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留守儿童小说所展现出的留守儿童的世界主要体现在他们的生命特性与精神内在,以及留守儿童苦难的生活所营造的浓郁的忧伤情调。但是作品在最后都表达了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和美好希望,这正是文学艺术审美价值追求中“善”的体现。
【关键词】:留守儿童;生命特性;精神内在;忧伤情调
说到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广义来说不外乎是纯真、欢愉、稚拙,但是“儿童文学之所以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门类,在人类文学艺术版图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自然应有其远比纯真、稚拙、情趣更丰沛的艺术内涵,更为深刻和重要的美学原因”。留守儿童小说是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一个特殊题材,小说从留守儿童的视角出发,也有欢愉、稚拙的一面,但是作品的美学追求并不仅限于此。我们都知道真、善、美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真”主要是“艺术真实”,“善”体现为人文关怀,“美”则是形式创造,即文体形式。
一、生命特性与精神内在的外化
小说中的留守儿童大多处于成长阶段,因此过渡性与矛盾性是其主要的生命特征。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带有半成人半儿童的特点,又因留守的特殊背景,作品中的儿童的成长就更加另类了,幼稚与成熟、坚强与脆弱、独立与依赖、清醒与迷茫、自信与自卑,这些种种矛盾的混杂造成了留守儿童小说自身美学特征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作品中留守儿童的形象也表现出多样性特征,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好孩子”与“坏孩子”形象。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因素之一,留守儿童小说因其题材的特殊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表现出于其它儿童小说的明显差异。留守儿童的烦恼和痛苦就更多了,只是有的孩子会把这些痛苦埋在心底,默默忍受;有些孩子会通过特殊的方式表达发泄出来,以表达对生活现状的不满,这种方式有可能对他人或者社会造成一定伤害和影响。这就是不同留守儿童的生命特性与精神内在外化的不同表现。所以,广义上说,在留守儿童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类不同的留守儿童形象。
(一)“好孩子”形象
几乎每部留守儿童小说中都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懂事、善良,不仅能担当起家庭重任,而且在学校也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这些孩子没有父母的监护,虽然表现得懂事、乖巧,但是他们的内心并不快乐,成长中的苦楚只有他们自己知晓,为了不让远方的父母担忧,不让身边的亲人烦恼,他们只能默默承受。《蜻蜓,蜻蜓》里的安安、鹞子,她们是好伙伴、好朋友,安安的妈妈进城务工,就让邻居明珠阿姨照顾安安,安安非常懂事,虽然不愿意离开妈妈,但还是坚强地答应了妈妈留在家里,与小狗铁蛋为伴,明珠阿姨毕竟不是亲生母亲,她对安安并不是很好,懂事的安安选择将这些事放在心里。当安安心爱的小狗铁蛋不幸被杀害后,又被安排与外婆生活,面对陌生的外婆,起初安安无法接受与外婆一起生活,但是外婆对安安的那份真心打动了她,安安最终不仅接受了外婆,并与外婆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二)“坏孩子”形象
作品中的“坏孩子”形象,主要是指由于隔代教育的不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不学无术、上网成瘾、逃学混世,甚至有的走上犯罪的道路。比如《留守》中的刀条脸,他是一个高中生,父母在外打工,他独自一人生活,无人管教。刀条脸不仅经常逃学上网,还向低年级学生勒索钱财,因此招来几个被欺压学生的不满,以至于被他们几个活活打死。在大家眼里刀条脸是个可恶、可恨的人,但是同为留守少年的他也是个可怜的孩子。《穿过忧伤的花季》中的罗大勇和向华萍,都还只是初中生,在一次醉酒后竟发生了在他们这个年龄不该发生的关系,因为缺乏性知识,向华萍怀孕了,最后只能忍着疼痛做了流产,这对一个成长中的少女来说,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作品中的留守儿童大多处于成长阶段,过渡性和矛盾性是少年在成长阶段的生命特性,而留守儿童特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的生命特性在形成的过程中又显得更复杂些,正是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表现出多样性特征。所以,仅用“好”与“坏”来评价这些成长中的少年儿童肯定有很多不妥之处,“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少年文学的美学特征,那么青春性必是最为合适的,因为各种互为对立的矛盾的特性都包容在‘青春性’这个整体性质的命题中”。留守少年的生命特质当然也包含青春性,只是他们特殊的成长经历使他们的生命和内在精神特质显得更为复杂。处于成长阶段的少年,应该是充满活力,对未来有个美丽的梦想,但是留守少年的世界似乎与众不同,他们的内心是封闭的,对外在世界的恐惧使他们不愿打开心扉,很多孩子表现出明显自卑、孤僻、悲观心理。
