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肖邦《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

来源 :音乐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b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弗雷德里克·肖邦是19世纪波兰最伟大的民族作曲家和爱国主义音乐家。《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他成熟时期的作品,抗争与哀痛的气氛笼罩着全曲,4个乐章紧密联系有机结合,记录着波兰民族沦亡的历史,同时每个乐章又各自独立,各自蕴含着不同的音乐表达和深刻的音乐意境。
  关键词:肖邦;降b小调奏鸣曲;演奏分析;音乐感悟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4-0057-03
  
  一、肖邦简介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19世纪波兰最伟大的民族作曲家和爱国主义音乐家,因其多愁善感的诗人气质,又有“钢琴诗人”的雅称。
  肖邦是浪漫主义作曲家中最革命又最古典的,他那具有波兰民族特色的自由速度(rubato),前所未有的钢琴上的色彩和音响的想象,以及美妙而由衷的即兴情趣,开辟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新天地。
  
  二、关于《降b小调奏鸣曲》
  
  肖邦的奏鸣曲对于浪漫派的音乐有很大的独创性贡献。他共有钢琴独奏奏鸣曲三首,其中第二首,即著名的降b小调,作品35号,是肖邦成熟时期的作品,脍炙人口,堪称杰作中的杰作。
  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作于1839年的夏天,肖邦在乔治·桑的故乡诺安的住宅中完成。当年肖邦因在马尧卡岛疗养失败,于春天回到法国,住在乔治·桑的住宅。这地方是当年肖邦的精神及肉体得到莫大安慰的地方。远离巴黎,在法国中部的隐秘住所,与爱人乔治·桑过着没有浮世的不自然刺激而和平安乐的恋爱生活,使肖邦充满了快乐,给他因为结核而衰弱的身体与精神带来了无限的生气,也使他在创作上的能力及效果直线上升。
  在肖邦的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中,令人惊异的是肖邦一方面完全保持了古典结构规则,即根据4乐章的套曲结构作成,另一方面又创造出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各乐章之间缺乏平衡。这在当时曾一度使人觉得奇怪,甚至难以接受。其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末乐章比其它乐章短,另一方面两个表情相同的乐章——快板乐章和谐谑曲直接相连。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布局,是因为这个奏鸣曲的中间乐章——葬礼进行曲,在当时波兰的困难时期是最适于作曲家来表达他的爱国之情的一个乐章,因而处于核心位置。这个乐章肖邦早在1837年就完成了,奏鸣曲全曲可视为葬礼进行曲的扩大。可以这样讲,葬礼进行曲之前的两个乐章表现高度的激动,好像代表着斗争的两个阶段,第三乐章是全曲的核心,表现了肖邦失去祖国后对祖国的哀悼,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悲歌,而第四乐章只能算是进行曲后的尾声。
  
  三、《降b小调奏鸣曲》简析
  
  抗争与哀痛的气氛笼罩着全曲,4个乐章紧密联系有机结合,记录着波兰民族沦亡的历史。同时每个乐章又各自独立,各自蕴含着不同的音乐表达和深刻的音乐意境。
  第一乐章庄严的慢板——速度比以前快一倍、快板、激动不安地(Grave——Doppio movimento、agitato),降b小调,2/2拍,奏鸣曲式。
  


