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强调生活实际
主体感悟来源于生活,广袤的生活实际是写作不可或缺且取之不尽的资源素材。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可以成为作文中变化的景致;生活中的一人一事可以成为作文中曲折的故事。因此,学生必须树立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意识,并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笔者曾经利用一次作文采风的机会带着学生走进公园,有的学生从仿古的建筑中感受到了人文气息;有的学生则观察到草地上练太极拳的老年人团体精神矍铄,活力满满;还有的学生觉得志愿到公园来打扫卫生、拾取垃圾的小学生可敬可爱。同样的一次采风机会,学生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事件、现象各不相同,写入作文的内容也就自然缤纷多彩。只有内容丰富充实,学生的作文才会变得血肉丰满,吸引他人的阅读眼光。当然,教师还可以采取鼓励周记、日记的方式去磨练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学生写日记和周记的过程中,为了减少学生的负担,内容可以简短精炼,但是不能忽略对事件的记录,也可以附上两三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等到写作文的时候,学生的日记本、周记本就可以成为自己的写作素材本,学生可以在回顾的过程中选择契合主题的生活实际作为写作内容,进行调整加工,写成一篇内容详实生动的好作文。
二、阅读与写作的联动
以课文阅读为例,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不少同学被诗人的比喻所打动,反复诵读这首诗去体味感受。笔者也觉得这首诗在修辞水平上新颖工整;在语言风格上凝练纯美,融合了《诗经》传统与民族文化意象,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因此鼓励学生进行记忆,也可以在写作中进行运用。后来,一名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写到自己第一次出远门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情境,就借鉴了这首诗:“对父母的思念就凝注在了这张车票上,成为我宝贵的回忆。”情到深处,化用自然,也升华了作文的中心,受到了笔者的赞扬。其次,教师也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做阅读笔记的好习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好词好句都可以摘录下来,适当加以评注,利用这种文本细读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品味,并且加深自己的印象,在写作文的时候适当变换加以运用,让自己的作文更富于文采。
三、完善讲评和修改
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经常忽略对作文的讲评工作。这直接导致学生尽管知道作文成绩,但是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无法进行针对性地自我改善工作,对于写作能力的进步非常不利。在批改完作文之后,一方面,教师要选择一部分质量上乘的作文当众朗读,可以对优秀的同学起到激励的作用,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还可以请这些作者谈一谈自己的思路和表达习惯,和其他同学形成良好的交流,在写作方法和创作灵感方面给其他學生。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选择一部分质量不佳、具有代表性缺点的习作进行评讲,可以是语言上病句多的;也可以是记叙顺序错乱的;还可以是作文偏题明显的。在阅读完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指出相关的问题,然后一起给出修改意见。只有找出了作文的缺陷,才能对症下药,完善这篇习作。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低水平作文进行评讲,可以对学生起到提醒的作用,让学生在下一次的写作中注意规避这些缺点,提高写作的效率。
四、打破枷锁,指导技法,让学生“会写”
我们的作文教学是这样,写作是很感性的,用笔来写自己想说的话,讲述自己或他人的故事,学生本来就会的,可是老师在作文课上开始讲解立意要如何深刻,选材要如何新颖,结构要如何巧妙,语言要如何优美;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运用好词好句……这些理性的框框框定以后,好多学生就从此“不会写”或胡乱地写。
例如,作文训练写《一个%%%的人》的时候,很多学生这样写:《一个热心的人》———上学路上,有个叔叔送我上学;《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来学校的路上,我看到一个小女孩扶起跌倒在沟里的老太太;《一个美丽的人》———清洁工扫街道或青年人公交车上让座或小女孩阻止我在公园摘花;《一个诚实的人》———同学捡到钱交还给失主、去买东西老板多找钱然后还回去……如此等等。反思,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写?因为老师有“立意深刻”的要求和“思想健康”的评分标准,学生迎合老师的要求,只能说些虚假的话,编造虚假的事,写虚假之文。
