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直接手段。它的成败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无非是教师:命题—辅导—批阅—讲评;学生:审题(拟题)—立意—选材—构思—行文。这种程式化、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枯燥、呆板而低效,甚至使学生作文水平下降,写作兴趣丧失。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改变作文教学的陈旧模式,让作文教学灵活、生动而又高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能否出一个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的作文题目,是作文训练能否成功的首要标志。因此,教师要树立“命题是一种作文教学的手段”的教学训练观念,作文命题应注重唤起学生的写作动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苏联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赞可夫说:“儿童的情绪生活与儿童的探索性思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练习就能促进儿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者命题,题意所含,要学生心所能思”;“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作”。作文命题,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体现着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每出一个题目,就是进行一次写作的艺术创造。教师命题时应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出发,“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在愉快的情绪中形成各种写作能力。
作文题目分命题作文题目和给材料作文(情景作文)题目两种。命题作文的题目又有全命题和半命题两种。题目无论有多少类型,它都有出题的基本规律,无论哪一种命题,都有一定的命题艺术。如“我的妈妈”这个题目就太大,而“妈妈的黎明”这个题目就细,比较具体,学生愿意写,有话说,能写好。
首先,教师命题时应从学生的喜怒哀乐中捕捉学生情感的触动点,唤起学生写作的内在动机,让学生感觉到写作活动是在选择用笔纸来倾吐自己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复杂情绪,是在和知心朋友或亲人聊天、拉家常,或者是在说心中的悄悄话。如作文题目“我的爸爸”、“爸爸,我想对你说”,自然是“爸爸,我想对你说”更具触动性,更容易打开学生的话匣子。究其原因,就是后者较之前者,更能让学生感觉到父亲与自己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于是,他们就更能通过写作宣泄获得情绪上的释放。又如其他命题:“记一件难忘的事”和“我的委屈有谁知”,“感触生活”和“流泪之后”,“暑假记事”和“2007,我的夏天”,后一命题具有情感触动点如“委屈”“流泪”“我的夏天”等,更能撩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其文思喷涌,笔底生花。
其次,教师命题时应考虑学生求异求新的要求。中学生思维敏捷,好奇心、求知欲极强,好的命题往往能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使之以愉悦的情绪进入写作。第一,作文题目要引人注目,题目(或话题)蕴涵的内容要有新意,有趣味。作文的题目不能让学生猜到,这样才有新鲜感,有表达欲。如果年复一年地写节假日,写家庭成员,写老师,写同学,不仅约束学生思想感情的精神空间,而且学生不断地重复写同一个题目的作文自己也容易厌烦。第二,教师可以尽量少替学生拟题,把作文命题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教是为了不教”,作文教学中应提倡写“放胆文”、“放手文”,让学生自由倾吐胸中的积蓄。这样能帮助学生较好地克服惧怕、厌烦写作的心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展示学生的写作才华,逐步形成学生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再次,教师命题时应激活学生的探究与想象意愿。长期的应试教育,窒息了学生爱幻想、想象的天性,束缚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可以出些开放性的题目,有利于学生的写作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激发。 关于开放性,著名特级教师韩军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一个好的文题,应是一个‘指路牌’,循牌走去,考生会找到一块‘独特的精神天地’,那里宽宏自由,任自我个性之花,烂漫、自在地伸展,真切、坦荡、自然地开放。一个好的文题,还应是一段‘引芯’,能把学生‘冬眠状态’的‘文思’,‘唤醒’‘引燃’,学子摊开试卷,一面对考题,就文思炸涌,从而爆出摇曳多姿、七彩斑斓的‘精神虹云’,即:一道好的作文题,应特别有利于情思自由展现、精神真实伸展”。作文命题要做到有利于学生放开手脚,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与想象空间,要尽可能让每位学生有话可说。孙绍振教授也指出:题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关键词是否具有多义的弹性,是否具有召唤感情和理念的语义结构。他以200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为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该题关键词“坎”字,隐含着多元内涵:一是意味着难度;二是意味着拒绝逃避,知难而进;三是意味着新的高度;四是这种“坎”,既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有象征性,是生活和人生的考验。正因如此,该命题为自主立意提供了广阔的想像空间,成为最受考生欢迎的高考作文命题之一。
总之,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本位的教学观念,在作文命题上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满足学生内在的言语表现需求,唤起学生的写作动机,让学生有不能不写的欲望,“让作文成为一种快乐的历程”。
