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云纹是中国传统图案中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产生发展到汉代时期的兴盛,受各朝代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工艺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云纹特征。本文对汉代云纹构成元素进行分析,指出了汉代云纹具有自由、灵动的特点。
关键词:汉代纹饰;云纹;传统纹样
一、汉代云纹的发展
云纹作为汉代主体纹样,被广泛地运用于汉代青铜镜、彩陶、染织装饰工艺中。《太平御览》卷八引《河图帝通纪》曰:“云者,天地之本也。”可见,云纹的产生来自于古人对自然的崇拜。中国先人以农作物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必然要关注天气的变化,进而时常要去解读天象,于是云象很自然地成为手工艺匠人描摹装饰纹样的对象。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织品来看,按照当时同墓出土的竹简记载,汉代云纹刺绣主要有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三种。这三种云纹变体虽名称差异较大,但是纹饰的组织结构却十分相似。至东汉时期,根据出土织锦,云纹有了较大变化,形成一种异物组合关系,常常与汉字及祥禽瑞兽结合形成,按照组合物可以分为“云纹与文字组合”“云气灵兽纹”。“云纹与文字组合”纹是汉代所特有的图、文结合的装饰方式,常用“万事如意”、“长宜子孙”“延年益寿”等吉祥用语,填充于云纹之中,甚或在汉代漆器或是织履中,文字就是一种独立的纹饰。“云气灵兽纹”则是流动云纹之中,夹杂龙、虎、鹤、鹿等祥禽瑞兽。纹饰组合中,云纹是采用带状分割的方式,将祥禽瑞兽规整地排列其中,或是将动物纹嵌于云纹之中,形成动物或游走于云中,或在云中奔腾跳跃、展翅飞翔。汉代云纹充满动势飘逸的线条和丰富多变的动物形象组合,形成恢弘大气的汉代纹饰态势,富有装饰意味。
二、汉代云纹的元素构成特征
春秋至秦汉时期,云纹的视觉语言元素一步步走向完善与成熟,单个的云头形态逐渐发展到云躯的融入,形态上从“点状”云雷纹过渡到了“线状”云气纹。汉代出现的极具动感的云气纹除了有勾卷形的云头、可自由嫁接组合的云躯外,还出现了“云尾”这一新的构成元素。此时云气纹的骨骼体系已经形成,云头比先秦时期更加精简,云躯却变得更加复杂,出现线状、带状特征,云尾则出现羽
状形态,动感飘逸,注重的是灵动和神韵的整体云气纹效果。
汉代云纹经历了商周云雷纹,战国时期和先秦时期的勾云纹的影响,其云纹的云朵元素逐渐的得到简化,最具代表性的有“C”形、“羊角形”、“如意形”和“S”形都是简洁而抽象的组成元素。在这种云气纹的形态造型中,云头是最稳定的元素,它以涡形的曲线、以一个基点为中心,呈360°旋转,旋转一两圈或多圈,或单旋、双旋。“C”形骨骼结构主要表现有两种形式:有对接突起、相对外旋具有张力凸显之感的羊角形式;也有相对内旋、平滑过渡,具有平和流畅之感的如意形式。同样,“S”形骨骼也有直线过渡和曲线过渡的两种形式,这些式样都给日后云气纹元素间的自由组合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可以说,“C”形、“S”形和“如意形”是云气纹中最简单也是最稳定的云头结构,它是由最初的多层环绕的云雷纹简化而来的,“C”形、“S”形特定的形状组成了一个个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云气纹样式,它所具有的卷曲盘旋、运动不息的生动形态造就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它将一种云气的旋转感、流动感用简洁的线条表现出来,勾画出了生动的云纹形象。这种简化而来的云纹图案在汉代的瓦当一级玉器上都经常出现。从汉代的云纹组成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形式规律与特点,汉代云纹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自由性,这种组成特征的形成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所决定的。
与云朵简化的相反,汉代云纹元素的另一大特征是云纹的云尾巴造型逐渐变得丰富起来。汉代云纹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其云躯的线性化,而线状、带状云气纹给云躯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没有云躯的过渡,不可能出现汉代云气纹中的线性流动形态,如茱萸云气纹的出现,使得“云头”、“云躯”被弱化,突出的是大面积的茱萸“云尾”表现。汉代云纹为有意把云躯拉长,突出云尾,这种做法增加了云纹的形态美。云尾是这个时期最能体现云纹灵活、浪漫的装饰元素。因为“云尾”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人限定它的现实原型是什么,可以说,只要是符合人们的观念崇拜、风俗信仰,任何原型都能出现在“云尾”这一形式上。因此,云尾才是使云纹变得生动、耀目。这种新的变形元素的出现,不仅完善了云纹的整体骨骼架构,也为魏晋南北朝的流云纹提供了基本形的参照。
