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经济正处于危机的旋涡中,世界各国都纷纷出台刺激经济计划。不知不觉中,刺激经济几乎和鼓励花钱成了同义词。不久前我写了篇文章,讲到中国的富人不在本国“刺激内需”,而是跑到香港买钻石,跑到美国赌博、买房,于是跳出一位有高级经济师头衔的高管怒斥:“从表面上看,富人到外国去消费是把钱花在了外国,这是刺激了外国的需求,因而有益于外国。但是,这种行为的好处绝不仅仅止于外国,中国的普通百姓或者说穷人也能因此受益,甚至可以说不去国外消费才是真正地害了穷人。”
重回克勤克俭经济伦理
难道一花钱就对经济有好处吗?难道一切政策都要以鼓励花钱为中心吗?经济学家也许对花钱的好处讲得头头是道。但在历史学家看来,这点刺激经济的小技巧实在是鸡毛蒜皮。韦伯当年写《清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分析的历史现象,是要回答一个许多人都在问的问题:为什么清教徒聚居的地方经济都比较发达?这最后要归结到清教徒的某些行为模式:克勤克俭,多工作少消费,自觉贡献于社区建设。用富兰克林的话来说,即“省一分钱就是赚一分钱”。最近几十年东亚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崛起,也使世界的目光投入到东亚的工作伦理上来。有论者指出,中国传统的稻米经济,精耕细作,要求严格的纪律,生存之前提是省吃俭用、起早贪黑。这样培养的文化传统,才创造了今日的经济奇迹。
《华尔街日报》不久前刊载一篇文章,分析去年布什用退税来刺激经济为什么“失败”。这本是一笔152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计划,一般美国人收到了300-1200美元不等的退税。决策者最初指望的是,大家拿了钱马上去花,这样需求就有了,经济就有救了。可惜,人们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只把这笔钱花了1/3,剩下的全存了起来。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也因此从去年4月时的零上升到了5月的4.8%。另有数字表明,去年12月美国人的储蓄率已经从一年前的0.4%上升到3.6%。刺激经济因此“失败”。
且慢。这真是失败吗?我看这倒像是成功。美国现在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本质不就是由次贷所鼓动的超前消费所引起的吗?试想:一个年薪5万美元的人,一下子买了50万美元的房子,零首付。他每月的工资单就3000多块(扣除各种税和社会保障费用),几年后利率跳高,一个月的分期付款就要4000多块。这当然要破产了。成千上万的人都这么破产,收不回贷款的银行当然要倒闭。再想想,一个家庭存款是零,稍微经受些生活上的挑战就会破产、就会寻求国家的帮助。这是美国经济危机的实质。对于这些“家无隔夜粮”的人,难道应该劝他们继续不停地花钱吗?所幸的是,在这样的时刻,老百姓比决策者要有理性得多。他们一拿到退税,马上存起来。等钱存多了,他们就可以重建几乎破产了的生活。
拉内需不等于鼓励消费
有人说,与不存钱的美国人相比,中国人储蓄太多,平均储蓄率达收入的25%。这到底是中国人思想不够现代,应该通过政策促其改造呢?还是中国人有着“省一分前就是赚一分钱”那种富兰克林式的品德?我看还是跟后者更接近些。要知道,美国人超前消费,虽然有繁荣大国的心理膨胀因素,也和其社会制度有关。一般地说,在美国有工作的人全家从单位自动获得医疗保险(没有医疗保险的仅占总人口的16%),另外,还有失业保险,丢了工作还能领半年相当不错的失业补贴,美国人花起钱来自然心里有底儿。反观中国,抛开住房、教育、医疗这三座大山不说,有时开个简单的证明、办个病退,也要送礼。不尽可能地把钱存下来,万一出点儿事可怎么办?
所以,拉动内需,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绝对不是鼓励消费,而是建立一套社会福利保障系统,让老百姓花起钱来心里有底儿。百经患难的老百姓很聪明,他们知道,“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一辈子只能撞上一两次,但他们生活中的危机和挑战,则永远在那里。他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在对付这场全球经济危机时,比美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第一,从“内需”的角度讲,中国老百姓没有满足的需求实在太多了。第二,中国有高储蓄,政府手里有钱。关键的问题是,怎么用政府手里的钱来满足老百姓实实在在的需求。第三,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就像一个刚刚创业的人一样,仍然需要多投入少消费,不能盲目鼓励大家花钱。
举例而言,中国文化中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中国老百姓在这方面特别舍得在子女身上投资。这种愿意为未来投资的美德,使教育成为民生的最大需求之一。政府巨大的财政盈余,正好应该在这个时刻拿出来解决这一问题。另外,医疗保健、退休金制度等等,也应该乘机建立。
像医疗保障、退休金、教育等等必要的福利,属于“社会开支”。我们不妨看看世界发达国家的“社会开支”在GDP中所占的比例:瑞典为32%,法国29%,丹麦、德国28%以上,挪威、奥地利、比利时在26%-27%左右,芬兰、意大利在23%-25%之间,瑞士、荷兰、英国在23%上下,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都在18%左右,福利最低的发达国家美国,也将近17%。而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中国的“社会开支”2004年仅占GDP的5%,2007年上升到5.8%。如果把中国的GDP粗算为25万亿,那么6%的社会开支仅为1.5万亿元。如果把社会开支提高到15%,那就是3.75万亿元。两者相差2.25万亿元。可见,中国在这方面有巨大的债务要还。现在不是鼓励消费的时候,而是要省钱把自己的社会服务健全。有了这些基本的社会服务,老百姓才能在稳定的生活环境中计划自己的未来。比如,中国人勤俭,喜欢把钱省下来用于下一代的教育,这是塑造中国经济奇迹的文化价值之一。我们刺激经济,也应该强化这样的价值观念。
