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我们从牛顿的家庭谈起。1643年1月4日,牛顿出生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他是遗腹子,也是早产儿,出生时只有三磅重。在他两岁时,母亲改嫁给一个牧师,11岁时,母亲才回到牛顿身边。牛顿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强,甚至可以说是怪异,很难与人相处。
大约从5岁开始,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他成绩一般,但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他还喜欢别出心裁做些小工具、小发明、小试验。
1661年,19岁的牛顿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靠为学院做杂务的收入支付学费,1664年成为奖学金获得者,1665年获学士学位。
1665~1666年,严重的鼠疫席卷了伦敦,学校因此而停课。牛顿于1665年6月离校返乡。1665~1666年这段短暂的时光成为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异军突起,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创建了前所未有的惊人业绩。这期间,他第一次爱上了美丽、聪明、好学、富有思想的表妹。表妹也很喜欢这个学问渊博、见识非凡的大学生。但是,当牛顿回到剑桥大学后,又聚集会神地沉浸到科学研究中去了。他早已忘记了远方的表妹,而表妹却误以为牛顿对她无意,便择夫另嫁了。牛顿因醉心于科学研究而贻误了爱情的良机。
牛顿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他满脑子只有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他整天不修边幅,穿的邋里邋遢。尽管如此,牛顿毕竟是个年轻人,一次,“青春迫不及待的激情”使他向一位年轻姑娘求婚。但当他跟姑娘约会时,不知道什么原因又走神了,以至于把情人的手指当成是通烟斗的通条,硬往烟斗里塞。姑娘痛得大叫,才让他清醒过来。爱情又成了泡影。
除了醉心于科学,牛顿的性格缺陷也妨碍了他获得自己的爱情。他从小就受狂躁症的困扰,很难与人相处。1692年,50岁的牛顿表现出严重的迫害狂症状,他那时写的信件显示他已经明显的精神错乱。1693年9月16日,牛顿给著名的哲学家洛克写信说:“先生,我认为你竭力用女人和别的手段来纠缠我,我的感情大受影响,以致当有人告诉我你有病,将不能活时,我回答说,最好你死掉。”这样的心理状态已不能让他在自己的晚年再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了。
此外老师的影响也是原因之一。牛顿的几何光学老师贝若,是一位很优秀的老师,牛顿很喜欢他,他也把牛顿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这位老师和牛顿有着近乎一样的童年,而且也是终身未娶。牛顿可能是受了老师的影响,对婚姻的态度变得无所谓。
当然,终身未婚在欧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太普遍了,据资料显示,英国詹姆斯四世时期,英国的所有50岁以上的妇女未婚率是25%,50岁以上的男子的未婚率也差不多是20%;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未婚率下降到大约20%,工业革命以后又有上升,但始终保持在50岁以上人口25%左右的未婚率。所以,在英国,牛顿终身未婚也不是什么稀奇现象。
大约从5岁开始,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他成绩一般,但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他还喜欢别出心裁做些小工具、小发明、小试验。
1661年,19岁的牛顿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靠为学院做杂务的收入支付学费,1664年成为奖学金获得者,1665年获学士学位。
1665~1666年,严重的鼠疫席卷了伦敦,学校因此而停课。牛顿于1665年6月离校返乡。1665~1666年这段短暂的时光成为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异军突起,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创建了前所未有的惊人业绩。这期间,他第一次爱上了美丽、聪明、好学、富有思想的表妹。表妹也很喜欢这个学问渊博、见识非凡的大学生。但是,当牛顿回到剑桥大学后,又聚集会神地沉浸到科学研究中去了。他早已忘记了远方的表妹,而表妹却误以为牛顿对她无意,便择夫另嫁了。牛顿因醉心于科学研究而贻误了爱情的良机。
牛顿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他满脑子只有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他整天不修边幅,穿的邋里邋遢。尽管如此,牛顿毕竟是个年轻人,一次,“青春迫不及待的激情”使他向一位年轻姑娘求婚。但当他跟姑娘约会时,不知道什么原因又走神了,以至于把情人的手指当成是通烟斗的通条,硬往烟斗里塞。姑娘痛得大叫,才让他清醒过来。爱情又成了泡影。
除了醉心于科学,牛顿的性格缺陷也妨碍了他获得自己的爱情。他从小就受狂躁症的困扰,很难与人相处。1692年,50岁的牛顿表现出严重的迫害狂症状,他那时写的信件显示他已经明显的精神错乱。1693年9月16日,牛顿给著名的哲学家洛克写信说:“先生,我认为你竭力用女人和别的手段来纠缠我,我的感情大受影响,以致当有人告诉我你有病,将不能活时,我回答说,最好你死掉。”这样的心理状态已不能让他在自己的晚年再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了。
此外老师的影响也是原因之一。牛顿的几何光学老师贝若,是一位很优秀的老师,牛顿很喜欢他,他也把牛顿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这位老师和牛顿有着近乎一样的童年,而且也是终身未娶。牛顿可能是受了老师的影响,对婚姻的态度变得无所谓。
当然,终身未婚在欧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太普遍了,据资料显示,英国詹姆斯四世时期,英国的所有50岁以上的妇女未婚率是25%,50岁以上的男子的未婚率也差不多是20%;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未婚率下降到大约20%,工业革命以后又有上升,但始终保持在50岁以上人口25%左右的未婚率。所以,在英国,牛顿终身未婚也不是什么稀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