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是北京第一所传染病专科医院,作为北京战“疫”主战场之一,承担起了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筛查、隔离等工作。2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地坛医院,察看新冠肺炎患者住院诊疗情况,慰问医院一线医务工作者。院党委向习近平总书记表达了“坚决打赢地坛医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心。截至3月20日7时,地坛医院已累计收治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07例,治愈出院患者133人。
2020年1月21日,腊月二十七,北京地坛医院65个科室的工作群里,同一条微信向所有医护人员发出了战斗召唤:“由于疫情需要,各组春节增加备班,以防突发状况发生,要做到随叫随到。”
“收到”“一定到岗”……疫情就是命令,疫情就是集结号。医护人员们一句句回复如同铿锵的誓言,回应院党委擂起的战鼓。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地坛医院全体医护人员逆行迎战。
组织力确保“应收尽收”
疫情面前,地坛人表现的淡定与自信背后,是院党委早在武汉疫情爆发之初,就已经开始的“战斗”部署和全方位准备。
为全力应对疫情发展,打好主动仗,院党委研究决定,火速成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任组长,下设“医疗救治”“预防控制”“院感控制”等8个专项小组。主要领导从1月23日起全体停休、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医院印发了《关于印发冠状病毒性肺炎应急工作方案的通知》,院党委研究印发了《关于在应对传染病疫情工作中发挥引领保障作用的通知》,拉开了战“疫”序幕。
“作为定点医院,必须做到三个‘确保’,一是确保‘应收尽收’;二是确保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降低病亡率;三是确保院感防控无漏洞,避免院内交叉感染。”院党委多次强调、标划了工作的重点、难点。
为做到“应收尽收”,从大年初一开始,全院开始了先后三次的大“搬家”:合并病区患者、腾挪床位,腾出三个普通病区和一个重症监护病房,病床从最初的8张增加到100余张。此外,院党委做好了根据疫情发展继续腾出500张床位的规划和准备工作。
为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新情况,领导小组每天早上8点准时召开会商会,精准指导、精准应对。北京打响新冠肺炎疫情战役的第一周里,地坛医院收治了全市近一半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和大部分危重症患者。卓有成效的诊疗工作,得到了国务院指导组、督导组、北京市委和市卫生健康委、市医管中心等各级领导的认可。
战斗力兑现“最重的承诺”
在地坛医院的视频监控室里,大屏幕上呈现着各个病房的实时画面:在每个重点科室里,都能看到悬挂着的鲜红的党旗。在每个病房里,都能看到医护人员紧张忙碌救治患者的身影。
医院感染病急诊科是战“疫”的“桥头堡”。虽然国内疫情防控逐步向好,但随着境外入境人数的不断增多,北京面临着境外输入和医疗救治的双重压力。一个战场,两线作战。医院及时梳理流程和环节,又组建了筛查人员信息报送和情绪疏导等志愿服务工作组,全体人员严阵以待。
“我们的任务就是筛查排查发热的或出现急性呼吸道问题的患者,并对如何进行诊治作出科学研判。”科室主任王凌航说。在疫情爆发早期,判断病例的尺度比较难掌握:过严,可能漏掉患者;扩大范围收留太多疑似病例,又会挤占已经紧张的医疗资源。如何做到不漏诊、不错诊,考验着他们的真功。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王凌航提出“一道把关”,即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集体会商研判,给患者诊治上好“双保险”。为了使医护人员对疫情的知识技能每天处于“updating”(更新)状态,党支部还安排专人时刻关注疫情防治最新科研文献,每天上班前把最新的防控要求传达给每名医护人员。
ICU病房的医护人员是医疗界的“特种兵”,排班都是24小时一班,从早8点到第二天8点连轴转。一天上午,一位82岁的老大爷住进了ICU。患者已院外无创通气24小时,血氧饱和度持续在70%左右,呼吸衰竭不能纠正,危在旦夕。重症病房主任刘景院准确判断了患者的病情,最终决定给患者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经过有条不紊的抢救,老人紫绀的嘴唇慢慢变得红润。“成功救活一名患者,最终战胜疫情才是分量最重的承诺。”刘景院说。
9个月大的奇奇(化名)被确诊时是北京市年龄最小的新冠肺炎感染者,收治在地坛医院。孩子的血管细,为了减少对血管的损伤,护士们选择在奇奇的腿根部抽血。对于全副武装的护士来说,给小奇奇抽血绝对是一天工作中最大的考验。“每次给奇奇抽完血,我们的手都是抖的。”护士长王颖说。在悉心照料中,护士们成了奇奇最亲的“心灵按摩师”:开始时,奇奇见到“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总是害怕地哭。过了几天,她感受到了医护人员暖暖的善意和关爱,还伸手要抱抱。“我明白,她是想让我抱她出去玩儿。”王颖说。
战“疫”期间,一个个党支部如同一个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合力攻坚:院感科多次组织培训,指导防护工作、避免交叉感染;CT室、药房24小时开放……一个个忙碌的身影,都在为一句承诺努力着——“这场仗,我們一定能赢!”
