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实验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方法
实验有着化学学科一个得天独厚的特色,那就是它呈现千变万化的现象,是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从具体的物体和经验中概括出来,并且从具体的物体和经验的兴趣发展成为整类物体和经验的兴趣。可见通过实验引起兴趣、培养兴趣是符合心理学原理的。学生对化学实验只是注意变化的现象,有的现象是非本质的、偶然的,有时非本质的现象掩盖着本质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研究。通过学生的感官和思维,从生动的直观过渡到抽象思维,再从抽象思维过渡到实践,就是要使学生从观察实验现象中产生暂时的兴趣,经过有目的思维加工,以形成学习化学的稳定兴趣。
如何将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要求教师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如在钠这一节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钠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教师在做了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后,可以再做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的实验,实验前,有目的地让学生思考一下这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有的学生认为钠比铜活泼,会置换出铜;有的认为钠会与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气;还有的认为会有氢氧化铜沉淀生成。这时,强烈的求知欲和急待验证实验结果与自己的判断是否一致的心理,必然促使学生聚精会神地观察实验现象。
二、引导学生探究化学理论
不但化学实验讨人喜爱,化学理论也令人入迷。化学理论本身有一种内在的美、逻辑结构的美。这种美对高中学生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高中学生要求更深刻地认识自然,渴求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接受一些现成的结论,而对获得这些结论的科学方法或论证过程有强烈的兴趣。根据高中学生智力要求上的这种特点,教师要注意通过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化学理论和概念的发展,使学生充分理解化学理论的发展性与其相对应的特定意义,进而诱发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其钻研创新精神。如在“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与学生讨论其原子结构及其化学性质之间巧妙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研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过程,然后再讨论“元素周期律”。使学生们领略到化学理论的魅力,获得知识内在乐趣,从而巩固学习兴趣。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威感。”因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使自己成为一个发明者和探索者的希望和需要,这种需要是和学习兴趣相伴随的。教师如能在教学中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就可以在学用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兴趣。我们生活的物质环境,无不都是化学元素组成的,身边发生的许多现象,都是化学变化和反应的结果。教师在教学时能从学生的经验中提取合适的材料,或从这些经验出发引出化学原理,那么就更有利于学生去认识世界,促进学生的兴趣。◆(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干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实验有着化学学科一个得天独厚的特色,那就是它呈现千变万化的现象,是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从具体的物体和经验中概括出来,并且从具体的物体和经验的兴趣发展成为整类物体和经验的兴趣。可见通过实验引起兴趣、培养兴趣是符合心理学原理的。学生对化学实验只是注意变化的现象,有的现象是非本质的、偶然的,有时非本质的现象掩盖着本质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研究。通过学生的感官和思维,从生动的直观过渡到抽象思维,再从抽象思维过渡到实践,就是要使学生从观察实验现象中产生暂时的兴趣,经过有目的思维加工,以形成学习化学的稳定兴趣。
如何将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要求教师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如在钠这一节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钠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教师在做了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后,可以再做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的实验,实验前,有目的地让学生思考一下这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有的学生认为钠比铜活泼,会置换出铜;有的认为钠会与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气;还有的认为会有氢氧化铜沉淀生成。这时,强烈的求知欲和急待验证实验结果与自己的判断是否一致的心理,必然促使学生聚精会神地观察实验现象。
二、引导学生探究化学理论
不但化学实验讨人喜爱,化学理论也令人入迷。化学理论本身有一种内在的美、逻辑结构的美。这种美对高中学生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高中学生要求更深刻地认识自然,渴求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接受一些现成的结论,而对获得这些结论的科学方法或论证过程有强烈的兴趣。根据高中学生智力要求上的这种特点,教师要注意通过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化学理论和概念的发展,使学生充分理解化学理论的发展性与其相对应的特定意义,进而诱发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其钻研创新精神。如在“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与学生讨论其原子结构及其化学性质之间巧妙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研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过程,然后再讨论“元素周期律”。使学生们领略到化学理论的魅力,获得知识内在乐趣,从而巩固学习兴趣。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威感。”因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使自己成为一个发明者和探索者的希望和需要,这种需要是和学习兴趣相伴随的。教师如能在教学中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就可以在学用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兴趣。我们生活的物质环境,无不都是化学元素组成的,身边发生的许多现象,都是化学变化和反应的结果。教师在教学时能从学生的经验中提取合适的材料,或从这些经验出发引出化学原理,那么就更有利于学生去认识世界,促进学生的兴趣。◆(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干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