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农村小学的孩子年幼朦胧,阅读几乎盲区,不知怎么命题,不知写什么内容,即使完成了习作,但常常会出现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词语贫乏或搭配不当,语句常颠三倒四等问题,所以教师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责任很重,难度很大,因此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方法。
关键词:有效 提高 学生 习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3—4年级)中提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從中不难看出,小学生的习作内容是:“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习作途径:学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基本功,初步掌握运用书面语言能力的练笔,逐步养成留心观察,乐于表达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三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习作能力的培养工作。而农村小学的孩子年幼朦胧,阅读几乎盲区,不知怎么命题,不知写什么内容,即使完成了习作,但常常会出现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词语贫乏或搭配不当,语句常颠三倒四等问题,所以教师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责任很重,难度很大,因此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方法。这里就自己平时的工作,谈谈我肤浅的认识。
一、拓宽阅读,多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大量的阅读,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广泛阅读是实现语言积累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书籍。但老师布置了阅读,没有充足的时间,学生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所以鼓励学生多背名言警句、优美诗文,利用朝会课或中午的时间,有晚自习时,在晚自习时间,和学生同时同地各自安静地阅读课内外书籍。不仅课文读熟了,背诵了,还要阅读课外的。时间没到,阅读不止。学生只在学校看些书是不够的,还要有家长签字证明的看书,鼓励他们星期日到图书馆看书,到新华书店看书,每周一次小评,半期一次大评,看谁读书多,就成为“读书之星”,并给于物资奖励,保证学生有一定时间阅读。久而久之学生喜欢阅读的兴趣提高了,自然会持之以恒,阅读量也就能达到一定高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读书多了,视野开阔了,情感丰富了,语感丰厚了,习作还难吗?
二、联系实际,细观察
“世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在生活中无处不有,就看你有没有留心观察它。人人都知道的很平凡的事物,只要你留心观察,有真切的体验,丰富的情感,新奇的想象,深刻的感悟,也会创作出美妙的文章。所以我常常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细心观察,多加体验,从中攫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
1、丰富活动,多体验
学校生活是学生集体的生活,不仅最易观察还有深刻的体验,最不易忘怀。在学习之余,让学生多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多体验感受。除了学生下课十分钟的活动,我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比如春游、跳绳、拔河比赛、下象棋等。学生身临其境,用心观察,既从活动中获得了习作素材,又感受到集体温暖与凝聚力、快乐与幸福。只要学生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常写日记,就不愁收获不到好的习作素材。
2、走入社会,细观察。学生生活在社会里,却感觉不到社会,这是因为学生没有认真观察过社会。所以每两个星期一个主题进行留心观察。好比观察家乡美丽的山水,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情况,留心亲人或朋友对你的关心、帮助,体验做家务的过程等。每次社会实践之后,让学生做总结谈感受。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作文要求是:家乡的景物。这时正值春天,写作前,我布置观察最有代表性的春景,并且要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眼看,耳听,舌尝,手摸,脑想。这样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生活素材,更让学生体悟到,只有留心观察生活中美丽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材料且越来越多,写作的源头活水才源源不断。
三、凭借教材,多练笔
叶圣陶说过:“教材就是例子。”的确,教材是经过编辑者们精心筛选、编写的,每篇课文都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又适合于学生阅读,更是学生习作的最好范例。教师以书本为主,到文本中寻找方法,指导学生习作,就能为学生的习作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从课文来看,有的结构严谨,有的过渡自然,有的前后照应;有的刻画人物心理细腻,有的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生动形象,有的末尾留下悬念等等。我在教学时,常常让学生仿写或续写或改写。例如仿写方面的训练。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仿写之“点”:句式表达优美,开头结尾照应,总分结构严谨,连续动作精准……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理解这句话之后,我让学生仿写连续动作词的运用,结果学生在习作中描写集体跳绳、洗手帕的连续动作非常准确而生动。这样仿写的好处在于学生学的知识牢记了,观察得到了锻炼,记忆力得到了训练,想象力也得到了培养。当然在教学中还有仿写神态刻画细腻的句子,仿写场面生动形象的句子等等。课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小练笔就是开启学生喜欢习作的金钥匙。我积极挖掘课本习作资源,拓宽习作范围,让孩子们在大量的练笔中学会倾吐,学会习作,爱上习作。
