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才能上好语文课?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一直都让我们感叹。
笔者认为,应强化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然会兴趣盎然,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能力。
高中语文戏剧单元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自编自导自演,自主探究、创新,掌握戏剧知识,提高鉴赏水平,通过排演活动获得情感愉悦、审美享受,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
读、选:表演形式新,学生对课文有兴趣
过去上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的课文,学生大多会听得昏昏欲睡。而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表演出来,这样的新形式,自然可以提起学生的兴趣。
整两个单元的戏剧课文,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学生去思考:选哪一篇演?怎么编?角色怎样选?这些都是必须在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的问题。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显得主动、积极。
要编演课本剧,就需要具备戏剧常识及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这时需引导学生读。过去学生对理论常识性的东西不愿学习,现在却能够主动去了解、学习了。
语文课本里有戏剧鉴赏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使自己具备编演的知识基础。熟悉课文后,就让学生选定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所选课文要求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这样使得学生充分参与,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编、排:学习内容新,学生对学语基有兴趣
在学生编排过程中,存在一个毛病,就是照抄课本里的人物对话,抄完了,戏里的人物就无话可说了。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改编时,可适当增删,无论是人物对话或是舞台说明,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增添或是删减,既要适合于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
对课文里一些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及有关动作要在剧本里体现,注意突出作用。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需要向学生指出,对原著的改编,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不叫改编,而叫篡改。
鲁迅说得好“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有些学生对《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的结局进行了大调整,我认为是不适当,甚至是失败的。改编后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大好结局中走向新生活,这样的结局固然很美好,但其震撼力量已远无法跟原著相比。
编排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基的过程,也是得到训练得到提高的过程。如《雷雨》,周朴园在鲁侍萍暗示了自己身份的前后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等,都很有个性特点,若没有认真分析反复推敲,是不能编演好的。
剧本改编好了就准备排练。各个剧组都要分好工,有导演,有服装道具,有美工,有演员,大家都忙着绞尽脑汁,东奔西跑。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学生一般缺乏自信,老师就要精当地介绍课本剧的特点和表演要领,甚至可以播放一些电影片段,如《雷雨》、《茶馆》、《窦娥冤》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表演并非高不可攀,从而激发自己的潜在智慧和创造才能。
在导演一次次的指导下,演员们不断地排练,反复地修改,受益匪浅。应该说,在活动中学生的投入是多方位的,既要求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又必须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及创造力。
排练演出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言、形体语言,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又能充分发挥想象,锻炼能力。
演、评:创造思维新,学生对提高能力有兴趣
编演课本剧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正如“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颠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
扮演“侍萍”的女同学,将侍萍遭受命运坎坷,却又不甘心命运摆布的人物个性表演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到了劳动妇女在旧中国所遭遇的辛酸与不幸。《茶馆》中的一个个人物:王利发、康顺子、常四爷……在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中,让我们看到了人民在旧时代的生活变迁,不禁让人为他们掬一把辛酸泪。
当演员们忙着表演时,台下的观众也在忙着感动,忙着鼓掌。不论是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都在这次的编演中明白了许多:“只要你付出了,就会有收获。”
演员们通过表演,已具备了把语文知识迁移至实际生活的能力,具备了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观众们把台上的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
最后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组织学生讨论、点评。点评改编的水平及得失,点评演员的表演是否到位,着重指出成功之处,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今后继续努力。点评课文,看看学生在表演之后是否对原课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个层次,以实现质的飞跃。
本次的戏剧表演历时两周,主要是为了配合戏剧单元的教学而进行的课堂改革活动。如此活用新教材,把课堂设在舞台上,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把课本内容搬上舞台,给沉闷的课堂注如入了生机和活力。
学生们在参与中成长,在体验中思索,在表演中发展,在快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在愉悦的心情中储蓄自信,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达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
(广西柳州市铁二中学)
笔者认为,应强化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然会兴趣盎然,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能力。
高中语文戏剧单元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自编自导自演,自主探究、创新,掌握戏剧知识,提高鉴赏水平,通过排演活动获得情感愉悦、审美享受,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
读、选:表演形式新,学生对课文有兴趣
过去上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的课文,学生大多会听得昏昏欲睡。而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表演出来,这样的新形式,自然可以提起学生的兴趣。
整两个单元的戏剧课文,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学生去思考:选哪一篇演?怎么编?角色怎样选?这些都是必须在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的问题。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显得主动、积极。
要编演课本剧,就需要具备戏剧常识及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这时需引导学生读。过去学生对理论常识性的东西不愿学习,现在却能够主动去了解、学习了。
语文课本里有戏剧鉴赏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使自己具备编演的知识基础。熟悉课文后,就让学生选定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所选课文要求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这样使得学生充分参与,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编、排:学习内容新,学生对学语基有兴趣
在学生编排过程中,存在一个毛病,就是照抄课本里的人物对话,抄完了,戏里的人物就无话可说了。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改编时,可适当增删,无论是人物对话或是舞台说明,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增添或是删减,既要适合于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
对课文里一些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及有关动作要在剧本里体现,注意突出作用。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需要向学生指出,对原著的改编,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不叫改编,而叫篡改。
鲁迅说得好“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有些学生对《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的结局进行了大调整,我认为是不适当,甚至是失败的。改编后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大好结局中走向新生活,这样的结局固然很美好,但其震撼力量已远无法跟原著相比。
编排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基的过程,也是得到训练得到提高的过程。如《雷雨》,周朴园在鲁侍萍暗示了自己身份的前后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等,都很有个性特点,若没有认真分析反复推敲,是不能编演好的。
剧本改编好了就准备排练。各个剧组都要分好工,有导演,有服装道具,有美工,有演员,大家都忙着绞尽脑汁,东奔西跑。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学生一般缺乏自信,老师就要精当地介绍课本剧的特点和表演要领,甚至可以播放一些电影片段,如《雷雨》、《茶馆》、《窦娥冤》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表演并非高不可攀,从而激发自己的潜在智慧和创造才能。
在导演一次次的指导下,演员们不断地排练,反复地修改,受益匪浅。应该说,在活动中学生的投入是多方位的,既要求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又必须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及创造力。
排练演出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言、形体语言,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又能充分发挥想象,锻炼能力。
演、评:创造思维新,学生对提高能力有兴趣
编演课本剧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正如“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颠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
扮演“侍萍”的女同学,将侍萍遭受命运坎坷,却又不甘心命运摆布的人物个性表演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到了劳动妇女在旧中国所遭遇的辛酸与不幸。《茶馆》中的一个个人物:王利发、康顺子、常四爷……在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中,让我们看到了人民在旧时代的生活变迁,不禁让人为他们掬一把辛酸泪。
当演员们忙着表演时,台下的观众也在忙着感动,忙着鼓掌。不论是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都在这次的编演中明白了许多:“只要你付出了,就会有收获。”
演员们通过表演,已具备了把语文知识迁移至实际生活的能力,具备了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观众们把台上的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
最后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组织学生讨论、点评。点评改编的水平及得失,点评演员的表演是否到位,着重指出成功之处,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今后继续努力。点评课文,看看学生在表演之后是否对原课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个层次,以实现质的飞跃。
本次的戏剧表演历时两周,主要是为了配合戏剧单元的教学而进行的课堂改革活动。如此活用新教材,把课堂设在舞台上,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把课本内容搬上舞台,给沉闷的课堂注如入了生机和活力。
学生们在参与中成长,在体验中思索,在表演中发展,在快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在愉悦的心情中储蓄自信,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达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
(广西柳州市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