重回克勤克俭经济伦理
难道一花钱就对经济有好处吗?难道一切政策都要以鼓励花钱为中心吗?经济学家也许对花钱的好处讲得头头是道。但在历史学家看来,这点刺激经济的小技巧实在是鸡毛蒜皮。韦伯当年写《清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分析的历史现象,是要回答一个许多人都在问的问题:为什么清教徒聚居的地方经济都比较发达?这最后要归结到清教徒的某些行为模式:克勤克俭,多工作少消费,自觉贡献于社区建设。用富兰克林的话来说,即“省一分钱就是赚一分钱”。最近几十年东亚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崛起,也使世界的目光投入到东亚的工作伦理上来。有论者指出,中国传统的稻米经济,精耕细作,要求严格的纪律,生存之前提是省吃俭用、起早贪黑。这样培养的文化传统,才创造了今日的经济奇迹。
《华尔街日报》不久前刊载一篇文章,分析去年布什用退税来刺激经济为什么“失败”。这本是一笔152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计划,一般美国人收到了300-1200美元不等的退税。决策者最初指望的是,大家拿了钱马上去花,这样需求就有了,经济就有救了。可惜,人们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只把这笔钱花了1/3,剩下的全存了起来。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也因此从去年4月时的零上升到了5月的4.8%。另有数字表明,去年12月美国人的储蓄率已经从一年前的0.4%上升到3.6%。刺激经济因此“失败”。
且慢。这真是失败吗?我看这倒像是成功。美国现在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本质不就是由次贷所鼓动的超前消费所引起的吗?试想:一个年薪5万美元的人,一下子买了50万美元的房子,零首付。他每月的工资单就3000多块(扣除各种税和社会保障费用),几年后利率跳高,一个月的分期付款就要4000多块。这当然要破产了。成千上万的人都这么破产,收不回贷款的银行当然要倒闭。再想想,一个家庭存款是零,稍微经受些生活上的挑战就会破产、就会寻求国家的帮助。这是美国经济危机的实质。对于这些“家无隔夜粮”的人,难道应该劝他们继续不停地花钱吗?所幸的是,在这样的时刻,老百姓比决策者要有理性得多。他们一拿到退税,马上存起来。等钱存多了,他们就可以重建几乎破产了的生活。
拉内需不等于鼓励消费
有人说,与不存钱的美国人相比,中国人储蓄太多,平均储蓄率达收入的25%。这到底是中国人思想不够现代,应该通过政策促其改造呢?还是中国人有着“省一分前就是赚一分钱”那种富兰克林式的品德?我看还是跟后者更接近些。要知道,美国人超前消费,虽然有繁荣大国的心理膨胀因素,也和其社会制度有关。一般地说,在美国有工作的人全家从单位自动获得医疗保险(没有医疗保险的仅占总人口的16%),另外,还有失业保险,丢了工作还能领半年相当不错的失业补贴,美国人花起钱来自然心里有底儿。反观中国,抛开住房、教育、医疗这三座大山不说,有时开个简单的证明、办个病退,也要送礼。不尽可能地把钱存下来,万一出点儿事可怎么办?
所以,拉动内需,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绝对不是鼓励消费,而是建立一套社会福利保障系统,让老百姓花起钱来心里有底儿。百经患难的老百姓很聪明,他们知道,“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一辈子只能撞上一两次,但他们生活中的危机和挑战,则永远在那里。他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在对付这场全球经济危机时,比美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第一,从“内需”的角度讲,中国老百姓没有满足的需求实在太多了。第二,中国有高储蓄,政府手里有钱。关键的问题是,怎么用政府手里的钱来满足老百姓实实在在的需求。第三,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就像一个刚刚创业的人一样,仍然需要多投入少消费,不能盲目鼓励大家花钱。
举例而言,中国文化中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中国老百姓在这方面特别舍得在子女身上投资。这种愿意为未来投资的美德,使教育成为民生的最大需求之一。政府巨大的财政盈余,正好应该在这个时刻拿出来解决这一问题。另外,医疗保健、退休金制度等等,也应该乘机建立。
像医疗保障、退休金、教育等等必要的福利,属于“社会开支”。我们不妨看看世界发达国家的“社会开支”在GDP中所占的比例:瑞典为32%,法国29%,丹麦、德国28%以上,挪威、奥地利、比利时在26%-27%左右,芬兰、意大利在23%-25%之间,瑞士、荷兰、英国在23%上下,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都在18%左右,福利最低的发达国家美国,也将近17%。而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中国的“社会开支”2004年仅占GDP的5%,2007年上升到5.8%。如果把中国的GDP粗算为25万亿,那么6%的社会开支仅为1.5万亿元。如果把社会开支提高到15%,那就是3.75万亿元。两者相差2.25万亿元。可见,中国在这方面有巨大的债务要还。现在不是鼓励消费的时候,而是要省钱把自己的社会服务健全。有了这些基本的社会服务,老百姓才能在稳定的生活环境中计划自己的未来。比如,中国人勤俭,喜欢把钱省下来用于下一代的教育,这是塑造中国经济奇迹的文化价值之一。我们刺激经济,也应该强化这样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