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空间的创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0000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色彩透视”是一门分析、研究客观世界色彩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关系的基础技法理论,它从色彩学的角度,解释了色彩对人的视觉空间作用和心理空间感受。掌握色彩透视知识,有助于人们对色彩规律的把握,从而促进视觉艺术色彩空间的创造和表现。
  关键词:色彩透视 空间 视觉 诱目性 易视性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色彩透视也叫空气透视、大气透视。在人类的眼里,大自然中万物都脱离不了色彩。因此有人概括说:所有视觉感受到的物质表象只有两个,一个是“形态”,另一个便是“色彩”。如果说,线性透视解释的是物象“形态”的空间关系,那么,色彩透视便是解释物象“色彩”的空间关系。
  早在15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就把对艺术和科学的研究热情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包括色彩研究在内的各种探索,第一个提出了“色彩透视”的概念。“色彩透视”理伦是对当时日臻成熟的“线性透视”理论的补充,并且共同构筑了透视学的理论基础。色彩透视从色彩学的角度,深入分析、研究客观世界在光的作用下,物象所呈现出的色彩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关系,并解释了色彩对人的视觉空间作用和心理空间感受。一般来说,色彩透视的空间关系是由色彩的特性、人的视觉生理和心理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所决定的。
  
  一 色彩的诱目性与空间
  
  色彩有一个重要特性叫“诱目性”,它在色彩透视的空间关系中举足轻重。色彩的诱目性指色彩易受瞩目和不易受瞩目的性质。色彩的诱目性程度不同,对人的空间感受就不同。色彩的诱目性与颜色的三属性密切相关:首先,色相中的暖色比冷色更具有诱目性,空间感更强;其次,那些在高明度时仍保持高纯度的色彩(橙色、黄色),比那些在低明度情况下高纯度的颜色(蓝色、紫色)更具有诱目性,会带来更强的空间感;此外,高纯度色彩比低纯度色彩更具有诱目性,所激发的空间感也要强得多。
  色彩这种因诱目性而令人产生前进或后退的空间感,一个重要原因是缘于人的生理特点:眼睛接受色彩光线的刺激后,波长较长的色光会在视网膜后方集成焦点,而波长较短的色光则在视网膜前方集成焦点,经过眼睛的晶状体自动调整后,视神经会感到波长较长的色彩看起来较近,波长较短的色光看起来较远,因而会产生远、近以及前进、后退的空间感。由光学理论可知,波长较长的色彩代表色为红、橙、黄等,波长较短的色彩代表色为蓝色、青色、紫色、深绿色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缘于人的心理特点:高明度和高纯度的颜色使人联想到太阳、白天、夏日等,并伴随着臌胀、饱和、向前的感受;而低明度和低纯度的颜色则使人联想到阴冷、黑夜、寒冬等,并伴随着收缩、不饱和、向后的感受。然而,以上所说色彩诱目性的强、弱和前进、后退感是一种经过比较才会产生的感觉,因此,单独一个色相的存在是看不出前进或后退感的。
  比如,在著名大地艺术家(也称包装艺术家)珍妮·克劳德名为《油桶之墙》的装置艺术中,所有的油桶实物实际上大小一致,可是在人们的视觉上,那些白色和黄色的油桶要比粽色和深蓝色的油桶看起来大得多,而且也更向前突出一些,是因为诱目性更强。又如匈牙利艺术家维克多·瓦萨雷利的抽象画《作品》,画面上布满很多大小相同的小色块,每个小色块单元均包含两种不同的色彩,当我们观察画面时发现某些色彩具有向外膨胀的现象,显得较为凸出,而另外一些色彩则往里收缩,显得略为凹进,亦因为各个小色块的诱目性不一样。
  
