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延川縣旅游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但旅游资源的潜力尚未完全挖掘出来。为了有效开发该县文化旅游资源,提升该县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本文提出了景点主题化、加强文化资源的外化表现、整合民俗文化资源等、加大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力度、开发与保护并重等对策。
关键词:文化旅游资源 开发 对策 延川县
在旅游者需求的提高和旅游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旅游者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与物质满足的结合的大背景下,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消费市场上的新动向,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对其文化内涵保持高度关注,以文化来提升旅游品味[1]。如何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2]。县域是基础性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单元。因此,对县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延川县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延川县地处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省永和县隔河相望,北与榆林市清涧县接壤,西北与子长县毗邻,西接宝塔区,南靠延长县,位于东径109°36′20″-110°26′44″,北纬36°37′15″-37°5′55″。全县东西长74.25km,南北宽51.5km。延川县境内行经黄河晋陕大峡谷长达68km的段落,河流水文景观、山岳景观、谷地景观、森林景观、草地景观、天象景观及气候环境融为一体,自然景观引人入胜。同时,延川县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彰显着极大的魅力。截至目前,共发现文物景点325处,其中古文化遗址140余处、古城寨11处、古墓葬44处、碑刻101通。延川县还是陕甘宁边区的组成部分,老一辈革命家再次开展大量活动,留下了众多的革命文物。上述文化资源反映了从古到今不同的文化内容。如黄河巨石女神、巨石脚印、巨石记号文字等反映了史前文明时代的黄河巨石文化;伏义河、伏母寨、伏寺里、黄河鞋岛,伏羲先天太极生成八卦石等反映了伏羲女娲生平圣迹与太极文化;禹居、临河古城、文州、文状元李合,匈奴王赫连勃勃,起义领袖白铁余、王自用等反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城文庙,东岳行宫,鸿古寺,眼岔寺,伏义河庙,白浮屠寺等反映独具特色的宗教庙会文化;古代的东方夷族、拓拔族,党项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的生活史反映了多种民族交替发展的文化;剪纸,布堆画、面花、刺绣、秧歌、道情、说书、婚丧,节日风情民俗等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毛泽东旧居,重要会址,革命文献,将帅回忆等反映红色革命文化;如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美术绘画,理论研究等则又体现着蓬勃发展的现代新文化。总之,延川县的文化渊源深远,文化底蕴深厚,景观独具特色,具有科学研究、文化探源、观光游览、旅游休闲度假等多重功能。
延川县旅游资源也具有独特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自然景观的独特性。黄河流经长达700多公里的晋陕大峡谷时,由于地形变化,使河水跌宕起伏,奔腾咆哮,呈现出波澜壮阔的一泻千里的宏伟气势,是黄河中游景观最美的地段。延川县旅游区位于大峡谷中,除了拥有峡谷中所有的景观特色外,两岸奇峰林立的山岗,满山葱郁的植被、果树千行的美景,加之河水蜿蜒曲折的变化,堪称人间胜景,不仅国内罕见,更是世界奇观。其次,是人文景观的深厚文化底蕴所彰显的无穷魅力。延川县是华夏文明鼻祖伏羲氏的故乡。由伏羲所开创的太极文化在旅游区得到了从份体现,尤其是位于伏义河畔的“S”型大转弯,被誉为黄河太极阴阳八卦图,举世无双。我国是道、儒教发祥地,以宗教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区也较为普遍,但是像延川县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却仅此一家,有着其他旅游景区(点)的不可替代性。
2. 延川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产品比较初级,缺乏品牌
延川县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会招商成效不大,致使旅游资源开发资金相对短缺,严重制约该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加之旅游产业刚刚起步,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不够,旅游资源“初成产品、未有精品”。旅游产品仍停留在观光层面上,缺乏能使游客长时间驻留的、具有特色的、能满足游客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也没有各种专项和专线产品。旅游产品文化层次较低, 资源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挖掘,产品内涵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主体产品单一,辅助产品数量太少,尚未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
2.2 基础服务设施较差,影响旅游收入
旅游区离延安市约150km,离县城约50km,目前除了由县城至延水关有一段柏油路外,到其它景点均为土路,道路狭窄、路面质量差,影响车速及景观;道路两旁无行道数,道路景观太差;缺乏停车场等交通设施。旅游区服务设施也不到位,各主要旅游景区景点还没有为游客提供吃、住、购等的基础服务设施。旅游业的收入仍靠门票、住宿等刚性收入,娱乐、购物、餐饮等弹性收入较少,影响了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2.3旅游区的知名度比较小
旅游客源市场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特别是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争夺客源、不断开拓客源市场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竞争的焦点。延川县由于旅游区开发时间不长,加之宣传力度不足,在省内外的知名度还比较有限,游客数量仅数百人,且以散客为主。游客又主要以科考为主,没有形成良好的旅游客源市场。