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224000)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能否出一个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的作文题目,是作文训练能否成功的首要标志。因此,教师要树立“命题是一种作文教学的手段”的教学训练观念,作文命题应注重唤起学生的写作动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苏联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赞可夫说:“儿童的情绪生活与儿童的探索性思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练习就能促进儿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者命题,题意所含,要学生心所能思”;“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作”。作文命题,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体现着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每出一个题目,就是进行一次写作的艺术创造。教师命题时应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出发,“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在愉快的情绪中形成各种写作能力。
作文题目分命题作文题目和给材料作文(情景作文)题目两种。命题作文的题目又有全命题和半命题两种。题目无论有多少类型,它都有出题的基本规律,无论哪一种命题,都有一定的命题艺术。如“我的妈妈”这个题目就太大,而“妈妈的黎明”这个题目就细,比较具体,学生愿意写,有话说,能写好。
首先,教师命题时应从学生的喜怒哀乐中捕捉学生情感的触动点,唤起学生写作的内在动机,让学生感觉到写作活动是在选择用笔纸来倾吐自己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复杂情绪,是在和知心朋友或亲人聊天、拉家常,或者是在说心中的悄悄话。如作文题目“我的爸爸”、“爸爸,我想对你说”,自然是“爸爸,我想对你说”更具触动性,更容易打开学生的话匣子。究其原因,就是后者较之前者,更能让学生感觉到父亲与自己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于是,他们就更能通过写作宣泄获得情绪上的释放。又如其他命题:“记一件难忘的事”和“我的委屈有谁知”,“感触生活”和“流泪之后”,“暑假记事”和“2007,我的夏天”,后一命题具有情感触动点如“委屈”“流泪”“我的夏天”等,更能撩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其文思喷涌,笔底生花。
其次,教师命题时应考虑学生求异求新的要求。中学生思维敏捷,好奇心、求知欲极强,好的命题往往能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使之以愉悦的情绪进入写作。第一,作文题目要引人注目,题目(或话题)蕴涵的内容要有新意,有趣味。作文的题目不能让学生猜到,这样才有新鲜感,有表达欲。如果年复一年地写节假日,写家庭成员,写老师,写同学,不仅约束学生思想感情的精神空间,而且学生不断地重复写同一个题目的作文自己也容易厌烦。第二,教师可以尽量少替学生拟题,把作文命题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教是为了不教”,作文教学中应提倡写“放胆文”、“放手文”,让学生自由倾吐胸中的积蓄。这样能帮助学生较好地克服惧怕、厌烦写作的心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展示学生的写作才华,逐步形成学生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再次,教师命题时应激活学生的探究与想象意愿。长期的应试教育,窒息了学生爱幻想、想象的天性,束缚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可以出些开放性的题目,有利于学生的写作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激发。 关于开放性,著名特级教师韩军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一个好的文题,应是一个‘指路牌’,循牌走去,考生会找到一块‘独特的精神天地’,那里宽宏自由,任自我个性之花,烂漫、自在地伸展,真切、坦荡、自然地开放。一个好的文题,还应是一段‘引芯’,能把学生‘冬眠状态’的‘文思’,‘唤醒’‘引燃’,学子摊开试卷,一面对考题,就文思炸涌,从而爆出摇曳多姿、七彩斑斓的‘精神虹云’,即:一道好的作文题,应特别有利于情思自由展现、精神真实伸展”。作文命题要做到有利于学生放开手脚,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与想象空间,要尽可能让每位学生有话可说。孙绍振教授也指出:题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关键词是否具有多义的弹性,是否具有召唤感情和理念的语义结构。他以200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为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该题关键词“坎”字,隐含着多元内涵:一是意味着难度;二是意味着拒绝逃避,知难而进;三是意味着新的高度;四是这种“坎”,既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有象征性,是生活和人生的考验。正因如此,该命题为自主立意提供了广阔的想像空间,成为最受考生欢迎的高考作文命题之一。
总之,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本位的教学观念,在作文命题上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满足学生内在的言语表现需求,唤起学生的写作动机,让学生有不能不写的欲望,“让作文成为一种快乐的历程”。
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2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