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聚居地的代名词

来源 :中国铁路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条铁路,南北回归线一样,将城市拦腰划开,铁道南面称之“铁道南”,铁路北面则为“铁道北”。之前以为这只是东北地区独有的现象,后来慢慢发现,不独东北,南方许多城市也有这种情况。更奇怪的是,这种南北现象,不仅仅只是地域划分,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区别是,居住在铁道南地区的领导干部居多,而铁道北,则多数是底层百姓。
  小說《铁道北》写的就是居住在那里的一户居民、两代铁路人的故事。两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完全不同,生活方式也有云泥之别。虽然都是平凡琐事,有些家长里短儿女情长,却写得生动鲜活真实具象。现代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背后,永恒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小说字里行间充满对人的尊重与关切,尽管有争斗有矛盾还有痛苦,尽管生活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但是,却给人向上的力量和追求新生活的勇气。
  一个敏锐的小说家,应该关注任何让他充满好奇、让他思潮腾涌、让他可以无限书写的东西。写下生动而不乏味,准确而不荒谬,贴近人心的故事。对于孙云海来说,他是一个标准的“铁二代”。父亲在采石场工作了一辈子,因工伤病退回家。他本人也从桥隧大修段的工人做起,靠着手中之笔,一步步成长为作家。正是这些经历,使他对“铁道北”的人群有着天然情感。
  当然,小说家对现实照搬不行,追赶也不行,紧逼更不行,需要的是,把生活经过消化、沉淀,变成一种回忆状态,使其心灵化、诗意化、哲理化,最终上升到美学层面。
  大家知道,能讲一个好故事,是小说家的本事,也是小说家的义务。而且,关怀底层社会的普通人,慰藉他们的精神生活,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和他们交朋友,让他们知道有人关心他们、有目光追随他们,是一个作家的应有之义。
  写熟悉的人和事,究根溯源,其实是文学本质的一个现实反映。这个本质,就是文学来源于生活。作家虽然没有回溯时空的机器,但给读者带来的体验却和穿越时空并无二致。写下大地、故乡和亲人的容颜是作家的本分,而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悲悯之心、自己的审美和对他们切身利益的关怀融入其中,才是区分一个小说家是否有责任有作为的分水岭。因为没有思想参与的感情是肤浅的感情,只有思想之美和情感之美相融合,感情才是厚重的、有质量的。《铁道北》将人们的记忆全部激活,使读者开始回忆。有人说,回忆就是想象力,这话是有道理的。
  小说家是创造精神景观的人,也是感受痛苦的人,体察孤独、永远在无所希望中希望的人。写出悲苦之情,写出对人性的宽恕,写出高远的梦想,才算找到了写作的理由。这是《铁道北》给我们的启示,或者说讲述的道理。
其他文献
薄薄的一层 洒在江天  也在路过的南山  雾中隐约的花溪水  是否还是当年的模样  是谁在你流动的娥眉上  描出一片青花瓷  翩翩飞落在夹竹桃  盛开的氤氲里  小仙们隐在各自的花草间  路人只见她们的水袖  似一片温润的蓝  透过谁的双眸  无论翩跹的彩蝶  还是鸟羽上的青衣  都在你的呢喃中  薄的 轻的 翩翩于飞  我和薄雾一样  都是清晨的过客  不必打马 已然走过千山  那些没来得及说出
期刊