3. 延川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策略
3.1景点主题化
主题化是当今文化旅游业的新潮流。主题化的实质是将文化揉入商业行为,是文化与商业行为的巧妙结合[3]。针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定位,进行系列相关产品开发,使旅游形象更加鲜明。延川文化旅游资源可以按反映的文化特点选择不同的文化主题。如乾坤湾、鞋岛、摩岩古寨、摩岩石刻等景点着力以“史前文明”为主题开发;东晋大夏王赫连勃勃疑冢、千年古窑、汉代古城遗址、会峰奇寨、清水关古渡、闯王台等景点以“历史人文景观”为主题开发;文庙、东岳行宫、鸿门古寺、白浮屠寺、云封寺等以“宗教庙会文化”为主题开发;小程村等以 “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为主题开发,革命文物以“红色革命文化”为主题开发,“现代新文化”等品牌,让游客从远古文化一路走来,走入现代文明,体会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扩大景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延川县各个旅游景点是旅游资源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应扬长避短开发,实现资源互补,共同塑造“黄河文化”旅游形象,提升延川县黄河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3.2加强文化资源的外化表现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积淀,人们在旅游活动中通过文化欣赏、文化交流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文化产品的魅力所在,是文化本身的独特“神韵”,它是文化资源的灵魂,更是文化产品的“卖点”与引力所在。因此,文化资源的产品开发必须“神”、“形”兼备。通过资源“神”与“形”的传承与提升,来进一步展示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4]。如何将文化产品的神韵外化出来,使各个文化层次的游客都能感受到、体会到,并受到熏陶,是延川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建议对各阶段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表现方式、方法上需要多下功夫,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光层面上,增加旅游产品的开放性、参与性和趣味性,做到动静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景区历史古迹的旅游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物保护、古迹恢复的层次上,需要加强文化内涵外化表现[5];同时要加强衍生产品的开发,如各类纪念品、门票的设计等。
3.3 加大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力度
对延川县黄河文化整体形象与整合资源的包装重组,加强对外宣传的联合促销力度。各旅游景点彼此加强联系,大力开展整体促销活动,开拓旅游客源市场。建议把广告、营业推广、包装、公共关系等一切与黄河文化旅游有关的对外传播进行统一策划、统筹操作,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区域旅游市场持续增长,又可以降低各自的广告费用,产生更大的眼球效应。除此之外,可以通过印制延川黄河文化旅游和延川风景画册、制作延川黄河文化旅游专题片、延川黄河文化旅游网页、开展黄河文化大型学术研讨会等多种手段扩大影响力,全面提升黄河文化旅游的对外知名度,扩大旅游客源市场。
3.4 链接旅游节庆活动,整合民俗文化资源
以旅游节庆为载体,通过对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实现对地域文化资源的产品开发。链接当地的各旅游节庆活动,易于文化资源系统的整合和群体覆盖效应的产生,也极易产生良好的资源升值回报。通过这些文化节庆活动的举办,不仅可以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提高了地方知名度,也为地方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文化资源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双赢”目标。因此,延川县进行旅游节庆活动的整合开发,首先应挖掘自身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如举办红枣文化艺术节、民间艺术文化艺术节等;其次还可以考虑在某时段内开展旅游专题项目,组织旅游节庆活动,旅游者在该时段中可以选择参加一个或多个旅游节庆活动。一方面不同景点可以互借客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游客在景区的逗留时间,增加旅游总收入。
3.5 开发与保护并重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理念相结合,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循环利用[6]。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尤其要注意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因为文化资源一旦破坏,恢复的可能性很小。在加快延川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注重科学规划,并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以加强管理和保护工作,防止开发的盲目性和人为的破坏。因此,旅游业在开发的初始阶段,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促使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肖朝霞.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刍议——以云南省腾冲县为例[J].沧桑,2011(2):44-48.
[2] 孙青.张捷,史春云.文化旅游资源市场潜力评价模型研究[J].特区经济,2007,(2):191-192.
[3] 向丹.刘宇翔.旅游开发中的资源观与市场观[J].科技信息,2006,(11):121-122.
[4] 蔡云辉.文化资源的产品开发问题[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2):7-8-24.
