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意识趋于复杂化,行为方式趋于多样化,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如何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不断分析,掌握研究生思想价值观新走向,加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现阶段研究生群体的突出特点以及研究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2(a)-0010-02
1 概述
自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高等学校扩大招生的决定后,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跨越式发展,本科教育逐渐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本科生招生数量屡创新高的前提下,研究生招生也逐年递增,从19 84年的2.3万,到1999年扩招后的9.22万,再到2010年的47.2万,全国研究生在校数量已超110万。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充分体现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新形势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 当代研究生群体的突出特点
2.1 考研动机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难成为了摆在广大大学生面前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为逃避就业压力或害怕进入社会,部分学生在对研究生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还没有充分认识和考虑的前提下选择将考研当作暂缓就业的“避风港”。还有部分学生将考入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作为就业目标,为达到“学历门槛”而选择考研。此外,有的学生家长片面的认为高学历必然会带来高收入、高职位,也会受人尊敬,家长的虚荣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考研动机。以上种种因素都致使学生对考研认识不充分,当成功考取研究生并开始新的学习后,才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对学术研究没有热情,对未来发展的方向充满迷茫,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
2.2 就业压力较大,存在急功近利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行各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但研究生的逐年扩招导致社会上出现了高学历人才供大于求的现象,加之研究生整体教育质量和自身素质的下降以及就业期望值偏高,致使其在就业的竞争中并不比本科生占有更多的优势。因此,部分研究生为了尽早开始工作实习,在学术水平、科研进展、实验结果等还没达到培养要求的前提下急于完成毕业论文,导致论文质量不高,甚至出现学术不端现象。还有些研究生刚入学就忙着考各种证件及备考公务员,个别学生甚至萌生了只要考上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就马上退学参加工作的思想。以上情况不但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还容易在研究生群体中产生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思想。
2.3 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女生顾虑更多
现阶段研究生已普遍进入“85后”,独生子女开始占据学生中的较大部分,虽然在年龄上有所增长,比本科时更为成熟,但生活阅历却并不丰富,心理承受力仍较脆弱,个别学生存在着焦虑、自卑、孤僻、多疑等心理健康问题。问题的出现主要来自于择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的落差所造成的就业压力,科学研究与论文发表所造成的学业压力以及家庭生活状况所造成的经济压力等方面。此外,女生由于性别年龄的原因还面临着婚恋、生育等问题,加之部分用人单位招男不招女的情况客观存在,使女研究生的择业压力更大,更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需要适当的心理辅导来干预。
2.4 生源广泛,思想状况复杂
在研究生招生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源也开始逐渐分为两类。其主体仍旧是应届本科生,而另一部分则是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在职学生或辞职读研的学生。这两部分研究生往往在思想认识、学习动机、课余生活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情况下,应届本科生很少接触社会,思维简单,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很多还保留着本科时被动的学习方式,时间紧迫感不强,喜欢新鲜事物,课余生活比较丰富。而在职人员考入的研究生一般年龄较大,很多已为人父母,有着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对其他研究生未来发展方向的确立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但这部分学生社会化意识较强,学习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比较明确,很少参与集体活动,容易在研究生群体中产生消极影响。
2.5 责任感缺失,诚信意识薄弱
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给研究生群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部分研究生所考虑的不再是奋发有为、矢志报国,而是如何利用学校和导师的资源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学术上浅尝辄止、科研上敷衍了事、实验上弄虚作假,这些都与研究生教育所要求的培养学术精、科研强、品质好的高素质人才理念背道而驰。
3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对研究生思政教育认识不足
很多高校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并未给予太多重视,教育环节薄弱,无论是学院还是研究生导师往往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虽有部分思政课程,但教学内容的陈旧与方式方法的单一,削弱了其重要功能,许多学生也因为政治课形式枯燥而产生抵触情绪。此外,研究生培养多由学院与研究生工作部(处)共同负责,而思政教育却无具体分管单位,权责不明确,造成工作失位。
