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创设出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对每一节课进行精心设计,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渐培养创新意识进而形成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思维品质;培养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永无衰竭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本人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粗浅体会。
一、提供良好环境、创造和谐氛围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只有把学生视为具有平等人格的人,才能赢得学生的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我们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弃“不苟言笑”的面具,养成“蹲下身子看学生”的意识和勇气,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努力做到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大加赞赏;提倡学生有错必纠,甚至是纠正教师、权威的错误;允许学生“插嘴”,更允许学生争论,因为在“插嘴”、“争论”中常会形成智慧的碰撞,引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一定要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指导下,把现代教育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一堂课都能营造出学有乐趣、学得忘我的氛围,那么一定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乐园。事实证明,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有效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不良心理因素,有利保持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精力。即使一节课终了,学生仍不觉疲劳,且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二、唤起创新冲动、培养学习兴趣
1.创新意识的起点——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在黑板上出示这样一组数列:1、2、3、1、2、3、1、2、3……接着做游戏: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教师说第几个数,你来猜它是几。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了,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但学生的回答是猜想的,肯定有差错。然后教师转换角色,让学生说第几个数,由教师来猜。学生问,教师一一答对,这时学生的热情更加高涨,感到很奇怪,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教师是怎样做到的。这样在学生的不断猜测、探究、思考中,培养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从而轻松、愉快地学习。
2.创新思维的营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的重要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感情的体现,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学生只有感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容易在学习中产生新的联想,或进行知识的移植,做出新的比较,综合出新的成果。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带着浓厚兴趣愉快的学习。
三、提升思维品质、培养飞扬个性
1.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巧设悬念”,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和把握问题的实质以及相互关系,正面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从复杂多变的现象中追根求源,得到更深刻的结果。
2.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教师多设预设,培养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开阔思路、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在思维活动中,既注意把握事物的整体,又不忽视重要的细节,能够从广阔的层面上捕捉有效的信息,广泛地对比、联想,做到一题多解或一法多用。
3.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能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思维的方向、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灵活地运用有关的知识、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的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是数学思维的重要品质。
4.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思维的结果相对于已有的认识成果来说,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这是思维品质中最宝贵的品质。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常规的思考方法和解题模式,大胆提出新的见解和采用新的方法。
5.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这一特点进行教学,教育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标准答案,要有自己的远见,勇敢地进行探索、质疑、去伪存真,辨析完善的能力。
总之,教学中要创设出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利用各种手段,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渐培养创新意识进而形成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个性飞扬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殿强.《创新能力教程》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
[2]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1999.7
(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县大下五岭学区中心校)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思维品质;培养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永无衰竭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本人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粗浅体会。
一、提供良好环境、创造和谐氛围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只有把学生视为具有平等人格的人,才能赢得学生的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我们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弃“不苟言笑”的面具,养成“蹲下身子看学生”的意识和勇气,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努力做到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大加赞赏;提倡学生有错必纠,甚至是纠正教师、权威的错误;允许学生“插嘴”,更允许学生争论,因为在“插嘴”、“争论”中常会形成智慧的碰撞,引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一定要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指导下,把现代教育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一堂课都能营造出学有乐趣、学得忘我的氛围,那么一定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乐园。事实证明,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有效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不良心理因素,有利保持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精力。即使一节课终了,学生仍不觉疲劳,且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二、唤起创新冲动、培养学习兴趣
1.创新意识的起点——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在黑板上出示这样一组数列:1、2、3、1、2、3、1、2、3……接着做游戏: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教师说第几个数,你来猜它是几。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了,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但学生的回答是猜想的,肯定有差错。然后教师转换角色,让学生说第几个数,由教师来猜。学生问,教师一一答对,这时学生的热情更加高涨,感到很奇怪,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教师是怎样做到的。这样在学生的不断猜测、探究、思考中,培养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从而轻松、愉快地学习。
2.创新思维的营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的重要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感情的体现,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学生只有感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容易在学习中产生新的联想,或进行知识的移植,做出新的比较,综合出新的成果。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带着浓厚兴趣愉快的学习。
三、提升思维品质、培养飞扬个性
1.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巧设悬念”,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和把握问题的实质以及相互关系,正面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从复杂多变的现象中追根求源,得到更深刻的结果。
2.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教师多设预设,培养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开阔思路、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在思维活动中,既注意把握事物的整体,又不忽视重要的细节,能够从广阔的层面上捕捉有效的信息,广泛地对比、联想,做到一题多解或一法多用。
3.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能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思维的方向、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灵活地运用有关的知识、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的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是数学思维的重要品质。
4.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思维的结果相对于已有的认识成果来说,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这是思维品质中最宝贵的品质。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常规的思考方法和解题模式,大胆提出新的见解和采用新的方法。
5.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这一特点进行教学,教育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标准答案,要有自己的远见,勇敢地进行探索、质疑、去伪存真,辨析完善的能力。
总之,教学中要创设出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利用各种手段,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渐培养创新意识进而形成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个性飞扬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殿强.《创新能力教程》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
[2]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1999.7
(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县大下五岭学区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