  二 色彩的易视性与空间
  
  色彩的另一个重要特性叫“易视性”,它在色彩透视的空间关系中同样起决定性作用。色彩的易视性指其醒目、耀眼的程度,它的强弱由该颜色和周围各种颜色的相互关系来决定,即色彩的同时对比关系。比如,各种交通标志和广告牌具有强烈的颜色对比,显得醒目而易于让人发觉;而士兵的迷彩服和自然界中某些昆虫的颜色与野外环境色的对比微弱,显得模糊而隐藏。
  根据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自然界中各种物象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的近距离对比要比远距离对比在视觉上形成的刺激强烈得多,这一现象与视点至物体之间空气的薄厚程度密切相关。远处的物体相隔着的空气较厚,会显现出一种淡蓝色,那是因为空气中散布着许多短波长的蓝色,因而导致远景呈现出灰冷色调。由此而知,色彩的易视性是由色彩之间的对比强弱来决定的,这种对比会产生不同的空间距离感。换句话说,近处的色彩对比强,远处的色彩对比弱。
  写实绘画运用以上色彩透视的空间规律,在二维平面上创造了具有纵深感的三维立体空间。在戴维·邦伯格的油画风景《落日——比迪福德海湾》中,所有的景色在丰富色彩的表现下被逐步推向了远景:水的浅蓝色和天空的淡橙色,粉色使整个画面中部的色彩变得柔和、清淡,易视性减弱;而画面近处的色彩在远处淡色的弱对比之下变得强烈起来,易视性增加。因此,制造了一种向前运动的视觉效果,画面便呈现出由画幅的上下部向中部水平延伸的空间感。在朱尼厄斯·R·斯隆的油画《午后阵雨的乔治湖》中可以看到,色相、明度和纯度对比形成不同的易视性:前景光影对比明显,暖色饱和而鲜明,远山的色彩对比则微弱得多,并且带有天空和薄雾的冷灰色。整体上看,近景颜色偏暖,对比强烈,易视性强;远景色彩偏冷,对比弱化,易视性差。
  这种在二维绘画中运用易视性强弱来表现景深的画法并不是西方独有,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经常运用。最常见的画面是:景物形态往往是从背景色中逐一显现从来的,而背景色则取决于画幅表面质地的颜色,它可以是卷轴纸质的颜色,也可以是折叠屏风的金色。
  
  三 色彩的并置与空间
  
  色彩的特性表明,两个或更多的色彩并置在一起,由于它们的大小、形状和色彩三属性的不同,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空间距离感受。在这方面,具象绘画的空间表现因其线性透视因素而比较容易传达,而抽象绘画以及内容不涉及具象景物的绘画,则会产生模糊不定的空间感受。
  比如在具象绘画中,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维米尔的《做花边的女子》一画,在色彩上的构图是非常精心和讲究的。其中,色彩并置对空间感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背景墙和人物均为黄灰色,但人的衣服和肤色更暖,且与披肩的白色并置产生较强的对比,因此人物浮现于背景墙前面。而前景中的一抹亮红色作为画中亮黄色的对比色出现,不仅带来了动感和活力,也由于对比强烈,进一步增大了空间的距离感。
  在抽象绘画中,色彩并置也能营造出空间感。如约瑟夫·艾伯斯名为《向正方形致意》的抽象画,就能够唤起人们对空间的联想。首先,蓝色小方块所具有的特性使它在画中好象置后:一是较小的面积(近大远小的暗示),二是较冷的色相(天空和远山的联想);其次,由于画面中三种色相的明度近似,产生不了空间感觉,图像表现的好像是平面;另外,黄色和粉色色相近似,由于黄色与蓝色对比强烈,它和粉红色边界的对比则弱化,所以蓝色矩形看上去好像浮动在黄色和粉红色之上。因此,这幅作品由三种简单的颜色组成,却可以引起前、中、后三种不同的空间感受。而汉斯·霍夫曼《翼斑上的绒状物》的抽象画虽然不以空间透视作为创作元素,但在画面上,形态和色彩两个元素却竟相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激起一种前拉后推的空间运动感:画面中央的黄色区域宽广、色感膨胀,感觉置前。这样一来,与黄色竖直边缘相接的色块和形状相比较之下变为置后;绿色的矩形视觉上好像叠加在黄色之上,该矩形在明度上和右边(红色和蓝色)矩形类似。于是这些矩形的位置都变得靠前,同时将黄色向后推;在画面的左下角是褐色深色块,与黄色矩形相比,感觉置前,与画面右上方的蓝色相比时,则感觉置后。
  