[5] 徐祖荣.杭州旅游资源整合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5):22-26.
[6] 王岩.旅游产业中的循环经济理论[J].财经界,2007,(1):155.
关键词:文化旅游资源 开发 对策 延川县
在旅游者需求的提高和旅游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旅游者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与物质满足的结合的大背景下,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消费市场上的新动向,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对其文化内涵保持高度关注,以文化来提升旅游品味[1]。如何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2]。县域是基础性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单元。因此,对县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延川县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延川县地处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省永和县隔河相望,北与榆林市清涧县接壤,西北与子长县毗邻,西接宝塔区,南靠延长县,位于东径109°36′20″-110°26′44″,北纬36°37′15″-37°5′55″。全县东西长74.25km,南北宽51.5km。延川县境内行经黄河晋陕大峡谷长达68km的段落,河流水文景观、山岳景观、谷地景观、森林景观、草地景观、天象景观及气候环境融为一体,自然景观引人入胜。同时,延川县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彰显着极大的魅力。截至目前,共发现文物景点325处,其中古文化遗址140余处、古城寨11处、古墓葬44处、碑刻101通。延川县还是陕甘宁边区的组成部分,老一辈革命家再次开展大量活动,留下了众多的革命文物。上述文化资源反映了从古到今不同的文化内容。如黄河巨石女神、巨石脚印、巨石记号文字等反映了史前文明时代的黄河巨石文化;伏义河、伏母寨、伏寺里、黄河鞋岛,伏羲先天太极生成八卦石等反映了伏羲女娲生平圣迹与太极文化;禹居、临河古城、文州、文状元李合,匈奴王赫连勃勃,起义领袖白铁余、王自用等反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城文庙,东岳行宫,鸿古寺,眼岔寺,伏义河庙,白浮屠寺等反映独具特色的宗教庙会文化;古代的东方夷族、拓拔族,党项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的生活史反映了多种民族交替发展的文化;剪纸,布堆画、面花、刺绣、秧歌、道情、说书、婚丧,节日风情民俗等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毛泽东旧居,重要会址,革命文献,将帅回忆等反映红色革命文化;如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美术绘画,理论研究等则又体现着蓬勃发展的现代新文化。总之,延川县的文化渊源深远,文化底蕴深厚,景观独具特色,具有科学研究、文化探源、观光游览、旅游休闲度假等多重功能。
延川县旅游资源也具有独特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自然景观的独特性。黄河流经长达700多公里的晋陕大峡谷时,由于地形变化,使河水跌宕起伏,奔腾咆哮,呈现出波澜壮阔的一泻千里的宏伟气势,是黄河中游景观最美的地段。延川县旅游区位于大峡谷中,除了拥有峡谷中所有的景观特色外,两岸奇峰林立的山岗,满山葱郁的植被、果树千行的美景,加之河水蜿蜒曲折的变化,堪称人间胜景,不仅国内罕见,更是世界奇观。其次,是人文景观的深厚文化底蕴所彰显的无穷魅力。延川县是华夏文明鼻祖伏羲氏的故乡。由伏羲所开创的太极文化在旅游区得到了从份体现,尤其是位于伏义河畔的“S”型大转弯,被誉为黄河太极阴阳八卦图,举世无双。我国是道、儒教发祥地,以宗教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区也较为普遍,但是像延川县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却仅此一家,有着其他旅游景区(点)的不可替代性。
2. 延川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产品比较初级,缺乏品牌
延川县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会招商成效不大,致使旅游资源开发资金相对短缺,严重制约该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加之旅游产业刚刚起步,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不够,旅游资源“初成产品、未有精品”。旅游产品仍停留在观光层面上,缺乏能使游客长时间驻留的、具有特色的、能满足游客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也没有各种专项和专线产品。旅游产品文化层次较低, 资源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挖掘,产品内涵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主体产品单一,辅助产品数量太少,尚未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
2.2 基础服务设施较差,影响旅游收入
旅游区离延安市约150km,离县城约50km,目前除了由县城至延水关有一段柏油路外,到其它景点均为土路,道路狭窄、路面质量差,影响车速及景观;道路两旁无行道数,道路景观太差;缺乏停车场等交通设施。旅游区服务设施也不到位,各主要旅游景区景点还没有为游客提供吃、住、购等的基础服务设施。旅游业的收入仍靠门票、住宿等刚性收入,娱乐、购物、餐饮等弹性收入较少,影响了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2.3旅游区的知名度比较小
旅游客源市场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特别是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争夺客源、不断开拓客源市场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竞争的焦点。延川县由于旅游区开发时间不长,加之宣传力度不足,在省内外的知名度还比较有限,游客数量仅数百人,且以散客为主。游客又主要以科考为主,没有形成良好的旅游客源市场。
3. 延川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策略
3.1景点主题化
