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意识形态话语作为宣传和阐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工具,具有不容忽视的建构性作用。恰当的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往往能够直接切中要点,增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说服力和引导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极大地改变了意识形态宣传的环境、对象、范围和方式,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需要进一步优化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方式,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一、优化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基本经验
1.优化意识形态话语表达能够增强民众对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认知认同。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只有转化为群众的语言,才能真正为群众所理解和认同,并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意识形态话语是党群之间密切沟通的重要媒介,因此构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必须充分考虑群众的认知结构、兴趣特点和话语习惯。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众受教育的水平普遍较低,如果直接使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书面语言必然不能为大多数民众所理解。要不断增强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接受度,必须全面考量意识形态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同时要注重场合语境的多样性。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而又影响深远的宣传话语。例如,“打土豪、分田地”表达通俗易懂,有力地促进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人土地政策的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表达直接鲜明,有助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表达形象生动,深刻阐释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等等。总结历史经验,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凝练成通俗易懂、生动朴实的语言、图像和符号等,转化为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达形式,才能增强民众的理解和认同,从而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奉者和实践者。
2.优化意识形态话语表达能够增强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感召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是辩证互动的关系结构。意识形态话语是连接主客体之间情感的中介和载体,感情充沛、琅琅上口、新颖独特的意识形态宣传话语,有利于在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建立情感联系,增强个体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在抗日战争时期,“收复失地,还我河山”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表达了中国人民与祖国山河的休戚与共;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枝一叶总关情”,以意境隽永的诗情话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殷殷情怀;等等。创作并使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心理需求的意识形态话语,有利于创设特定的语境,循序渐进地影响民众的思维方式。在重大会议、节日庆典和国务活动等场合使用情感浓烈的意识形态话语,有助于烘托庄重热烈的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整体风貌。因此,优化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有助于强化意识形态教育对象的主观体验,以致形成情感共鸣,强化意识形态教育的总体效果。
3.优化意识形态话语表达能够增强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导向作用。行为实践是检验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效果的根本标准,行为认同是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从应然期许转化为实然状态的现实路径。做好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不只是要将相应的思想认识和价值理念转化为主体的内在尺度,而且要促进其转化为日常行为实践,达到行为认同。优化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主要是要通过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扩散,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的引导和教化功能。“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民谣形象地描绘了军民鱼水情,同时也是最有效的群众动员令;“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这20个字是对伟大抗疫精神的高度概括,是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精神指引,也是持续打好抗疫战的动员令;等等。优化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有助于引导意识形态教育对象主动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按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进行实践活动。
二、优化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文风方面,仍潜藏形式主义成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要有“时代温度”,群众才能有“热度”。回顾历史,“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铁骨铮铮、激情四射,彰显了中华儿女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老虎’、‘苍蝇’一起打”,形象生动、富含哲理,深刻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反腐败的信心和决心。然而,目前一些意识形态宣传话语中还存在官话、套话、空话、废话,言不及义。
2.在内容方面,尚需创造性转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要有深度,必须扎根于人民群众。相反,悬浮于群众之上的宣传话语是没有生命力的。总结历史经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阐释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清晰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同享文明成果的美好夙愿;等等。然而,有些地方将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当作应景式的政治任务,只是简单照搬政策文件中的现成话语,缺乏对方针政策的具体阐释;有些地区没有充分利用好当地的人文资源,并未对宣传话语进行消化吸收再创造,缺乏特色化的设计和表达。
3.在表达方法上,过于倚重宏大叙事。多样化、生活化的宣传标语可以拉近宣传内容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进而增强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土地革命时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使用借代式修辞手法,直接划清了人民军队与旧式軍队的界限,展示了新型人民军队的纪律作风;在新时代,“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使用暗喻的修辞,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高度自觉;等等。然而,也有一些意识形态话语着重阐释宏大政治命题,对微观策略应用不足;热衷于使用灌输性语言,较少使用软性、渗透性话语,冲击力有余、持续性不足;一些宣传话语表达形式单调,缺乏艺术性、趣味性,感染力不强。
