了“唱歌谣、唱童谣、讲故事和猜谜语”四个方面,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期刊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初识人物  (课件展示:李时珍画像、郭沫若题词“医中之圣”“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1956年,我国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经为李时珍的墓题词,开头的四个字就是“医中之圣”,医生中圣人级的人物。题词的最后一句是:“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郭沫若给予李时珍极高的评价。李时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他是通过怎样的努力一步一步地攀登到祖国医学界的最高峰的呢?今天,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