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贾冀光是校友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9ywc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拜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为师的相声表演艺术家贾冀光,曾是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专业的学生,论起来我们曾是校友,话要从1963年说起。
  1963年10月至1965年1月,我们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财会专业学习,贾冀光在建筑专业学习,那时他还剩一年就毕业了,当年的新年晚会上他给同学们表演相声,他表演的相声体形好,语言功底扎实,包袱抖得响亮,逗得同学们捧腹大笑。
  有一次我们在篮球场打完球后在球场边聊天,我才知道,他在上建院之前就非常喜欢相声,入学后,他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西城区曲艺队学习相声。1965年我们毕业前,他已经就进入了二炮文工團成了一名专业的相声演员了,多年来他和魏兰柱表演的《出口成章》《华山群英》《反正话》等相声段子,深受听众的喜爱。
  1996年10月,是北京建筑工程学院60周年的纪念日,我们班同学在操场上又碰上了他,校友见面格外亲,大家说说笑笑,一位同学赶快拍摄下了这张非常珍贵的合影。
  现在贾冀光也是79岁的老人了,我在这里祝他笑口常开,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其他文献
观点既有不同,又执意坚持自己的看法,使两位老朋友终于越来越疏远。柯南·道尔称胡迪尼是一个“自负的、固执己见的人”,胡迪尼则说柯南·道尔“有点老糊涂”,“容易被迷惑”。  唯灵论相信人的躯体死亡之后,它的精华部分“灵”依然存在并继续生活。具有世界声誉的侦探小说作家柯南·道尔爵士本来就一直对唯灵论怀有浓厚的兴趣,他甚至在19l6年10月2l日的唯灵论刊物《光》上公开声称,他完全相信可以经由灵媒与死者沟
期刊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世面”当然是见得越多越好。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就跟我们说过“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为什么要读万卷书?因为读书可以长知识,老师说你书读得越多,你掌握的知识就越多,你掌握的知识越多,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就越大。那为什么要行万里路?就是要“经风雨、见世面”。那“经风雨、见世面”又有什么用呢?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且老师还说:往往“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
期刊
本刊讯(记者程戈)在四川凉山31位救火英雄中有一位95后小伙子代晋恺,他是凉山支队警勤排新闻报道员,也是北京电视台通讯员。奔赴木里森林火灾扑救现场前,代晋恺像往常一样,给北京电视台新闻记者颜葵发来微信通报消息,但是这一次,颜葵再也没有收到小代的回复。  每次有火情发生,“跟团作战”的代晋恺总会第一时间挎上相机、带上纸笔,前往现场。3月31日凌晨1:52,他给颜葵发微信:“我们这边的木里县着火了,我
期刊
老扬的儿子大白帆是集万千宠爱长大的独生子儿,在学校里也深得老师喜爱。顺风顺水长大的大白帆,工作后就有那么点不自信,他总觉得自己小时候见的世面不够,父亲是宅人,虽然对他实行的是好吃、好喝、买好玩具的供养原则,但大白帆小伙伴儿不多,大多数时间都是他跟玩具说话,周末和假期父母会把他送去奶奶家,都是奶奶和姑姑带他去家附近的公园,再远的地方就没去过了。  每次假期结束,回到学校大家共享着去各地旅游的趣事,每
期刊
李敖比女儿大60岁,比儿子大58岁,比太太大30岁,照理说,年逾古稀的他理应更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每分每秒,但他偏偏要与最亲近的人刻意保持距离。  作家李敖在去世一年后,著名主持人曹可凡撰文,讲述多年前采访时,他印象中的李敖,以及两人的相交往事。  他曾当面斥责老友金庸  我不喜欢李敖。他桀骜不驯,目空一切。“五十年以来,五百年之内,中国白话文写得最好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而且,每一个说我吹牛
期刊
电视剧《重耳传奇》,眼下正在浙江卫视播出。如果您正在追这部剧的话,不妨一边看剧,一边听我来跟您聊聊历史上的重耳。  重耳(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姓姬,名重耳。他是春秋时晋国的国君(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年在位),也就是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因为他是在经历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之后,当上国君的,而且一当上国君,只花了4年时间,就使晋国成为了霸主。所以他在历史上,一直是作为一个十分励
期刊
本期沙龙主题:大世面。沙龙马上3岁了,一周一个话题的密度,眼瞅着就奔“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去了:任谁提—个选题,都能收获“说过啦”的回应。不想,—位老哥灵光乍现,甩过来知乎上36个神问答:“36计”,一个一个招呼吧!大家叹服其高效,欣然接受。  第一个神问答:  问:什么叫见过大世面?  答:能享受到最好的,能承受最坏的。  这第一计就把我给谋了:明明是悖论胚子,没法儿答嘛。只要给出答案,无论什
期刊
在希腊旅游,大巴车行驶在科孚岛的山路上,导游说对面隔海相望的陆地是阿尔巴尼亚。一听到这个名字,我的脖子伸长了些,想望一眼这个当年被誉为“欧洲明灯”的山鹰之国。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我第一次见世面就与这阿尔巴尼亚有关。上世纪70年代初,阿尔巴尼亚一个芭蕾舞团来北京演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舞剧的名字叫《乡村教师》。也许不是,因为此时我不满十岁,记不太清楚了。但我清楚地记得这次演出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
期刊
日前,济南的战友来看望我,再次让我追忆我的军旅生涯。  1976年12月,寒冬,天下著小雪,我从山东禹城坐上了开往云南昆明的闷罐火车,离开家乡离开亲人们当兵了,那年我17岁。后来在火车上才知道是开往云南昆明的,我的军旅生涯就此开始了。  新兵连军训三个月后,我被分到了开远县(现开远市)某部,工程兵。主要任务开山修路,引水搭桥(舟桥)。每次工作中,我都是认真地仔细地把维修的零件都一一收好,—颗钉子也
期刊
蔡志忠,1948年2月2日出生在台湾彰化县花坛乡三家村,他的父亲在乡公所工作,每个月有一笔固定收入,另外家里还有一块九分大的旱田,可以种点甘薯、花生。  上个世纪50年代,台湾农村,大多孩子都是子承父业。然而,让蔡志忠惶恐的是,“我爸是乡公所职员,我不可能从小就立志要当乡公所的职员。”  自称小时候“什么都不会”的蔡志忠,还是发现了自己喜欢画画,四岁半立志要画电影招牌。这一志向是源于他有一次去镇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