二、浓郁的忧伤情调
(一)触景伤怀
文学的情怀与大自然从来都是交融的,我们可以从很多的文学作品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無穷魅力。留守儿童小说的大环境是广袤的中国农村,因而关于乡村景色以及当地人民生活习俗的描写,几乎在每一部留守儿童小说中都有涉及,甚至许多作家不惜浓墨重笔,给广大读者绘制出一幅幅美丽的具有生命律动的乡村风景图。笔者认为,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这风景图才会更加出彩,而留守儿童小说中,多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仅留下老人与孩子,这就使完整的风景图留下了缺憾。此情此景,怎能不叫人触景伤怀。所以,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很容易使人触景伤怀。
《穿过忧伤的花季》开篇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幅景色:“太阳还躲在山坳里,但在太阳即将升起的天际,像有谁在蘸着粉红色的液体小心地涂抹着……简陋的小山村像极了一头累趴了的老牛。朦胧中,听见有一扇门嘎吱地响了一声,然后从里面出来一个人影,还有一条狗的身影……”拂晓的村庄、一个人影、一条狗,这三个简单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就足以显示出作品弥散出的忧伤情调,早晨的村庄应该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作品给我们展现的村庄却显得异常孤冷。作品《蜻蜓,蜻蜓》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碧瑶的小镇,“然而,光阴毕竟远去了,碧瑶的繁荣也已是过眼烟云。春声停歇,古窑遗韵随风飘散。这些年,瑶河水流着流着竟有了几分寂寞和凄清。这个地方慢慢地空落起来,壮年的人大概嫌这里过于寡淡清静,于是纷纷走了出去,去往外面更大的世界了,只遗下些老人和孩童留守在这里,一天一天过着日子……”这些文字的渲染,使整部小说都弥散着忧伤的气氛。小说《留守》开篇更是直接衬托了整部作品的忧伤情调,村里人正在吃年夜饭时,被雷打得停了电,在乡亲们看来这可不是个好兆头……
(二)生离死别
生离死别是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而这在留守儿童小说中却很常见。孩子与父母的分别,朋友的离去,老人又体弱多病,一不小心就撒手人寰,还有因为无人监护而发生的意外事故等等,离别与死亡成了留守儿童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生离死别即便是成人都很难承受,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离别与死亡的主题更使作品充盈着浓郁的忧伤情调。
离别在每一部留守儿童小说中都有出现,父母外出务工,他们的孩子就必须承受离别与思念之苦,《蜻蜓,蜻蜓》中的安安眼看着妈妈走向去城里的汽车,即使有千万个不舍,坚强的安安为了不让妈妈难过,还要强忍着不哭;《笨狗》中的庄大旺在妈妈离开后,由于思念妈妈,而把月亮想象成妈妈的脸;《水边的仙茅村》中的芦花因为妈妈的离开,而精神恍惚,学习直线下降,老师都感觉到这孩子不对劲;《当着落叶纷飞》中的沙莎已经好几年没有见到父母了,似乎已经不记得他们的样子……父母的离开,使孩子们内心无比孤独,即使有其他亲人的陪伴也很难弥补他们内心的伤痛,所以孩子与父母的分离就足以使留守儿童小说处处弥漫着忧伤的情调。
儿童是生命的开始,每个儿童生来都有着等同的生命价值,由于后天成长环境的不同,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大不一样。不管他们的童年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唯一不可缺少的东西就是“爱”,在文学作品中,爱无处不在,爱是儿童文学永恒的主题。留守儿童小说更需要爱,因为有爱,作者才会关注这一弱势群体;因为有爱,作品才会真实地现在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因为有爱,作品总是让读者看到希望,即使像留守儿童这样的野百合也会有春天,正是作品的人文关怀才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受。
参考文献:
[1]王泉根.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4.