3.2 专职思政教育人员配置不足
对于本科生而言,除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外还有专职辅导员、班主任随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研究生一般无专职思政教育人员,教学秘书是与研究生日常学习生活关系最紧密的教员,对研究生最为了解,‘但其工作较为繁忙,既要负责研究生的招生、选课、中期筛选、论文答辩等教学工作又要兼顾研究生会的指导工作,并且对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了解甚少,缺乏经验,这就使得管理的弊端日益凸显。
3.3 缺乏团组织建设,导师教育作用薄弱
一般高校都注熏了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对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状况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制定统一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方案,也没有把思政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干作之一,加之各研究生导师科研和教学工作较为繁忙,对思政工作关心甚少,存在着只重视业务素质培养,轻视思想道德培养的倾向。尽管研究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较成熟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大部分已形成了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其在思想认识,理论素养和道德准则上仍存在 薄弱环节,需要接受再教育。
3.4 单纯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达到培养要求
高校对研究生思政教育大多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法,形式枯燥,科目单一,而且更多的集中在理论教育层面,缺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更好的指导研究生如何培养高尚的品格,如何看待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便捷的网络渠道给研究生提供了更多的了解国内外时事政治的途径,网络逐渐成为他们学习、交流、生活、娱乐的新阵地,其也可以作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新平台而广泛应用。但网络的虚拟环境容易使研究生受到一些不良舆论及偏激思想的误导,如果此时没有专职教师给予解答和引导,也容易使研究生对问题的看法产生误区,不利于其形成正面的认识和见解。
4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研究
4.1 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团支部等“横纵交错”教育模式
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以全体研究生党员为主体,根据党员人数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加强研究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其理论学习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组织好研究生的政治学习;深入研究生中开展爱国、爱党教育,使其思想上有所依靠,行动上有所指引。
由于研究生专业较多,各专业人数也有很大差别,学习室、宿舍相对分散,因此研究生没有班级概念,缺乏集体观念。存在个别孤立于团体的现象。根据各学院各年级实际情况设立团支部,把广大研究生凝聚在一起,提高其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是使各项工作、活动可以顺利开展的最有效措施。
4.2 重视研究生会作用
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无声的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会对人的思想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部分研究生觉得自己年龄比较大,不适合也不愿意参加各种校园活动,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研究生会的作用,结合自身特点为研究生的课余生活提供一个平台,适时地开展一些研究率熊广撬参与的活动,如学术论坛、体育比赛、文艺晚会等,在丰富其课余生活的同时,提高学术水平,锻炼俸质、施展才华、陶冶情操,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生活情趣。通过建立QQ群等网络平台,方便大家的了解和沟通,同时也可以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增强研究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
4.3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研究生,关键在导师,其思想品德、作风情操和学术水平都会对研究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可将导师年度考核中适当加入其对研究生指导教育的考察,如:对研究生思想和生活的关注情况;对其入党和从事学生工作的态度;每月在学习上指导研究生的次数和内容等等。要使导师充分认识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重要性,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把思政教育融入到研究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
4.4 加大研究生奖励机制,解决后顾之忧
由扩招所带来的影响还体现在研究生高学费的问题。目前我国211、985等多所名校都已开始招录自费生,而且公费名额也越来越有限,使很多经济困难学生望而却步,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已经给其家庭造成很大负担,而自费研究生的学费往往更高,他们本想通过就读名校的研究生来提高竞争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即使成功录取,这部分学生也会因家庭情况而顾虑重重,在心理蒙上重重的阴影,因生活而分散精力,必然不利于其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因此,应该加大研究生奖学金额度和科研成果奖励力度,鼓励以学为荣,以奖立身。
4.5 将心理健康和就业教育融入其中