  四 色彩的色阶与空间
  
  色彩与声音很相似,声音的高低用音阶来划分,音阶不同给人的空间感受是不一样的。色彩的级差也可用色阶来划分,其中,有色相阶、明度阶和纯度阶。色阶的变化,会给人造成空间距离感的变化。
  做一个试验:把一种透明颜色叠加到另一种颜色之上时,就好像将第一种颜色的色样置于第二种颜色的透明色样之后。这时,便可以通过色阶或者级差观察出其透明度及强弱程度。如名为《色阶与空间关系(之一)》一图,在左面的小方块色阶中,红色的横向条纹看上去好像叠加在青色的竖线色样之上,混色色阶的横向边界十分明显,竖向边界则很模糊,视觉上青色好像位于红色之下。相反,右面小方块色阶的竖向边线清晰而横向边线模糊,色阶倾向于青色,而且青色好像位于红色之上。中间小方块色阶就很难判断青色的具体位置,哪一种颜色的条纹位于上方?都有可能,这个混色色阶也可以被认为是左右两个色样的中间色。再例如《色阶与空间关系(之二)》一图,其所示的形式与上图类似:图中的三条竖向条纹好像位于淡黄色的横向条纹的下方,并且依次接近横向条纹。当我们从左向右观察时,由于三个色阶的递进关系,就好像看到绿色的竖向条纹逐渐从迷雾中显现。将类似的色彩关系应用到绘画中,便形成了画面上色彩的空气透视。
  在乔治·莫尼斯《晨雾弥漫的清早》一画中,显示了如何通过改变颜色的色阶,制造景物渐远的空间效果。其实,这种空间色彩的色阶变化,与空气的厚薄(远近)和雾气的颜色有关。所以,要表现雾气的层层弥漫,也可以用透明的颜料(例如水彩)交迭覆盖,以色阶的渐变来使空间透视感加强。
  
  五 色彩的光影与空间
  
  光线条件是人们观看物体时影响色彩感知的重要因素。例如,太阳光的色彩会随着太阳和地球之间空间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空中的云彩和空气中的粒子也会引起光线的各种衍射。正是因为空间里存在物质的变化,太阳光的色彩会从早晨的淡蓝色转换为中午的浅黄色和午后的桔红色,而这些色彩的变化便引起受光物上反射出来的光线色彩的改变,即色彩的光影变化。
  印象派画家莫奈在他著名的系列画作《鲁昂大教堂》中,描绘了教堂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所呈现的样子,表明光线和形态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脱离具体光线的鲁昂教堂并不存在。教堂的每一块石头、棱角、边线和表面阴影之所以会呈现出来,是因为光线的作用:光线的色温、空间角度还有传播时的空气媒介。在他的系列画作中,莫奈确实描绘出了各不相同的色彩光影与空间关系。其实,描绘鲁昂大教堂只是一种手段,它使莫奈能研究并掌握空间各种光线的瞬息万变。
  以空间和光线为创作素材的当代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有一件装置艺术作品:当参观者步入展厅时,他们发现正前方是一面墙,在墙上有一个灰色的矩形。灰色矩形看上去就像一幅简化的单色油画,直到有两位女士走近这件作品,其中的一位弯下腰,竟然能将她的头探入矩形!这件装置作品实际上是一面墙,内切矩形空洞;墙上的灰色矩形是由阴影形成的。空洞的边缘与墙面呈倾斜的锐角,这样当光线照射时,就不会显现出墙面的厚度。这件作品并不出现任何的提示,从而使装置空间变得暖昧而耐人寻味,矩形是附于墙的表面还是悬浮在空中,参观者一直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直至他们意识到所看到的只是虚无空间。获得这些神奇的视觉效果是如此得轻而易举——只需要光和影的烘托。
  美国画家霍珀的油画作品《沐浴在阳光中的女人》,在平实简洁的室内空间中绘制一条水平狭长的黄色块。这一黄色的矩形区域呈抽象的几何形态,但是能“轻易地”表现出地板上的阳光。光线的颜色和环境色(阴影)呼应贴切,使观众相信画中所绘确实是光线。右边的窗帘色调明亮,揭示了光线的来源,我们甚至能够感觉到微风拂面。在画中,色彩的光影赋予空间以形态,光影和空间能共同创造出变幻万千的视觉效果。
  综上所述,色彩透视从色彩学的角度分析、研究客观世界中色彩变化的规律,解释了色彩空间关系形成的基本原理。掌握色彩透视知识,将有助于人们在视觉艺术活动中对色彩空间的创造和表现。
  
