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些脱离生活的教学只能是说教式的,没有任何意义,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语文教学如何走进生活的问题,希望与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切磋。
【关键词】语文教学;联系生活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追求中考录取率,甚至只关心考上一流高中的人数,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即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摆弄”文字,人文精神严重缺失,难以做到和谐发展。这种人才怎能满足正处于快速、剧烈、深刻变革之中的社会之需求?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这无疑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教学时,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还随时关注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 语文教学过程生活化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更快地领悟其中的涵义,才能更好地感受和表现语文教学。教学方法必须得当,注重经验交流,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在乐趣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教不仅仅是为了教,更是让学生更好地学,教师是帮助学生开启知识宝库的指引者。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激活学生的思维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源头。以一种博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无拘无束地展示生活中的自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发明性,使他们的智力水平得到高度发展。
2. 课堂教学引申社会生活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成长阶段,社会错综复杂的环境深深影响他们的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本的学习,把学生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起剖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教材中有些议论文的论点、小说的主题,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认知水平有限,不能清晰透彻理解,教师这时就可以联系生活,分析课文中蕴涵的道理,让学生很通俗浅显地接受。如在欣赏《十三岁的际遇》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产生情感,激发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学生对课文就留下整体的印象,为更好地融入课本打下基础,也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然后大胆、踊跃地发言,感受到作者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利用课堂时间组织活动,或者每堂课结束之前给学生留下10分钟自由探讨的时间,让学生组成“生活追踪小团队”。通过生活中各种有利的途径,如互联网、电视、手机、街头广告等等资源,让学生们搜集资料,为下次课程进行充分的准备。通过这种长期的收集积累的认识,积极的交流发言,学生不断提高口头交流和沟通能力,锻炼思考能力。
3. 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走进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着其特殊性,活动课与传统必修课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活动课侧重点在学生,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在内容和方式方法上,就有明显的特点。语文活动课是开放的,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与生活紧密相连,具有强烈的生活色彩和感情色彩。比如生活中的“错别字搜集”、“优美散文朗诵”、“默写诗词比赛”等专题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的知识应用到课堂上,也使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在生活中找到答案,丰富学生的生活,并且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活跃整个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语文活动课是开放性的,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尤为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平时的课堂因为过于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多想法或者观点都被忽略。所以在活动课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开展“讨论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上都是促进作用的,实实在在地领悟到语文原来是一门那么有趣实用的学科。
4. 让学生利用生活感悟表达思想感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都明白作文来源于生活,但是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又很难与生活真正联系在一起,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平日的学习和同学老师的交流都叫生活。教师们应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随时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多去观察用心感受,用双眼发现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并且学会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可以班级为单位,也可学生自行组织购买课外读物,比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刊物,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往事依依》一课中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几件事情,对童年趣味的回忆,尤其是对文学作品深深的感情,说明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本篇课文让学生们回忆自己的童年往事,写出自己的童年趣事,比如文中作者读《水浒传》这则故事,学生们自然会联想到小时候曾经接触过的故事,当时又是怎么样的心情,是好奇还是惊恐,都可以大胆地表达出来。
贴近生活,更加生活化、人性化,涉及面更为广阔,涵盖古今中外,为学生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自然地领悟到语文魅力,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也就是说,无论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德育的渗透,我们都必须融入生活,贴近生活。
经过以上这些努力,我执教班学生对社会的视觉变得敏锐起来,人文素质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也因此大大增强,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高。在各次语文考试中,成绩的进步处于学校同年级前列。
收稿日期:2013-01-13
【关键词】语文教学;联系生活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追求中考录取率,甚至只关心考上一流高中的人数,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即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摆弄”文字,人文精神严重缺失,难以做到和谐发展。这种人才怎能满足正处于快速、剧烈、深刻变革之中的社会之需求?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这无疑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教学时,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还随时关注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 语文教学过程生活化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更快地领悟其中的涵义,才能更好地感受和表现语文教学。教学方法必须得当,注重经验交流,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在乐趣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教不仅仅是为了教,更是让学生更好地学,教师是帮助学生开启知识宝库的指引者。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激活学生的思维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源头。以一种博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无拘无束地展示生活中的自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发明性,使他们的智力水平得到高度发展。
2. 课堂教学引申社会生活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成长阶段,社会错综复杂的环境深深影响他们的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本的学习,把学生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起剖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教材中有些议论文的论点、小说的主题,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认知水平有限,不能清晰透彻理解,教师这时就可以联系生活,分析课文中蕴涵的道理,让学生很通俗浅显地接受。如在欣赏《十三岁的际遇》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产生情感,激发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学生对课文就留下整体的印象,为更好地融入课本打下基础,也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然后大胆、踊跃地发言,感受到作者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利用课堂时间组织活动,或者每堂课结束之前给学生留下10分钟自由探讨的时间,让学生组成“生活追踪小团队”。通过生活中各种有利的途径,如互联网、电视、手机、街头广告等等资源,让学生们搜集资料,为下次课程进行充分的准备。通过这种长期的收集积累的认识,积极的交流发言,学生不断提高口头交流和沟通能力,锻炼思考能力。
3. 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走进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着其特殊性,活动课与传统必修课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活动课侧重点在学生,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在内容和方式方法上,就有明显的特点。语文活动课是开放的,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与生活紧密相连,具有强烈的生活色彩和感情色彩。比如生活中的“错别字搜集”、“优美散文朗诵”、“默写诗词比赛”等专题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的知识应用到课堂上,也使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在生活中找到答案,丰富学生的生活,并且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活跃整个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语文活动课是开放性的,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尤为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平时的课堂因为过于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多想法或者观点都被忽略。所以在活动课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开展“讨论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上都是促进作用的,实实在在地领悟到语文原来是一门那么有趣实用的学科。
4. 让学生利用生活感悟表达思想感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都明白作文来源于生活,但是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又很难与生活真正联系在一起,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平日的学习和同学老师的交流都叫生活。教师们应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随时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多去观察用心感受,用双眼发现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并且学会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可以班级为单位,也可学生自行组织购买课外读物,比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刊物,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往事依依》一课中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几件事情,对童年趣味的回忆,尤其是对文学作品深深的感情,说明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本篇课文让学生们回忆自己的童年往事,写出自己的童年趣事,比如文中作者读《水浒传》这则故事,学生们自然会联想到小时候曾经接触过的故事,当时又是怎么样的心情,是好奇还是惊恐,都可以大胆地表达出来。
贴近生活,更加生活化、人性化,涉及面更为广阔,涵盖古今中外,为学生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自然地领悟到语文魅力,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也就是说,无论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德育的渗透,我们都必须融入生活,贴近生活。
经过以上这些努力,我执教班学生对社会的视觉变得敏锐起来,人文素质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也因此大大增强,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高。在各次语文考试中,成绩的进步处于学校同年级前列。
收稿日期:201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