主题化是当今文化旅游业的新潮流。主题化的实质是将文化揉入商业行为,是文化与商业行为的巧妙结合[3]。针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定位,进行系列相关产品开发,使旅游形象更加鲜明。延川文化旅游资源可以按反映的文化特点选择不同的文化主题。如乾坤湾、鞋岛、摩岩古寨、摩岩石刻等景点着力以“史前文明”为主题开发;东晋大夏王赫连勃勃疑冢、千年古窑、汉代古城遗址、会峰奇寨、清水关古渡、闯王台等景点以“历史人文景观”为主题开发;文庙、东岳行宫、鸿门古寺、白浮屠寺、云封寺等以“宗教庙会文化”为主题开发;小程村等以 “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为主题开发,革命文物以“红色革命文化”为主题开发,“现代新文化”等品牌,让游客从远古文化一路走来,走入现代文明,体会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扩大景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延川县各个旅游景点是旅游资源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应扬长避短开发,实现资源互补,共同塑造“黄河文化”旅游形象,提升延川县黄河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3.2加强文化资源的外化表现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积淀,人们在旅游活动中通过文化欣赏、文化交流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文化产品的魅力所在,是文化本身的独特“神韵”,它是文化资源的灵魂,更是文化产品的“卖点”与引力所在。因此,文化资源的产品开发必须“神”、“形”兼备。通过资源“神”与“形”的传承与提升,来进一步展示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4]。如何将文化产品的神韵外化出来,使各个文化层次的游客都能感受到、体会到,并受到熏陶,是延川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建议对各阶段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表现方式、方法上需要多下功夫,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光层面上,增加旅游产品的开放性、参与性和趣味性,做到动静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景区历史古迹的旅游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物保护、古迹恢复的层次上,需要加强文化内涵外化表现[5];同时要加强衍生产品的开发,如各类纪念品、门票的设计等。
3.3 加大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力度
对延川县黄河文化整体形象与整合资源的包装重组,加强对外宣传的联合促销力度。各旅游景点彼此加强联系,大力开展整体促销活动,开拓旅游客源市场。建议把广告、营业推广、包装、公共关系等一切与黄河文化旅游有关的对外传播进行统一策划、统筹操作,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区域旅游市场持续增长,又可以降低各自的广告费用,产生更大的眼球效应。除此之外,可以通过印制延川黄河文化旅游和延川风景画册、制作延川黄河文化旅游专题片、延川黄河文化旅游网页、开展黄河文化大型学术研讨会等多种手段扩大影响力,全面提升黄河文化旅游的对外知名度,扩大旅游客源市场。
3.4 链接旅游节庆活动,整合民俗文化资源
以旅游节庆为载体,通过对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实现对地域文化资源的产品开发。链接当地的各旅游节庆活动,易于文化资源系统的整合和群体覆盖效应的产生,也极易产生良好的资源升值回报。通过这些文化节庆活动的举办,不仅可以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提高了地方知名度,也为地方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文化资源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双赢”目标。因此,延川县进行旅游节庆活动的整合开发,首先应挖掘自身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如举办红枣文化艺术节、民间艺术文化艺术节等;其次还可以考虑在某时段内开展旅游专题项目,组织旅游节庆活动,旅游者在该时段中可以选择参加一个或多个旅游节庆活动。一方面不同景点可以互借客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游客在景区的逗留时间,增加旅游总收入。
3.5 开发与保护并重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理念相结合,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循环利用[6]。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尤其要注意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因为文化资源一旦破坏,恢复的可能性很小。在加快延川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注重科学规划,并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以加强管理和保护工作,防止开发的盲目性和人为的破坏。因此,旅游业在开发的初始阶段,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促使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肖朝霞.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刍议——以云南省腾冲县为例[J].沧桑,2011(2):44-48.
[2] 孙青.张捷,史春云.文化旅游资源市场潜力评价模型研究[J].特区经济,2007,(2):191-192.
[3] 向丹.刘宇翔.旅游开发中的资源观与市场观[J].科技信息,2006,(11):121-122.
[4] 蔡云辉.文化资源的产品开发问题[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2):7-8-24.
[5] 徐祖荣.杭州旅游资源整合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5):22-26.
[6] 王岩.旅游产业中的循环经济理论[J].财经界,2007,(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