4.在载体形式上,体例模式略显刻板。新媒体改变了意识形态话语与受众的连接方式,具有范围广、速度快、容量大、互动性强等特征。在新媒体的推动下,信息的传递方式由有形化、自上而下、单中心扩散转向无形化、去中心、多点扩散,使得宣传话语趋向市场化、扁平化和全球化。新的媒介载体形式挑战单一、程式化的表达范式,追求更具个性化、更鲜活、更草根化的表达方式。新时代的意识形态话语必须摒弃刻板僵硬的体例模式,积极适应媒介发展的新趋向,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三、优化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对策建议
1.要改进文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好的意识形态宣传话语首先要接地气,真挚朴实、清新自然的话语表达风格,更能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动员力。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工作,必须摒弃官腔官调,推崇民腔民调,在个人、社会与国家之间建立情感联系,增强个体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必须以群众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立足群众立场,汲取群众智慧,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必须用人民群众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本领,不断提高意识形态话语的质量和水平。
2.要豐富话语内容,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好的意识形态宣传话语内容要“实”,必须立足群众、贴近群众,深入生产、生活的最前沿。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工作,必须全面细致地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聚焦群众最关心的话题内容,本着对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态度,讲清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具体利益的关系,积极反映群众诉求;必须在语言锤炼上多下功夫,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城市精神凝练为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的语言,将“高大上”的道理讲成群众感兴趣的“地方故事”,教育引导群众爱党爱国爱家。
3.要创新表达形式,做到通俗化、形象化、大众化。好的意识形态宣传话语不仅要政治立场正确,而且要遵循教育规律、心理规律和传播规律,采用真挚朴实、精炼准确、生动鲜活的话语表达风格,以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动员力。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工作,要尊重群众结构的多层次性,适应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促进意识形态宣传话语的创新性表达,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意识形态话语的框架设计中,既要有热情洋溢的表达形式,以烘托庄重热烈的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整体风貌,又要有理性的分析判断以及润物细无声、余韵悠长的表达风格,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要完善话语表达标准,高质量的意识形态宣传话语不仅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而且要有意象、有气质、有美感;必须丰富语言层次,既要有简单直接的政治话语,又要有贴近民众现代生活方式、创意新颖、剧情亲民的生活话语。
4.要拓宽媒介渠道和平台,做到体例新颖。好的意识形态话语表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全面把握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优势特征,循序渐进地优化受众的认知图式和行为模式。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全媒体技术环境,在继续利用墙体喷绘、报纸、电视、广播、期刊、灯箱等传统媒介形式的同时,也要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小视频等新兴媒介开发新阵地,特别是要在交通干线、重点街区、城市广场等关键位置适时适度地融入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另一方面,要适应时代语境和新媒体传播特征,综合利用语言、图像、文字、声音等表达符号,探索运用壁画、涂鸦、沙画等艺术形式,坚持“土味”“潮味”并举,尝试使用“淘宝体”“知音体”“TVB 体”等网络流行语体,精心设计更具画面感、更具吸引力的意识形态话语体例,进而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阵势。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一、优化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基本经验
1.优化意识形态话语表达能够增强民众对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认知认同。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只有转化为群众的语言,才能真正为群众所理解和认同,并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意识形态话语是党群之间密切沟通的重要媒介,因此构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必须充分考虑群众的认知结构、兴趣特点和话语习惯。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众受教育的水平普遍较低,如果直接使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书面语言必然不能为大多数民众所理解。要不断增强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接受度,必须全面考量意识形态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同时要注重场合语境的多样性。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而又影响深远的宣传话语。例如,“打土豪、分田地”表达通俗易懂,有力地促进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人土地政策的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表达直接鲜明,有助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表达形象生动,深刻阐释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等等。总结历史经验,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凝练成通俗易懂、生动朴实的语言、图像和符号等,转化为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达形式,才能增强民众的理解和认同,从而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奉者和实践者。
2.优化意识形态话语表达能够增强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感召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是辩证互动的关系结构。意识形态话语是连接主客体之间情感的中介和载体,感情充沛、琅琅上口、新颖独特的意识形态宣传话语,有利于在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建立情感联系,增强个体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在抗日战争时期,“收复失地,还我河山”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表达了中国人民与祖国山河的休戚与共;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枝一叶总关情”,以意境隽永的诗情话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殷殷情怀;等等。创作并使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心理需求的意识形态话语,有利于创设特定的语境,循序渐进地影响民众的思维方式。在重大会议、节日庆典和国务活动等场合使用情感浓烈的意识形态话语,有助于烘托庄重热烈的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整体风貌。因此,优化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有助于强化意识形态教育对象的主观体验,以致形成情感共鸣,强化意识形态教育的总体效果。