[3]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201.
[4]黄云生.少年儿童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
【关键词】:留守儿童;生命特性;精神内在;忧伤情调
说到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广义来说不外乎是纯真、欢愉、稚拙,但是“儿童文学之所以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门类,在人类文学艺术版图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自然应有其远比纯真、稚拙、情趣更丰沛的艺术内涵,更为深刻和重要的美学原因”。留守儿童小说是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一个特殊题材,小说从留守儿童的视角出发,也有欢愉、稚拙的一面,但是作品的美学追求并不仅限于此。我们都知道真、善、美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真”主要是“艺术真实”,“善”体现为人文关怀,“美”则是形式创造,即文体形式。
一、生命特性与精神内在的外化
小说中的留守儿童大多处于成长阶段,因此过渡性与矛盾性是其主要的生命特征。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带有半成人半儿童的特点,又因留守的特殊背景,作品中的儿童的成长就更加另类了,幼稚与成熟、坚强与脆弱、独立与依赖、清醒与迷茫、自信与自卑,这些种种矛盾的混杂造成了留守儿童小说自身美学特征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作品中留守儿童的形象也表现出多样性特征,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好孩子”与“坏孩子”形象。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因素之一,留守儿童小说因其题材的特殊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表现出于其它儿童小说的明显差异。留守儿童的烦恼和痛苦就更多了,只是有的孩子会把这些痛苦埋在心底,默默忍受;有些孩子会通过特殊的方式表达发泄出来,以表达对生活现状的不满,这种方式有可能对他人或者社会造成一定伤害和影响。这就是不同留守儿童的生命特性与精神内在外化的不同表现。所以,广义上说,在留守儿童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类不同的留守儿童形象。
(一)“好孩子”形象
几乎每部留守儿童小说中都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懂事、善良,不仅能担当起家庭重任,而且在学校也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这些孩子没有父母的监护,虽然表现得懂事、乖巧,但是他们的内心并不快乐,成长中的苦楚只有他们自己知晓,为了不让远方的父母担忧,不让身边的亲人烦恼,他们只能默默承受。《蜻蜓,蜻蜓》里的安安、鹞子,她们是好伙伴、好朋友,安安的妈妈进城务工,就让邻居明珠阿姨照顾安安,安安非常懂事,虽然不愿意离开妈妈,但还是坚强地答应了妈妈留在家里,与小狗铁蛋为伴,明珠阿姨毕竟不是亲生母亲,她对安安并不是很好,懂事的安安选择将这些事放在心里。当安安心爱的小狗铁蛋不幸被杀害后,又被安排与外婆生活,面对陌生的外婆,起初安安无法接受与外婆一起生活,但是外婆对安安的那份真心打动了她,安安最终不仅接受了外婆,并与外婆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二)“坏孩子”形象
作品中的“坏孩子”形象,主要是指由于隔代教育的不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不学无术、上网成瘾、逃学混世,甚至有的走上犯罪的道路。比如《留守》中的刀条脸,他是一个高中生,父母在外打工,他独自一人生活,无人管教。刀条脸不仅经常逃学上网,还向低年级学生勒索钱财,因此招来几个被欺压学生的不满,以至于被他们几个活活打死。在大家眼里刀条脸是个可恶、可恨的人,但是同为留守少年的他也是个可怜的孩子。《穿过忧伤的花季》中的罗大勇和向华萍,都还只是初中生,在一次醉酒后竟发生了在他们这个年龄不该发生的关系,因为缺乏性知识,向华萍怀孕了,最后只能忍着疼痛做了流产,这对一个成长中的少女来说,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作品中的留守儿童大多处于成长阶段,过渡性和矛盾性是少年在成长阶段的生命特性,而留守儿童特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的生命特性在形成的过程中又显得更复杂些,正是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表现出多样性特征。所以,仅用“好”与“坏”来评价这些成长中的少年儿童肯定有很多不妥之处,“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少年文学的美学特征,那么青春性必是最为合适的,因为各种互为对立的矛盾的特性都包容在‘青春性’这个整体性质的命题中”。留守少年的生命特质当然也包含青春性,只是他们特殊的成长经历使他们的生命和内在精神特质显得更为复杂。处于成长阶段的少年,应该是充满活力,对未来有个美丽的梦想,但是留守少年的世界似乎与众不同,他们的内心是封闭的,对外在世界的恐惧使他们不愿打开心扉,很多孩子表现出明显自卑、孤僻、悲观心理。
