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琵琶的演奏技法符号已经有了近千年的演进历史,由于历史、地域、流派、名称来源、命名方式等原因,琵琶演奏符号的标记始终具有多元性、变化性与不确定性,这对琵琶演奏、教学、理论研究、交流与传播来说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对当前琵琶技法符号进行搜集和整理,对已有的谱式与符号系统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笔者以琵琶左手技法中的吟揉和推拉为例,对符号标记提出一些思考与见解,为最终制定一套统一、规范、系统、合理、实用的琵琶符号标识系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理论依据。
【关键词】琵琶;技法符号;规范;吟揉;推拉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3-0023-02
【本文著录格式】葛詠.对琵琶技法符号标记的一些思考——以吟揉与推拉为例[J].北方音乐,2020,02(03):23-24.
随着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逐渐普及,琵琶的演奏技法不断创新与丰富,琵琶作品的数量与难度也与日俱增。为了使琵琶谱面更为简练易懂,1941年,杨荫浏与曹安和合编的《文版十二曲》中首次创用了更为简明直观的“象形符号”。通过图1与图2的对照,可以看出与传统工尺谱中的记谱方式相比,这套指法符号系统简单、直观,大大简化了琵琶谱面标记。随着琵琶艺术日益发展与繁荣,这套符号体系也不断在调整改善,逐渐演变为当下通用的一套琵琶符号体系。
(《小月儿高》片段,摘自沈肇州1916年编订刊行的《瀛洲古调》)
(图1音乐片段所对应的简谱,摘自《刘德海传统琵琶曲集》)
然而,琵琶演奏技法技巧十分繁复且富于变化,很多情况下,当下较为简化的符号体系不能贴切地表现作者意图与音乐风格,演奏者面对较为单一、笼统的演奏技法符号时,只能凭借以往的演奏习惯或流派风格的传承经验进行演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局限或曲解了作者本初的技术语言创作要求,不能恰如其分地演奏出合乎作者意图、贴近准确的作品风格的音乐。事实上,乐谱中技法符号的混乱与模糊,会直接影响到琵琶记谱、教学、创作、出版、交流乃至传播的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结合多年琵琶学习、演奏与教学经验,以琵琶左手技法中的吟揉和推拉为例,提出如下思考与建议。
一、吟揉
吟揉是琵琶演奏中十分重要的左手技法,是音乐韵味与腔调的首要表达方式。在《瀛洲古调》中,沈肇州先生将“吟”“揉”进行了区分,“吟,弹后按弦往来摇动,左右不过三四分”“揉,意与吟相近而阔大”“吟之摇动次数多而小,揉之摇动次数少而大”。这两种技巧在琵琶艺术几十年的发展与演变中,演奏方法与表现方式逐渐趋于统一,人们在演奏与创作时也逐渐不再将二者作具体区分。吟揉这一技法看似简单易学,但具体表现方式却不胜枚举,音响效果丰富多彩且各有特色。不同的演奏者在同一作品中,吟揉的处理与演绎也会截然不同,由此表达的个人情感与音乐色彩更会因此别具风格。当今琵琶教材与曲谱中通用的表达吟揉的演奏符号如图所示。
可以看到,该符号较为笼统单一,无法确切、直观地表明每一处吟揉的演奏方式。在演奏中,吟揉技法根据手指的运动幅度、速度和时机,有着大、小、快、慢、音头吟、音中吟、音尾吟等多种变化组合方式。使用形似于“ ”的符号来表现吟揉更加直观且便于变化。以下图例是笔者根据演奏中的实际情况,做出的部分吟揉符号参考标记。
在实际演奏中,吟揉的幅度与速度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着渐大、渐小、渐快、渐慢的变化。这种情况下,可以在以上图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演奏要求,做出以下变化加以区分说明。
二、推拉
在演奏与教学中所统称的“推拉”,实际上包括“推”“拉”(也称“挽”)、“推复”“挽复”。“推”是指左手按在相品位后,向右推进。“拉”是指左手按在相品位后,向左拉出。“推复”是指左手推弦之后,又回复到原音位上。“挽复”是指左手挽(拉)弦之后,又回复到原音位上。这四个左手技法在记谱中,均用直箭头或微微带有弧度的箭头进行标记。这一较为简单的符号无法准确注明此处是推拉还是推复、挽复,也无法准确地表现推拉音所达到的音高和节奏的变化特性。在演奏中,推拉所达到的实际音高,可比原音音高出小二度、大二度、小三度甚至大三度。推拉音的节奏,一般是原音的音值的一半或四分之一(以下图例均以一拍为例)。在推拉音的演奏中,音高與节奏的处理是十分关键的要素,规范具体的标记是正确演奏的基础与保证。