3.优化意识形态话语表达能够增强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导向作用。行为实践是检验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效果的根本标准,行为认同是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从应然期许转化为实然状态的现实路径。做好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不只是要将相应的思想认识和价值理念转化为主体的内在尺度,而且要促进其转化为日常行为实践,达到行为认同。优化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主要是要通过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扩散,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的引导和教化功能。“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民谣形象地描绘了军民鱼水情,同时也是最有效的群众动员令;“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这20个字是对伟大抗疫精神的高度概括,是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精神指引,也是持续打好抗疫战的动员令;等等。优化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有助于引导意识形态教育对象主动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按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进行实践活动。
二、优化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文风方面,仍潜藏形式主义成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要有“时代温度”,群众才能有“热度”。回顾历史,“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铁骨铮铮、激情四射,彰显了中华儿女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老虎’、‘苍蝇’一起打”,形象生动、富含哲理,深刻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反腐败的信心和决心。然而,目前一些意识形态宣传话语中还存在官话、套话、空话、废话,言不及义。
2.在内容方面,尚需创造性转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要有深度,必须扎根于人民群众。相反,悬浮于群众之上的宣传话语是没有生命力的。总结历史经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阐释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清晰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同享文明成果的美好夙愿;等等。然而,有些地方将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当作应景式的政治任务,只是简单照搬政策文件中的现成话语,缺乏对方针政策的具体阐释;有些地区没有充分利用好当地的人文资源,并未对宣传话语进行消化吸收再创造,缺乏特色化的设计和表达。
3.在表达方法上,过于倚重宏大叙事。多样化、生活化的宣传标语可以拉近宣传内容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进而增强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土地革命时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使用借代式修辞手法,直接划清了人民军队与旧式軍队的界限,展示了新型人民军队的纪律作风;在新时代,“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使用暗喻的修辞,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高度自觉;等等。然而,也有一些意识形态话语着重阐释宏大政治命题,对微观策略应用不足;热衷于使用灌输性语言,较少使用软性、渗透性话语,冲击力有余、持续性不足;一些宣传话语表达形式单调,缺乏艺术性、趣味性,感染力不强。
4.在载体形式上,体例模式略显刻板。新媒体改变了意识形态话语与受众的连接方式,具有范围广、速度快、容量大、互动性强等特征。在新媒体的推动下,信息的传递方式由有形化、自上而下、单中心扩散转向无形化、去中心、多点扩散,使得宣传话语趋向市场化、扁平化和全球化。新的媒介载体形式挑战单一、程式化的表达范式,追求更具个性化、更鲜活、更草根化的表达方式。新时代的意识形态话语必须摒弃刻板僵硬的体例模式,积极适应媒介发展的新趋向,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三、优化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对策建议
1.要改进文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好的意识形态宣传话语首先要接地气,真挚朴实、清新自然的话语表达风格,更能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动员力。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工作,必须摒弃官腔官调,推崇民腔民调,在个人、社会与国家之间建立情感联系,增强个体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必须以群众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立足群众立场,汲取群众智慧,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必须用人民群众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本领,不断提高意识形态话语的质量和水平。
2.要豐富话语内容,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好的意识形态宣传话语内容要“实”,必须立足群众、贴近群众,深入生产、生活的最前沿。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工作,必须全面细致地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聚焦群众最关心的话题内容,本着对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态度,讲清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具体利益的关系,积极反映群众诉求;必须在语言锤炼上多下功夫,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城市精神凝练为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的语言,将“高大上”的道理讲成群众感兴趣的“地方故事”,教育引导群众爱党爱国爱家。
3.要创新表达形式,做到通俗化、形象化、大众化。好的意识形态宣传话语不仅要政治立场正确,而且要遵循教育规律、心理规律和传播规律,采用真挚朴实、精炼准确、生动鲜活的话语表达风格,以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动员力。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工作,要尊重群众结构的多层次性,适应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促进意识形态宣传话语的创新性表达,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意识形态话语的框架设计中,既要有热情洋溢的表达形式,以烘托庄重热烈的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整体风貌,又要有理性的分析判断以及润物细无声、余韵悠长的表达风格,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要完善话语表达标准,高质量的意识形态宣传话语不仅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而且要有意象、有气质、有美感;必须丰富语言层次,既要有简单直接的政治话语,又要有贴近民众现代生活方式、创意新颖、剧情亲民的生活话语。
4.要拓宽媒介渠道和平台,做到体例新颖。好的意识形态话语表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全面把握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优势特征,循序渐进地优化受众的认知图式和行为模式。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全媒体技术环境,在继续利用墙体喷绘、报纸、电视、广播、期刊、灯箱等传统媒介形式的同时,也要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小视频等新兴媒介开发新阵地,特别是要在交通干线、重点街区、城市广场等关键位置适时适度地融入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另一方面,要适应时代语境和新媒体传播特征,综合利用语言、图像、文字、声音等表达符号,探索运用壁画、涂鸦、沙画等艺术形式,坚持“土味”“潮味”并举,尝试使用“淘宝体”“知音体”“TVB 体”等网络流行语体,精心设计更具画面感、更具吸引力的意识形态话语体例,进而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阵势。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