如今,绝大多数学校均设立了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为广大本科生提供心理咨询辅导和就业创业信息等服务,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和好评,而针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却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由上文所述,部分研究生由于各种压力可能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就业压力占有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此外,部分研究生由于年龄偏大认为自身已经足够成熟、稳重,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不会存在心理疾病,即使出现问题自身也不会有所察觉。而由于没有专职教员负责其日常教育管理,加之性格孤僻的同学不愿交流,所以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也很难被发现。这就要求学校和老师要更多的关注研究生心理状况,着力解决研究生思想上的负担,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同时为研究生的就业创业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和支持,给予更好的指导和服务。
4.6 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自选模式
在制定学分标准的前提下,采取自选课程模式。研究生可在全校范围内,包括本科生思政教育课程在内的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中选择符合教学计划要求的课程进行学习,获得要求学分即可。此种方式加大了课程选择的自由度,增强了研究生自主学习意识,让兴趣决定学习内容,使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入其中。
4.7 与本科生教育相结合。参与指导学习实践等
在很多院校,专业教师会兼任学生班主任的工作,但老师们有较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特别是家庭会占用女教师很多精力,而学生工作又是繁杂和琐碎的,需要极强的耐心和责任心,因此,很多专业教师会感觉力不从心,无法胜任班主任工作。而选聘优秀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班主任,让更多的研究生参与到本科生班级的管理中来,不但能培养其自身的责任意识,还能将自己在大学时学习、生活的经历以及现在读研的经验传授给低年级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在生活上面临的困难,从而少走弯路。与此同时,由于其年龄差距不大,也可以使他们更容易沟通和交流,更好的掌握学生的信息和行为动向。
此外,让更多的研究生参与本科生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指导工作也可以加强其自身的荣誉感和危机意识。在指导本科生学术科研的过程中,研究生往往会受到本科生的尊敬与钦佩,有利于增强其自信心,体现自身价值。在指导过程中如遇到自身也无法解决的难题就会产生危机意识,促使其积极主动的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知识储备,有利于自信心和责任感的培养。
总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其自身特点紧密结合,根据客观实际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教育方案,学校各分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齐抓共管、群策群力,将学术能力、科研技能培养与道德品质、思想意识培养并重,着力培育出符合社会发展、国家需要、综合素质高的新时代研究生。
关键词: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2(a)-0010-02
1 概述
自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高等学校扩大招生的决定后,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跨越式发展,本科教育逐渐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本科生招生数量屡创新高的前提下,研究生招生也逐年递增,从19 84年的2.3万,到1999年扩招后的9.22万,再到2010年的47.2万,全国研究生在校数量已超110万。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充分体现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新形势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 当代研究生群体的突出特点
2.1 考研动机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难成为了摆在广大大学生面前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为逃避就业压力或害怕进入社会,部分学生在对研究生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还没有充分认识和考虑的前提下选择将考研当作暂缓就业的“避风港”。还有部分学生将考入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作为就业目标,为达到“学历门槛”而选择考研。此外,有的学生家长片面的认为高学历必然会带来高收入、高职位,也会受人尊敬,家长的虚荣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考研动机。以上种种因素都致使学生对考研认识不充分,当成功考取研究生并开始新的学习后,才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对学术研究没有热情,对未来发展的方向充满迷茫,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
2.2 就业压力较大,存在急功近利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行各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但研究生的逐年扩招导致社会上出现了高学历人才供大于求的现象,加之研究生整体教育质量和自身素质的下降以及就业期望值偏高,致使其在就业的竞争中并不比本科生占有更多的优势。因此,部分研究生为了尽早开始工作实习,在学术水平、科研进展、实验结果等还没达到培养要求的前提下急于完成毕业论文,导致论文质量不高,甚至出现学术不端现象。还有些研究生刚入学就忙着考各种证件及备考公务员,个别学生甚至萌生了只要考上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就马上退学参加工作的思想。以上情况不但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还容易在研究生群体中产生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思想。
