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近中考,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成为同学们关注的热点.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Z老师简短的开场白点明了讲座的主题.
Z老师说:这是2006年安徽省的一道中考试题:如图1,直线l过正方形ABCD的顶点B,点A、C到直线l的距离分别是1和2,则正方形的边长是 .
W同学说:在Rt△ABE和Rt△BCF中,AB=BC,由于∠BAE和∠CBF都是∠ABE的余角,所以∠BAE=∠CBF,于是△ABE≌△BCF,得BF=AE=1.由勾股定理,BC==.
Z老师说:请想一想,教材中有它的原型吗?
H同学说: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曾利用过如下图形来推导勾股定理.我认为这是本题的原型.
Z老师说:我们以这道题为基础,进行拓展.题:如图2-1,在△ABC的外边作正方形ABEF和ACGH.先看第一问,①若ER⊥BC于R,GS⊥BC于S,求证:ER+GS=BC.
小清说:过A作AD⊥BC于D,问题就转化为图1所示的基本题.得GS=CD,ER=BD.所以,ER+GS=BD
+CD=BC.
Z老师说:再看第2问,②连结EG,取EG的中点T,过T作TK⊥BC于K,求证:TK=BC.
S同学说:由于ER∥GS.TK是梯形GERS的中位线,则TK=(ER+GS)=BC.
Z老师说:再看第三问,③AD是△ABC的BC边上的高,直线AD交FH于P,求证:FP=HP.
K同学说:过H作HQ⊥AD于Q,转化为基本题,得HQ=AD;过F作FL⊥AD于L,同理FL=AD,所以HQ=FL.又∠HPQ=∠FPL,导出△HQP≌△FLP,于是FP=HP.
Z老师说:第四问,④AM是△ABC的BC边上的中线,求证:AM=FH.
W同学说:要证明FH是中线AM的两倍,延长中线AM到N,使MN=AM.连结BN,则BN∥AC,由于∠FAH和∠ABN都是∠BAC的补角,所以∠FAH=∠ABN.这样△FAH≌△ABN(SAS),有FH=AN=2AM,即AM=FH.
Z老师说:第5问,⑤作平行四边形AFZH,求证:AZ=BC,AZ⊥BC.
H同学说:本题与④有所类似,由于AB=AF,FZ=AH=AC,∠BAC和∠AFZ都是∠FAH的补角,得△AFZ≌△BAC.有AZ=BC.
延长ZA交BC于Y,由三角形全等得∠FAZ
=∠ABC,由于∠FAZ+∠BAY=90°,得∠ABY+∠BAY
=90°,所以AZ⊥BC.
Z老师说:请你们思考,△ABC与△AFH的面积之间有何联系?
L同学说:由④得△FAH≌△ABN,而△ABN与△ABC等积,所以△ABC和△AFH面积相等.
小清说:也可由⑤得△ABC≌△FAZ,而△FAZ和△FAH等积,所以△ABC和△AFH面积相等.这就证明了: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组对边对应相等,夹角互补,那么这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Z老师说:大家分析得都很好.刚才小清提到的等积定理,今天我们用构造法给予了证明,当然今后还会有更简便的方法来证明它.
下面轻松一下,请大家口算一道题:如图3,分别以Rt△XYZ的直角边和斜边为边向形外作正方形AXZF、正方形BCYX、正方形DEZY.若直角边YZ=1,XZ
=2,则六边形ABCDEF的面积为.(2004年上海市初中数学竞赛题)
W同学说:注意到△ABX、△CDY、△EFZ与△XYZ等积.正方形BCYX的面积是另两个正方形面积的和,本题的结果是1+4+(1+4)+4××1×2=14.
Z老师问:讲座开始,用了两个字“如图”(见图2-1),它有什么意义?
一直在沉思的S同学说:如果∠B、∠C中有一个是钝角,结论①就不成立.请看图2-4,结果应是ER-GS=BC.
Z老师说:S同学说得很对,这就提醒我们,在由特殊情况归纳一般结论时,要注意思维的严谨性.图形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B、∠C都是锐角时,图形都类同;但当其中一角为钝角时,图形就发生了改变.就是说,既要重视图形的直观启示,又要防止图形可能带来的误导.
小清在纸上画了画,说:对于④、⑤,结论仍成立.这样对导出的等积定理,我就放心了.
Z老师说:今天我们从一道题着手,通过“溯源”,寻找它在教材中的原型,又通过“拓展”,把与此相关的一批题串联起来,成为一个题列,在这一过程中,将相关的知识点连成一个“知识链”.坚持做这样的工作,抓住这些知识链,就能“纲举目张”,提高复习的实效.
小清说:这些相关的习题到哪里去寻找呢?