针对推、拉与推复、挽复的符号标记,笔者认为可用直箭头表示推、拉,用带有弧度的箭头表示推复、挽复。结合实际演奏,笔者分别对推拉和推复挽复的标记符号做了部分演奏说明,以明确表达实际演奏的方法与音响效果。在实际记谱中,演奏说明可标注在谱面音符下方,或者以注释的形式,在页脚或乐谱结束后统一作解释说明。
三、推拉音中的吟揉
在推拉音的练习与演奏中,许多情况下都不能缺少吟揉的点缀与补充,使其余音延续、发音不中断。在推拉音中加入吟揉的情形大致可分为六种。在整个过程中加入吟揉;在按原音时吟揉;在原音推拉到升高的音的过程中吟揉;在升高的音上吟揉;在回复到原音的过程中吟揉;在回复到原音时吟揉。其中,最后两种情形只在推复挽复之中有所涉及。
在推拉音中加入吟揉技法,是属于较高级的演奏技巧,需两种技法都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够混合使用。在清晰明确的符号标记是准确演奏的前提,在乐谱上对以上六种演奏方法进行系统的标记,能够使演奏者更好地掌握推拉音中加入吟揉这一技法。在下表中,笔者分别以推拉和推复挽复中的某一具体演奏处理与音响效果X Y与X Y X为例,做出加入吟揉后的谱面演奏符号的参考标记,并辅以具体演奏的补充说明。在推拉音中使用的吟揉,同样包括大、小、快、慢等变化组合,在标记中可根据需要加以具体说明与分辨,在这里不作赘述。
建立一个完整、严谨、清晰的演奏符号标记体系,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首先,明确而具体的演奏符号标记,可以极大提高琵琶学习者、演奏者识谱的速度和准确度,在一定程度上为琵琶教学与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在琵琶流派演奏风格的传承与研究中,演奏符号标识直观、清晰的乐谱能够让演奏者与研究者提取、总结出更多的信息,更有利于传统琵琶流派演奏风格的传承与发展;对于琵琶演奏家而言,如果能够用统一的演奏符号,将个人进行二度创作后的作品曲谱清晰标注,那么其他琵琶学习者与研究者则能够更加全面完整地体会、归纳出该演奏家的演奏风格、习惯与特点。可以说,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的琵琶演奏符号标记体系,对于琵琶艺术的音乐演奏、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作品创作、交流传播等领域都有着不容忽视的理论价值、实用功能和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葛詠(1978—),女,汉族,山东青岛,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琵琶演奏。
【关键词】琵琶;技法符号;规范;吟揉;推拉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3-0023-02
【本文著录格式】葛詠.对琵琶技法符号标记的一些思考——以吟揉与推拉为例[J].北方音乐,2020,02(03):23-24.
随着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逐渐普及,琵琶的演奏技法不断创新与丰富,琵琶作品的数量与难度也与日俱增。为了使琵琶谱面更为简练易懂,1941年,杨荫浏与曹安和合编的《文版十二曲》中首次创用了更为简明直观的“象形符号”。通过图1与图2的对照,可以看出与传统工尺谱中的记谱方式相比,这套指法符号系统简单、直观,大大简化了琵琶谱面标记。随着琵琶艺术日益发展与繁荣,这套符号体系也不断在调整改善,逐渐演变为当下通用的一套琵琶符号体系。
(《小月儿高》片段,摘自沈肇州1916年编订刊行的《瀛洲古调》)
(图1音乐片段所对应的简谱,摘自《刘德海传统琵琶曲集》)
然而,琵琶演奏技法技巧十分繁复且富于变化,很多情况下,当下较为简化的符号体系不能贴切地表现作者意图与音乐风格,演奏者面对较为单一、笼统的演奏技法符号时,只能凭借以往的演奏习惯或流派风格的传承经验进行演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局限或曲解了作者本初的技术语言创作要求,不能恰如其分地演奏出合乎作者意图、贴近准确的作品风格的音乐。事实上,乐谱中技法符号的混乱与模糊,会直接影响到琵琶记谱、教学、创作、出版、交流乃至传播的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结合多年琵琶学习、演奏与教学经验,以琵琶左手技法中的吟揉和推拉为例,提出如下思考与建议。
一、吟揉