   参考文献:
   [1] 刘广滨:《透视学》,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2] 保罗·芝兰斯基、玛丽·帕特·费希尔:《色彩概论》,上海美术出版,2005年版。
   [3] 史蒂芬·潘泰克、理查德·罗斯:《美国色彩基础教材》上海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刘广滨,男,1957—,黑龙江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工作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生命的存在价值要求生命步入超越和升华,宋代廓庵《十牛图颂》将这个过程具体化为一种程式,借“失牛”、“寻牛”、“得牛”、“牧牛”等10个阶段为喻,描述了禅的本俱、迷失、寻逐、顿悟、任运的悟道模式论。完成这个过程,修行者就已证道,实现了回归生命的最朴实的价值。  关键词:廓庵 十牛图颂 悟道模式  中图分类号:J222文献标识码:A    宋代廓庵禅师在清居禅师《八牛图》的基础上绘成《十牛图》(《
期刊
摘要电视广告是一种内含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其往往通过传统刻板的角色将女性定位于家庭主妇形象,以突出女性身形美来迎合男性的观看欲望,并用看与被看的模式表达着男权话语对女性的想象和叙述。  关键词:电视广告 意识形态 刻板成见 权力关系 叙事模式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电视广告作为当代社会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是一种内含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这个体系本身暗含了复杂的权力关系。电视广告视
期刊
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也不可能稳定如一。余华也不例外。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余华在1995年前后,也就是在长篇小说《活着》的创作前期,他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  首先,我们跨越对经过和原因的猜测和臆断,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们会发现余华在那一年做出了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不啻为一个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然后我
期刊
摘要大一统农业社会的整体宇宙观和价值观,使其住屋形态呈现为合院的形式,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主要代表。合院以容纳万有的包容性承载着儒道禅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达,并由自身形象鲜明地呈现出合院蕴涵的“和谐”文化、“礼”文化和“福”文化的象征意义,传达出传统文化的意境和风尚。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使我们可以通过对合院象征文化的解析,探寻传统文化的文脉,传统文化永远是我们创造、发展的原始动力和精神支柱。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浪漫主义风格在服装中的表现,论述了浪漫主义的兴起、内涵和服装风格特征,以及浪漫主义服装风格对现代设计的影响。指出当今浪漫主义风潮再度流行是对过度工业化、机械化、冰冷化和理性化的反叛,为流行注入了新的含义,它唤起了人们对“装饰”的向往,引发人们对“丰富的视觉效果”和“自由”的追求,也显示了人类视觉艺术思维和审美活动的不断升华。  关键词:浪漫主义 服装艺术风格 现代服饰 影响  中图分
期刊
摘要本文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诗为引,论述了琵琶的演奏技巧、产生与发展,展示了琵琶在中国民族乐器中的地位。  关键词:琵琶 技巧 地位  中图分类号:J647.3 文献标识码:A    一《琵琶行》中关于琵琶的演奏技巧    唐代诗人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的《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诗中写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诗人借用虚构的手法,用以寄托自身的感慨,以
期刊
摘要现如今,地铁已经成为解决现代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手段,影响着人们的交通出行和日常生活。站台空间是地铁建设的重要环节,在设计中应给予更多的人性关怀,立足于人们的交通出行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空间的细节品质,营造高质量、人性化、美观和富有特色的地铁站台环境。  关键词:地铁站台 人性化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地铁具备快捷、安全、高效、环保等诸多优势,已经成为解决现代
期刊
摘要现代图书馆强调“以人为本”,即功能、流线、布局、设施的安排及内外环境的营造,旨以“人”为中心,处处给读者以亲切和关怀。本文从图书馆建筑的人文艺术和图书馆功能的人文艺术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阐明现代图书馆建设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是追求先进技术与精美高雅的浑然一体的艺术,是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并相辅相成的艺术。而这些恰恰是现代图书馆建设人文艺术的集中体现,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期刊
王德英(东北师大文学院现当代文学硕士生):《春香》是一部围绕着几个女子展开故事的小说。在书中,男子的篇幅不仅少,而且退场都很早:身为香夫人父亲的药师很早就入山成仙、不知所踪;迷恋春香和香夫人体味的金洙也选择了皈依佛门。对于这两个人的退场,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  金仁顺:药师的出走是必然的一个前提。有了药师的离开,香榭的发生和存在才能成为可能。纵然药师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但在传统教育和世俗压力的影响
期刊
摘要“80后”作家的创作以其独特的个性在当代文坛引起了不小的骚动,他们作品的传播方式、成名方式、表达方式、题材的选择以及与读者的关系都呈现出和前辈作家不一样的态势,而这些都给当代文学带来了全新的创作模式。本文试图从多个方面探寻“80后”文学创作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80后” 当代文学 积极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80后”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掀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