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林业建设,是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按照生态良好、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发展和谐的要求,建设具有较高生产力、社会广泛参与、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
关键词: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林业;
Abstract: The forestry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is people-oriented,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is according to the good ecolog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osperous in culture, the requirement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has higher productivity, a widespread social participation, to the maximum meet the diverse needs of society forestry.
Keywords: forestry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engthen; Ecological forestry;
中图分类号:F31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林业是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与基础产业,可以说,承担着生态建设与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开展生态林业建设,走生产发展与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 林业建设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封伐矛盾。目前,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就是封山育林,禁止采伐,并对已经发生毁林开荒的地区,在确保农民口粮和增收的条件下,实行统一规划,逐步还林还草。但由于相当部分山区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林业,收入水平本来就较低,生活也相当困难。封山禁伐后,这部分农民赖以生活的收入来源就被切断,其生活将更加困难,甚至无法生存。因此解决好山区林农的收入来源问题,是综合开发基本前提。
(二)分户经营体制制约生态公益林业的发展。按照现代林业理论,应当对森林实施分类经营。所谓分类经营,概括地说,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根据社会对林业的生态和经济两个方面的需求。遵循森林有多种功能,但主导利用可以有所不同的规律,将森林的五大林种相应地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分别按其各自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新型的林业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目的,一是对林业生产力进行重新布局,根据森林的生态区划不同,使不同的森林种类有所侧重地发挥某一个方面的功能;二是调整林业发展的机制。森林分类经营中生态林业是属于公益林的范围,在目前的分户经营体制下,如果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公益生态林的建设原则,被划为公益林范围的林农的个体利益就会与社会利益发生一定的矛盾。因为林农个体投入,社会受益,导致了林农的投入积极性降低。
(三)没有建立起生态公益林利益补偿机制。生态公益林的生态、社会效益已逐步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识,并受到相当的重视。就全国而言,生态公益林多分布在我国西部及其他贫困地区、老解放区。但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西部山区地方财政财力有限,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能力极为有限,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与生态公益林经营相适应的经济配套政策,补偿基金无法落实,这对推进生态公益林业建设向深层次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搞好山区生态公益林建设必须解决好生态效益的补偿和自我发展机制问题。
二、突出造林绿化,强化经营管护。
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导,农村集体和农户个人投入为主体,企业和社会民间团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项目建设重点向生态脆弱区和经济后进乡村倾斜。工程建设要尊重自然规律,统筹规划,规模实施,集中治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重点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决议》,强化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制订并落实全国义务植树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努力实现义务植树基地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城镇义务植树要与街巷、小区、庭院及主要交通干线的绿化美化相结合,农村义务植树要同“四旁”、“四荒”、村屯、旅游沿线绿化及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相结合。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发展林业的惠民政策,落实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机制,调动群众义务植树和造林绿化的积极性。
落实管护责任,加大对损毁新造林地的打击和处罚力度,严防前造后毁现象。确保各项管护措施落到实处。制定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对公益林按要求和规定标准进行管理,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严格限制采伐。商品林按基础产业进行管理,分离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由市场配置资源,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实行限额采伐。全面落实林改各项配套措施,加快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活立木流转市场,做好流转服务,加强对木材市场的监管。严格采伐限额的使用和管理,优先保证全国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建设需要;优先保证农村公益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优先保证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严格林木采伐全程监督,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在开发中保护。严格执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认真履行征占用林地和林木采伐审批手续。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依法从严查处乱砍滥伐林木、滥采滥挖野生植物、乱捕乱猎野生动物、乱占林地、毁林开荒等行为。狠抓防火责任制和各项防火措施的落实,不断加强和改善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从源头杜绝和消除火灾隐患。切实加强扑火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防扑火能力。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认真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针,防止各种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蔓延,严防危险性森林病虫害的传入,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三、发展特色产业,调整经营结构,巩固林业产业体系。
大力培育發展龙头企业,推广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经营形式,促进农民增收。发展专业化合作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规范林产品和林业生产要素市场,推动林业产业健康发展。力争每年重点培植一个果树专业乡,集中抓好3-5个以上果树专业村。积极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业,实现多次增值。突出发展果品深加工、山杏和沙棘种植加工、林木种苗、生态旅游、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林草林药间作、林下养殖、林副产品采集加工、花卉和野生食用菌培殖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生态林业经济增长点。深入落实开放带动战略,加大林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新的管理经验,集中资源优势发展林业。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广泛吸纳外资和各种民间资本投资造林和发展林业产业。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投入林业建设,发展林业经济,形成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浓厚氛围。
