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教关注
近30年,北京音乐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可以看到具有北京区域特色的“本源”音乐文化,还可以看到现代的、前卫的音乐文化。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北京音乐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的展开,对北京乃至全国的音乐文化建设颇具意义。
老北京传统俚巷之曲、智化寺千年宗教乐声、京郊田间地头的民歌曲艺、音乐厅回响的西洋交响乐等,为北京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描绘出多元的音乐面貌。但民间音乐渐渐衰微、传统音乐艰难生存、西来音乐依然主流,流行音乐风头强劲,北京的音乐将走向何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挖掘、整理、发展北京地区音乐文化为中心内容的“北京音乐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研讨会前不久在中国音乐学院举行。
“北京音乐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北京地区音乐文化现状及发展研究;北京地区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北京地区音乐教育研究;北京地区音乐传媒及社团研究。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说:“该项目是北京市教委的一项重点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研究所形成的调研、研讨及科研成果的出版发行,对北京地区音乐文化的总体建设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目前,项目组已经做了数据库,把北京的7个资源点进行梳理,为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线索”。
年届八旬的老票友伊增埙从1999年开始泡票房,听了很多演出,迷上了岔曲。后来上各大图书馆搜集和整理了几百首岔曲,编成了《今时古调——北京岔曲集》。伊老说:“岔曲不但现在还在传唱,而且它的唱本还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比如历史价值,能帮助人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世态人情;岔曲还具有文学价值,它的唱词都像一首首诗歌一样,可供阅读欣赏;另外,岔曲对于民俗、语言的研究也都有借鉴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乔建中认为,北京地区音乐文化活动有民俗型、雅集型、剧场型、音乐会等多种形式,我们可以结合历史和当前横向、竖向看北京的音乐文化发展。尤其近30年,北京音乐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具有北京区域特色的“本源”音乐文化,还可以看到与国际相接轨的现代的、前卫的音乐文化。所以,将北京作为音乐文化的研究基地,对北京乃至全国的音乐文化建设也很有意义。
传统音乐进校园近年来有着较好的反响。教育部社会科学中心美育研究所主任张媛说:“我们现在正在做数据调查,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传统音乐效果在学生中的反响是最好的,尤其京剧团在同学们中的反映特别强烈。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的校园普及工作。”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西安认为,北京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有三种:第一,在原生态状态中生存;第二,通过传媒渠道得以生存;第三,通过学校教育得以生存。比如京剧、南音、潮州音乐进课堂,也是传承的重要方式。学校教育要发挥其自身的资源优势。
如何更好激活传统?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认为,我们不仅要立足传统,还要服务当下,面向未来进行思考。过去我们注重面向传统,现在应更多地思考如何使传统运用于当下,这就需要有宏观的综合的文化视野。北京文化包括城市文化、宫廷文化、外来务工文化等,服务当下从何做起值得思考?另外,现在北京京郊农村的年轻人都听什么音乐?北京的传媒、教育能为北京做点什么都值得关注?北方昆曲剧院专业演员张卫东说,北京有宫廷文化、府邸文化、会馆文化、市井文化等,我们要对其进行挖掘、抢救、整理、保存。
作为大都市,北京既要有大音乐的方向,也要有小的个案。传承要有方法,要“文以载道、曲谱传承、言传身教”,不要空中楼阁。音乐理论家赵宋光认为,要选择重点,做个案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战略参谋性的建议。以往考虑比较多的是传媒和校园,现在不少餐馆展示家乡的舞蹈品种,这也是很好的渠道。餐饮招待中,展示民族的特色音乐的做法不俗气,是很好的经验。古代有宫廷“宴乐”。现在,音乐进入商业渠道的现象也很普遍。北京音乐文化“占领”这些餐饮业,与文化保护不矛盾。关键是如何有计划性地引导市场的文化走向。拿出科研成果,提供战略咨询。在陕北,民歌手在餐馆里演唱“花儿”也很常见,社会文化转型期间,音乐文化要寻找自己发展的空间。