图1:云纹漆绘陶鼎盖面
图2:云纹漆卮盖面
三、汉代云纹的寓意与追求
汉代云纹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尊崇黄老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汉初诸帝以无为治国,奉行黄老之术。《黄帝内经·素问》在“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可见,古人认为云气是相生相长的,云气纹图案深刻反映了当时汉人追求宇宙阴阳二气的和谐,以气韵生动作为审美目标。随着东汉谶纬之学神仙方术思想的盛行,人们把精神寄托在亲神好巫、求长佑生上,装饰内容上想象更加丰富,表现形式上更为浪漫,比较突出地反映在当时的衣食住行、婚嫁丧葬等各个方面的实物载体上。人们因为渴望长生不老,导致方士辈出,从精神上来说就是向往成为神仙生活,能够摆脱人寿的束缚,进入天上极乐世界。而云恰恰就是天的象征符号,传说中的神仙都是踏云而来,驾云而归,所以描绘云纹自然成为当时装饰的重要内容。以上这些,从本质上说都是为了迎合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渴盼,是对吉祥、长生的追求。
结束语
汉代是云纹发展史上最巅峰的时期,我们对汉代云纹构成进行根本的概括就是,它们的产生源于对自然和天神的崇拜。它的构成注重随意而自由,率性而灵动,这种多变的形式使得它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不同领域的装饰之中,无论是砖瓦、陶瓷、玉器、铜器、漆器,还是印染、织锦中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云纹构成。汉代云纹经过装饰美的加工,表现了一个自然具象元素在我国民族文化中发展成一个具有文化内涵与寓意的纹样,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纹样,更是包含了我国民族的人文信仰与思想观念,是我们文化遗产的瑰宝。
作者简介:刘祎纯(1989— ),女,湖北武汉市人,武汉纺织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染织纤维艺术硕士在读,主要从事家纺设计、纤维艺术、传统纹样的研究。
摘要:云纹是中国传统图案中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产生发展到汉代时期的兴盛,受各朝代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工艺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云纹特征。本文对汉代云纹构成元素进行分析,指出了汉代云纹具有自由、灵动的特点。
关键词:汉代纹饰;云纹;传统纹样
一、汉代云纹的发展
云纹作为汉代主体纹样,被广泛地运用于汉代青铜镜、彩陶、染织装饰工艺中。《太平御览》卷八引《河图帝通纪》曰:“云者,天地之本也。”可见,云纹的产生来自于古人对自然的崇拜。中国先人以农作物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必然要关注天气的变化,进而时常要去解读天象,于是云象很自然地成为手工艺匠人描摹装饰纹样的对象。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织品来看,按照当时同墓出土的竹简记载,汉代云纹刺绣主要有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三种。这三种云纹变体虽名称差异较大,但是纹饰的组织结构却十分相似。至东汉时期,根据出土织锦,云纹有了较大变化,形成一种异物组合关系,常常与汉字及祥禽瑞兽结合形成,按照组合物可以分为“云纹与文字组合”“云气灵兽纹”。“云纹与文字组合”纹是汉代所特有的图、文结合的装饰方式,常用“万事如意”、“长宜子孙”“延年益寿”等吉祥用语,填充于云纹之中,甚或在汉代漆器或是织履中,文字就是一种独立的纹饰。“云气灵兽纹”则是流动云纹之中,夹杂龙、虎、鹤、鹿等祥禽瑞兽。纹饰组合中,云纹是采用带状分割的方式,将祥禽瑞兽规整地排列其中,或是将动物纹嵌于云纹之中,形成动物或游走于云中,或在云中奔腾跳跃、展翅飞翔。汉代云纹充满动势飘逸的线条和丰富多变的动物形象组合,形成恢弘大气的汉代纹饰态势,富有装饰意味。
二、汉代云纹的元素构成特征
春秋至秦汉时期,云纹的视觉语言元素一步步走向完善与成熟,单个的云头形态逐渐发展到云躯的融入,形态上从“点状”云雷纹过渡到了“线状”云气纹。汉代出现的极具动感的云气纹除了有勾卷形的云头、可自由嫁接组合的云躯外,还出现了“云尾”这一新的构成元素。此时云气纹的骨骼体系已经形成,云头比先秦时期更加精简,云躯却变得更加复杂,出现线状、带状特征,云尾则出现羽
状形态,动感飘逸,注重的是灵动和神韵的整体云气纹效果。
