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国内外承接大都市科技人才外溢的成功模式和全面分析嘉兴接轨上海的优势、机遇和威胁的情况下,提出加强规划和制度对接,打造协同创新平台,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等建议,加快嘉兴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外溢。
关键词:全面接轨上海;科技;人才
一、引言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也是我国高等院校、人才资源、科技资源最为集聚的城市之一。而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领未来,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共同认识,科技和人才是竞争之本、转型之要、活力之源。如何利用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的设立,加快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资源的外溢,对补齐嘉兴科技和人才工作短板具有重大意义。
科技和人才外溢(或转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主要可理解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向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区域科技和人才势差的存在是溢出的前提(如图1所示),溢出量取决于区域主体的吸收消化能力和模仿创新投入水平,技术溢出是科学技术经济价值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
上海和嘉兴由于历史原因、城市能级等因素,两者处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存在不小的差距(以2016年底为例,见图2)。这些差距的存在为嘉兴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外溢提供了空间。
二、嘉兴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外溢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嘉兴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外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周边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体制存在壁垒,嘉兴跟上海是跨省,在科技和人才接轨上海的机制上,由于存在行政级差和区划壁垒,对接难度较大,尚未建立高效实时的对接机制。二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与上海高端产业落差较大,与上海协同打造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的基础相对薄弱。三是创新人才依旧短缺,与上海重要的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合作还不够不深入、不紧密,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手段不多。四是城市配套功能相对较弱。嘉兴在教育、医疗等方面虽然与上海有合作,但优质资源依然相对匮乏;交通方面与上海的同城化还有待加强。五是传统优势逐步削减,尤其是土地瓶颈日益突出,新上基础设施和承接上海高端资源的空间不足。六是区域竞争十分激烈,目前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城市都在开展接轨上海工作,尤其是江苏苏南和苏中部分城市在接轨上海承接科技和人才外溢方面起步早、力度大。
三、嘉兴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外溢的模式选择
在实践中,环大都市周边城市在承接科技和人才外溢方面都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从国外看,以旧金山湾区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前,湾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旧金山和奥克兰两座城市。80年代后,随着与旧金山和奥克兰相连的高速公路和海湾快速铁路系统(BART)的完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和科技人才外溢效应显著增强,旧金山周边的圣何塞、圣拉蒙和沃尔纳特克里克等新兴城市得到快速发展,旧金山商务区及奥克兰中心区的许多功能逐渐转移到这些地方,尤以圣何塞最为著名,世界创新中心硅谷就坐落于此。旧金山湾区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和科教文化中心。
从国内看,则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种成功模式:
(一)上海——昆山模式
昆山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接轨上海,近年来昆山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主动接受辐射,瞄准金融衍生、后台业务,构建“金融上海、后台昆山”的产业体系。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建设,规划建设昆山跨贸小镇,大力推进花桥商务城建设。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承接成果溢出,引进了一批具有核心技术、投资体量大的龙头项目。在改革创新方面,成功复制推广一批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率先提出了在综保区开展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在城市配套方面,如上海公共交通卡与昆山实现异地刷卡消费,上海地铁11号线延伸到昆山花桥。在互动机制方面,建立了政府、园区、民间多层次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同时,昆山积极谋划推动上海丰富优质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资源到昆山设立分支机构。
(二)北京——廊坊模式
廊坊地处北京与天津之间,区位优势明显。京沪高铁于2011年正式通车,使得廊坊到达京、津的时间都仅需20分钟。在北京上班,生活在廊坊,已经成为许多北漂的日常选择。廊坊先后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推进廊坊“科技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引领区”建设。合作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承接中关村IT等领域优秀创业项目,注重科技型中小企業联合孵化培育。廊坊还先后建设了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固安)中试孵化基地、北大协同创新创业基地、北航机器人研究所等12家承接北京优质科技、人才资源的高端平台,正在逐步形成“北京研发、廊坊转化”的创新格局。
(三)深圳——东莞——惠州模式
