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在家里生活和成长;习惯在家里养成;教育从家里开始;情感、是非、好坏、善恶和信念,在家里奠定。家庭最初灌输的是非观念、善恶标准、为人原则和习惯养成等,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如何做的父母
1、父母要做好孩子的表率
家庭中的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也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一言一行,往往是父母言行的再现。做父母的要想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自己首先得身体力行做孩子的表率。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主要靠的不是“言教”,而是“身教”。有关专家对100名三好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父母很重视自己的榜样作用,其中70名学生说自己受父亲影响大,26名说受母亲的影响大,4名说受爷爷奶奶的影响大。可见,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孩子的成长起者至关重要的作用。
2、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孩子进入小学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发生变化。首先,父母与孩子呆在一起和交往时间明显减少,白天关注孩子的时间也在减少;其次,父母在孩子教养方面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日常问题变成了学习和同伴交往问题。因此,父母要想更多的了解孩子,就要经常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学会经常与他们亲切交谈学校中的事,耐心倾听他们叙述学校中的见闻,及时肯定孩子学习上的进步,使其获得成功的满足。这对于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对学习稍差的孩子,更不能忽略他们的微小进步,发现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孩子的学习信心。
3、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很有规律。这类孩子的家长从小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比如:放学后首先要完成家庭作业,饭后可以看一会儿电视,家长要为孩子挑选一些有益的节目,像儿童节目、科普知识、新闻、开心词典等节目。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这些孩子在家庭中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这样既补充加深了课内学习,又丰富了课堂以外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4、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一致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意见不统一,导致孩子不知该听谁的?在家长争吵纠缠不清的同时,孩子惶恐焦虑不安。比如:孩子有了缺点,爸爸批评,妈妈袒护,这种情况对孩子没有一点好处,孩子既难以明辨是非,又不利于孩子及时改正错误。当孩子犯错或是有缺点时,父母要一起耐心引导和教育,接纳孩子的不足,懂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出现,正是因为有这些不足,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每个人都是这样长大的。当父母一方正在批评孩子,即使批评错了,父母的另一方也不要插嘴,要在私下里交流意见,不可对着孩子争吵,更不要因袒护和对方吵架,这样只能增加孩子的焦虑和恐惧情绪,认为是因自己不好,才导致父母争执,时间长了会让孩子有负罪感和自责感,最后让孩子变的自暴自弃,失去自信。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采取一致的态度。
二、家庭教育中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每个家长爱自己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家长除了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外,还有更多的的表现在对孩子学习过分的关注上。因此,有了“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一系列话题。家长经常教育孩子的话题就是:“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个好工作,我们现在的辛苦,就是为了你。所以,家长就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和需要,家长经常不经过孩子同意,就给孩子报奥数班、英语班、钢琴班、舞蹈班以及各种家长认为重要的学习班。长此以往,孩子觉得学习越来越枯燥和乏味,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科学适度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延续学校教育,促进孩子心智的发展。如果家长拔苗助长,为其所难,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现在的家庭教育大致分为两种状态:
一是家长仅仅盯在孩子分数这根树枝上,而忽视其他的树枝。掐掉孩子画画的枝;掐掉喜欢课外活动的枝;掐掉爱音乐的枝,只剩下一根分数的枝,这颗扭曲的树还会美吗?
二是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得不如别的孩子高,不如别的孩子快,便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惜拔苗助长,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这样树好像长高了,可是他的生命力却日渐衰落,因为家长拔掉了孩子无形生命的根。这一掐一拔的教育方式,影响了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家庭教育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发展特点,超前或滞后教育,都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中常出现以下误区:
1、 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忽视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
人的智力指的是智商,也就是人的聪明度。人的聪明度具体表现在思维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这五种力的综合水平上,不是单独的哪一项。其中一项能力强,比如说他记忆能力特别强,并不能代表他整体的聪明度高,也不能代表他的智商高。现在各种传媒上很少单纯地去表扬某某孩子几岁就认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这个意义并不大。那么这种综合水平的核心是什么?核心是思维力,就是他会不会想问题,善于不善于想问题,这是智力的核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叫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文科就是字、词、句;理科就是公式、定理、定义。第二个层次是基本技能,就是用这些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第三个层次叫综合能力。给你出题,十道题常常包括这三个层面,有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有的就是基本技能;有的是综合能力。考试成绩拉开距离在哪儿呢?拉开距离常常在综合能力上。所以不要简单的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往往是许多家长最容易忽视的。
2、家长按照自己的需要要求孩子,忽视孩子自己的需要
家长经常根据自己的套路要求孩子,当孩子不能按照大人的意愿时,就会遭到家长的指责和批评。这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最不可取的。简单的责备不但于事无补,甚至事与愿违,加重学生的焦虑情绪。家长不要只关心孩子的分数,更要关心他们是否爱读书、是否爱提问、是否爱观察、是否会讨论……只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才真正决定着学生的未来。家长应该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顺利与挫折,这也会对孩子形成健康的心态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需要的是心理和方法上的具体引导与帮助。