四、指导构思,写好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优美词语、名言警句、优美诗文及表达方法的积淀及小练笔还不行,还要亲身实践习作。因此老师精心设计指导方案,让学生能够巧妙构思,创作出美妙的文章。诸如让学生怎样选材,紧扣中心;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并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具体;在习作的过程中,怎样描写人物,怎样描写好环境衬托人物的心情,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人的活动写实写生动。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四的主题:“他们让我感动”。首先,我让学生回忆本组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或以前学过的表达方法。其次进行本次习作题目的分析,明白中心,切入主题,以防学生偏题离题;再其次,组织学生讨论、发言,筛选出典型的、可歌可泣的、使人难以忘怀的事情。之后全班集中重点讨论用什么表达方法把文中主人公描写生动形象,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之处,也是学生的习作难点。我鼓励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及环境等方面来展开思维,大胆发言。难点突破后,解决首尾呼应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热烈讨论,作文时,同学们都不觉得作文难了,甚至一部分学生描写非常生动形象且详细。当然,老师要根据不同主题,每一次重点训练一种表达方法,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容易掌握。只有认真指导习作时的构思,给孩子的习作插上翅膀,才能使他们写出的文章条理清楚、内容详细、生动形象,有真情实感,有创新意识。再经过长期训练,学生习作兴趣提高了,习作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五、搭建平台,增自信
“自信是前进的动力,自信是成功的秘诀。”学生有了自信,就会勇往直前,习作也不难了。所以,我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增强习作的信心。每次习作或周记批改后都有欣赏课,课堂中首先表扬习作有真情实感,有闪光点的学生,再欣赏优美的文章,激發其他学生想写好的欲望。特别好的文章还要“发表”在QQ群“春天里的故事”的美文集里,让学生随时打开QQ,都能看到自己的成长道路上的“处女作”。学生的信心增强了,就会更加努力向习作的殿堂迈进。
经过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我所教的班级一般三年前80%多的人畏惧作文,难于下笔;三年后,就有80%以上的学生消除对习作的畏惧感,写起来得心应手。从他们的周记、单元作文来看,质量有明显提高。大部分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并写得文通字顺、有血有肉。总而言之,小学生习作教学是繁琐的,也是难教好的,只有在长期习作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脑筋思考,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水平才会得到提高,习作能力也才会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夹江县黄土镇中心小学校)
关键词:有效 提高 学生 习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3—4年级)中提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從中不难看出,小学生的习作内容是:“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习作途径:学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基本功,初步掌握运用书面语言能力的练笔,逐步养成留心观察,乐于表达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三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习作能力的培养工作。而农村小学的孩子年幼朦胧,阅读几乎盲区,不知怎么命题,不知写什么内容,即使完成了习作,但常常会出现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词语贫乏或搭配不当,语句常颠三倒四等问题,所以教师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责任很重,难度很大,因此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方法。这里就自己平时的工作,谈谈我肤浅的认识。
一、拓宽阅读,多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大量的阅读,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广泛阅读是实现语言积累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书籍。但老师布置了阅读,没有充足的时间,学生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所以鼓励学生多背名言警句、优美诗文,利用朝会课或中午的时间,有晚自习时,在晚自习时间,和学生同时同地各自安静地阅读课内外书籍。不仅课文读熟了,背诵了,还要阅读课外的。时间没到,阅读不止。学生只在学校看些书是不够的,还要有家长签字证明的看书,鼓励他们星期日到图书馆看书,到新华书店看书,每周一次小评,半期一次大评,看谁读书多,就成为“读书之星”,并给于物资奖励,保证学生有一定时间阅读。久而久之学生喜欢阅读的兴趣提高了,自然会持之以恒,阅读量也就能达到一定高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读书多了,视野开阔了,情感丰富了,语感丰厚了,习作还难吗?