北京大学教授王富仁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第一,他是无所谓‘思想’的;第二,任何表达都是合理的,是不伴随实利目的的。所以不存在‘健康’‘不健康’的问题。”并且强调指出,这种评价标准会误导儿童学会迎合别人的虚假表达,养成虚伪的人格。“幼稚的真诚远胜过成熟的虚伪”,初中学生作文的立意本无所谓高低,只要是“真情实感”就应该得到老师宽容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五、读写结合,提升能力,让学生“写好”
写作能力要提升,读写结合是关键。没有人会怀疑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每一个孩子天生都热爱阅读。然而现实很是尴尬:读书的学生少,学生的阅读量小。现今的语文老师最要紧的就是如何让更多的学生阅读更多的书,而不用再去讨论阅读是否对写作有帮助以及如何通过阅读提升写作能力。让学生阅读,首先要解决阅读资源,其次是要保证阅读时间。我从七年级开始就推荐学生购买《新语文读本》《青春读书课》等书,订购报刊杂志,坚持每周一节阅读课,每天固定作业“阅读30分钟”。还要加强宣传,在家长读书日等多种场合强调阅读的好处。阅读多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提升了。
六、拓展教学空间,强化读写训练
只将作文教学活动局限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建立立体的教学空间,促进作文教学成效有效提升。首先,结合课堂内外。初中语文教材中,搜集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其次,结合学校内外。社会生活中包含大量的写作素材,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贴近生活,积累丰富的感知经验和写作素材,让写作活动不再遭遇“无米之炊”。如,开展社会调查、参观博物馆等等,通过活动增加了学生的所见所闻,学生的观察力得到普遍提升,教师再进行巧妙地指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写出了较为满意的文章。此外,教学与活动相结合。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如组织阅读兴趣小组、写作兴趣小组等等。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之间相互感染,形成浓厚的写作氛围。
抓住了作文教学中的这些环节,学生写作能力会有所提升,当然,作文教学在不断地变化中,教师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到因材施教,才是成功的作文教学的法宝。
主体感悟来源于生活,广袤的生活实际是写作不可或缺且取之不尽的资源素材。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可以成为作文中变化的景致;生活中的一人一事可以成为作文中曲折的故事。因此,学生必须树立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意识,并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笔者曾经利用一次作文采风的机会带着学生走进公园,有的学生从仿古的建筑中感受到了人文气息;有的学生则观察到草地上练太极拳的老年人团体精神矍铄,活力满满;还有的学生觉得志愿到公园来打扫卫生、拾取垃圾的小学生可敬可爱。同样的一次采风机会,学生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事件、现象各不相同,写入作文的内容也就自然缤纷多彩。只有内容丰富充实,学生的作文才会变得血肉丰满,吸引他人的阅读眼光。当然,教师还可以采取鼓励周记、日记的方式去磨练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学生写日记和周记的过程中,为了减少学生的负担,内容可以简短精炼,但是不能忽略对事件的记录,也可以附上两三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等到写作文的时候,学生的日记本、周记本就可以成为自己的写作素材本,学生可以在回顾的过程中选择契合主题的生活实际作为写作内容,进行调整加工,写成一篇内容详实生动的好作文。
二、阅读与写作的联动
以课文阅读为例,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不少同学被诗人的比喻所打动,反复诵读这首诗去体味感受。笔者也觉得这首诗在修辞水平上新颖工整;在语言风格上凝练纯美,融合了《诗经》传统与民族文化意象,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因此鼓励学生进行记忆,也可以在写作中进行运用。后来,一名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写到自己第一次出远门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情境,就借鉴了这首诗:“对父母的思念就凝注在了这张车票上,成为我宝贵的回忆。”情到深处,化用自然,也升华了作文的中心,受到了笔者的赞扬。其次,教师也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做阅读笔记的好习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好词好句都可以摘录下来,适当加以评注,利用这种文本细读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品味,并且加深自己的印象,在写作文的时候适当变换加以运用,让自己的作文更富于文采。