汉代云纹经历了商周云雷纹,战国时期和先秦时期的勾云纹的影响,其云纹的云朵元素逐渐的得到简化,最具代表性的有“C”形、“羊角形”、“如意形”和“S”形都是简洁而抽象的组成元素。在这种云气纹的形态造型中,云头是最稳定的元素,它以涡形的曲线、以一个基点为中心,呈360°旋转,旋转一两圈或多圈,或单旋、双旋。“C”形骨骼结构主要表现有两种形式:有对接突起、相对外旋具有张力凸显之感的羊角形式;也有相对内旋、平滑过渡,具有平和流畅之感的如意形式。同样,“S”形骨骼也有直线过渡和曲线过渡的两种形式,这些式样都给日后云气纹元素间的自由组合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可以说,“C”形、“S”形和“如意形”是云气纹中最简单也是最稳定的云头结构,它是由最初的多层环绕的云雷纹简化而来的,“C”形、“S”形特定的形状组成了一个个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云气纹样式,它所具有的卷曲盘旋、运动不息的生动形态造就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它将一种云气的旋转感、流动感用简洁的线条表现出来,勾画出了生动的云纹形象。这种简化而来的云纹图案在汉代的瓦当一级玉器上都经常出现。从汉代的云纹组成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形式规律与特点,汉代云纹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自由性,这种组成特征的形成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所决定的。
与云朵简化的相反,汉代云纹元素的另一大特征是云纹的云尾巴造型逐渐变得丰富起来。汉代云纹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其云躯的线性化,而线状、带状云气纹给云躯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没有云躯的过渡,不可能出现汉代云气纹中的线性流动形态,如茱萸云气纹的出现,使得“云头”、“云躯”被弱化,突出的是大面积的茱萸“云尾”表现。汉代云纹为有意把云躯拉长,突出云尾,这种做法增加了云纹的形态美。云尾是这个时期最能体现云纹灵活、浪漫的装饰元素。因为“云尾”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人限定它的现实原型是什么,可以说,只要是符合人们的观念崇拜、风俗信仰,任何原型都能出现在“云尾”这一形式上。因此,云尾才是使云纹变得生动、耀目。这种新的变形元素的出现,不仅完善了云纹的整体骨骼架构,也为魏晋南北朝的流云纹提供了基本形的参照。
图1:云纹漆绘陶鼎盖面
图2:云纹漆卮盖面
三、汉代云纹的寓意与追求
汉代云纹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尊崇黄老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汉初诸帝以无为治国,奉行黄老之术。《黄帝内经·素问》在“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可见,古人认为云气是相生相长的,云气纹图案深刻反映了当时汉人追求宇宙阴阳二气的和谐,以气韵生动作为审美目标。随着东汉谶纬之学神仙方术思想的盛行,人们把精神寄托在亲神好巫、求长佑生上,装饰内容上想象更加丰富,表现形式上更为浪漫,比较突出地反映在当时的衣食住行、婚嫁丧葬等各个方面的实物载体上。人们因为渴望长生不老,导致方士辈出,从精神上来说就是向往成为神仙生活,能够摆脱人寿的束缚,进入天上极乐世界。而云恰恰就是天的象征符号,传说中的神仙都是踏云而来,驾云而归,所以描绘云纹自然成为当时装饰的重要内容。以上这些,从本质上说都是为了迎合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渴盼,是对吉祥、长生的追求。
结束语
汉代是云纹发展史上最巅峰的时期,我们对汉代云纹构成进行根本的概括就是,它们的产生源于对自然和天神的崇拜。它的构成注重随意而自由,率性而灵动,这种多变的形式使得它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不同领域的装饰之中,无论是砖瓦、陶瓷、玉器、铜器、漆器,还是印染、织锦中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云纹构成。汉代云纹经过装饰美的加工,表现了一个自然具象元素在我国民族文化中发展成一个具有文化内涵与寓意的纹样,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纹样,更是包含了我国民族的人文信仰与思想观念,是我们文化遗产的瑰宝。
作者简介:刘祎纯(1989— ),女,湖北武汉市人,武汉纺织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染织纤维艺术硕士在读,主要从事家纺设计、纤维艺术、传统纹样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