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几乎都是由提问来完成的。提问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的认知程度,可以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提问中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章从课堂实践出发,结合对课堂提问的认识,初步探索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物理;课堂;提问;策略
提问是课堂教學的重要手段。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几乎都是由提问来完成的。提问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的认知程度,可以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一、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际课堂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上课发言不积极,课堂讨论不热烈,课堂提问会偏离既定的方向,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究其原因,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单单在学生,教师的课堂提问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教师经常会采用“对不对?”“是不是?”这种机械式提问简单地回忆事实;问题设置的思维含量不高,有时甚至是自问自答,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恰到好处地提问,首先从课堂提问的功能入手。
二、 课堂提问的功能
(一)提问是一个对话过程,具有启发功能
提问是师生的双向对话过程。对话的双方保持相互尊重的态度,平等地进行问答有利于减少学生的紧张程度,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然而,这种对话又不能是放任自由的,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脉络,拓宽视野,启发思考。
(二)提问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具有传递功能
课堂提问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思考,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存在个体差异。
核心素养观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以生为本,然而实际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能够引起更多学生的思考。
(三)提问是一个调节过程,具有反馈功能
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根据以往经验和学生学习水平提前预设问题,然而课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一旦学生发生认知障碍,如何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调节呢?课堂提问恰恰起到了很好的诊断和反馈的功能,从而促使教师及时调节课堂教学程序、进度和难度。
笔者结合本校高一年级物理课堂提问情况,通过问卷,以及对课堂提问的认识,初步提出以下策略。
三、 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一)突出重点,优化问题
课堂提问并不是多多益善,教师要有意识地转变“事事问”的观念。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时间中,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课堂提问。例如,在“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由于实验涉及细节较多且琐碎,易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在实例引入学生理解合力和分力的关系的基础上,设计的问题需简单明了,易于思考,且突出重点。几经调整将问题设置从“(1)如何确保合力和分力的关系?(2)如何记录合力和分力的大小?(3)如何记录合力和分力的方向?”修改为,“请阅读教材并思考:(1)利用现有器材,如何使分力和合力产生的效果相同?(2)每一步实验,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3)记录的实验数据应怎样处理?”这样做主要源于几个方面的考虑:其一,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进入实验室易受环境的改变,由于对器材的好奇而分散注意力;其二,学生普遍动手操作能力较差,不会、甚至不愿设计并参与实验。实验课往往是看起来气氛热烈,实质收效甚微。鉴于此,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既避免了直接给出答案,又可以适当减轻学生的畏惧感;其三,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三个思考题,却涵盖了本节课的精髓。既强调了合力、分力的基本概念(作用效果相同),又提示学生注意实验达成的前提条件。既隐含强调了实验的基本要素,又提示学生关注实验数据采集的注意事项。
(二)及时反馈,适时发问
发问点是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切入点。在适宜处提问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相反,发问点选择不当,会使问题的功能变得单一,也会使学生陷入被动的回答中。
例如:在力的合成新课教学时,通过引入图片:两个小孩抬一桶水,一个大人提同一桶水。教师提出问题“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往往茫然无措。
生a:(慢慢地站起来,有点腼腆又带点疑惑地回答)抬水,说明了“两个小孩可以抬水,一个大人也可以提水吧?”
生b:……(沉默)
生c:说明大人的力气大。(说完自己也笑了起来。全班哄堂大笑。)
显然,前面的问题指向性不明,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使课堂教学偏离了既定方向。这时教师应及时调整,适时发问,可以设置问题:“如果提起的是同样重的一桶水,谁用的力气大?”这样比较容易扭转学生的思维定式,使其关注到“他们的作用效果都是提起了相同的一桶水”。
再如:在上述力的合成实验中,教学难点和重点,一是合力和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二是合力和分力之间关系的研究。设计之初实验前的三个思考题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但要想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实验操作,一定少不了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适时发问。学生实验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遗漏,此时针对三个问题适时发问,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在轻松的环境中,学生思考的维度更宽阔,不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在“玩”中就完成了新课的教学。
事实证明,提问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过于简单的问题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反馈及时调整,适时提问。有针对性地提问可以让问题解决得更容易和顺畅。
(三)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提问的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只有当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基础,而又存在一定的思维障碍时,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是发问时机的选择。关于发问的时机,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时,孔子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用探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发问,因势利导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探究小车加速度与力和质量关系的实验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数据处理都相对复杂,传统实验方案既要平衡摩擦力也要满足m远小于M的条件,怎样克服学生的认知难关,对于学生实际实验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提供实验器材的基础上设置如下問题:(1)如何测量物体的加速度?(2)怎样提供和改变所受的外力F?如何测量外力F?(3)如何消除摩擦力对本实验的影响?对于问题(1)学生在此之前已经经历过“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能够熟练使用打点计时器打点,能够对纸带数据进行测量,可以利用近似的方法计算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和对应的加速度,有一定的认知基础,通过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再识记。问题(2)中对于怎样提供和改变外力,学生很容易想到通过改变托盘中所加砝码的质量,就可以改变小车所受外力。但对于如何测量这一问题的提出则会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学生会发现小车所受外力既有绳子的拉力也有摩擦力的影响,测量是一个大难题。为了便于实验操作和测量,这时进一步提出如何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就会引起更多学生的思考。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提出“有没有什么器材摩擦力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利用气垫导轨替代长木板时,为什么要将气垫导轨调平”等。采用问题串的形式提出问题,层层深入既避免了教师千篇一律的讲授式,又利于学生增强对复杂问题的理解。
