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制约考生提高分数的“瓶颈”,是当前语文教学迫切需要突破的课题。通过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理清散文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关键词】 阅读;思路;效率
The firewood does not work the firewood people to death according to lines--------Manage the clear prose train of thought , grasp whose gist
Chen yuan-cao
【Abstract】 Read the problem being that restricting an examinee raises the fractional "bottleneck" , is that current Chinese teaching urgent need breaks. Efficiency training , training a student reading managing the ability cleaning up the prose train of thought , grasping a gist , improving a student by strengthening thought.
【Key words】 Read;Train of thought;Efficiency
1.要提高阅读效率,就必须学会“理清文章思路”。
阅读历来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然而,也是制约考生提高分数的“瓶颈”。阅读需要经历认知、理解、感悟、创造等阶段,需要联想、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的参与。学生阅读效果不理想:或被局部信息所囿,不前后钩连,获取的信息支离破碎;或停留于材料表面,不善于深入感知作者的意图。答题时,或脱离文本,忽视作者的观点态度而主观臆断;或把作者思想感情与表达技巧割裂。要改变学生阅读现状,就得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考纲要求的几大考点之一。近年来,年年都有多套高考试题涉及这一考点。2008年就有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湖北卷《雾》、湖南卷《谈静》、江西卷《朦胧的敬意》直接涉及这一考点。要想现代文阅读收获丰,就得在理清文章思路上辟出一条蹊径。
作者在文中选用的一切材料,使用的一切手法和技巧都是为中心服务的,所以设题者无论从理解关键词语、关键句子角度设问,还是从鉴赏散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角度设题,解答的基础和出发点都是要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是作者思维过程的结果,写作者在表达思想时总要按一定思路进行。阅读者要把握文章主旨,理出作者思想路径就是一条捷径。
2.怎样理清散文思路,把握其主旨
2.1 借助散文虚实规律。
散文往往借助一个较为具体的物象、意境、事件,由“实”入“虚”地引发思想的表露和情感的抒发。偏重于写景的,往往先景后情,讲究情景交融,文章主旨在景与情、景与人相通处;偏重于状物的,讲究物我相融,文章主旨在物与人、物与理的相通处;偏重于记事的,文章主旨往往是作者在叙事中倾注的感情;偏重于写人的,作者抓住人物性格作粗线勾勒,偏重表现人物气质、性格、精神,文章主旨往往是作者对所写之人的感情。
2008年高考湖北卷《雾》这篇写景散文,正是借助“雾”来由“实”入“虚”地引发思想的表露和情感的抒发的。①—③自然段着重写加德满都雾的特点:遮蔽性、模糊性;④—⑥自然段写由雾的特点引发的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体悟;第⑦自然段写自己陶醉于雾境中。全文由实及虚,由景到理。把握了这一思路,就很容易把握本文主旨:通过写加德满都雾的特点及对它的喜爱,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科学及生活存在朦胧美。
2.2 借助暗示思维进层或结构层次关系的标志性语句、词语。
标志性语句有中心句、提挈句、过渡句、前后呼应句、总结句、议论抒情句等。词语有关联词、顺序词、指代词、类别词、范围词、性质词等。
这里重点谈谈议论抒情句。散文,常常借议论抒情句来缀连全篇,搭起全文的骨架。这些议论抒情句,或在文首、段首总提描写对象的特征,显示叙述的阶段性内容;或在中间承上启下,引出主旨;或在文末、段尾概括叙述事件的本质和内涵,总结描绘对象的特征。理出这些议论抒情句,就等于“剔肉存骨”,理出了文章的整体思路。
阅读《荷塘月色》,只要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些句子略加概括,就理清了作者 “不宁静———排遣———超脱———不宁静” 的情绪变化,就抓住了本文流露的“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的情感,就容易把握本文主旨是借荷塘月色,表达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而无法解脱的苦闷和对自由的向往。
2.3 寻找纵贯全篇的线索。
写作散文,作者往往驰骋联想、想象,放开思路尽情写下去,貌似随意信笔,实则凝聚深敛,有一根或多根线索缀连,形成纵贯全文的脉络。这脉络可以是人物、事物(2008年全国Ⅱ卷《马樱花》)、事件,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2008年湖北卷《雾》),还可以是时间(2002年北京卷《一片树叶》、空间(《荷塘月色》)等。阅读时,抓住了线索,就可以举纲张目地把握文意。
2008年高考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阅读时,只要抓住“时间在行走”和“对时间的感受”(后者为主线),就能理清本文思路,进而把握本文主旨。
童年时代感受到人的生活和快乐受时间的支配揭示时间易逝、永
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恒的特点,启示人
中学以后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们要热爱、珍惜时
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间,让生命在时间
现在明白应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里充满意义。
此外,还可以借助散文常见的结构类型来理清思路,把握其主旨。
总之,阅读时遵循规律,则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
【关键词】 阅读;思路;效率
The firewood does not work the firewood people to death according to lines--------Manage the clear prose train of thought , grasp whose gist
Chen yuan-cao
【Abstract】 Read the problem being that restricting an examinee raises the fractional "bottleneck" , is that current Chinese teaching urgent need breaks. Efficiency training , training a student reading managing the ability cleaning up the prose train of thought , grasping a gist , improving a student by strengthening thought.