■
近30年,北京音乐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可以看到具有北京区域特色的“本源”音乐文化,还可以看到现代的、前卫的音乐文化。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北京音乐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的展开,对北京乃至全国的音乐文化建设颇具意义。
老北京传统俚巷之曲、智化寺千年宗教乐声、京郊田间地头的民歌曲艺、音乐厅回响的西洋交响乐等,为北京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描绘出多元的音乐面貌。但民间音乐渐渐衰微、传统音乐艰难生存、西来音乐依然主流,流行音乐风头强劲,北京的音乐将走向何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挖掘、整理、发展北京地区音乐文化为中心内容的“北京音乐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研讨会前不久在中国音乐学院举行。
“北京音乐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北京地区音乐文化现状及发展研究;北京地区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北京地区音乐教育研究;北京地区音乐传媒及社团研究。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说:“该项目是北京市教委的一项重点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研究所形成的调研、研讨及科研成果的出版发行,对北京地区音乐文化的总体建设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目前,项目组已经做了数据库,把北京的7个资源点进行梳理,为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线索”。
年届八旬的老票友伊增埙从1999年开始泡票房,听了很多演出,迷上了岔曲。后来上各大图书馆搜集和整理了几百首岔曲,编成了《今时古调——北京岔曲集》。伊老说:“岔曲不但现在还在传唱,而且它的唱本还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比如历史价值,能帮助人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世态人情;岔曲还具有文学价值,它的唱词都像一首首诗歌一样,可供阅读欣赏;另外,岔曲对于民俗、语言的研究也都有借鉴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乔建中认为,北京地区音乐文化活动有民俗型、雅集型、剧场型、音乐会等多种形式,我们可以结合历史和当前横向、竖向看北京的音乐文化发展。尤其近30年,北京音乐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具有北京区域特色的“本源”音乐文化,还可以看到与国际相接轨的现代的、前卫的音乐文化。所以,将北京作为音乐文化的研究基地,对北京乃至全国的音乐文化建设也很有意义。
传统音乐进校园近年来有着较好的反响。教育部社会科学中心美育研究所主任张媛说:“我们现在正在做数据调查,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传统音乐效果在学生中的反响是最好的,尤其京剧团在同学们中的反映特别强烈。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的校园普及工作。”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西安认为,北京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有三种:第一,在原生态状态中生存;第二,通过传媒渠道得以生存;第三,通过学校教育得以生存。比如京剧、南音、潮州音乐进课堂,也是传承的重要方式。学校教育要发挥其自身的资源优势。
如何更好激活传统?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认为,我们不仅要立足传统,还要服务当下,面向未来进行思考。过去我们注重面向传统,现在应更多地思考如何使传统运用于当下,这就需要有宏观的综合的文化视野。北京文化包括城市文化、宫廷文化、外来务工文化等,服务当下从何做起值得思考?另外,现在北京京郊农村的年轻人都听什么音乐?北京的传媒、教育能为北京做点什么都值得关注?北方昆曲剧院专业演员张卫东说,北京有宫廷文化、府邸文化、会馆文化、市井文化等,我们要对其进行挖掘、抢救、整理、保存。
作为大都市,北京既要有大音乐的方向,也要有小的个案。传承要有方法,要“文以载道、曲谱传承、言传身教”,不要空中楼阁。音乐理论家赵宋光认为,要选择重点,做个案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战略参谋性的建议。以往考虑比较多的是传媒和校园,现在不少餐馆展示家乡的舞蹈品种,这也是很好的渠道。餐饮招待中,展示民族的特色音乐的做法不俗气,是很好的经验。古代有宫廷“宴乐”。现在,音乐进入商业渠道的现象也很普遍。北京音乐文化“占领”这些餐饮业,与文化保护不矛盾。关键是如何有计划性地引导市场的文化走向。拿出科研成果,提供战略咨询。在陕北,民歌手在餐馆里演唱“花儿”也很常见,社会文化转型期间,音乐文化要寻找自己发展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