三、完善讲评和修改
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经常忽略对作文的讲评工作。这直接导致学生尽管知道作文成绩,但是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无法进行针对性地自我改善工作,对于写作能力的进步非常不利。在批改完作文之后,一方面,教师要选择一部分质量上乘的作文当众朗读,可以对优秀的同学起到激励的作用,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还可以请这些作者谈一谈自己的思路和表达习惯,和其他同学形成良好的交流,在写作方法和创作灵感方面给其他學生。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选择一部分质量不佳、具有代表性缺点的习作进行评讲,可以是语言上病句多的;也可以是记叙顺序错乱的;还可以是作文偏题明显的。在阅读完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指出相关的问题,然后一起给出修改意见。只有找出了作文的缺陷,才能对症下药,完善这篇习作。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低水平作文进行评讲,可以对学生起到提醒的作用,让学生在下一次的写作中注意规避这些缺点,提高写作的效率。
四、打破枷锁,指导技法,让学生“会写”
我们的作文教学是这样,写作是很感性的,用笔来写自己想说的话,讲述自己或他人的故事,学生本来就会的,可是老师在作文课上开始讲解立意要如何深刻,选材要如何新颖,结构要如何巧妙,语言要如何优美;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运用好词好句……这些理性的框框框定以后,好多学生就从此“不会写”或胡乱地写。
例如,作文训练写《一个%%%的人》的时候,很多学生这样写:《一个热心的人》———上学路上,有个叔叔送我上学;《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来学校的路上,我看到一个小女孩扶起跌倒在沟里的老太太;《一个美丽的人》———清洁工扫街道或青年人公交车上让座或小女孩阻止我在公园摘花;《一个诚实的人》———同学捡到钱交还给失主、去买东西老板多找钱然后还回去……如此等等。反思,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写?因为老师有“立意深刻”的要求和“思想健康”的评分标准,学生迎合老师的要求,只能说些虚假的话,编造虚假的事,写虚假之文。
北京大学教授王富仁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第一,他是无所谓‘思想’的;第二,任何表达都是合理的,是不伴随实利目的的。所以不存在‘健康’‘不健康’的问题。”并且强调指出,这种评价标准会误导儿童学会迎合别人的虚假表达,养成虚伪的人格。“幼稚的真诚远胜过成熟的虚伪”,初中学生作文的立意本无所谓高低,只要是“真情实感”就应该得到老师宽容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五、读写结合,提升能力,让学生“写好”
写作能力要提升,读写结合是关键。没有人会怀疑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每一个孩子天生都热爱阅读。然而现实很是尴尬:读书的学生少,学生的阅读量小。现今的语文老师最要紧的就是如何让更多的学生阅读更多的书,而不用再去讨论阅读是否对写作有帮助以及如何通过阅读提升写作能力。让学生阅读,首先要解决阅读资源,其次是要保证阅读时间。我从七年级开始就推荐学生购买《新语文读本》《青春读书课》等书,订购报刊杂志,坚持每周一节阅读课,每天固定作业“阅读30分钟”。还要加强宣传,在家长读书日等多种场合强调阅读的好处。阅读多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提升了。
六、拓展教学空间,强化读写训练
只将作文教学活动局限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建立立体的教学空间,促进作文教学成效有效提升。首先,结合课堂内外。初中语文教材中,搜集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其次,结合学校内外。社会生活中包含大量的写作素材,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贴近生活,积累丰富的感知经验和写作素材,让写作活动不再遭遇“无米之炊”。如,开展社会调查、参观博物馆等等,通过活动增加了学生的所见所闻,学生的观察力得到普遍提升,教师再进行巧妙地指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写出了较为满意的文章。此外,教学与活动相结合。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如组织阅读兴趣小组、写作兴趣小组等等。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之间相互感染,形成浓厚的写作氛围。
抓住了作文教学中的这些环节,学生写作能力会有所提升,当然,作文教学在不断地变化中,教师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到因材施教,才是成功的作文教学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