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是一浪高过一浪,改革中新的课程理念不断涌现,并被人们接受。各学科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需要,纷纷转变教学观念,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也不例外。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由传统的教教材向用教材,由单一传授知识向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念而获取知识的教学变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顺应素质教育需要。人们常说:“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此,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身践行:
一、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教学的前提
教育教学是一项双向的活动,应在“平等”的前提下沟通与交流。“平等”不仅使教学过程由原来的单向灌输变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而且,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也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可见,师生间平等,对我们教学是何等重要。平时只要留心观察我们身边的同行,不难发现:凡是教学质量高、效果好的老师,往往师生关系都非常和谐融洽。其原因就在于老师放下了架子,能与学生平等相处。缩短了师生距离,避免了对立。反之,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对待学生总是持呵斥的态度,即使在教学中费了很大的力,常常也是事倍功半。“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就是这个道理。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激情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及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不断增强学生对你的“亲信”度。其具体做法是:以爱心去感化学生,视生如子女,一视同仁,关心爱护,平等相待。
二、三维目标的统一是教学的关键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现状是新课标、新教材、老考法。学校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还是用学生成绩来衡量,导致不少思想品德课老师的教学仍然处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上,上课交待知识点,学生勾画知识点,课后背诵知识点,考试答知识点上。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如何用?甚至觉得他们是与现实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难怪有不少思想品德课教师喊出了“思想品德没法上了”,把责任归咎于学生。这是不正确的,违背了新课标的理念。我们只要翻开新课标,新教材是把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的三维目标的统一上。情感、态度、价值观居首位,能力其次,最后才是知识。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到位与否,才是衡量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应最大限度地实现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当前思想品德教学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随着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思想品德在升学考试中与其他科目相比,分数比值缩小。这并不意味着思想品德不重要,而是体现了新课标、新教材的理念。或多或少给教师和学生减轻了点知识上的压力。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只要克服功利性、不断更新观念、探索新教法,就能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去。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血与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三、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潮流趋势。这种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张扬。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异化。一些教师认为,学生自主了,教师就可以退避三舍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否定老师讲授的作用。这种为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弱化甚至漠视教师引导作用的教学行为。是把自主演变成了放任。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由于学生受生活经验、理论知识局限,教学内容不可能全部让学生思考、讨论或收集,否则将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一种充满睿智的引导。引导是一种真诚的帮助。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氛围的营造以及自我潜能的发挥,都需要教师帮助。引导是一种精当的启迪。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点拔;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引导他们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以化解困惑;当学生浮于表面时,给予适当的启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提升认识。引导还是一种热情的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精神动力,诱发学生的生命活力,靠的就是一种引导。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必须“导放”有度。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学,才是明智之举。更是我们应尽之责。因为,学海无涯,面对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步入的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总之,只有让自主与引导齐飞,学生与教师共舞,才能演绎出教与学的统一。
四、以教材为主线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课程目标的有效形式
新教材与旧教材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由“蓝本型”转化为“资源型”,教学中不能再以“本”为本,而是要重视对教材资源的补充、拓展、延伸。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比如在讲授改革开放的内容时,首先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回顾自己了解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一下子把学生激情调动起来,回答内容涉及面极广。不仅变到了家中吃、穿、住、行的变化,还联系了新农村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七”的发射升空等。这就为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体念改革开放的目的意义作了有力辅垫。在讲到“哭泣”的自然,谈到“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时,气氛更为活跃。他们联想到了家乡环境污染,比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碱污染等,并且由于污染,本地有经济实力的人,大都买房到县城或环境好的地方居住。还联想到了极端天气,各种自然灾害,以及一些世界性问题。可谓七嘴八舌,把学生的活动空间延伸到了生活与社会的各领域。到大自然中学,到社会中学,学生的学习对象不再局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延伸到社会、生活和自然这部“活”无字书。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生活体验,自然也从中获取了知识,促成了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