  由苦恼呻吟般的4小节极缓慢的序奏开始,刚强低沉的八度拉开了全曲的序幕。接着从第9小节起,出现急促的主题,低声部是双倍速度特有的激烈的伴奏,左手的跑动好似一种内心力量的涌动。音乐主题情绪激动并逐渐高涨,充满昂扬的反抗激情。它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但又由于不断插有休止符而好像在不断地喘息,显得焦虑不安。情绪越来越激动,内心的弦越绷越紧,一直到第41小节,出现降D大调副题,情绪才峰回路转归于安宁。副题稍慢,旋律安静,声音饱满,左右手一唱一和,好似内心的对白,好像在表现作者的沉思。但是安静的情绪又如昙花一现,马上又激动起来,露出狂热的气势,速度有些加快,双手八度坚定有力,从而回到激昂的基本情调,到了呈示部的最后,音乐忽然冲破了平衡,结束在不谐和的属七和弦上(第103小节)。
  由主题处理成的发展部(第106小节起),可以说更接近于即兴曲。穿插的休止符暗藏着威胁感,接着又转为连音奏出的失望的哀叹,两种不同性质的感情表达相互交替着。然后逐渐激动起来,伴随着左手低音沉重的八度,右手旋律刚劲果断,情绪不断高涨,速度逐渐加快,有着一股不停歇、不放松的力量。在数小节急忙匆促的情绪之后,音乐的进行则趋于平稳,过渡到副题的再现。
  从第107小节起,副题以降B大调被反复,这次副题再现,在音乐情绪上较呈示部的副题开朗,仿佛黑夜中见到了光明,有了一些信心。如果是常规的奏鸣曲形式的话,再现部的开头必定会出现主题,但在此处却被省略了。不过在再现部后的尾声,有令人回想起主题动机的特征(第230小节起),左手八度铿锵有力,穿插着休止符,充满了紧迫感。最后音量增大,紧张度增强,音乐情绪一直不放松,辉煌地结束了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谐谑曲(Scherzo),降e小调,3/4拍,三段式。
  


  本乐章是以阴森威严的旋律开始的谐谑曲,双手八度音调坚毅有力。曲调逐渐高涨,递次加强恐怖的气氛(第37小节起),给听众带来犹如低云密布,雷鸣隆隆,大风咆哮的感觉,尤其是后面的六度和弦的连续半音阶,更是明显地把这气氛描绘了出来,使听者心生恐惧。
  速度转慢的中部有着天籁般的甜美旋律(第81小节起)。左手和弦拇指奏出的旋律有种心跳的感觉,右手上声部的旋律饱含因未能获得胜利而无可奈何、悲哀的情绪。不能忽视穿插其中的左手中声部的旋律,那好似右手旋律的影子,丰富着整个音乐和声。类似的长乐句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出现,在音高上一层层地变化,音乐层次上也色彩各异,内心压抑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悲哀的色调越来越浓。从第144小节起的左手音调犹如拉大提琴的感觉,非常连贯并富有流动感,好似主题下的小声应答。而主旋律在右手的上声部与中声部之间流动,最后逐渐推向高点,双手八度一组组加快速度,进入主部的再现。
  从第190小节起,是谐谑曲主部再现的开始,经过中间部分柔美忧伤的旋律,音乐又重新恢复激昂的气势。在主部反复之后,速度转慢的中部旋律被转用为尾声而反复,音量一层层减少,速度逐渐放慢,似乎有气无力、很艰难地前行,是如此的无助,又是如此的悲伤,留下一片余韵无穷的意境。
  第三乐章慢板(Lento),葬礼进行曲(Marche funebre),降b小调,4/4拍,三段式。
  