吟揉是琵琶演奏中十分重要的左手技法,是音乐韵味与腔调的首要表达方式。在《瀛洲古调》中,沈肇州先生将“吟”“揉”进行了区分,“吟,弹后按弦往来摇动,左右不过三四分”“揉,意与吟相近而阔大”“吟之摇动次数多而小,揉之摇动次数少而大”。这两种技巧在琵琶艺术几十年的发展与演变中,演奏方法与表现方式逐渐趋于统一,人们在演奏与创作时也逐渐不再将二者作具体区分。吟揉这一技法看似简单易学,但具体表现方式却不胜枚举,音响效果丰富多彩且各有特色。不同的演奏者在同一作品中,吟揉的处理与演绎也会截然不同,由此表达的个人情感与音乐色彩更会因此别具风格。当今琵琶教材与曲谱中通用的表达吟揉的演奏符号如图所示。
可以看到,该符号较为笼统单一,无法确切、直观地表明每一处吟揉的演奏方式。在演奏中,吟揉技法根据手指的运动幅度、速度和时机,有着大、小、快、慢、音头吟、音中吟、音尾吟等多种变化组合方式。使用形似于“ ”的符号来表现吟揉更加直观且便于变化。以下图例是笔者根据演奏中的实际情况,做出的部分吟揉符号参考标记。
在实际演奏中,吟揉的幅度与速度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着渐大、渐小、渐快、渐慢的变化。这种情况下,可以在以上图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演奏要求,做出以下变化加以区分说明。
二、推拉
在演奏与教学中所统称的“推拉”,实际上包括“推”“拉”(也称“挽”)、“推复”“挽复”。“推”是指左手按在相品位后,向右推进。“拉”是指左手按在相品位后,向左拉出。“推复”是指左手推弦之后,又回复到原音位上。“挽复”是指左手挽(拉)弦之后,又回复到原音位上。这四个左手技法在记谱中,均用直箭头或微微带有弧度的箭头进行标记。这一较为简单的符号无法准确注明此处是推拉还是推复、挽复,也无法准确地表现推拉音所达到的音高和节奏的变化特性。在演奏中,推拉所达到的实际音高,可比原音音高出小二度、大二度、小三度甚至大三度。推拉音的节奏,一般是原音的音值的一半或四分之一(以下图例均以一拍为例)。在推拉音的演奏中,音高與节奏的处理是十分关键的要素,规范具体的标记是正确演奏的基础与保证。
针对推、拉与推复、挽复的符号标记,笔者认为可用直箭头表示推、拉,用带有弧度的箭头表示推复、挽复。结合实际演奏,笔者分别对推拉和推复挽复的标记符号做了部分演奏说明,以明确表达实际演奏的方法与音响效果。在实际记谱中,演奏说明可标注在谱面音符下方,或者以注释的形式,在页脚或乐谱结束后统一作解释说明。
三、推拉音中的吟揉
在推拉音的练习与演奏中,许多情况下都不能缺少吟揉的点缀与补充,使其余音延续、发音不中断。在推拉音中加入吟揉的情形大致可分为六种。在整个过程中加入吟揉;在按原音时吟揉;在原音推拉到升高的音的过程中吟揉;在升高的音上吟揉;在回复到原音的过程中吟揉;在回复到原音时吟揉。其中,最后两种情形只在推复挽复之中有所涉及。
在推拉音中加入吟揉技法,是属于较高级的演奏技巧,需两种技法都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够混合使用。在清晰明确的符号标记是准确演奏的前提,在乐谱上对以上六种演奏方法进行系统的标记,能够使演奏者更好地掌握推拉音中加入吟揉这一技法。在下表中,笔者分别以推拉和推复挽复中的某一具体演奏处理与音响效果X Y与X Y X为例,做出加入吟揉后的谱面演奏符号的参考标记,并辅以具体演奏的补充说明。在推拉音中使用的吟揉,同样包括大、小、快、慢等变化组合,在标记中可根据需要加以具体说明与分辨,在这里不作赘述。
建立一个完整、严谨、清晰的演奏符号标记体系,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首先,明确而具体的演奏符号标记,可以极大提高琵琶学习者、演奏者识谱的速度和准确度,在一定程度上为琵琶教学与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在琵琶流派演奏风格的传承与研究中,演奏符号标识直观、清晰的乐谱能够让演奏者与研究者提取、总结出更多的信息,更有利于传统琵琶流派演奏风格的传承与发展;对于琵琶演奏家而言,如果能够用统一的演奏符号,将个人进行二度创作后的作品曲谱清晰标注,那么其他琵琶学习者与研究者则能够更加全面完整地体会、归纳出该演奏家的演奏风格、习惯与特点。可以说,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的琵琶演奏符号标记体系,对于琵琶艺术的音乐演奏、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作品创作、交流传播等领域都有着不容忽视的理论价值、实用功能和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葛詠(1978—),女,汉族,山东青岛,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琵琶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