总之,要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必须从思想观念入手。做为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要勇于实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自我否定,只有这样,教学水平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名山县永兴镇初级中学)
一、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教学的前提
教育教学是一项双向的活动,应在“平等”的前提下沟通与交流。“平等”不仅使教学过程由原来的单向灌输变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而且,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也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可见,师生间平等,对我们教学是何等重要。平时只要留心观察我们身边的同行,不难发现:凡是教学质量高、效果好的老师,往往师生关系都非常和谐融洽。其原因就在于老师放下了架子,能与学生平等相处。缩短了师生距离,避免了对立。反之,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对待学生总是持呵斥的态度,即使在教学中费了很大的力,常常也是事倍功半。“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就是这个道理。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激情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及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不断增强学生对你的“亲信”度。其具体做法是:以爱心去感化学生,视生如子女,一视同仁,关心爱护,平等相待。
二、三维目标的统一是教学的关键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现状是新课标、新教材、老考法。学校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还是用学生成绩来衡量,导致不少思想品德课老师的教学仍然处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上,上课交待知识点,学生勾画知识点,课后背诵知识点,考试答知识点上。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如何用?甚至觉得他们是与现实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难怪有不少思想品德课教师喊出了“思想品德没法上了”,把责任归咎于学生。这是不正确的,违背了新课标的理念。我们只要翻开新课标,新教材是把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的三维目标的统一上。情感、态度、价值观居首位,能力其次,最后才是知识。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到位与否,才是衡量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应最大限度地实现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当前思想品德教学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随着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思想品德在升学考试中与其他科目相比,分数比值缩小。这并不意味着思想品德不重要,而是体现了新课标、新教材的理念。或多或少给教师和学生减轻了点知识上的压力。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只要克服功利性、不断更新观念、探索新教法,就能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去。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血与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三、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潮流趋势。这种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张扬。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异化。一些教师认为,学生自主了,教师就可以退避三舍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否定老师讲授的作用。这种为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弱化甚至漠视教师引导作用的教学行为。是把自主演变成了放任。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由于学生受生活经验、理论知识局限,教学内容不可能全部让学生思考、讨论或收集,否则将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一种充满睿智的引导。引导是一种真诚的帮助。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氛围的营造以及自我潜能的发挥,都需要教师帮助。引导是一种精当的启迪。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点拔;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引导他们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以化解困惑;当学生浮于表面时,给予适当的启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提升认识。引导还是一种热情的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精神动力,诱发学生的生命活力,靠的就是一种引导。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必须“导放”有度。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学,才是明智之举。更是我们应尽之责。因为,学海无涯,面对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步入的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总之,只有让自主与引导齐飞,学生与教师共舞,才能演绎出教与学的统一。
四、以教材为主线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课程目标的有效形式
新教材与旧教材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由“蓝本型”转化为“资源型”,教学中不能再以“本”为本,而是要重视对教材资源的补充、拓展、延伸。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比如在讲授改革开放的内容时,首先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回顾自己了解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一下子把学生激情调动起来,回答内容涉及面极广。不仅变到了家中吃、穿、住、行的变化,还联系了新农村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七”的发射升空等。这就为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体念改革开放的目的意义作了有力辅垫。在讲到“哭泣”的自然,谈到“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时,气氛更为活跃。他们联想到了家乡环境污染,比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碱污染等,并且由于污染,本地有经济实力的人,大都买房到县城或环境好的地方居住。还联想到了极端天气,各种自然灾害,以及一些世界性问题。可谓七嘴八舌,把学生的活动空间延伸到了生活与社会的各领域。到大自然中学,到社会中学,学生的学习对象不再局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延伸到社会、生活和自然这部“活”无字书。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生活体验,自然也从中获取了知识,促成了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
总之,要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必须从思想观念入手。做为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要勇于实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自我否定,只有这样,教学水平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名山县永兴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