二、联系实际,细观察
“世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在生活中无处不有,就看你有没有留心观察它。人人都知道的很平凡的事物,只要你留心观察,有真切的体验,丰富的情感,新奇的想象,深刻的感悟,也会创作出美妙的文章。所以我常常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细心观察,多加体验,从中攫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
1、丰富活动,多体验
学校生活是学生集体的生活,不仅最易观察还有深刻的体验,最不易忘怀。在学习之余,让学生多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多体验感受。除了学生下课十分钟的活动,我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比如春游、跳绳、拔河比赛、下象棋等。学生身临其境,用心观察,既从活动中获得了习作素材,又感受到集体温暖与凝聚力、快乐与幸福。只要学生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常写日记,就不愁收获不到好的习作素材。
2、走入社会,细观察。学生生活在社会里,却感觉不到社会,这是因为学生没有认真观察过社会。所以每两个星期一个主题进行留心观察。好比观察家乡美丽的山水,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情况,留心亲人或朋友对你的关心、帮助,体验做家务的过程等。每次社会实践之后,让学生做总结谈感受。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作文要求是:家乡的景物。这时正值春天,写作前,我布置观察最有代表性的春景,并且要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眼看,耳听,舌尝,手摸,脑想。这样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生活素材,更让学生体悟到,只有留心观察生活中美丽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材料且越来越多,写作的源头活水才源源不断。
三、凭借教材,多练笔
叶圣陶说过:“教材就是例子。”的确,教材是经过编辑者们精心筛选、编写的,每篇课文都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又适合于学生阅读,更是学生习作的最好范例。教师以书本为主,到文本中寻找方法,指导学生习作,就能为学生的习作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从课文来看,有的结构严谨,有的过渡自然,有的前后照应;有的刻画人物心理细腻,有的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生动形象,有的末尾留下悬念等等。我在教学时,常常让学生仿写或续写或改写。例如仿写方面的训练。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仿写之“点”:句式表达优美,开头结尾照应,总分结构严谨,连续动作精准……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理解这句话之后,我让学生仿写连续动作词的运用,结果学生在习作中描写集体跳绳、洗手帕的连续动作非常准确而生动。这样仿写的好处在于学生学的知识牢记了,观察得到了锻炼,记忆力得到了训练,想象力也得到了培养。当然在教学中还有仿写神态刻画细腻的句子,仿写场面生动形象的句子等等。课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小练笔就是开启学生喜欢习作的金钥匙。我积极挖掘课本习作资源,拓宽习作范围,让孩子们在大量的练笔中学会倾吐,学会习作,爱上习作。
四、指导构思,写好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优美词语、名言警句、优美诗文及表达方法的积淀及小练笔还不行,还要亲身实践习作。因此老师精心设计指导方案,让学生能够巧妙构思,创作出美妙的文章。诸如让学生怎样选材,紧扣中心;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并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具体;在习作的过程中,怎样描写人物,怎样描写好环境衬托人物的心情,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人的活动写实写生动。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四的主题:“他们让我感动”。首先,我让学生回忆本组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或以前学过的表达方法。其次进行本次习作题目的分析,明白中心,切入主题,以防学生偏题离题;再其次,组织学生讨论、发言,筛选出典型的、可歌可泣的、使人难以忘怀的事情。之后全班集中重点讨论用什么表达方法把文中主人公描写生动形象,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之处,也是学生的习作难点。我鼓励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及环境等方面来展开思维,大胆发言。难点突破后,解决首尾呼应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热烈讨论,作文时,同学们都不觉得作文难了,甚至一部分学生描写非常生动形象且详细。当然,老师要根据不同主题,每一次重点训练一种表达方法,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容易掌握。只有认真指导习作时的构思,给孩子的习作插上翅膀,才能使他们写出的文章条理清楚、内容详细、生动形象,有真情实感,有创新意识。再经过长期训练,学生习作兴趣提高了,习作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五、搭建平台,增自信
“自信是前进的动力,自信是成功的秘诀。”学生有了自信,就会勇往直前,习作也不难了。所以,我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增强习作的信心。每次习作或周记批改后都有欣赏课,课堂中首先表扬习作有真情实感,有闪光点的学生,再欣赏优美的文章,激發其他学生想写好的欲望。特别好的文章还要“发表”在QQ群“春天里的故事”的美文集里,让学生随时打开QQ,都能看到自己的成长道路上的“处女作”。学生的信心增强了,就会更加努力向习作的殿堂迈进。
经过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我所教的班级一般三年前80%多的人畏惧作文,难于下笔;三年后,就有80%以上的学生消除对习作的畏惧感,写起来得心应手。从他们的周记、单元作文来看,质量有明显提高。大部分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并写得文通字顺、有血有肉。总而言之,小学生习作教学是繁琐的,也是难教好的,只有在长期习作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脑筋思考,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水平才会得到提高,习作能力也才会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夹江县黄土镇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