二、浓郁的忧伤情调
(一)触景伤怀
文学的情怀与大自然从来都是交融的,我们可以从很多的文学作品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無穷魅力。留守儿童小说的大环境是广袤的中国农村,因而关于乡村景色以及当地人民生活习俗的描写,几乎在每一部留守儿童小说中都有涉及,甚至许多作家不惜浓墨重笔,给广大读者绘制出一幅幅美丽的具有生命律动的乡村风景图。笔者认为,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这风景图才会更加出彩,而留守儿童小说中,多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仅留下老人与孩子,这就使完整的风景图留下了缺憾。此情此景,怎能不叫人触景伤怀。所以,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很容易使人触景伤怀。
《穿过忧伤的花季》开篇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幅景色:“太阳还躲在山坳里,但在太阳即将升起的天际,像有谁在蘸着粉红色的液体小心地涂抹着……简陋的小山村像极了一头累趴了的老牛。朦胧中,听见有一扇门嘎吱地响了一声,然后从里面出来一个人影,还有一条狗的身影……”拂晓的村庄、一个人影、一条狗,这三个简单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就足以显示出作品弥散出的忧伤情调,早晨的村庄应该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作品给我们展现的村庄却显得异常孤冷。作品《蜻蜓,蜻蜓》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碧瑶的小镇,“然而,光阴毕竟远去了,碧瑶的繁荣也已是过眼烟云。春声停歇,古窑遗韵随风飘散。这些年,瑶河水流着流着竟有了几分寂寞和凄清。这个地方慢慢地空落起来,壮年的人大概嫌这里过于寡淡清静,于是纷纷走了出去,去往外面更大的世界了,只遗下些老人和孩童留守在这里,一天一天过着日子……”这些文字的渲染,使整部小说都弥散着忧伤的气氛。小说《留守》开篇更是直接衬托了整部作品的忧伤情调,村里人正在吃年夜饭时,被雷打得停了电,在乡亲们看来这可不是个好兆头……
(二)生离死别
生离死别是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而这在留守儿童小说中却很常见。孩子与父母的分别,朋友的离去,老人又体弱多病,一不小心就撒手人寰,还有因为无人监护而发生的意外事故等等,离别与死亡成了留守儿童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生离死别即便是成人都很难承受,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离别与死亡的主题更使作品充盈着浓郁的忧伤情调。
离别在每一部留守儿童小说中都有出现,父母外出务工,他们的孩子就必须承受离别与思念之苦,《蜻蜓,蜻蜓》中的安安眼看着妈妈走向去城里的汽车,即使有千万个不舍,坚强的安安为了不让妈妈难过,还要强忍着不哭;《笨狗》中的庄大旺在妈妈离开后,由于思念妈妈,而把月亮想象成妈妈的脸;《水边的仙茅村》中的芦花因为妈妈的离开,而精神恍惚,学习直线下降,老师都感觉到这孩子不对劲;《当着落叶纷飞》中的沙莎已经好几年没有见到父母了,似乎已经不记得他们的样子……父母的离开,使孩子们内心无比孤独,即使有其他亲人的陪伴也很难弥补他们内心的伤痛,所以孩子与父母的分离就足以使留守儿童小说处处弥漫着忧伤的情调。
儿童是生命的开始,每个儿童生来都有着等同的生命价值,由于后天成长环境的不同,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大不一样。不管他们的童年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唯一不可缺少的东西就是“爱”,在文学作品中,爱无处不在,爱是儿童文学永恒的主题。留守儿童小说更需要爱,因为有爱,作者才会关注这一弱势群体;因为有爱,作品才会真实地现在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因为有爱,作品总是让读者看到希望,即使像留守儿童这样的野百合也会有春天,正是作品的人文关怀才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受。
参考文献:
[1]王泉根.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4.
[3]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201.
[4]黄云生.少年儿童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