  这是肖邦著名的《葬礼进行曲》,也是最先写完的一个乐章,是肖邦因华沙起义失败,为祖国沦亡写的一首感人至深的哀歌。进行曲开头低沉的和弦伴奏如同敲击丧钟所鸣响的声音,平稳的节奏进行象征着祖国的儿女拖着沉重的脚步为死难者送葬,这不是小我,而是大我的葬礼。它的旋律充满着哀痛,受苦难的人民把巨大的痛苦压抑在心中,听者的内心不由自主地蒙上了灰色的阴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众多的波兰人民悲痛得有些近乎麻木的走在送葬队伍中,英雄的灵柩抗在他们的肩上,沉重的步伐仿佛在向大地诉说着这一悲剧。人们的泪已流干,没有表情的脸庞下隐藏着巨大的痛楚,无言的表达最能令人体会到那深入内心的悲伤。随着旋律一再移高并推向高潮,显示出悲中有愤,哀伤而不甘屈服的精神。通过音高音量上一起一伏的对比,表达出人民内心情绪的波动。他们悲哀,他们呐喊,他们呼唤着死难英烈的灵魂,他们又是如此的不甘屈服,他们仇视那些侵占了他们的祖国的敌人,只要还有一口气,他们都不会放弃抗争!一位评论家曾说:“像这样的葬礼进行曲,是把全国国民的痛苦及悲叹反映在他的内心才写得出来。”
  中段(第31小节起)仿佛是对遥远的祖国和遥远的过去的回忆。分解和弦好似对第一部分沉痛忧郁的心情进行寂静的安慰,平静而优美的旋律如来自天上清朗的乐音,如无声的眼泪,悲痛的回忆,寄予了无限的深情。通过左踏板的辅助和手指触键的变化,音色上有着不同层次的变化,柔和的旋律回荡在心中,右手的颤音仿佛就是内心的低泣,含泪的歌声令听众无不为之动容。
  中段之后再现的进行曲(第56小节起),又一次使人追忆起那悲伤的情景,人们的思绪又被拉回到残酷的现实。最后犹如送葬队伍慢慢地远离,逐渐地消失,留给我们的是虚无的世界,一切皆空的状态,引人深思。
  第四乐章急板(Presto)降b小调,2/2拍。
  


  最后的乐章是由第75小节始终齐奏的三连音符奏出,是那种犹如在废墟里、孤独与凄凉的感觉笼罩下的不可思议的音乐。对此,音乐家罗伯特·舒曼说:“这乐章说它是音乐嘛,实在是更接近于嘲弄。话虽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段非旋律的,没有欢乐的乐章,像是用强有力的手压抑了叛逆的灵魂,使那些特别恐怖的幽灵在对我们说话。”这个乐章篇幅不长,左右手不停歇的八度齐奏音流,均匀连贯,中间没有一点缝隙,甚至有些令人喘不过气来。但我们同样应该注意到其中有组织的节奏,从而牢牢抓住这个乐章的生命力。曲中急促的音响与和声的不断变换,形成一片朦胧的效果,好似坟墓上的阴风,正如俄罗斯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所说的,这个乐章“天才地描绘了朔风一视同仁地在英雄的和捐躯沙场的无名战士的坟墓上空阵阵呼啸。”肖邦以独特的音型创造出了独特的音响效果,阴风阵阵,冤魂不散,劫难后的寂静与恐惧深深侵入了听众的内心。
  以这样的一个乐章作为奏鸣曲的结尾,实在是肖邦大胆的独创,同时也达到了摄人魂魄的效果。肖邦的这一写法,在当时曾受到音乐家、评论家的不解与批驳,在今天看来,其实是音乐的力量促使肖邦这么做的。肖邦把自己全身心地融入了写作,写出了抗争,写出了悲伤,它需要一种形式来表达他的心碎,所以他毫无顾忌地选择了三连音不停歇的跑动,他创造出了“秋风吹散枯叶,飘落在新墓上”的意境。一曲“坟墓上的阴风”拉下了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帷幕。
  《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民族斗争、民族沦落的悲剧性史诗,作曲家赋予了作品生命,他通过音乐与后人对话,他的音乐在向后人讲述着这段历史。肖邦心中泣血的呼唤通过一个个音符传递给了我们,他的哀痛,他的爱国之心,他不屈服的反抗精神,我们可以从中深深体会到,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责任编辑:马林
  