2.3 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女生顾虑更多
现阶段研究生已普遍进入“85后”,独生子女开始占据学生中的较大部分,虽然在年龄上有所增长,比本科时更为成熟,但生活阅历却并不丰富,心理承受力仍较脆弱,个别学生存在着焦虑、自卑、孤僻、多疑等心理健康问题。问题的出现主要来自于择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的落差所造成的就业压力,科学研究与论文发表所造成的学业压力以及家庭生活状况所造成的经济压力等方面。此外,女生由于性别年龄的原因还面临着婚恋、生育等问题,加之部分用人单位招男不招女的情况客观存在,使女研究生的择业压力更大,更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需要适当的心理辅导来干预。
2.4 生源广泛,思想状况复杂
在研究生招生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源也开始逐渐分为两类。其主体仍旧是应届本科生,而另一部分则是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在职学生或辞职读研的学生。这两部分研究生往往在思想认识、学习动机、课余生活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情况下,应届本科生很少接触社会,思维简单,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很多还保留着本科时被动的学习方式,时间紧迫感不强,喜欢新鲜事物,课余生活比较丰富。而在职人员考入的研究生一般年龄较大,很多已为人父母,有着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对其他研究生未来发展方向的确立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但这部分学生社会化意识较强,学习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比较明确,很少参与集体活动,容易在研究生群体中产生消极影响。
2.5 责任感缺失,诚信意识薄弱
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给研究生群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部分研究生所考虑的不再是奋发有为、矢志报国,而是如何利用学校和导师的资源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学术上浅尝辄止、科研上敷衍了事、实验上弄虚作假,这些都与研究生教育所要求的培养学术精、科研强、品质好的高素质人才理念背道而驰。
3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对研究生思政教育认识不足
很多高校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并未给予太多重视,教育环节薄弱,无论是学院还是研究生导师往往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虽有部分思政课程,但教学内容的陈旧与方式方法的单一,削弱了其重要功能,许多学生也因为政治课形式枯燥而产生抵触情绪。此外,研究生培养多由学院与研究生工作部(处)共同负责,而思政教育却无具体分管单位,权责不明确,造成工作失位。
3.2 专职思政教育人员配置不足
对于本科生而言,除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外还有专职辅导员、班主任随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研究生一般无专职思政教育人员,教学秘书是与研究生日常学习生活关系最紧密的教员,对研究生最为了解,‘但其工作较为繁忙,既要负责研究生的招生、选课、中期筛选、论文答辩等教学工作又要兼顾研究生会的指导工作,并且对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了解甚少,缺乏经验,这就使得管理的弊端日益凸显。
3.3 缺乏团组织建设,导师教育作用薄弱
一般高校都注熏了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对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状况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制定统一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方案,也没有把思政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干作之一,加之各研究生导师科研和教学工作较为繁忙,对思政工作关心甚少,存在着只重视业务素质培养,轻视思想道德培养的倾向。尽管研究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较成熟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大部分已形成了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其在思想认识,理论素养和道德准则上仍存在 薄弱环节,需要接受再教育。
3.4 单纯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达到培养要求
高校对研究生思政教育大多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法,形式枯燥,科目单一,而且更多的集中在理论教育层面,缺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更好的指导研究生如何培养高尚的品格,如何看待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便捷的网络渠道给研究生提供了更多的了解国内外时事政治的途径,网络逐渐成为他们学习、交流、生活、娱乐的新阵地,其也可以作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新平台而广泛应用。但网络的虚拟环境容易使研究生受到一些不良舆论及偏激思想的误导,如果此时没有专职教师给予解答和引导,也容易使研究生对问题的看法产生误区,不利于其形成正面的认识和见解。
4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研究
4.1 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团支部等“横纵交错”教育模式
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以全体研究生党员为主体,根据党员人数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加强研究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其理论学习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组织好研究生的政治学习;深入研究生中开展爱国、爱党教育,使其思想上有所依靠,行动上有所指引。