广东省近年大力推进深莞惠经济圈建设,提出积极培育深莞交椅湾合作区、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坪山-惠阳经济合作区、东莞-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和深惠环大亚湾滨海旅游休闲带等五个重点合作区。东莞和惠州亦主动承接深圳科技人才外溢,如东莞成功将华为公司吸引至松山湖并总投资100亿建立了华为终端基地,这不仅给东莞带来大批人才和科技资源,也带来每年10多亿的税收贡献。深莞惠三地积极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实现公交一卡通,医疗就业居住证“一证通”等互联互通。同时,深莞惠三地正加快珠三角国家大科学中心建设、推动科技成果相互转化机制和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已见良好效果。
四、嘉兴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外溢的策略建议
嘉兴更要抓住建设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的机遇,以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学习借鉴其他城市成功经验,全力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溢出。具体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谋划相关规划和制度对接,竖好“指引灯” 充分利用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设立的战略优势,先行先试、打破常规,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绩效导向来谋划推进科技和人才接轨上海工作。与上海市相关智库建立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研究吃透上海及周边城市的相关科技人才政策、规章制度,梳理嘉兴市与上海市在科技人才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清单,并提出改革创新方案及时优化调整。加快制定嘉兴市“人才新政”和“科技新政”实施细则,及时做好政策兑现,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科技和人才制度体系。同时,开展上海市非核心功能疏解专题研究,提出嘉兴承接服务上海非核心功能的主攻方向、实施路径、阶段性工作重点和相关配套政策。注重学习昆山经验,加强与上海自贸区的合作交流,复制和推广一批制度创新和改革经验。借鉴深莞惠一体会做法,探索与上海松江、金山等毗邻区建立党政领导联席会议等制度,加强日常工作交流和战略对接。
(二)吸引高端人才项目集聚,建好“吸铁磁”
深入实施“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等一批重大人才工程,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增强对上海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大力实施“双休人才”、“海外工程师”、“域外专家”等计划,畅通柔性引进政策渠道。搭建活动引才、平台引才、感情引才相结合的引才载体,深化与上海欧美同学会、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等相关机构、平台的合作关系。深入实施以联建一批产业园、布局一批孵化器+加速器、合办一批人才活动、促成一批科研合作等人才接轨上海专项行动,不断增强对上海技术、人才和上海大院名校等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同时,探索中介引才工作,促使人才资源向嘉兴重点产业集聚,遴选一些上海影响力较大的组织和创投公司,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提升招才效能。
(三)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栽好“梧桐树”
提升嘉兴科技城、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以及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等产业平台承载力。按照“差异化定位、标准化打造、星级化服务”的导向,布局特色产业园、特色小镇、众创空间和创业创新基地。建好公共服务平台,筛选一批大院名校、行业骨干龙头企业、领军型人才企业等,布局建设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研究制定具有竞争力利益分享等优惠政策,争取与张江核心区、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临港等上海科创中心六大重要承载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打造若干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全力推进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紧密对接临港松江科技城、洞泾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松江大学城等沿线创新平台。
(四)加快科技人才大市场建设,造好“催化剂”
加快建立健全涵盖技术、人才、知识产权等要素的统一市场,以及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政策。着重建立一批符合嘉兴科技发展重点领域的上海高校和科研单位重点项目库。借鉴深莞惠合作模式,建立跨区域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关于知识产权、企业征信、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等方面的政府合作,构建包括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个人在内的全社会信用信息系统。通过与上海创投、上海科投等创投公司、担保公司、科技金融服务公司等交流与合作,引入上海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合作开展投贷联动、投贷保联动等创新服务,以进一步完善嘉兴科技和人才服务体系。
(五)加强沪嘉两地互联互通,做好“同城化”
谋划与上海轨道交通的对接,积极争取上海地铁9号线和22号线延伸至嘉兴。着力破解省际公交障碍,加快协调开通一批上海与嘉兴跨省际公交线路。探索将目前嘉善科技人才园区开通到达松江高铁南站的人才通勤班车扩大到全市省级以上主平台,便于上海人才上下班。加快市民卡和上海市公交卡在地铁、公交领域的互通使用。推进沪嘉两地社保卡(市民卡)在上海社保定点医院刷卡结算取得实质性突破,逐步实现两地医疗机构实时刷卡结算。积极引进上海名校、国际学校等教育优质资源,加快推进嘉兴医院和上海知名医院深层次合作。
(六)建设最优人才发展生态,搭好“连心桥”
立足精准服务,大力提升“红船服务”总联盟功能,发挥政务、金融、校企合作、基金投资等10个子联盟和7个县(市、区)分联盟作用,持续推进助创专员、律师、税务师、会计师“一员三师”创业助理制度,为各类领军人才企业排忧解难。深化人才领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人才项目的审批流程,开辟绿色通道,努力让人才企业实现“最多跑一次”,而且让人才企业跑的距离最短、时间最快。进一步贯彻落实领军人才生活绿卡制度,重点抓好落户、医疗、教育等职能部门的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洪转,舒亮亮.科技人才溢出对区域經济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2]方臻子,黄娜,李晓燕,任迎春.接轨大上海,号角更响亮[N].浙江日报,2017-06-21.