四、广泛宣传教育,加快发展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认识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解决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推动人与自然良性互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要求。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科学认识、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建成相对完备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专群结合的生态文化建设队伍,健全有效的生态文化工作机制,覆盖广泛的传播教育网络,比较发达的生态文化产业,推出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生态文化作品和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基地,使全社会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逐步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风尚,明显提高生态文明素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强理论指导,加大传播力度,广泛开展教育,丰富文学艺术创作,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保障能力。在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发挥生态文化对社会意识的引领作用,对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对政府部门决策的影响作用,对国家形象的维护作用,对科学技术的推广作用,对林业事业的凝聚作用。
五、处理好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的关系
推进现代林业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这些决策的做出和施行,给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如何服务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林业主管部门,必须从过去以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为主的物质文明建设转变为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并重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建的现代林业。特别是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已经成为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林业的三大奋斗目标、三大支柱之一。没有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支撑,是缺乏先进文化内涵的林业,就不能称为现代林业。生态文化是在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是生态文化的物质基础,没有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的发展也就不会有生态文化的产生,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本身就是创造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的过程。所以,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有强大的生态建设作先导,必须建立完备的生态防护林带、突出的林业生态工程、厚重的生态基地规模、稳健的发展速度、和谐的发展模式;必须有发达的林业产业作基础,大力发展产业基地、调整产业结构、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品牌、开发森林旅游;必须与各种文化相结合,搞好与历史文化、道德文化、社会文化、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物态文化的衔接和融合;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实施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方法创新。从而促进三大体系有机结合,协调有序发展。
结束语:
从长远来看,如何进一步发展生态林业,都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走产业化发展的崭新道路。当然,对于纯公益性的生态林业来说,必须通过生态营林的效用购买等方式,以逐步实现产业化的规模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以超常规的方式来实现我国生态林业的跨越式发展目标,让我国的生态环境在较短的一段时期内得到显著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陈祖挺,浅谈林业站在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中的作用[期刊论文]-福建林业科技2004(04)
[2]田明华,陈建成中国森林资源管理变革趋势:市场化研究2003
[3]黄文炎,山区综合开发中加强生态公益林业建设的思考2002(7)
关键词: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林业;
Abstract: The forestry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is people-oriented,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is according to the good ecolog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osperous in culture, the requirement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has higher productivity, a widespread social participation, to the maximum meet the diverse needs of society forestry.
Keywords: forestry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engthen; Ecological forestry;
中图分类号:F31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林业是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与基础产业,可以说,承担着生态建设与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开展生态林业建设,走生产发展与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 林业建设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封伐矛盾。目前,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就是封山育林,禁止采伐,并对已经发生毁林开荒的地区,在确保农民口粮和增收的条件下,实行统一规划,逐步还林还草。但由于相当部分山区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林业,收入水平本来就较低,生活也相当困难。封山禁伐后,这部分农民赖以生活的收入来源就被切断,其生活将更加困难,甚至无法生存。因此解决好山区林农的收入来源问题,是综合开发基本前提。
(二)分户经营体制制约生态公益林业的发展。按照现代林业理论,应当对森林实施分类经营。所谓分类经营,概括地说,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根据社会对林业的生态和经济两个方面的需求。遵循森林有多种功能,但主导利用可以有所不同的规律,将森林的五大林种相应地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分别按其各自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新型的林业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目的,一是对林业生产力进行重新布局,根据森林的生态区划不同,使不同的森林种类有所侧重地发挥某一个方面的功能;二是调整林业发展的机制。森林分类经营中生态林业是属于公益林的范围,在目前的分户经营体制下,如果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公益生态林的建设原则,被划为公益林范围的林农的个体利益就会与社会利益发生一定的矛盾。因为林农个体投入,社会受益,导致了林农的投入积极性降低。
(三)没有建立起生态公益林利益补偿机制。生态公益林的生态、社会效益已逐步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识,并受到相当的重视。就全国而言,生态公益林多分布在我国西部及其他贫困地区、老解放区。但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西部山区地方财政财力有限,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能力极为有限,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与生态公益林经营相适应的经济配套政策,补偿基金无法落实,这对推进生态公益林业建设向深层次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搞好山区生态公益林建设必须解决好生态效益的补偿和自我发展机制问题。
二、突出造林绿化,强化经营管护。