Z老师说:这也正是我想说的,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要注意积累.做习题卡片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复习时,通过对知识的梳理,这些系列就逐步凸现出来,我们再加以整理、总结,就能构成“知识链”.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
Z老师说:这是2006年安徽省的一道中考试题:如图1,直线l过正方形ABCD的顶点B,点A、C到直线l的距离分别是1和2,则正方形的边长是 .
W同学说:在Rt△ABE和Rt△BCF中,AB=BC,由于∠BAE和∠CBF都是∠ABE的余角,所以∠BAE=∠CBF,于是△ABE≌△BCF,得BF=AE=1.由勾股定理,BC==.
Z老师说:请想一想,教材中有它的原型吗?
H同学说: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曾利用过如下图形来推导勾股定理.我认为这是本题的原型.
Z老师说:我们以这道题为基础,进行拓展.题:如图2-1,在△ABC的外边作正方形ABEF和ACGH.先看第一问,①若ER⊥BC于R,GS⊥BC于S,求证:ER+GS=BC.
小清说:过A作AD⊥BC于D,问题就转化为图1所示的基本题.得GS=CD,ER=BD.所以,ER+GS=BD
+CD=BC.
Z老师说:再看第2问,②连结EG,取EG的中点T,过T作TK⊥BC于K,求证:TK=BC.
S同学说:由于ER∥GS.TK是梯形GERS的中位线,则TK=(ER+GS)=BC.
Z老师说:再看第三问,③AD是△ABC的BC边上的高,直线AD交FH于P,求证:FP=HP.
K同学说:过H作HQ⊥AD于Q,转化为基本题,得HQ=AD;过F作FL⊥AD于L,同理FL=AD,所以HQ=FL.又∠HPQ=∠FPL,导出△HQP≌△FLP,于是FP=HP.
Z老师说:第四问,④AM是△ABC的BC边上的中线,求证:AM=FH.
W同学说:要证明FH是中线AM的两倍,延长中线AM到N,使MN=AM.连结BN,则BN∥AC,由于∠FAH和∠ABN都是∠BAC的补角,所以∠FAH=∠ABN.这样△FAH≌△ABN(SAS),有FH=AN=2AM,即AM=FH.
Z老师说:第5问,⑤作平行四边形AFZH,求证:AZ=BC,AZ⊥BC.
H同学说:本题与④有所类似,由于AB=AF,FZ=AH=AC,∠BAC和∠AFZ都是∠FAH的补角,得△AFZ≌△BAC.有AZ=BC.
延长ZA交BC于Y,由三角形全等得∠FAZ
=∠ABC,由于∠FAZ+∠BAY=90°,得∠ABY+∠BAY
=90°,所以AZ⊥BC.
Z老师说:请你们思考,△ABC与△AFH的面积之间有何联系?
L同学说:由④得△FAH≌△ABN,而△ABN与△ABC等积,所以△ABC和△AFH面积相等.
小清说:也可由⑤得△ABC≌△FAZ,而△FAZ和△FAH等积,所以△ABC和△AFH面积相等.这就证明了: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组对边对应相等,夹角互补,那么这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Z老师说:大家分析得都很好.刚才小清提到的等积定理,今天我们用构造法给予了证明,当然今后还会有更简便的方法来证明它.
下面轻松一下,请大家口算一道题:如图3,分别以Rt△XYZ的直角边和斜边为边向形外作正方形AXZF、正方形BCYX、正方形DEZY.若直角边YZ=1,XZ
=2,则六边形ABCDEF的面积为.(2004年上海市初中数学竞赛题)
W同学说:注意到△ABX、△CDY、△EFZ与△XYZ等积.正方形BCYX的面积是另两个正方形面积的和,本题的结果是1+4+(1+4)+4××1×2=14.
Z老师问:讲座开始,用了两个字“如图”(见图2-1),它有什么意义?
一直在沉思的S同学说:如果∠B、∠C中有一个是钝角,结论①就不成立.请看图2-4,结果应是ER-GS=BC.
Z老师说:S同学说得很对,这就提醒我们,在由特殊情况归纳一般结论时,要注意思维的严谨性.图形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B、∠C都是锐角时,图形都类同;但当其中一角为钝角时,图形就发生了改变.就是说,既要重视图形的直观启示,又要防止图形可能带来的误导.
小清在纸上画了画,说:对于④、⑤,结论仍成立.这样对导出的等积定理,我就放心了.
Z老师说:今天我们从一道题着手,通过“溯源”,寻找它在教材中的原型,又通过“拓展”,把与此相关的一批题串联起来,成为一个题列,在这一过程中,将相关的知识点连成一个“知识链”.坚持做这样的工作,抓住这些知识链,就能“纲举目张”,提高复习的实效.
小清说:这些相关的习题到哪里去寻找呢?
Z老师说:这也正是我想说的,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要注意积累.做习题卡片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复习时,通过对知识的梳理,这些系列就逐步凸现出来,我们再加以整理、总结,就能构成“知识链”.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