[3]徐玉辉.主动接轨上海 促进启东发展[J].江苏政协,2014(06).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关键词:全面接轨上海;科技;人才
一、引言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也是我国高等院校、人才资源、科技资源最为集聚的城市之一。而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领未来,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共同认识,科技和人才是竞争之本、转型之要、活力之源。如何利用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的设立,加快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资源的外溢,对补齐嘉兴科技和人才工作短板具有重大意义。
科技和人才外溢(或转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主要可理解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向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区域科技和人才势差的存在是溢出的前提(如图1所示),溢出量取决于区域主体的吸收消化能力和模仿创新投入水平,技术溢出是科学技术经济价值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
上海和嘉兴由于历史原因、城市能级等因素,两者处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存在不小的差距(以2016年底为例,见图2)。这些差距的存在为嘉兴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外溢提供了空间。
二、嘉兴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外溢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嘉兴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外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周边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体制存在壁垒,嘉兴跟上海是跨省,在科技和人才接轨上海的机制上,由于存在行政级差和区划壁垒,对接难度较大,尚未建立高效实时的对接机制。二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与上海高端产业落差较大,与上海协同打造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的基础相对薄弱。三是创新人才依旧短缺,与上海重要的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合作还不够不深入、不紧密,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手段不多。四是城市配套功能相对较弱。嘉兴在教育、医疗等方面虽然与上海有合作,但优质资源依然相对匮乏;交通方面与上海的同城化还有待加强。五是传统优势逐步削减,尤其是土地瓶颈日益突出,新上基础设施和承接上海高端资源的空间不足。六是区域竞争十分激烈,目前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城市都在开展接轨上海工作,尤其是江苏苏南和苏中部分城市在接轨上海承接科技和人才外溢方面起步早、力度大。
三、嘉兴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外溢的模式选择
在实践中,环大都市周边城市在承接科技和人才外溢方面都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从国外看,以旧金山湾区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前,湾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旧金山和奥克兰两座城市。80年代后,随着与旧金山和奥克兰相连的高速公路和海湾快速铁路系统(BART)的完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和科技人才外溢效应显著增强,旧金山周边的圣何塞、圣拉蒙和沃尔纳特克里克等新兴城市得到快速发展,旧金山商务区及奥克兰中心区的许多功能逐渐转移到这些地方,尤以圣何塞最为著名,世界创新中心硅谷就坐落于此。旧金山湾区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和科教文化中心。
从国内看,则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种成功模式:
(一)上海——昆山模式
昆山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接轨上海,近年来昆山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主动接受辐射,瞄准金融衍生、后台业务,构建“金融上海、后台昆山”的产业体系。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建设,规划建设昆山跨贸小镇,大力推进花桥商务城建设。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承接成果溢出,引进了一批具有核心技术、投资体量大的龙头项目。在改革创新方面,成功复制推广一批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率先提出了在综保区开展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在城市配套方面,如上海公共交通卡与昆山实现异地刷卡消费,上海地铁11号线延伸到昆山花桥。在互动机制方面,建立了政府、园区、民间多层次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同时,昆山积极谋划推动上海丰富优质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资源到昆山设立分支机构。
(二)北京——廊坊模式
廊坊地处北京与天津之间,区位优势明显。京沪高铁于2011年正式通车,使得廊坊到达京、津的时间都仅需20分钟。在北京上班,生活在廊坊,已经成为许多北漂的日常选择。廊坊先后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推进廊坊“科技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引领区”建设。合作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承接中关村IT等领域优秀创业项目,注重科技型中小企業联合孵化培育。廊坊还先后建设了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固安)中试孵化基地、北大协同创新创业基地、北航机器人研究所等12家承接北京优质科技、人才资源的高端平台,正在逐步形成“北京研发、廊坊转化”的创新格局。
(三)深圳——东莞——惠州模式
广东省近年大力推进深莞惠经济圈建设,提出积极培育深莞交椅湾合作区、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坪山-惠阳经济合作区、东莞-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和深惠环大亚湾滨海旅游休闲带等五个重点合作区。东莞和惠州亦主动承接深圳科技人才外溢,如东莞成功将华为公司吸引至松山湖并总投资100亿建立了华为终端基地,这不仅给东莞带来大批人才和科技资源,也带来每年10多亿的税收贡献。深莞惠三地积极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实现公交一卡通,医疗就业居住证“一证通”等互联互通。同时,深莞惠三地正加快珠三角国家大科学中心建设、推动科技成果相互转化机制和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已见良好效果。