今晨 它落在草尖上  一颗饱满的露珠  讓我想起曾经的桑园  种过的半亩月光  其间散淡着小茉莉  迷迭香 兰花草  它使橙色的鸟鸣悠然生长  隔壁的栀子花笑靥如初  不用清风 已然在花蕊间摇摆  并不急于寻求结果  只在一首婉约的宋词中  玲珑的音韵还在水中央  韵脚已在云上  它使身边的蝴蝶和小虫  都在美好的事物里  有了圆满和归宿
期刊
一个下午  我想着那些清澈的  蓝或者湖面  被时光筛过的往事  没有一条是漏网的鱼儿  有什么在季节的雨前  承载一片云儿的轻  一个下午  我想起一只优雅的白鹭  把水里的光印在荷叶上  剪出花草  我想在一棵草上結籽  在一粒豌豆的芽上安身  还有什么是要忘记的  遥远和空一并在虚无中  不是我熟悉的  异乡或者梦境  这个下午  我把清风赋予流水  把一条开满桂花的小路  走得干干净净
期刊
绿皮车还没进站,罗宇已经站在了站台中间,笔直地面向列车即将进来的方向,等待接车。  裤兜里的手机忽然震了起来,拿出来一看,是女朋友秀儿打来的。但不远处隧道那头已经传来列车进站的汽笛响,他连忙把电话挂掉放回兜里。  刚看到车头从隧道口钻出来,手机又震了。  罗宇用紧贴裤缝的手指不动声色地又给摁掉了。  一转眼,火车就轰隆隆地碾到了跟前。车还没停稳,他已经隔着车窗看见了师傅老秦。  紧走几步跟上这节车
期刊
多年前,父亲耕种的粮食已抵达  北方某个四合院的餐桌  但他一直没有机会  看看那里的碗筷和桌椅板凳  绿皮火车,我们临窗而坐  目光向后,穿过37条隧道  停在1982年落满秋色的月台  父亲把挤出的家当压在我  瘦小的肩膀,嘱咐我:一路小心  离愁启动,排比句式的惶恐向着  地理课上的城市延展  “那时,没钱送你去远方的城”  父亲从皱纹里再一次掏出愧疚  背影似一道弯曲的叹息  我拿出手機,
期刊
一  我后来想,老邓是怎么听到叶娜的话的?他为啥几天之后才告诉我?  他几天后告诉我似乎不重要,重要的是叶娜说的内容。  我说的不重要,是以我为中心的认知来理解的,老邓可能觉得我跟叶娜同一个办公室,平时也还聊得来,为人也还本分,怕她犯错误,或者,怕我犯错误,好心提醒我,抑或是让我提醒叶娜,谁知道呢。我和叶娜同年出生,都是农村出来的,她考上大学,毕业后进了单位。我是当兵后,转业进了单位。我们同一个单
期刊
月台之上  我与等待隔着一层寒露  時光被火车的呼啸声圈点  加重了身边树叶的零落  呼啸声只有一个音阶  它不传递悲喜  渐近中总有聚散  在渐行渐远  我无法度量  远与近的距离  只有潮湿的目光  在空谷 在山岚  跟随列车  大地的破折号  起承转合 倏忽寂灭  我是与时间交叉的旅者  分别和重逢是平行的铁轨  我只在两者之间  看着它消逝  在窗外的风景中  仿佛我跟风景一样  只是天涯
期刊
他用80岁的手掌  仔细抚摸垛口上的凹凸  当他再次攀上一道陡坡,立于烽火台  目光在崇山峻岭间搜寻。深秋的阳光  雾一样流动。我想到的不是我的先人  执戟于雉堞,铠甲鼓满雄风  他们定是从玉米地取出泥土  烧一口青砖,镶嵌在某个关隘的  城墙底部  众多分支的北风,以沙尘暴气势  跳过城墙,带着草原气息  在青麦的根部衰减。当麦浪翻滚  我的先人,开始偏爱南风  赶着牛羊,来到河流湖泊交错的地方
期刊
稽伯伯  这是个铁路家属住宅区,建于20世纪50年代,一共10趟红砖平房,每趟房的尽西头不远处有一个公共厕所,它的上半部是木质结构。街坊邻里的小孩子,尤其是男孩,夏天打尜,冬天铆爬犁,就总拆厕所的木板,结果隔一段时间,公厕的上半部就四面通风透光。稽伯伯总是弄一些木板,抽空乒乒乓乓地修缮一气,可还是维持不了很长时间。为这事,稽伯伯还特意在星期天召集了一次本趟房的邻里会议,宣传了一阵保持公侧完整的重要
期刊
拐个弯,就是熟悉的村道  拉直了我一年的曲折  门前桂树,又长高了几分  大雪之后,山茶花深谙时令  开出节日的象征  飞鸟,在堂前穿梭  孩子,捧着我童年的糖果  笑容干净。米酒,鞭炮  用古老的仪式,送走旧事物  千门万户,举起自家的灯火  照彻简单的天空  几丝春雨,唤醒地下的种子  江南岸,楊柳依依  我的祝福在春风里  吹面不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