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实践,梳理国内高校的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现状和主要开展模式,分析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构建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的支持保障体系,包括学生选拔机制、课程匹配机制、师资交流机制、过程管理和反馈机制等四个方面,可为国内高校在开展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项目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高等教育;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2.0;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15-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已经成为高校角逐的更高目标,高等教育需要需求坚持开放的办学理念,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5)等文件纷纷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将国际交流合作作为重点内容之一。新形势下,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可以有效促进高等院校的持续发展,而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项目是一种新型的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培养模式和途径。
一、国内高校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现状及难点分析
(一)国内高校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现状
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是指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认可对方全部或部分课程、成绩和学分,选派本校学生到对方学校进行学习,学习完成后授予双方学校学位的人才培养模式[1]。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纷纷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开展本科生的国际联合培养项目。自2001年2017年,清华大学先后与美国、日本、法国、比利时、俄罗斯、意大利、荷兰、德国等境)等13个国家和地区知名院校合作开设了43项联合培养双授联授学位项目。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和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开启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截至2017年,已有100多名中国学生和200多名美国学生受益。自2006年至2017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陆续与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俄罗斯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等17所国外知名院校开展了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项目[2]。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具体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2+2、3+1、2+3、1+2+1等模式,其中,2+2和3+1项目已被国内高校作为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的主要模式。
(二)国内高校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实施问题分析
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一方面能够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国际教育平台,使学生获得国外学习经验和国外学位,拓宽学生就业和深造通道,培养出适应现代国际竞争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高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在国内高校开展和实施联合培养项目的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一是语言和文化问题。虽然国际联合培养项目要求学生需要满足一定的外语能力(英语:托福80分左右,雅思6.5分),但是在口语方面仍在存在交流障碍。受传统文化影响,国内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薄弱,加上对国外礼仪文化的不熟悉,进一步阻碍日常生活和学习交流。
二是课程对接问题。虽然联合培养双方学校互任课程和互任学分,但是并没有形成衔接良好的教学计划,使得学生在国际交流初期学习压力较大。
三是课堂学习的不适应。国外教学模式往往采用主题讨论、课程论文等主导教学方法,与国内的“填鸭式”以及期末考核法大不相同,使得学生需要一段缓冲时间去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四是过程管理薄弱。在国外学习过程,学生与国内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机制,特别是学校对学生的主动跟踪和管理环节欠缺,以至于国内学校对学生的国外生活、学习以及思想状态缺乏细致的了解,难以保证学生的境外学习质量。
二、构建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支持保障体系
联合培养存在跨国界、学科、文化、语言等特点,属于系统工程,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构建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的支持保障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一)学生选拔机制
学生选拔作为国际联合培养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一环。首先学生需要满足所报国际联合培养项目的基本要求,即学习成绩和外语成绩。其中对于外语能力,除外语成绩之外,还应兼顾其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口语能力。其次,联合培养属于高校对创新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效尝试,选拔时也应侧重其自主学习能力、对国外文化的了解以及身心健康,这对学生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适应非常重要,此外,对于我校涉海专业学生在申报国际联合培养时,还应考量其军政素质,这对学生在异国他乡生活也将大有裨益。
(二)课程匹配机制