“让我来”扛起光荣的责任担当
“小郭,一会儿要来两个新传染病患者。你不要靠近,让我来。”春节前一天的凌晨两点,危重症医学科李传胜把入行不到两年的同事叫到跟前,严肃叮嘱着。他们接诊的是本市最先确诊的两例新冠肺炎患者。李传胜那句“让我来”也成了接下来地坛医院战“疫”期间新老地坛人冲锋在前的承诺与遵循。
“我是主治传染病的医生,我更是地坛医院的医生,同时我还是一名党员。”说这句话的是医生杨松。1月22日说完这句话,他就进了新冠肺炎病房,放弃了飞往印度尼西亚参加“亚太肝病大会”并在开幕式上发言的机会。
党员蒋荣猛被称作地坛医院的“追疫人”。2003年“非典”之后,他受命奔赴非洲、亚洲和全国各地230余处,参与各种重大和突发传染病疫情处置。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作为地坛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医师、国家感染性疾病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主任,蒋荣猛1月9日便出征武汉,至今已近3个月,是在武汉指导工作时间最长的专家之一。疫情严重的日子里,他的工作节奏都在以分钟计算。“我们是最专业的,尽自己最大努力去遏制疫情蔓延是我的责任。”蒋荣猛说。
“疫情吹响集结号,医院就是我们的战场”“我有经验,我申请去一线!”“我体力好,让我上吧!”“党员冲锋,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战场上高高飘扬”……面对党和人民的瞩望,哪里任务重,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在他们心里,披上战袍,站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最前线,“坚决打赢”是最大的光荣。
2020年1月21日,腊月二十七,北京地坛医院65个科室的工作群里,同一条微信向所有医护人员发出了战斗召唤:“由于疫情需要,各组春节增加备班,以防突发状况发生,要做到随叫随到。”
“收到”“一定到岗”……疫情就是命令,疫情就是集结号。医护人员们一句句回复如同铿锵的誓言,回应院党委擂起的战鼓。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地坛医院全体医护人员逆行迎战。
组织力确保“应收尽收”
疫情面前,地坛人表现的淡定与自信背后,是院党委早在武汉疫情爆发之初,就已经开始的“战斗”部署和全方位准备。
为全力应对疫情发展,打好主动仗,院党委研究决定,火速成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任组长,下设“医疗救治”“预防控制”“院感控制”等8个专项小组。主要领导从1月23日起全体停休、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医院印发了《关于印发冠状病毒性肺炎应急工作方案的通知》,院党委研究印发了《关于在应对传染病疫情工作中发挥引领保障作用的通知》,拉开了战“疫”序幕。
“作为定点医院,必须做到三个‘确保’,一是确保‘应收尽收’;二是确保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降低病亡率;三是确保院感防控无漏洞,避免院内交叉感染。”院党委多次强调、标划了工作的重点、难点。
为做到“应收尽收”,从大年初一开始,全院开始了先后三次的大“搬家”:合并病区患者、腾挪床位,腾出三个普通病区和一个重症监护病房,病床从最初的8张增加到100余张。此外,院党委做好了根据疫情发展继续腾出500张床位的规划和准备工作。
为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新情况,领导小组每天早上8点准时召开会商会,精准指导、精准应对。北京打响新冠肺炎疫情战役的第一周里,地坛医院收治了全市近一半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和大部分危重症患者。卓有成效的诊疗工作,得到了国务院指导组、督导组、北京市委和市卫生健康委、市医管中心等各级领导的认可。
战斗力兑现“最重的承诺”
在地坛医院的视频监控室里,大屏幕上呈现着各个病房的实时画面:在每个重点科室里,都能看到悬挂着的鲜红的党旗。在每个病房里,都能看到医护人员紧张忙碌救治患者的身影。