要帮助孩子寻找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要关心孩子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之前发现他们的优点与潜能的萌芽,发现他们一切可以形成善良品性的好的行为与认知基础。教育研究者高登•斯多克斯曾说:“80%的学习困难与压力有关。解除那个压力,就能解决那些学习中的困难。”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除非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差,需要非常特殊的帮助,其他大部分孩子无论学习成绩在中下等、中上等还是上等,父母的鼓励态度可以大大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而父母的否定态度则会增加孩子的学习压力,而增加学习压力的最终结果是导致孩子的成就需要降低。
3、刻苦学习不等于痛苦学习
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有不少劝学的名篇名句,告诫青少年要刻苦努力地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类的谚语,“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故事,就是如此。但是,我们认为,古人强调苦学,主要是指体力上的劳苦,不是指精神上的痛苦。学习虽然有时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是绝对不应该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艰苦是指学习时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所以,学生应该具有勤奋、刻苦的精神。但是,这种刻苦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学生应该从中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一旦对某一事物发生了兴趣,就会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只有这样,才能越学越有劲,才能坚持下去,收到好的成效。如果学习变成了一个让学生精神上痛苦、心理上厌恶的过程,那么,它就变成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摧残,这样的苦学只有消极作用。一些家长不是在引导孩子刻苦地学习,而是在强迫孩子痛苦地学习。这样一来,学习负担就变成了精神负担,对孩子的危害更加严重。
4、创造宽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良好的人际环境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条件,家庭心理氛围好,人际关系和谐,孩子心里踏实,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曾经有人做过调查发现,和睦的家庭中,三好学生会出现97%的比例。这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参照。因此,孩子在家里学习时,家长要尽量避免在孩子学习时干扰他,孩子的房间不要布置得很花哨,父母看电视、听音乐、与客人谈话的声音太高都可能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家长要为孩子提供相对固定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和安静的学习环境。
从以上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既要科学又要合理。做父母谁都有资格,但是否合格却不能断言。很多的家长自认为在工作上可以领导千军万马,在家里却被孩子折磨的焦头烂额、苦不堪言。并非我们做不了好家长,而是我们把教育孩子看的太复杂。我们总是把自己的很多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忽视了孩子本身的需求和个性特征,或者用自己的高期望赋予孩子更多的要求,因此,孩子越要求的多问题也就越多,要想教育好孩子,我们的家长就要放低期待,让孩子在快乐和自然的状态下成长。特别是良好的家庭关系与和谐氛围是滋养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心灵营养。所以,我们期待所有的父母能够尊重孩子本身的特点,让孩子在真正的爱和关注中成长。
一、如何做的父母
1、父母要做好孩子的表率
家庭中的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也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一言一行,往往是父母言行的再现。做父母的要想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自己首先得身体力行做孩子的表率。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主要靠的不是“言教”,而是“身教”。有关专家对100名三好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父母很重视自己的榜样作用,其中70名学生说自己受父亲影响大,26名说受母亲的影响大,4名说受爷爷奶奶的影响大。可见,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孩子的成长起者至关重要的作用。
2、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孩子进入小学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发生变化。首先,父母与孩子呆在一起和交往时间明显减少,白天关注孩子的时间也在减少;其次,父母在孩子教养方面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日常问题变成了学习和同伴交往问题。因此,父母要想更多的了解孩子,就要经常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学会经常与他们亲切交谈学校中的事,耐心倾听他们叙述学校中的见闻,及时肯定孩子学习上的进步,使其获得成功的满足。这对于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对学习稍差的孩子,更不能忽略他们的微小进步,发现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孩子的学习信心。
3、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很有规律。这类孩子的家长从小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比如:放学后首先要完成家庭作业,饭后可以看一会儿电视,家长要为孩子挑选一些有益的节目,像儿童节目、科普知识、新闻、开心词典等节目。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这些孩子在家庭中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这样既补充加深了课内学习,又丰富了课堂以外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4、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一致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意见不统一,导致孩子不知该听谁的?在家长争吵纠缠不清的同时,孩子惶恐焦虑不安。比如:孩子有了缺点,爸爸批评,妈妈袒护,这种情况对孩子没有一点好处,孩子既难以明辨是非,又不利于孩子及时改正错误。当孩子犯错或是有缺点时,父母要一起耐心引导和教育,接纳孩子的不足,懂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出现,正是因为有这些不足,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每个人都是这样长大的。当父母一方正在批评孩子,即使批评错了,父母的另一方也不要插嘴,要在私下里交流意见,不可对着孩子争吵,更不要因袒护和对方吵架,这样只能增加孩子的焦虑和恐惧情绪,认为是因自己不好,才导致父母争执,时间长了会让孩子有负罪感和自责感,最后让孩子变的自暴自弃,失去自信。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采取一致的态度。
二、家庭教育中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每个家长爱自己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家长除了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外,还有更多的的表现在对孩子学习过分的关注上。因此,有了“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一系列话题。家长经常教育孩子的话题就是:“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个好工作,我们现在的辛苦,就是为了你。所以,家长就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和需要,家长经常不经过孩子同意,就给孩子报奥数班、英语班、钢琴班、舞蹈班以及各种家长认为重要的学习班。长此以往,孩子觉得学习越来越枯燥和乏味,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科学适度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延续学校教育,促进孩子心智的发展。如果家长拔苗助长,为其所难,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现在的家庭教育大致分为两种状态:
一是家长仅仅盯在孩子分数这根树枝上,而忽视其他的树枝。掐掉孩子画画的枝;掐掉喜欢课外活动的枝;掐掉爱音乐的枝,只剩下一根分数的枝,这颗扭曲的树还会美吗?