双方学校的课程对接和匹配情况直接影响学生國际联合培养效果。而国际联合培养涉及本科生在国内、国外两个阶段的学习,受限于国内外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和地域文化差异,往往国内外大学所修课程内容及难易程度也将有所不同。而国内阶段的学习必须能为国外学习提供良好基础,这样会减轻学生在国外学习的压力。因此课程匹配机制涉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培养计划的调整,对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首先需要全面梳理并分析国外合作学校联培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学位要求等,针对性地设置基础课程和对接专业课程内容,建立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与国际接轨的培养方案。然后编制对应语言教材体系,采取双语教学或者外语教学,使学生提前感受和适应外语上课环境。
(三)师资交流机制
师资力量国际化是国际联合培养的基本条件,而师资交流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是师资力量国际化的重要渠道之一。由于联合培养涉及学生国外环境的教育,而国外教育除了课程、大纲、语言与国内不同之外,更需要学生提前适应的是国外高等教育的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国际联合培养不仅仅是学生的国际交流,还需要教师队伍参与其中,并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国际联合培养项目的师资交流机制,一是需要国内教师到国外学校进行专业和教学技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培训,二是可以邀请国外教师来校授课,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全程参与听课和教学助理,促进校内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引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不断的学习实践,逐渐建设一支优秀的国际化师资力量。
(四)过程管理和反馈机制
对于国际联合培养学生,境外学习面临语言、生活、学习和情感的诸多压力和挑战,加强过程管理,监督和跟踪联合培养学生的状态,保证学生境外学习质量,这就需要一个境外学习过程的管理和反馈机制。但是对于国际联合培养横跨国界,境外管理较为困难。为此针对过程管理和反馈机制,提出境外学习的双导师制。对于国内导师,国内学校应指定协调人员(教师、辅导员),要求学生定期汇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及时了解和沟通,碰到问题要及时协商解决。对于国外导师,如果国外学校有国内学校的访问学者,可由访问学者作为国外导师,如果没有,可由学校出面联系一名国外教师,无论访问学者或者国外教师,都能够直接监督和管理学生,并能为学生提供接触国外大学实验室的机会,给学生境外学习和科研活动提供直接帮助。
三、结语
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但国际联合培养横跨国界和地域,不仅涉及中外双方合作院校的相关部门,也涉及相关留学和出入境机构,属于系统工程,必须为其配套完善的支持保障体系,提供一站式服务,才能保证国际联合培养的效果和起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刘英翠,吴艳琼,林赫,等.中美本科生多模式国际化联合培养-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培养机械工程人才案例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17,(1):62-67.
[2]2017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报名通知[EB /OL].(2016-11-07).http://www.cup.edu.cn/jwc/gjjy/newn/137863.htm.
[3]刘春阳.国际视野下高校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7,(2):74-75.
作者简介:马来好(1989-),男,助理实验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船舶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
【关键词】高等教育;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2.0;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15-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已经成为高校角逐的更高目标,高等教育需要需求坚持开放的办学理念,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5)等文件纷纷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将国际交流合作作为重点内容之一。新形势下,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可以有效促进高等院校的持续发展,而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项目是一种新型的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培养模式和途径。
一、国内高校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现状及难点分析
(一)国内高校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现状
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是指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认可对方全部或部分课程、成绩和学分,选派本校学生到对方学校进行学习,学习完成后授予双方学校学位的人才培养模式[1]。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纷纷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开展本科生的国际联合培养项目。自2001年2017年,清华大学先后与美国、日本、法国、比利时、俄罗斯、意大利、荷兰、德国等境)等13个国家和地区知名院校合作开设了43项联合培养双授联授学位项目。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和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开启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截至2017年,已有100多名中国学生和200多名美国学生受益。自2006年至2017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陆续与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俄罗斯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等17所国外知名院校开展了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项目[2]。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具体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2+2、3+1、2+3、1+2+1等模式,其中,2+2和3+1项目已被国内高校作为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的主要模式。