层层深入设置发问点,可以形成连续思考的局面。符合心理学中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四)矛盾争论,提问梳理
矛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人为地制造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促使学生深入探索,把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通过对简单实际问题的发问,体会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和研究身边事物的兴趣。例如:力的合成实验教学中主抓“一个力和多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等效的”;“提起同样重的一桶水谁的力气大”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紧接着“请学生用弹簧测力计试探”,最后追加提问:“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和它们的合力之间遵循什么规律?”学生很快投入对问题的思考中。
研究表明,“在个体用感官获得的信息中,通过眼睛获得的信息占83%,而通过耳朵获得的信息只占11%,通过其他感官获得的信息占6%”。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多种手段,引起学生的认知和视觉冲突。例如:在研究轻重物体下落得是否一样快时,可以设置如下情景:(1)一轻纸片和一小钢球从同一高度静止下落,比较下落快慢;(2)同样重的纸片,将其中一个团成团,从同一高度由静止下落。两次实验,第一次重的物体下落得快,第二次,同样重的物体却下落的不一样快,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此时提出问题:影响物体下落的因素最可能是什么?再辅助牛顿管抽气后的实验现象(轻重物体下落得一样快),很容易得出结论。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避免存在遗憾。正应了那句话“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是因为这种遗憾的存在才能促进老师备课时进一步反思、研究,也才能促进老师不断成长。有效提问的优化,虽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但它却始终贯穿课堂的始终,相信只要始终抱有优化有效提问的意识,定能生成生动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343.
[3]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85.
[4]鲁洁.教育社会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03.
作者简介:杜春英,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
关键词:物理;课堂;提问;策略
提问是课堂教學的重要手段。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几乎都是由提问来完成的。提问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的认知程度,可以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一、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际课堂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上课发言不积极,课堂讨论不热烈,课堂提问会偏离既定的方向,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究其原因,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单单在学生,教师的课堂提问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教师经常会采用“对不对?”“是不是?”这种机械式提问简单地回忆事实;问题设置的思维含量不高,有时甚至是自问自答,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恰到好处地提问,首先从课堂提问的功能入手。
二、 课堂提问的功能
(一)提问是一个对话过程,具有启发功能
提问是师生的双向对话过程。对话的双方保持相互尊重的态度,平等地进行问答有利于减少学生的紧张程度,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然而,这种对话又不能是放任自由的,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脉络,拓宽视野,启发思考。
(二)提问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具有传递功能
课堂提问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思考,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存在个体差异。
核心素养观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以生为本,然而实际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能够引起更多学生的思考。
(三)提问是一个调节过程,具有反馈功能
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根据以往经验和学生学习水平提前预设问题,然而课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一旦学生发生认知障碍,如何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调节呢?课堂提问恰恰起到了很好的诊断和反馈的功能,从而促使教师及时调节课堂教学程序、进度和难度。
笔者结合本校高一年级物理课堂提问情况,通过问卷,以及对课堂提问的认识,初步提出以下策略。
三、 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一)突出重点,优化问题
课堂提问并不是多多益善,教师要有意识地转变“事事问”的观念。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时间中,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课堂提问。例如,在“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由于实验涉及细节较多且琐碎,易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在实例引入学生理解合力和分力的关系的基础上,设计的问题需简单明了,易于思考,且突出重点。几经调整将问题设置从“(1)如何确保合力和分力的关系?(2)如何记录合力和分力的大小?(3)如何记录合力和分力的方向?”修改为,“请阅读教材并思考:(1)利用现有器材,如何使分力和合力产生的效果相同?(2)每一步实验,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3)记录的实验数据应怎样处理?”这样做主要源于几个方面的考虑:其一,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进入实验室易受环境的改变,由于对器材的好奇而分散注意力;其二,学生普遍动手操作能力较差,不会、甚至不愿设计并参与实验。实验课往往是看起来气氛热烈,实质收效甚微。鉴于此,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既避免了直接给出答案,又可以适当减轻学生的畏惧感;其三,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三个思考题,却涵盖了本节课的精髓。既强调了合力、分力的基本概念(作用效果相同),又提示学生注意实验达成的前提条件。既隐含强调了实验的基本要素,又提示学生关注实验数据采集的注意事项。
(二)及时反馈,适时发问
发问点是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切入点。在适宜处提问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相反,发问点选择不当,会使问题的功能变得单一,也会使学生陷入被动的回答中。
例如:在力的合成新课教学时,通过引入图片:两个小孩抬一桶水,一个大人提同一桶水。教师提出问题“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往往茫然无措。
生a:(慢慢地站起来,有点腼腆又带点疑惑地回答)抬水,说明了“两个小孩可以抬水,一个大人也可以提水吧?”