二是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得不如别的孩子高,不如别的孩子快,便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惜拔苗助长,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这样树好像长高了,可是他的生命力却日渐衰落,因为家长拔掉了孩子无形生命的根。这一掐一拔的教育方式,影响了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家庭教育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发展特点,超前或滞后教育,都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中常出现以下误区:
1、 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忽视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
人的智力指的是智商,也就是人的聪明度。人的聪明度具体表现在思维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这五种力的综合水平上,不是单独的哪一项。其中一项能力强,比如说他记忆能力特别强,并不能代表他整体的聪明度高,也不能代表他的智商高。现在各种传媒上很少单纯地去表扬某某孩子几岁就认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这个意义并不大。那么这种综合水平的核心是什么?核心是思维力,就是他会不会想问题,善于不善于想问题,这是智力的核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叫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文科就是字、词、句;理科就是公式、定理、定义。第二个层次是基本技能,就是用这些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第三个层次叫综合能力。给你出题,十道题常常包括这三个层面,有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有的就是基本技能;有的是综合能力。考试成绩拉开距离在哪儿呢?拉开距离常常在综合能力上。所以不要简单的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往往是许多家长最容易忽视的。
2、家长按照自己的需要要求孩子,忽视孩子自己的需要
家长经常根据自己的套路要求孩子,当孩子不能按照大人的意愿时,就会遭到家长的指责和批评。这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最不可取的。简单的责备不但于事无补,甚至事与愿违,加重学生的焦虑情绪。家长不要只关心孩子的分数,更要关心他们是否爱读书、是否爱提问、是否爱观察、是否会讨论……只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才真正决定着学生的未来。家长应该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顺利与挫折,这也会对孩子形成健康的心态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需要的是心理和方法上的具体引导与帮助。
要帮助孩子寻找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要关心孩子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之前发现他们的优点与潜能的萌芽,发现他们一切可以形成善良品性的好的行为与认知基础。教育研究者高登•斯多克斯曾说:“80%的学习困难与压力有关。解除那个压力,就能解决那些学习中的困难。”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除非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差,需要非常特殊的帮助,其他大部分孩子无论学习成绩在中下等、中上等还是上等,父母的鼓励态度可以大大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而父母的否定态度则会增加孩子的学习压力,而增加学习压力的最终结果是导致孩子的成就需要降低。
3、刻苦学习不等于痛苦学习
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有不少劝学的名篇名句,告诫青少年要刻苦努力地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类的谚语,“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故事,就是如此。但是,我们认为,古人强调苦学,主要是指体力上的劳苦,不是指精神上的痛苦。学习虽然有时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是绝对不应该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艰苦是指学习时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所以,学生应该具有勤奋、刻苦的精神。但是,这种刻苦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学生应该从中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一旦对某一事物发生了兴趣,就会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只有这样,才能越学越有劲,才能坚持下去,收到好的成效。如果学习变成了一个让学生精神上痛苦、心理上厌恶的过程,那么,它就变成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摧残,这样的苦学只有消极作用。一些家长不是在引导孩子刻苦地学习,而是在强迫孩子痛苦地学习。这样一来,学习负担就变成了精神负担,对孩子的危害更加严重。
4、创造宽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良好的人际环境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条件,家庭心理氛围好,人际关系和谐,孩子心里踏实,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曾经有人做过调查发现,和睦的家庭中,三好学生会出现97%的比例。这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参照。因此,孩子在家里学习时,家长要尽量避免在孩子学习时干扰他,孩子的房间不要布置得很花哨,父母看电视、听音乐、与客人谈话的声音太高都可能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家长要为孩子提供相对固定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和安静的学习环境。
从以上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既要科学又要合理。做父母谁都有资格,但是否合格却不能断言。很多的家长自认为在工作上可以领导千军万马,在家里却被孩子折磨的焦头烂额、苦不堪言。并非我们做不了好家长,而是我们把教育孩子看的太复杂。我们总是把自己的很多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忽视了孩子本身的需求和个性特征,或者用自己的高期望赋予孩子更多的要求,因此,孩子越要求的多问题也就越多,要想教育好孩子,我们的家长就要放低期待,让孩子在快乐和自然的状态下成长。特别是良好的家庭关系与和谐氛围是滋养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心灵营养。所以,我们期待所有的父母能够尊重孩子本身的特点,让孩子在真正的爱和关注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