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导,农村集体和农户个人投入为主体,企业和社会民间团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项目建设重点向生态脆弱区和经济后进乡村倾斜。工程建设要尊重自然规律,统筹规划,规模实施,集中治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重点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决议》,强化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制订并落实全国义务植树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努力实现义务植树基地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城镇义务植树要与街巷、小区、庭院及主要交通干线的绿化美化相结合,农村义务植树要同“四旁”、“四荒”、村屯、旅游沿线绿化及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相结合。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发展林业的惠民政策,落实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机制,调动群众义务植树和造林绿化的积极性。
落实管护责任,加大对损毁新造林地的打击和处罚力度,严防前造后毁现象。确保各项管护措施落到实处。制定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对公益林按要求和规定标准进行管理,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严格限制采伐。商品林按基础产业进行管理,分离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由市场配置资源,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实行限额采伐。全面落实林改各项配套措施,加快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活立木流转市场,做好流转服务,加强对木材市场的监管。严格采伐限额的使用和管理,优先保证全国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建设需要;优先保证农村公益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优先保证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严格林木采伐全程监督,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在开发中保护。严格执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认真履行征占用林地和林木采伐审批手续。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依法从严查处乱砍滥伐林木、滥采滥挖野生植物、乱捕乱猎野生动物、乱占林地、毁林开荒等行为。狠抓防火责任制和各项防火措施的落实,不断加强和改善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从源头杜绝和消除火灾隐患。切实加强扑火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防扑火能力。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认真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针,防止各种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蔓延,严防危险性森林病虫害的传入,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三、发展特色产业,调整经营结构,巩固林业产业体系。
大力培育發展龙头企业,推广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经营形式,促进农民增收。发展专业化合作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规范林产品和林业生产要素市场,推动林业产业健康发展。力争每年重点培植一个果树专业乡,集中抓好3-5个以上果树专业村。积极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业,实现多次增值。突出发展果品深加工、山杏和沙棘种植加工、林木种苗、生态旅游、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林草林药间作、林下养殖、林副产品采集加工、花卉和野生食用菌培殖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生态林业经济增长点。深入落实开放带动战略,加大林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新的管理经验,集中资源优势发展林业。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广泛吸纳外资和各种民间资本投资造林和发展林业产业。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投入林业建设,发展林业经济,形成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浓厚氛围。
四、广泛宣传教育,加快发展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认识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解决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推动人与自然良性互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要求。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科学认识、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建成相对完备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专群结合的生态文化建设队伍,健全有效的生态文化工作机制,覆盖广泛的传播教育网络,比较发达的生态文化产业,推出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生态文化作品和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基地,使全社会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逐步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风尚,明显提高生态文明素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强理论指导,加大传播力度,广泛开展教育,丰富文学艺术创作,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保障能力。在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发挥生态文化对社会意识的引领作用,对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对政府部门决策的影响作用,对国家形象的维护作用,对科学技术的推广作用,对林业事业的凝聚作用。
五、处理好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的关系
推进现代林业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这些决策的做出和施行,给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如何服务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林业主管部门,必须从过去以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为主的物质文明建设转变为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并重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建的现代林业。特别是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已经成为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林业的三大奋斗目标、三大支柱之一。没有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支撑,是缺乏先进文化内涵的林业,就不能称为现代林业。生态文化是在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是生态文化的物质基础,没有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的发展也就不会有生态文化的产生,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本身就是创造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的过程。所以,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有强大的生态建设作先导,必须建立完备的生态防护林带、突出的林业生态工程、厚重的生态基地规模、稳健的发展速度、和谐的发展模式;必须有发达的林业产业作基础,大力发展产业基地、调整产业结构、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品牌、开发森林旅游;必须与各种文化相结合,搞好与历史文化、道德文化、社会文化、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物态文化的衔接和融合;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实施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方法创新。从而促进三大体系有机结合,协调有序发展。
结束语:
从长远来看,如何进一步发展生态林业,都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走产业化发展的崭新道路。当然,对于纯公益性的生态林业来说,必须通过生态营林的效用购买等方式,以逐步实现产业化的规模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以超常规的方式来实现我国生态林业的跨越式发展目标,让我国的生态环境在较短的一段时期内得到显著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陈祖挺,浅谈林业站在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中的作用[期刊论文]-福建林业科技2004(04)
[2]田明华,陈建成中国森林资源管理变革趋势:市场化研究2003
[3]黄文炎,山区综合开发中加强生态公益林业建设的思考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