生b:……(沉默)
生c:说明大人的力气大。(说完自己也笑了起来。全班哄堂大笑。)
显然,前面的问题指向性不明,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使课堂教学偏离了既定方向。这时教师应及时调整,适时发问,可以设置问题:“如果提起的是同样重的一桶水,谁用的力气大?”这样比较容易扭转学生的思维定式,使其关注到“他们的作用效果都是提起了相同的一桶水”。
再如:在上述力的合成实验中,教学难点和重点,一是合力和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二是合力和分力之间关系的研究。设计之初实验前的三个思考题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但要想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实验操作,一定少不了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适时发问。学生实验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遗漏,此时针对三个问题适时发问,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在轻松的环境中,学生思考的维度更宽阔,不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在“玩”中就完成了新课的教学。
事实证明,提问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过于简单的问题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反馈及时调整,适时提问。有针对性地提问可以让问题解决得更容易和顺畅。
(三)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提问的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只有当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基础,而又存在一定的思维障碍时,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是发问时机的选择。关于发问的时机,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时,孔子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用探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发问,因势利导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探究小车加速度与力和质量关系的实验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数据处理都相对复杂,传统实验方案既要平衡摩擦力也要满足m远小于M的条件,怎样克服学生的认知难关,对于学生实际实验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提供实验器材的基础上设置如下問题:(1)如何测量物体的加速度?(2)怎样提供和改变所受的外力F?如何测量外力F?(3)如何消除摩擦力对本实验的影响?对于问题(1)学生在此之前已经经历过“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能够熟练使用打点计时器打点,能够对纸带数据进行测量,可以利用近似的方法计算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和对应的加速度,有一定的认知基础,通过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再识记。问题(2)中对于怎样提供和改变外力,学生很容易想到通过改变托盘中所加砝码的质量,就可以改变小车所受外力。但对于如何测量这一问题的提出则会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学生会发现小车所受外力既有绳子的拉力也有摩擦力的影响,测量是一个大难题。为了便于实验操作和测量,这时进一步提出如何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就会引起更多学生的思考。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提出“有没有什么器材摩擦力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利用气垫导轨替代长木板时,为什么要将气垫导轨调平”等。采用问题串的形式提出问题,层层深入既避免了教师千篇一律的讲授式,又利于学生增强对复杂问题的理解。
层层深入设置发问点,可以形成连续思考的局面。符合心理学中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四)矛盾争论,提问梳理
矛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人为地制造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促使学生深入探索,把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通过对简单实际问题的发问,体会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和研究身边事物的兴趣。例如:力的合成实验教学中主抓“一个力和多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等效的”;“提起同样重的一桶水谁的力气大”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紧接着“请学生用弹簧测力计试探”,最后追加提问:“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和它们的合力之间遵循什么规律?”学生很快投入对问题的思考中。
研究表明,“在个体用感官获得的信息中,通过眼睛获得的信息占83%,而通过耳朵获得的信息只占11%,通过其他感官获得的信息占6%”。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多种手段,引起学生的认知和视觉冲突。例如:在研究轻重物体下落得是否一样快时,可以设置如下情景:(1)一轻纸片和一小钢球从同一高度静止下落,比较下落快慢;(2)同样重的纸片,将其中一个团成团,从同一高度由静止下落。两次实验,第一次重的物体下落得快,第二次,同样重的物体却下落的不一样快,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此时提出问题:影响物体下落的因素最可能是什么?再辅助牛顿管抽气后的实验现象(轻重物体下落得一样快),很容易得出结论。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避免存在遗憾。正应了那句话“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是因为这种遗憾的存在才能促进老师备课时进一步反思、研究,也才能促进老师不断成长。有效提问的优化,虽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但它却始终贯穿课堂的始终,相信只要始终抱有优化有效提问的意识,定能生成生动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343.
[3]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85.
[4]鲁洁.教育社会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03.
作者简介:杜春英,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