医院感染病急诊科是战“疫”的“桥头堡”。虽然国内疫情防控逐步向好,但随着境外入境人数的不断增多,北京面临着境外输入和医疗救治的双重压力。一个战场,两线作战。医院及时梳理流程和环节,又组建了筛查人员信息报送和情绪疏导等志愿服务工作组,全体人员严阵以待。
“我们的任务就是筛查排查发热的或出现急性呼吸道问题的患者,并对如何进行诊治作出科学研判。”科室主任王凌航说。在疫情爆发早期,判断病例的尺度比较难掌握:过严,可能漏掉患者;扩大范围收留太多疑似病例,又会挤占已经紧张的医疗资源。如何做到不漏诊、不错诊,考验着他们的真功。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王凌航提出“一道把关”,即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集体会商研判,给患者诊治上好“双保险”。为了使医护人员对疫情的知识技能每天处于“updating”(更新)状态,党支部还安排专人时刻关注疫情防治最新科研文献,每天上班前把最新的防控要求传达给每名医护人员。
ICU病房的医护人员是医疗界的“特种兵”,排班都是24小时一班,从早8点到第二天8点连轴转。一天上午,一位82岁的老大爷住进了ICU。患者已院外无创通气24小时,血氧饱和度持续在70%左右,呼吸衰竭不能纠正,危在旦夕。重症病房主任刘景院准确判断了患者的病情,最终决定给患者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经过有条不紊的抢救,老人紫绀的嘴唇慢慢变得红润。“成功救活一名患者,最终战胜疫情才是分量最重的承诺。”刘景院说。
9个月大的奇奇(化名)被确诊时是北京市年龄最小的新冠肺炎感染者,收治在地坛医院。孩子的血管细,为了减少对血管的损伤,护士们选择在奇奇的腿根部抽血。对于全副武装的护士来说,给小奇奇抽血绝对是一天工作中最大的考验。“每次给奇奇抽完血,我们的手都是抖的。”护士长王颖说。在悉心照料中,护士们成了奇奇最亲的“心灵按摩师”:开始时,奇奇见到“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总是害怕地哭。过了几天,她感受到了医护人员暖暖的善意和关爱,还伸手要抱抱。“我明白,她是想让我抱她出去玩儿。”王颖说。
战“疫”期间,一个个党支部如同一个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合力攻坚:院感科多次组织培训,指导防护工作、避免交叉感染;CT室、药房24小时开放……一个个忙碌的身影,都在为一句承诺努力着——“这场仗,我們一定能赢!”
“让我来”扛起光荣的责任担当
“小郭,一会儿要来两个新传染病患者。你不要靠近,让我来。”春节前一天的凌晨两点,危重症医学科李传胜把入行不到两年的同事叫到跟前,严肃叮嘱着。他们接诊的是本市最先确诊的两例新冠肺炎患者。李传胜那句“让我来”也成了接下来地坛医院战“疫”期间新老地坛人冲锋在前的承诺与遵循。
“我是主治传染病的医生,我更是地坛医院的医生,同时我还是一名党员。”说这句话的是医生杨松。1月22日说完这句话,他就进了新冠肺炎病房,放弃了飞往印度尼西亚参加“亚太肝病大会”并在开幕式上发言的机会。
党员蒋荣猛被称作地坛医院的“追疫人”。2003年“非典”之后,他受命奔赴非洲、亚洲和全国各地230余处,参与各种重大和突发传染病疫情处置。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作为地坛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医师、国家感染性疾病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主任,蒋荣猛1月9日便出征武汉,至今已近3个月,是在武汉指导工作时间最长的专家之一。疫情严重的日子里,他的工作节奏都在以分钟计算。“我们是最专业的,尽自己最大努力去遏制疫情蔓延是我的责任。”蒋荣猛说。
“疫情吹响集结号,医院就是我们的战场”“我有经验,我申请去一线!”“我体力好,让我上吧!”“党员冲锋,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战场上高高飘扬”……面对党和人民的瞩望,哪里任务重,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在他们心里,披上战袍,站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最前线,“坚决打赢”是最大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