  参考文献:
  [1]廖乃雄.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波兰爱国音乐家肖邦作品简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2](波)耶日·勃罗什剀维奇.肖邦的故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3]牛津简明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4](英)埃蒂斯·奥加.肖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的传统音乐历史源远流长,对民歌的探源固然重要但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近些年来,由民歌的源流而引发的有关民歌“版权”归属问题的争议此起彼伏。本文从《茉莉花》的传播谈起,就《茉莉花》很难找到确切的“发祥地”、民歌传播的无序性、民歌“版权”属于广大群众三个方面,重在阐述民歌的“流行地”并非都是“发祥地”,与其以“发祥地”为由头引发新的版权之争,不如更多地关注音乐本体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民歌;
期刊
摘要:本文是在对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历史史料做出一番历史巡礼以后,针对批评人物写出的一篇历史人物考析式的研究文论。在对历史现实和代表人物做出一番解析后,在结语中指出:立足社会看文本,透过文本看人物,应当成为当代中国音乐批评历史人物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因为,每个批评人物都是历史的产物,每段批评历史都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每个现实事件都是人物观念及其的产物。所以,当代音乐批评研究的三元素:文本、历史、人
期刊
摘要:陈田鹤是20世纪上半叶杰出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创作体裁丰富,但最有影响的应是他的艺术歌曲,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音乐创作风貌和音乐思维。他在艺术歌曲创作中,运用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手法,从诗中捕获音乐的灵感,用音乐描绘诗词的意境,用伴奏营造想象的空间,使诗成为“音乐的诗”,使乐成为“诗化的乐”,从而体现出一种独特的作曲技法的“诗性”。  关键词:陈田鹤;艺术歌曲;诗性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在萧友梅所处的那个时代,“中国音乐向何处去”这一历史性诘问始终萦绕在音乐家的心头,如何认识和处理中西关系成为诸多战略命题的核心。萧友梅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之深厚学养和开放性国际视野,自觉承担起思考现实、研究对策和谋划未来的历史使命,非但在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以及新型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诸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前瞻性眼光且又十分切合中国实际的战略设计和系统构想,更以先行者、实践家的勇气和坚韧殚
期刊
摘要:针对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的专著《音乐教育的哲学》,结合中国的音乐教育现状,本文对书中的主要内容、观点以及音乐教育的思辨进行了系统的述评,特别针对该书所引发的音乐教育的功能及其与相关人文学科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借鉴、吸收以及争辩雷默先生的音乐教育理论与思想,将提升我国的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并推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我国中央政权与西南少数民族及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有着巨大贡献,特别是《南诏奉圣乐》及《 骠国乐》,融合了汉族和西南少数民族艺术的精华,其内容到形式不谛为当时的一种创新。  关键词:西南丝绸之路;《南诏奉圣乐》;《骠国乐》,隋唐燕乐  中图分类号:A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1-0003-05    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外文化交流的
期刊
摘要:针对具有相对音高听觉的学生在和声音程听写中所存在的问题,采用和声听觉训练方法,培养学生对和声音程的听辨分析能力。  关键词:音乐;视唱练耳;和声音程  中图分类号:J6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4-0074-03    视唱练耳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音乐听觉训练不仅局限于单声部旋律的训练,还包括多声部音乐的听觉训练。在奥斯特洛夫斯基
期刊
摘要:贝多芬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展现出他强烈的反抗和斗争精神,音乐中充满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澎湃的热情。本文从这首乐曲第一乐章的主题材料、调性布局、结构的平衡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主题材料运用所形成的矛盾发展关系进行了较具体的表述。  关键词:主题;矛盾冲突;调性布局;结构平衡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4-0054-03    贝多芬f小调
期刊
2008年11月7-10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西安召开。教育部社科司、中宣部出版局、新闻出版总署等期刊主管部门领导出席,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主编等300余人参加。  本次会议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召开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成立20周年的庆祝会,对学会成立20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事业突出贡献者;二是召开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
期刊
摘要:“孟戏”,因演唱“孟姜女”故事而得名,有关“孟姜女”的故事,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全国各地中流传,历史上元代北曲杂剧、宋元南戏和明传奇也都有过与此相关内容的剧本的演出。曾一度被认为早已失传整本的孟姜女南戏本,却在江西广昌县发现仍有由客家族群演出的传奇《长城记》及南戏本《孟姜女送寒衣》,搬唱它们的分别是甘竹镇大路背村和赤溪村{2},大路背村的传奇戏《长城记》已有400年的历史,甘竹镇赤溪村的全套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