由于研究生专业较多,各专业人数也有很大差别,学习室、宿舍相对分散,因此研究生没有班级概念,缺乏集体观念。存在个别孤立于团体的现象。根据各学院各年级实际情况设立团支部,把广大研究生凝聚在一起,提高其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是使各项工作、活动可以顺利开展的最有效措施。
4.2 重视研究生会作用
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无声的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会对人的思想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部分研究生觉得自己年龄比较大,不适合也不愿意参加各种校园活动,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研究生会的作用,结合自身特点为研究生的课余生活提供一个平台,适时地开展一些研究率熊广撬参与的活动,如学术论坛、体育比赛、文艺晚会等,在丰富其课余生活的同时,提高学术水平,锻炼俸质、施展才华、陶冶情操,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生活情趣。通过建立QQ群等网络平台,方便大家的了解和沟通,同时也可以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增强研究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
4.3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研究生,关键在导师,其思想品德、作风情操和学术水平都会对研究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可将导师年度考核中适当加入其对研究生指导教育的考察,如:对研究生思想和生活的关注情况;对其入党和从事学生工作的态度;每月在学习上指导研究生的次数和内容等等。要使导师充分认识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重要性,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把思政教育融入到研究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
4.4 加大研究生奖励机制,解决后顾之忧
由扩招所带来的影响还体现在研究生高学费的问题。目前我国211、985等多所名校都已开始招录自费生,而且公费名额也越来越有限,使很多经济困难学生望而却步,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已经给其家庭造成很大负担,而自费研究生的学费往往更高,他们本想通过就读名校的研究生来提高竞争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即使成功录取,这部分学生也会因家庭情况而顾虑重重,在心理蒙上重重的阴影,因生活而分散精力,必然不利于其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因此,应该加大研究生奖学金额度和科研成果奖励力度,鼓励以学为荣,以奖立身。
4.5 将心理健康和就业教育融入其中
如今,绝大多数学校均设立了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为广大本科生提供心理咨询辅导和就业创业信息等服务,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和好评,而针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却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由上文所述,部分研究生由于各种压力可能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就业压力占有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此外,部分研究生由于年龄偏大认为自身已经足够成熟、稳重,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不会存在心理疾病,即使出现问题自身也不会有所察觉。而由于没有专职教员负责其日常教育管理,加之性格孤僻的同学不愿交流,所以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也很难被发现。这就要求学校和老师要更多的关注研究生心理状况,着力解决研究生思想上的负担,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同时为研究生的就业创业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和支持,给予更好的指导和服务。
4.6 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自选模式
在制定学分标准的前提下,采取自选课程模式。研究生可在全校范围内,包括本科生思政教育课程在内的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中选择符合教学计划要求的课程进行学习,获得要求学分即可。此种方式加大了课程选择的自由度,增强了研究生自主学习意识,让兴趣决定学习内容,使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入其中。
4.7 与本科生教育相结合。参与指导学习实践等
在很多院校,专业教师会兼任学生班主任的工作,但老师们有较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特别是家庭会占用女教师很多精力,而学生工作又是繁杂和琐碎的,需要极强的耐心和责任心,因此,很多专业教师会感觉力不从心,无法胜任班主任工作。而选聘优秀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班主任,让更多的研究生参与到本科生班级的管理中来,不但能培养其自身的责任意识,还能将自己在大学时学习、生活的经历以及现在读研的经验传授给低年级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在生活上面临的困难,从而少走弯路。与此同时,由于其年龄差距不大,也可以使他们更容易沟通和交流,更好的掌握学生的信息和行为动向。
此外,让更多的研究生参与本科生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指导工作也可以加强其自身的荣誉感和危机意识。在指导本科生学术科研的过程中,研究生往往会受到本科生的尊敬与钦佩,有利于增强其自信心,体现自身价值。在指导过程中如遇到自身也无法解决的难题就会产生危机意识,促使其积极主动的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知识储备,有利于自信心和责任感的培养。
总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其自身特点紧密结合,根据客观实际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教育方案,学校各分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齐抓共管、群策群力,将学术能力、科研技能培养与道德品质、思想意识培养并重,着力培育出符合社会发展、国家需要、综合素质高的新时代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