(二)国内高校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实施问题分析
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一方面能够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国际教育平台,使学生获得国外学习经验和国外学位,拓宽学生就业和深造通道,培养出适应现代国际竞争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高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在国内高校开展和实施联合培养项目的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一是语言和文化问题。虽然国际联合培养项目要求学生需要满足一定的外语能力(英语:托福80分左右,雅思6.5分),但是在口语方面仍在存在交流障碍。受传统文化影响,国内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薄弱,加上对国外礼仪文化的不熟悉,进一步阻碍日常生活和学习交流。
二是课程对接问题。虽然联合培养双方学校互任课程和互任学分,但是并没有形成衔接良好的教学计划,使得学生在国际交流初期学习压力较大。
三是课堂学习的不适应。国外教学模式往往采用主题讨论、课程论文等主导教学方法,与国内的“填鸭式”以及期末考核法大不相同,使得学生需要一段缓冲时间去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四是过程管理薄弱。在国外学习过程,学生与国内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机制,特别是学校对学生的主动跟踪和管理环节欠缺,以至于国内学校对学生的国外生活、学习以及思想状态缺乏细致的了解,难以保证学生的境外学习质量。
二、构建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支持保障体系
联合培养存在跨国界、学科、文化、语言等特点,属于系统工程,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构建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的支持保障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一)学生选拔机制
学生选拔作为国际联合培养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一环。首先学生需要满足所报国际联合培养项目的基本要求,即学习成绩和外语成绩。其中对于外语能力,除外语成绩之外,还应兼顾其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口语能力。其次,联合培养属于高校对创新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效尝试,选拔时也应侧重其自主学习能力、对国外文化的了解以及身心健康,这对学生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适应非常重要,此外,对于我校涉海专业学生在申报国际联合培养时,还应考量其军政素质,这对学生在异国他乡生活也将大有裨益。
(二)课程匹配机制
双方学校的课程对接和匹配情况直接影响学生國际联合培养效果。而国际联合培养涉及本科生在国内、国外两个阶段的学习,受限于国内外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和地域文化差异,往往国内外大学所修课程内容及难易程度也将有所不同。而国内阶段的学习必须能为国外学习提供良好基础,这样会减轻学生在国外学习的压力。因此课程匹配机制涉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培养计划的调整,对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首先需要全面梳理并分析国外合作学校联培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学位要求等,针对性地设置基础课程和对接专业课程内容,建立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与国际接轨的培养方案。然后编制对应语言教材体系,采取双语教学或者外语教学,使学生提前感受和适应外语上课环境。
(三)师资交流机制
师资力量国际化是国际联合培养的基本条件,而师资交流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是师资力量国际化的重要渠道之一。由于联合培养涉及学生国外环境的教育,而国外教育除了课程、大纲、语言与国内不同之外,更需要学生提前适应的是国外高等教育的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国际联合培养不仅仅是学生的国际交流,还需要教师队伍参与其中,并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国际联合培养项目的师资交流机制,一是需要国内教师到国外学校进行专业和教学技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培训,二是可以邀请国外教师来校授课,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全程参与听课和教学助理,促进校内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引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不断的学习实践,逐渐建设一支优秀的国际化师资力量。
(四)过程管理和反馈机制
对于国际联合培养学生,境外学习面临语言、生活、学习和情感的诸多压力和挑战,加强过程管理,监督和跟踪联合培养学生的状态,保证学生境外学习质量,这就需要一个境外学习过程的管理和反馈机制。但是对于国际联合培养横跨国界,境外管理较为困难。为此针对过程管理和反馈机制,提出境外学习的双导师制。对于国内导师,国内学校应指定协调人员(教师、辅导员),要求学生定期汇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及时了解和沟通,碰到问题要及时协商解决。对于国外导师,如果国外学校有国内学校的访问学者,可由访问学者作为国外导师,如果没有,可由学校出面联系一名国外教师,无论访问学者或者国外教师,都能够直接监督和管理学生,并能为学生提供接触国外大学实验室的机会,给学生境外学习和科研活动提供直接帮助。
三、结语
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但国际联合培养横跨国界和地域,不仅涉及中外双方合作院校的相关部门,也涉及相关留学和出入境机构,属于系统工程,必须为其配套完善的支持保障体系,提供一站式服务,才能保证国际联合培养的效果和起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刘英翠,吴艳琼,林赫,等.中美本科生多模式国际化联合培养-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培养机械工程人才案例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17,(1):62-67.
[2]2017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报名通知[EB /OL].(2016-11-07).http://www.cup.edu.cn/jwc/gjjy/newn/137863.htm.
[3]刘春阳.国际视野下高校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7,(2):74-75.
作者简介:马来好(1989-),男,助理实验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船舶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