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灯塔”到“暴君”——马嘎尔尼访华事件的文学再现

来源 :外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224224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世纪的英国对中国的认知带有不少异国想象,耶稣会士以及西方在华商人的“中国叙事”更为这种想象增加了浪漫色彩.中国的陶瓷和园艺在英国被匠人模仿,盛行一时,形成了所谓的“中国风”.直到1792年英国政府派代表团来华,企图建立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他们才对中国有了更深入和第一手的了解.作为当时西方最强大国家和海上世界霸主,英国在与中国清政府的交往中显示了更多强硬、更少迁就,所引发的文化和认知上的冲突,也在英国被大肆炒作,以至于英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逐渐发生改变.本文将通过解读1792年前后的英国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说明这个转变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其他文献
格林战后小说的经典《问题的核心》常被置于宗教道德的范畴加以解读,但近年来性别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本文结合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尤其是其中关于支配性男性气质的规范性和动态性的论述,认为小说有力地展示了曾在英帝国扩张期发挥巨大作用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在新挑战面前的左支右绌及由此产生的深刻男性焦虑.阿诺德等19世纪英国文人所大力提倡的道德与文化已经难以为继,不能为英国白人男性殖民者提供足够的精神力量来应对新的复杂环境.警察斯考比最终被密探威尔逊所取代.然而,这一代际的交替并未成功指向新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小
文学不仅在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中占据醒目位置,更是其哲学的一种特殊言说方式.作为希望哲学的基础性概念,"具体乌托邦"的建构是通过文学表征完成的.透过《希望的原理》第16章中所分析的三个与愿望图像密切相关的文学文本,布洛赫向我们呈现了"具体乌托邦"与抽象乌托邦、虚幻乌托邦之不同,同时阐明了具体乌托邦之现实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特征.而作为"具体乌托邦"概念的另一种表述,"受到引导的希望"概念则表明布洛赫用理性来引导乌托邦冲动的努力.从文学表征理解"具体乌托邦"概念,不仅有助于理解《希望的原理》的文本构成方式及整体思
期刊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哲学与艺术史研究中心、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三乐游学教育基金联合发起的"全球艺术史"海外研修项目,旨在为国内的年轻学者搭建一个交流合作平台,通过实地考察、专业研修、学术研讨等多种方式,提升国内优秀青年学者艺术史研究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
期刊
杰弗里的《不列颠君王史》、瓦斯的《布鲁特传奇》和拉亚蒙的《布鲁特》,特别是它们的亚瑟王部分,代表中世纪盛期英国不列顿、盎格鲁-诺曼和盎格鲁-萨克逊三个主要文化传统并反映出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态.拉亚蒙使用英格兰普通民众的语言、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传统和古英语头韵体史诗风格改写瓦斯代表盎格鲁-诺曼王朝的政治利益和主流宫廷文化的盎格鲁-诺曼语诗作,并且同杰弗里的拉丁编年史互文,将亚瑟王塑造成英格兰英雄和君主,其明显的英格兰性表达出英格兰人的民族立场和文化传承,也预示着英国文化未来的建构与发展.
15世纪英语诗歌《花与叶》曾被视为乔叟本人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备受好评.自19世纪末被移除出乔叟正典之后,《花与叶》曾一度沉寂,但20世纪后半叶以来相关评论有所回升.本文旨在论述,虽然《花与叶》省却了惯常的梦幻诗叙事框架“梦前序曲——梦境——梦醒后记”,并用“观剧”代替了“梦境”,但却是一首在乔叟梦幻诗影响下创作的“无梦之梦幻诗”.《花与叶》与其他几首没有梦境的乔叟系诗歌《黑衣骑士怨歌》《无情女子》和《爱情朝堂》一样,都反映了15世纪诗人面对前辈大师乔叟、面对风靡一时的梦幻诗创作风潮,内心感受到的“影
摄影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艺中包含着未被充分揭示的独特性,在由照相馆的实用匠术向知识分子的业余艺术转变过程中,不仅被赋予类似古代士大夫"游于艺"的审美趣味,而且催生了"中国化"的话语实践.这种话语实践在表征民族性的同时,时常伴随着国际竞争的想象.摄影"中国化"的典型路径是模仿文人画,以"写意"消弭摄影天然的"写实"来赋予其艺术身份和中国特性.而"美术革命"论则把文人画的"写意"传统视为衰败落后的积弊,以西方写实主义为进步与科学的象征."写实"和"写意"这两种视觉形态在摄影和绘画中的错位交织形成了耐人寻味的
期刊
1871年,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访问北京,与在京传教的德贞医生分别以不同的视觉技术拍摄了北京的遗迹影像,其中一些影像成为1887年法文本《中国美术》和1904年英文本《中国美术》的重要插图.这些与中国美术相关的文化实践均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摄影与汉学、博物馆体制的合作中,海外中国美术史的雏形也由此勾勒出来.在这一建构过程中,摄影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史实践,不仅提供了中国美术视觉上的可读性,呈现出海外中国美术复杂的原境,而且暗示着不同的西方知识群体对中国美术遗产中时间意义的探索.
期刊
维多利亚诗人杰勒德·霍普金斯的《德意志号沉没》问世之初就遭受“怪异晦涩”恶评,但其中蕴含的新、奇、特等特征逐渐获得评家肯定与赞许,至当代进入经典作品之列.其怪异外貌之下布满跳韵这一被激活且灵动的古老韵律,表现为头韵畅行,音步混搭,口语化节奏,诗节、尾韵工整与诗行长短不一的不对称;其晦涩面容背后隐藏着一词多义与双关、生造词、省略、反义并置等修辞手段的广泛应用.跳韵的光复不仅让盎格鲁-撒克逊诗歌传统得以推陈出新,还开启了一条让日常口语进入诗歌殿堂的路径,在语言应用上为现代派诗歌开了先河.
霍桑被视为同时代最具有历史意识的作家之一,然而学界对历史在其艺术作品中扮演的角色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将着眼于《七个尖角阁的老宅》的历史维度,通过分析霍桑对具体历史连结的指涉和处理,考察其历史书写机制.本文认为,罗曼司对于《老宅》来说,不只是不同于小说的文类,也是不同于官方的历史书写机制.《老宅》在罗曼司所赋予的自由下,通过将炉边传言、闲谈等纳入信息流通渠道,以此质疑19世纪美国官方历史话语的形成机制,并通过揭示官方话语的裂缝,传达出一种与其时占主流的进步主义历史观不同的历史观念.
基于党和国家对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视,学者们对传统家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传统家风的研究集中在4个方面:一是关于家风内涵、性质、内容与功能的研究;二是对传统家风的现代化研究;三是对传统家风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的研究;四是对传统家风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研究.该文对以上4个领域的文章进行梳理总结,认为当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同时也存在着基础研究薄弱、关于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家风的研究不足、实证研究亟待加强等问题.后续研究需要明确传统家风研究范式,要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个方面认识家风,最后要从