四、嘉兴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外溢的策略建议
嘉兴更要抓住建设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的机遇,以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学习借鉴其他城市成功经验,全力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溢出。具体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谋划相关规划和制度对接,竖好“指引灯” 充分利用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设立的战略优势,先行先试、打破常规,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绩效导向来谋划推进科技和人才接轨上海工作。与上海市相关智库建立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研究吃透上海及周边城市的相关科技人才政策、规章制度,梳理嘉兴市与上海市在科技人才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清单,并提出改革创新方案及时优化调整。加快制定嘉兴市“人才新政”和“科技新政”实施细则,及时做好政策兑现,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科技和人才制度体系。同时,开展上海市非核心功能疏解专题研究,提出嘉兴承接服务上海非核心功能的主攻方向、实施路径、阶段性工作重点和相关配套政策。注重学习昆山经验,加强与上海自贸区的合作交流,复制和推广一批制度创新和改革经验。借鉴深莞惠一体会做法,探索与上海松江、金山等毗邻区建立党政领导联席会议等制度,加强日常工作交流和战略对接。
(二)吸引高端人才项目集聚,建好“吸铁磁”
深入实施“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等一批重大人才工程,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增强对上海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大力实施“双休人才”、“海外工程师”、“域外专家”等计划,畅通柔性引进政策渠道。搭建活动引才、平台引才、感情引才相结合的引才载体,深化与上海欧美同学会、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等相关机构、平台的合作关系。深入实施以联建一批产业园、布局一批孵化器+加速器、合办一批人才活动、促成一批科研合作等人才接轨上海专项行动,不断增强对上海技术、人才和上海大院名校等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同时,探索中介引才工作,促使人才资源向嘉兴重点产业集聚,遴选一些上海影响力较大的组织和创投公司,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提升招才效能。
(三)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栽好“梧桐树”
提升嘉兴科技城、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以及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等产业平台承载力。按照“差异化定位、标准化打造、星级化服务”的导向,布局特色产业园、特色小镇、众创空间和创业创新基地。建好公共服务平台,筛选一批大院名校、行业骨干龙头企业、领军型人才企业等,布局建设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研究制定具有竞争力利益分享等优惠政策,争取与张江核心区、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临港等上海科创中心六大重要承载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打造若干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全力推进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紧密对接临港松江科技城、洞泾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松江大学城等沿线创新平台。
(四)加快科技人才大市场建设,造好“催化剂”
加快建立健全涵盖技术、人才、知识产权等要素的统一市场,以及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政策。着重建立一批符合嘉兴科技发展重点领域的上海高校和科研单位重点项目库。借鉴深莞惠合作模式,建立跨区域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关于知识产权、企业征信、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等方面的政府合作,构建包括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个人在内的全社会信用信息系统。通过与上海创投、上海科投等创投公司、担保公司、科技金融服务公司等交流与合作,引入上海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合作开展投贷联动、投贷保联动等创新服务,以进一步完善嘉兴科技和人才服务体系。
(五)加强沪嘉两地互联互通,做好“同城化”
谋划与上海轨道交通的对接,积极争取上海地铁9号线和22号线延伸至嘉兴。着力破解省际公交障碍,加快协调开通一批上海与嘉兴跨省际公交线路。探索将目前嘉善科技人才园区开通到达松江高铁南站的人才通勤班车扩大到全市省级以上主平台,便于上海人才上下班。加快市民卡和上海市公交卡在地铁、公交领域的互通使用。推进沪嘉两地社保卡(市民卡)在上海社保定点医院刷卡结算取得实质性突破,逐步实现两地医疗机构实时刷卡结算。积极引进上海名校、国际学校等教育优质资源,加快推进嘉兴医院和上海知名医院深层次合作。
(六)建设最优人才发展生态,搭好“连心桥”
立足精准服务,大力提升“红船服务”总联盟功能,发挥政务、金融、校企合作、基金投资等10个子联盟和7个县(市、区)分联盟作用,持续推进助创专员、律师、税务师、会计师“一员三师”创业助理制度,为各类领军人才企业排忧解难。深化人才领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人才项目的审批流程,开辟绿色通道,努力让人才企业实现“最多跑一次”,而且让人才企业跑的距离最短、时间最快。进一步贯彻落实领军人才生活绿卡制度,重点抓好落户、医疗、教育等职能部门的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洪转,舒亮亮.科技人才溢出对区域經济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2]方臻子,黄娜,李晓燕,任迎春.接轨大上海,号角更响亮[N].浙江日报,2017-06-21.
[3]徐玉辉.主动接轨上海 促进启东发展[J].江苏政协,2014(06).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浙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