【Key words】 Read;Train of thought;Efficiency
1.要提高阅读效率,就必须学会“理清文章思路”。
阅读历来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然而,也是制约考生提高分数的“瓶颈”。阅读需要经历认知、理解、感悟、创造等阶段,需要联想、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的参与。学生阅读效果不理想:或被局部信息所囿,不前后钩连,获取的信息支离破碎;或停留于材料表面,不善于深入感知作者的意图。答题时,或脱离文本,忽视作者的观点态度而主观臆断;或把作者思想感情与表达技巧割裂。要改变学生阅读现状,就得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考纲要求的几大考点之一。近年来,年年都有多套高考试题涉及这一考点。2008年就有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湖北卷《雾》、湖南卷《谈静》、江西卷《朦胧的敬意》直接涉及这一考点。要想现代文阅读收获丰,就得在理清文章思路上辟出一条蹊径。
作者在文中选用的一切材料,使用的一切手法和技巧都是为中心服务的,所以设题者无论从理解关键词语、关键句子角度设问,还是从鉴赏散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角度设题,解答的基础和出发点都是要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是作者思维过程的结果,写作者在表达思想时总要按一定思路进行。阅读者要把握文章主旨,理出作者思想路径就是一条捷径。
2.怎样理清散文思路,把握其主旨
2.1 借助散文虚实规律。
散文往往借助一个较为具体的物象、意境、事件,由“实”入“虚”地引发思想的表露和情感的抒发。偏重于写景的,往往先景后情,讲究情景交融,文章主旨在景与情、景与人相通处;偏重于状物的,讲究物我相融,文章主旨在物与人、物与理的相通处;偏重于记事的,文章主旨往往是作者在叙事中倾注的感情;偏重于写人的,作者抓住人物性格作粗线勾勒,偏重表现人物气质、性格、精神,文章主旨往往是作者对所写之人的感情。
2008年高考湖北卷《雾》这篇写景散文,正是借助“雾”来由“实”入“虚”地引发思想的表露和情感的抒发的。①—③自然段着重写加德满都雾的特点:遮蔽性、模糊性;④—⑥自然段写由雾的特点引发的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体悟;第⑦自然段写自己陶醉于雾境中。全文由实及虚,由景到理。把握了这一思路,就很容易把握本文主旨:通过写加德满都雾的特点及对它的喜爱,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科学及生活存在朦胧美。
2.2 借助暗示思维进层或结构层次关系的标志性语句、词语。
标志性语句有中心句、提挈句、过渡句、前后呼应句、总结句、议论抒情句等。词语有关联词、顺序词、指代词、类别词、范围词、性质词等。
这里重点谈谈议论抒情句。散文,常常借议论抒情句来缀连全篇,搭起全文的骨架。这些议论抒情句,或在文首、段首总提描写对象的特征,显示叙述的阶段性内容;或在中间承上启下,引出主旨;或在文末、段尾概括叙述事件的本质和内涵,总结描绘对象的特征。理出这些议论抒情句,就等于“剔肉存骨”,理出了文章的整体思路。
阅读《荷塘月色》,只要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些句子略加概括,就理清了作者 “不宁静———排遣———超脱———不宁静” 的情绪变化,就抓住了本文流露的“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的情感,就容易把握本文主旨是借荷塘月色,表达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而无法解脱的苦闷和对自由的向往。
2.3 寻找纵贯全篇的线索。
写作散文,作者往往驰骋联想、想象,放开思路尽情写下去,貌似随意信笔,实则凝聚深敛,有一根或多根线索缀连,形成纵贯全文的脉络。这脉络可以是人物、事物(2008年全国Ⅱ卷《马樱花》)、事件,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2008年湖北卷《雾》),还可以是时间(2002年北京卷《一片树叶》、空间(《荷塘月色》)等。阅读时,抓住了线索,就可以举纲张目地把握文意。
2008年高考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阅读时,只要抓住“时间在行走”和“对时间的感受”(后者为主线),就能理清本文思路,进而把握本文主旨。
童年时代感受到人的生活和快乐受时间的支配揭示时间易逝、永
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恒的特点,启示人
中学以后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们要热爱、珍惜时
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间,让生命在时间
现在明白应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里充满意义。
此外,还可以借助散文常见的结构类型来理清思路,把握其主旨。
总之,阅读时遵循规律,则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